《孤臣孽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孤臣孽子- 第9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琳《闽海纪闻》、林时对《荷闸丛谈》分别记载了郑成功之死。如《榕村语录续集》载:“马信荐一医生以为中暑,投以凉剂,是晚而殂”。《荷闸丛谈》道:“(成功)骤发颠狂,咬尽手指死”;《闽海纪闻》说,郑成功临终前将药投之于地,然后“顿足扶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之前,清政府也的确有谋害郑成功的想法。《台湾外志》记述说,当时清政府派一高级军官,携带一枝孔雀胆混入郑军,用重金买通专为郑成功做饭的厨师,让他乘郑成功与部下开会时毒死郑成功和他的将领。这个厨师虽贪财,但害怕事情暴露,权衡再三,不敢下手,于是把这件事交给了他弟弟办理。他弟弟到了真正下毒时,“每欲下药,则浑身寒战”,恐怖之余,便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其父“闻言大惊”,怒斥他们两人说:“谋害主人,是不忠;答应了别人而不去做,是没有诚信。宁可没有诚信,也不能不忠心。诛灭九族的事情怎么能做呢?赶紧去自首也许还可能免罪。”于是带他们到郑成功住处自首。郑成功非但没有处罚他们,而且还对他们施以重赏,十分自信地说道:“我是天生的,怎么能被凡人毒害?”此后,郑成功加强了保卫措施。这样,即使有人“欲施毒,奈何不得其近(指郑成功)身也”。但这并不能排除郑成功被毒死的可能。

郑成功的部将马信神秘地死去仿佛也证明了郑成功有可能被毒死。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是由他推荐的医师开的处方,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说法,马信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假若郑成功是被人毒死,那么作案者是谁呢?当然,清政府有重大的嫌疑,同时,还有人认为是郑成功兄弟辈的郑泰、郑鸣骏、郑袭等人,特别是郑泰。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郑泰早在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时就与郑成功有矛盾。当时,郑泰为运粮官,当郑成功军队出现补给困难时,郑成功对郑泰的失职极为不满,他在座前写下了5个大字:“户失先定罪!”意思是,要是出了乱子,首先处分郑泰。郑成功去世后,郑泰等人伪造郑成功的遗命不传位于郑经,并抬出有野心但无才干的郑袭来承兄续统。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入狱而死,郑鸣骏等率部众携亲眷投降清朝。据此分析,策划谋害郑成功的有可能就是郑泰等人。

郑成功死后,郑经先是忙于对付郑泰的叛乱,后又追讨郑泰存在日本的巨款,他本人又因犯奸险些被郑成功杀死,因此郑成功的死因在当时没有被深究。看来,一代民族英雄的死因需要更多的史料发现来证实了。

郑成功死后,朱慈悲和郑经的关系并不和谐,郑经比郑成功差远了,这个少爷以为所有明军都应该是他的,可是都不听他的,他就想把武大水调回台湾,还拿武大水在台湾的家人来威胁武大水,弄得朱慈悲又好气又好笑。

当晚,朱慈悲的信鸽就飞过海峡,留在台湾的孟家成收到信后马上行动,带领在台湾的武大水家人和十条小船200亲兵渡过台湾海峡,回到了福建。

是到了分手的时候了,朱慈悲想,不怕神一般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盟友,郑成功死了,他和台湾郑家也就完全没有了义务和责任,他不想要台湾,也不想要福建,他心中时刻铭记着父王临别前的痛苦和疯狂,天下的责任是沉重的,他希望命运的垂青,却不乞求命运的青睐,更不想用强迫自己用不光明的手段去夺取这个责任。

师傅王余佑说过:“我们追寻天道,可是绝不利用天道谋取私利。”

郑经既然如此急于分裂,他也就没什么留恋,叫手下人自由选择,愿意去北方的有五万人,于是他尽发手下五万将士和将士的亲属,筹集一六十条战船离开了福建,径直返回日照。

在朱慈悲带部队走后,一些不愿离开家乡的士兵据守城池,把城池交给了闻讯赶来的郑经部队。

一路上顺风顺水,抵达日照,日照的将士们欢声雷动,大家到处奔走相告,天师回来了,朱慈悲带着宫秀儿和他们出生不久的孩子,从路上走过,百姓们人山人海,站在路边,看看他们离开了几年却像是离开了很久的天师。很多人在路边叩拜,使慈悲心里十分不安。

朱慈悲不高兴地是,学校的成绩不大,没能培养出多少学生,而且很多人还是迷信威权,却自己不动脑子思考。他知道,现在清朝的康熙虽然还是小孩子,但是因为天下已经日趋稳定,二十年的政权,已经吸引了天下的人才投入到满清的科举,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满清连在了一起。

在福建的日子,朱慈悲非常羡慕那里的水道,下船伊始,朱慈悲就打算学习三国时期的曹*,在海州日照地区打造出便利通达的河网,让航运便利,旱涝保收。因为清军掘黄河淹了榆园军,也瘀平了许多沟渠,这次带来了五万战士,第一件事就是先把淮河的水网治理好。

  屡败屡战  一二零章乾坤大略

王余佑这些年奔波劳苦,授徒无数,没做成什么事业。却是在学问上独有心得:

《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乾坤大略》的指导思想是专论大端,即专论“王霸大略”。览天下之大势,求帝王之得失成败,阐述逐鹿问鼎、扭转乾坤的大方略。对于此一性质,作者王余佑明确指出:“此非谈兵也,谈略也。”“至于选将、练兵、安营、布阵、器械、旗鼓、间谍、向导、地利、赏罚、号令种种诸法,各有专书,不在此列。”

《乾坤大略》原文卷一、兵起先知所向兵之未起,其说甚长,不必详也。已起矣,贵进取,贵疾速。进取则势张,疾速则机得,呼吸间耳,成败判焉!此不可不知所向也。而所向又以敌之强弱为准:敌弱,或可直冲其腹;敌强,断宜旁翦其支,此定理也。

翦其支者云何?曰:避实而击虚也,乘势而趋利也。避实击虚,则敌骇不及图,如自天而下。乘势趋利,则我义声先大振,而远近向风。不观唐太宗之趋咸阳乎?

