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的确不再守旧,卡耐基常常邀请毕业生前来演讲,这成为他课程中的一大特色,因而总是吸引了大批的听众。如《新闻周刊》的一名记者所载:“学员们为批评前来,但却被卡耐基留下来要求赐教。”
卡耐基的课程越来越精彩,于是学员人数稳定地成长。其中一名被戴尔。卡耐基的盛名吸引而来的,正是普林斯顿大学演说系年轻教师罗威尔。汤姆斯。他们的相逢完全是源于偶然。
汤姆斯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为了赚取一些零用钱,接受了到普林斯顿一带的地方俱乐部及社区中解说去年夏天访问阿拉斯加情形的报告。
汤姆斯为完成这任务,需要为即将来临的演说做准备,决定去纽约拜访卡耐基。
正当汤姆斯准备前往纽约时,他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使汤姆斯非常高兴,原来是邀请他前往华盛顿区的史密斯桑尼,发表一篇以阿拉斯加为主题的演说。此项演说是为了配合美国内政部举办的〃放眼美国〃的活动。
内政部秘书长富兰克林。兰热情邀请汤姆斯,用配合图示的方式,为众议员介绍有关阿拉斯加的种种风土人情。
虽然他的演说在区域性俱乐部中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他自己的内心也相当喜悦。但汤姆斯对于在史密斯桑尼为众议员发表演说一事仍极为慎重。
他迫切需要拜访卡耐基。
他来到纽约,找到了卡耐基会馆,那时卡耐基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课程,那些睿智的语言和巧妙技巧的确吸引了这位年轻人。
下课后,他径直到了卡耐基常设办公室里拜访卡耐基。当汤姆斯说明来意后,二人便交谈起来。卡耐基凭直觉一眼就看出汤姆斯是个有为的青年,心中便觉得汤姆斯一定会成功,而且肯定会成为他事业上的好伙伴。
卡耐基是这么描述他对汤姆斯的感觉的:“我对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位年轻人的身上已具备了所有成功的必要条件——吸引人的性格、感染性的热忱、惊人的精力以及无止境的雄心。”
汤姆斯非常佩服卡耐基的热忱和信心,卡耐基做事的果断利索和合情合理也深深地吸引着他。卡耐基指导他将原本漫长的三小时演说去繁就简删到半个小时。两人对于演说风格与内容都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当汤姆斯离开卡耐基后,前往自己工作的法学院,立即建议在他的学生中施行卡耐基的看法,即要学生以自己的谈话内容讨论个人的经验——这种建议重申了戴尔。卡耐基公众演说的哲学。
虽然有充分的训练和准备,汤姆斯却仍为这一生中难得的一次演讲机会而紧张不已。他前往华盛顿特区,到了演说地点,他发觉他果然被安排在演讲名单中的最后一名,然而演讲的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他描述着当时的情形:
〃我只展示挑选出来的图片,而且只讲述我曾在上百次演讲中说过的高潮部份,我在三十分钟内演说完毕。当我结束时,在场人士气立鼓掌。我的演说取代了会议中常有的拖场,而成为一种高潮。最后,政府官员及议员们纷纷上前和我握手。”
卡耐基的训练给汤姆斯带来极佳的成果,汤姆斯当场被“放眼全美〃的活动单位录用。
从此以后,卡耐基和汤姆斯成了好朋友,他们的友谊出现在两人事业上的困境时期,可以说是患难之交。而汤姆斯后来运用自己的盛名为卡耐基销售他的书籍和课程。
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富兰克林。兰秘书长邀请汤姆斯随一名摄影记者游历欧洲,报道战况。
卡耐基与汤姆斯成功的合作,为汤姆斯赢得了声望。如同贝格尔印证了热忱可带给推销员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样,汤姆斯也以实例说明良好的公众演说能为新闻从业人员带来惊奇的效果。汤姆斯的演说在史密斯桑尼发表之后成为全世界最熟悉的声音。每个夜晚,百万以上的美国家庭,都聚集在收音机旁收听汤姆斯的夜间报道。
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美国在慢慢治疗着自己的创伤。但战后那段灰色情绪仍笼罩在人们心上,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复员士兵开始上街游行,要求增加为战争所付出的津贴。
