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看了奏折不信有人能如此欺诲他,而且皇家虽然有些藏冰,可耗费很多,所以储量不大,早就没了,所以他听到有这么简便的办法不由得来了兴趣。
“臣遵旨……”刘赞说完,只见几个太监太过来钢盆硝石,刘赞接了原料,熟练的操作起来,铜盆装满水,像徐清一样操作了一番,启禀说要等待一会儿,李渊便让其他人奏事。
下朝后,刘赞大摇大摆出了宫,几个御史吃了蚊子一样,诸大臣也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忙叫下人去买了硝石,非要自己实验一番,这便是刘赞震惊朝堂的效果。
当然刘赞没忘记徐清,不久,一封赏令就从长安发出,直奔山东博阳。
第七章 中秋节
第七章 中秋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转眼间,就到了中秋佳节,这一联千古名句虽然写的是重阳,不过现在谁知道,它们的命运掌握在徐清手里,就算让它是成为清明节名句也只是举手之间。
中秋节起源于汉代,到唐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要放专门的中秋假,一般是玩3天。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演变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当然,说到古人的休假,多指古代官员的休假,其他人如农工商三业没人给他放假,最多是吃顿好的。
徐清当然也算得上官员了,毕竟是吃皇粮的,虽然只是一个看门的,关二爷当了神仙不也是看门么?
听张中谈起,一个首级一百多钱,一石粟米。而徐清这次能有三百钱两石米,还有一个仆从,张中说因为徐清差点就是中男了,博兴是大县,到时候还能授几十亩地,还是免税的那种。
徐清每天掰着手指头算日子,怎么赏令还不下来?总念叨最好三十亩地一头牛,送个小美妞最好不过了,千万别送大妈子。
三十亩地,徐清是不会种的,只能租给别人种,一年能收三四石粮食,要是狠心当回胡汉三还能更多。
徐清美滋滋的幻想这以后的地主生活,到时候再娶个地主婆,收个姨太太,美滴很。然后生两个胖小子,给他做冰棍吃……
还要起一所大宅子,栽几颗桃树,后院种花,挖个大池子,拿围墙围起来,关起门来可以和地主婆嘿嘿嘿……
只是徐清的地主大业恐怕要落空,因为唐初的时候,地广人稀,家家户户有田,没人稀罕租别人的田,倒是府兵们常年在外,家里的田自己种不了,只能让别人帮着种。这样收的地租就很少很少,当然除了那些爵田,勋田,官田是天生的租户,他们是随着土地分给了别人当租户的。
而且唐朝农民使用宅基地也受限制,每三口人最多占一亩,不能超标。
在唐朝,土地属于国家,也就是皇帝,国家向农民授田,农民向皇帝交佃租,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佃户。一年每个男丁,要缴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
唐朝授田按户口,一个家庭的人数越多,分到的田地也就越多,在唐朝,授田是有年限的,一男性农民从成丁十六 岁或者十八岁那年从国家那里分到土地。
地多的县有上百亩,地少也有几十亩。当然地多不一定都是耕地,还有林地,甚至寸草不生的,总之耕地大约三四十亩一个男丁。
六十岁那年必须再把土地还给国家,只享有四十多年的使用权;在唐朝,农民耕种的田地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继承,叫永业田,相当于后世的自留地;另一类不能继承,叫口分田,相当于责任田;
意淫了小半个时辰,徐清才停止下来,想起自己还有两块马蹄银,两块金子,关了门窗,悄悄地拿出来。
即便是在前世,徐清也没见过这么大一块金子,徐清掂了掂,约莫四两的样子,那可是两百多克啊,在现代也有六七万。徐清抚摸着两块金子,满眼都是小星星。
在唐初,金银还不是货币,市面上还有布匹,五铢钱,什么的。后来才有通用的货币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开元不是唐玄宗那个开元,早在武德四年,为废隋钱,就开铸方孔圆钱“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看够了金闪闪,徐清觉得出去逛逛。徐清来唐朝快俩月了,认识的人不多,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太善于交际,怕吃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心里还只是将大唐看做一部电影一样,而他只是观众。
徐清只认识张中和王二,王二只算半个熟人,张中住很远,走过去要一天,他又认得路,所以只能往县城里去逛了。
县城里倒是有条街,不过只有一些客栈旅店,还有粮店布店,五金店,早上有些卖菜的,一条街能直接望到尽头……
到了县城,看见人比平时多了很多,稍稍有些繁荣景象。
毕竟中秋节来临,不少家里有余钱的都肯出来逛一逛,街上卖零嘴的许多,蜜饯,糕点,团子,包子什么的……
嗯?包子?徐清感觉有些不对劲。
唐朝居然有包子?徐清都怀疑自己眼睛出问题了,是不是遇到了穿越者,急忙仔细打看一下摊主,不过看摊主普普通通一个汉子,没什么奇特,徐清心头一转走上前去试探道:
“你手机号多少?”