进乃胜矣。不观黥布之归长沙乎?退乃败矣。微乎!其不可以一瞬失也。

霸王大略,此其首矣!故不惜备录之。知其说者,夫固无余蕴焉耳。若夫一时之利钝,一事之坚瑕,又何足云!

卷二、兵进必有奇道兵只一道耶?曰:不然。所向既明,则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项羽战章邯于巨鹿,而后高祖得以乘虚入关;钟会持姜维于剑阁,而后邓艾得以逾险入蜀。故一阵有一阵之奇道,一国有一国之奇道,天下有天下之奇道。即有时正可为奇,奇亦可为正,而决然断之曰:必有。

夫兵进而不识奇道者,愚主也,黯将也,名之曰“弃师”。不观之苏氏抉门旁户逾垣之喻乎?其论甚精,无以易也。昔刘濞之攻大梁,田禄伯请以五万人别循江、淮,收淮南、长沙,以会武关;岑彭攻公孙述,自江州溯都江破侯丹兵,径拔武阳,绕出延岑军后;曹*拒袁绍于官渡,移军欲向延津,而潜以轻兵袭白马,用此道也。

然则,用兵慎勿曰:吾兵可以一路直至,而无烦于旁趋曲径为也。是以人国侥幸也,戒之哉!

卷三、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汉光武之于昆阳,唐太宗之于霍邑,可以观也。昔沈田子以千余人遇姚泓数万之众于青泥,其言曰:“兵贵用奇,不必在众。今众寡不敌,势不两立,若彼围既固,则我无所逃,不如击之。”遂败泓兵。此深合机要,百虑不易之道也。

卷四、决战之道在于出奇设伏战固无疑矣。然不得其道,祸更深于无战。古有百战之说,以吾言之,不啻百也。将从何处说起耶?吾言吾初起之战焉耳。以乌合之市人,当追风之铁骑,列阵广原,堂堂正正,而与之角,不俟智者而知其无幸矣。出奇设伏又何待再计焉。孙膑之破庞涓以怯卒,韩信之破陈余以市人,李密之破张须陀以群盗。用寡以覆众,因弱而为强。善战之术,固不止此;然当其事者,断断乎于此二者求之,则万举万当;不然者,必败。

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战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按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

昔武信君下赵十余城,余皆城守,乃引兵击范阳,不能下。使非纳蒯彻之说,以侯印授范阳令,而使之朱轮华毂以驱驰燕赵郊,则三十余城乌能不战而服乎?善乎!李左车之对淮阴也,曰:“将军虏魏王、禽夏说,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余万众,威震天下,此将军之所长也。然众劳卒疲,其实难用。今以罢弊之卒,屯之燕坚城之下,燕若不服,齐拒境以自强,此将军之所短也。为将军计,莫若按甲休兵,北首燕路,而遣辨士奉咫尺之书于燕,暴其所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不知为齐计矣。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至今思之,虽孙、吴复生,何以易焉!而要非战胜之后,则断不及此。何也?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而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若在我无可恃之形,而徒以虚言嬲众,是犹梦者之堕井,无怪乎疾呼而人不闻也。此又不可不留意也。

卷六、攻取必于要害《兵法》:“城有所不攻者。”当奉之以为主。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于是反旗鸣鼓以试吾锋,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昔高帝长驱入关,已行过宛西,张良云:“今不下宛而西进,前有强敌,宛乘其后。我腹背受敌,此危道也。”乃夜回兵围宛,克之,遂得前进无虑。

夫以深入重地之师,计必制敌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贻后患,岂良图哉?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皆由于谋之不早也。狄青之取昆仑,神矣!不然,屈力殚货,钝兵挫锐之,岂不闻之?吾知有不顾而疾趋焉耳,何必攻?

卷七、据守必审形胜能取非难,取而能守之为难;汛守非难,守而能得其要之为难。昔项羽委敖仓而不守,弃关中而不居,而卒使汉资之以收天下,此最彰明较著者也。他如陈豨之不知据邯郸而阻漳水,董卓之不知依旧京而守洛阳,自古及今,坐此患者,不可胜数。而独南宋君臣守江失策,尤为可笑。试取当日诸巨公奏议观之,了然矣。

卷八、立国在有规模隆中数语,野夫常谈。然亦曾有取其言细求之者乎?今其言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险,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事,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天下规模,孰大于是!所以,当时英雄,所见略同。周瑜既败曹瞒,因言于孙权曰:“今曹*既败,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所,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曹,北方可图也。”江南形胜可以进窥中原者,其论盖本诸此。

厥后,六朝胜败不常,力皆不副。至于南宋诸公,有其言而无其事,然而其言亦精且悉矣。其所云:立都建业,筑行宫于武昌及重镇襄阳,以系中原之望。又云:天下形势,居西北足以控制东南,居东南不足以控制西北等语,具关至极,圣人复起,无以易也。

若夫朝廷之上置中书以综机务,疆埸之外建专阃以总征伐,经理度支,抚驭军民,适宽严之宜,得缓急之序,崇大体,立宏纲,破因循之旧格,布简快之新条,使人人辑志,处处向向,斯立国之初政,又不可以一事不周者也。呜呼!盗贼之与帝王,无俟观其成败,其规模气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