卡耐基也参加了这场战争,服役了18个月,在他回来的那段时间里,报名参加他的教学课的人数很少,因为人们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工作,领取救济金。尽管战后的情形并不令人满意,但卡耐基心中那个事业的前景依然存在着。
有一天,卡耐基在晚饭后收到一个电报。电报是从伦敦拍来的,电报内容是罗维尔。汤姆斯想和他再次合作。这次合作,主要是卡耐基为汤姆斯服务。
1919年汤姆斯返回纽约市时,带回了许多战时在中东历险和旅行的照片。这时,有一个很好的计划在汤姆斯心中形成。 汤姆斯在电报中希望卡耐基能帮他准备一些相关的文稿,他雄心勃勃地想以一种兴奋、乐观、激动的第一手资料表达方式,发表题为〃与爱伦拜在巴勒斯坦及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演说。他的想法非常宏大也非常有成功的可能。
汤姆斯打算利用骆驼队、开罗、印第安人品兵及伯特印人的非正规军、耶路撒冷等栩栩如生的照片来开展演说。不过,汤姆斯虽拥有丰富的资料,但他仍需要一名能为他整理资料的人。
在汤姆斯脑海中涌现出的第一个人便是戴尔。卡耐基,这个曾经帮助他获得巨大成功的真正朋友。
汤姆斯在电报里说离演讲日只剩两周时,卡耐基内心相当激动,他也非常想摆脱一下周围的沉闷空气和内心存在的丝丝忧郁。
接到电报后,卡耐基略一思考后,便匆匆地收拾行装,他什么也没有注意,凡是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通通塞进旅行包里,整个人和整个行动处在一种狂乱之中,到达伦敦时,他发觉他把床单和塞进床单里的臭袜子一同带来而遗忘了他最喜欢用的那个烟斗。
整个演说的第一场准备工作非常繁琐。卡耐基、汤姆斯及其摄影师足足忙了几个昼夜,辛勤地劳动着。特别是卡耐基,似乎又重新获得了工作的热忱,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他忘我地工作着,以前抽烟喜欢用烟斗,现在把香烟点燃往嘴里一塞,猛吸几口,精神便又恢复过来了。
汤姆斯在回忆当时的工作情形时说:“整天,甚至整夜,戴尔、蔡斯(摄影师)和我仍在投影机及文稿前商议。在开演前两周,我们一直处在极度的压力下工作。”
第一场演出由卡耐基全权负责。前前后后的事务使卡耐基度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终于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场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伦敦的新闻界对此作了大量的报道。
这是卡耐基生活中的一次新的尝试。他心甘情愿做朋友的助手,帮助朋友的事业取得成功。
当然这种成功也离不开卡耐基在技术上与艺术上的处理,他把演讲效果处理得相当好。尤其吸引人的是汤姆斯的声音,人们为他的声音所吸引,初次的成功带给了他们极度的喜悦。
他们开了一个小小的庆功会,汤姆斯端着一杯酒对卡耐基说:“为我们的友谊而干杯,为我的事业成功而干杯!〃卡耐基举杯回祝。
第一场演出就获得成功,演出效果非常好,这种情形像是罗威尔。汤姆斯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着英国的戏剧市场。伦敦戏剧界甚至顺延六周,以使汤姆斯能够继续演出。 这给卡耐基带来更多的繁忙工作,他边工作边改进,不断完善此次演出的艺术水平。
以后的演出更是吸引了观众,情况越来越好,汤姆斯吸引了许多群众前往皇家阿柏尔特大厅。由于演讲的轰动而引起伦敦许多市民前往观看,甚至从英国旗他城市也有不少人赶来观看演出。卡耐基后来回忆说:
〃我看伦敦的群众站着队等候数小时,就是为了买票听汤姆斯的演说,那种情形一夜接着一夜,一个月接着一个月地发生了。”
演出任务完成后,卡耐基满怀喜悦地返回了纽约。
在节目演出数月后,汤姆斯又电传卡耐基让他返回英国,并请他为爱伦拜——劳伦斯组织两个巡回表演公司。此时罗威尔。汤姆斯表演公司应邀在全美、全英及加拿大巡回演出。
汤姆斯不想亲自演出,他想与其子一起去澳大利亚度假,但他希望卡耐基能担任他巡回演出公司的经理人。
卡耐基毫不推却朋友的盛情,他把友谊看得极为重要。他自己也似乎投入到汤姆斯的事来中去了。他积极调动着内心的积极性,以使得自己能够完成工作。
他答应了汤姆斯的要求,便着力于征募足以能代替汤姆斯舞台演出的人。这件事情非常棘手,因为像汤姆斯那么杰出的人才在美国暂时还很难找到,但经历千辛万苦后[奇+書*网QISuu。cOm]终于找着一位替代者。
尽管卡耐基努力工作,希望这一演出能继续下去并获得比以前更好的效果,但是,卡耐基失败了。这使得卡耐基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对于这次失败的情况,罗威尔。汤姆斯的解释可能是正确的。他说:“卡耐基雇用了能干的人并给予良好的训练,但是该场演出全以罗威尔。汤姆斯号召,没有了汤姆斯就没有办法吸引群众。”
有些报道中说卡耐基已精神崩溃可能过分夸大了卡耐基的健康状况。卡耐基在当时尚未出现那么严重的后果,他乐观的情绪一直在支持着他,但无论怎样,他对不成功的演出感到烦恼。
经营两个巡回表演公司的工作,可能使技巧纯熟的经理人的锐气被消耗殆尽。况且,罗威尔。汤姆斯不仅具备适于演出的性格、音质及演出方法,而且对影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更加熟悉,也能随兴而谈,除了汤姆斯,无人能拥有如此多功能的效果。因此,以汤姆斯的替身是不能取得意想效果的。
汤姆斯回忆道:“我们损失了很多的钱。可怜的戴尔,生病了还在责备自己,当时我能做到的只是自一万里外以电报表达我有绝对的信心,相信他已做了所有人所期待的事情。”
虽然事业遭到挫折,两人间的友谊却没有消减。数年后,汤姆斯再度邀请卡耐基撰写影其中罗斯。史密斯先生的台词,而罗斯。史密斯将在二十八天内从英国搭机飞往澳大利亚。
1930年,哥伦比亚传播组织的创始人威廉。帕利请罗威尔。汤姆斯主持《文学文摘》——一份主导性的每日知识性杂志赞助的星期电台新闻,汤姆斯邀请卡耐基与《双日》杂志社主编乔治。依利曼共同为节目准备讲稿。
汤姆斯为《影响力的本质》第一版撰写绪论,他的签名常在戴尔。卡耐基的广告上出现。
此后,卡耐基经常到汤姆斯家做客。汤姆斯的孩子都记得有一位友善、愉悦、一头灰发和戴着淡色镜框眼镜的慈长者,常来他家与他父亲亲切交谈。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卡耐基对友谊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而他对增进友谊的投入也是全身心的。我们可以设想,当一个人孤独地在社会上生活,身边没有一个能够信赖的朋友时,他的事业肯定不会成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卡耐基事业的成功固然与他自己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但是,如果没有朋友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卡耐基的成功就不会如此辉煌。
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友情,让友谊之花开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中。
在卡耐基成功的道路上,除了真挚的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世界,即心理因
素。卡耐基多次强调心理因素在谈判中的重大作用。他说:
〃谈判中的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一场谈判就是一场心理战。”
那么,是什么东西推动了这场心理战呢?我们提出了谈判力这个概念。
在谈判中,谈判者的目的、意图是不同的,如果说甲方的目的在A点,那么乙方的目的必然在A点以外的某处,我们不妨将之定为B点。之所以要进行一场唇枪舌剑的战斗,就是要使一方的目标点向另一方的目标点靠拢(从理论上讲,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
至于事实上究竟是谁向谁靠拢,谁把谁〃吸引〃过来,就要看谁的〃力〃大了。不要忘了,这是一场〃战斗〃,谁的“力〃大了,谁的〃功〃就越大。
卡耐基总结他成功的经验时谈到:“环境对谈判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显然证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在谈判中的重要地位。〃因为环境与谈判本身不可能发生直接联系,而必然是首先作用于作为谈判主体的人身上,使其心理产生一系列微妙而复杂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谈判的进程。
比如说,对方是一个整洁成癖的人,那么你不妨把谈判地点选在一个混乱不堪的地方:桌面不净,地面不清,灯火昏暗,空气浑浊,案头散乱地放着图书和文件资料,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不用说,对方一定会感到格外厌恶,不可忍受,然而他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