“嗯?”摊主莫名其妙。
难道这人没手机,山区哒,又问道
“咳咳,鬼子现在越来越嚣张了……你说是吧?”这东西没人会不知道吧,至少听到鬼子二字,总该有反应。
“这位客官,你是不是走错了,这里……这里不看病”摊主往旁边一指,示意他药店怎么走。
“额,不对劲,来俩包子…”徐清失望了,想着可能有人提前发明了包子吧,拿了包子给了两文钱,徐清还是 不甘心道:“你真的不知道手机?”不过这次摊主直接无视。
看着街上人来人往,徐清咬了一口包子打算尝尝这唐朝的包子,结果差点没嘴抽筋,就是一个蒸饼,硬邦邦的包着一点点豆泥,这还好,关键是特么的酸,酸中还带着一丝不可名状的臭,果真是不尝不知道。
徐清本来不饿,咬了一口吃不下,看见有几个乞儿,就递给他们吃了,倒是乞儿几个感恩戴德,让徐清脸微微一红。
往日清冷的街道多了这么多摊点,行人一家家的在游乐,几分烟火气,夹杂了中秋的喜庆,终于让徐清有了在人间的感觉,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心里五谷杂陈,又沉醉了,迷失了,惆怅了。
唐初时,黄河还算清澈,中下游还能航运,从长安发出诏令顺流而下,三五天便可到达山东,再有三天就能到博兴,算算日子,从长安发出的那道赏令也快到了吧。
第八章 仁勇校尉
第八章 仁勇校尉
徐清没回门房里,在客栈叫了饭菜,还买了一壶酒,也没喝完,只是浅尝几口,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即使是现代,徐清都没啥酒量,好几次聚会都败在酒上面。钻了几次桌子,尿遁了一次,这让徐清被人笑话了好久。
正在吃早饭呢,忽的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
“哈哈哈,老刘啊,好久不见。”
徐清悄悄一看,确定是张中,正准备打招呼,听见张中继续和另外一个人说道:
“你也是昨天听见消息了吧,我可是连夜赶来啦!”
“是啊,前天就到了临县,今天算轮到我们发钱了。”刘姓男子满脸疲惫,看来是赶了夜路,不过喜色颇多。
“咦?”张中瞅见了徐清,徐清忙打招呼“张伯,你们刚才说什么呢?什么来啦?”
“你还不知道?上面的赏令到啦,要发钱啦!”张中扯过徐清来:“来来来,和我一起去折冲府……”
徐清推辞不得,这些天也等不及了,话不多时,一行人便往折冲府走去了。
虽然今天是中秋节假,不过皇命到此无人敢懈怠,差不多都到岗了,除了徐清这个门子,但是他的岗位太微小,倒也没人注意。
到了折冲府,有两个书办跑了出来,乐呵呵跟张中说道:“我们还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咧,听都尉大人说你要授勋了咧。”
眼下是大唐立国之初,虽刚取得中原之战的胜利,但天下未定。因此李唐对于大唐府兵将士们,也还是很大方的。那些上战场的府兵,如有军功,便有很大机会获得勋赏。
为了激励将士,大唐皇帝李渊兼用散职与散实官名号,用来赏功。这些名号被称为国初勋名。
不过勋号与勋官这个时候还是并行不悖的两套东西。勋号特点是闲, 而勋官的特点是散,勋号是没品没阶的,而勋官此时是有品阶甚至能升迁的。
李渊从起兵开始,为了收买人心,大量授封勋号,到了此时已经有些泛滥的地步了,因此朝廷现在也在对此进行调整,意图还是废除泛滥的勋号,把勋号整合到勋官这一系统中来。
国初勋名下其实是两套,一套是以各种大夫为名的散职名号;一套则是以都督、将军等武职为名的散实官。
这两套勋名,前一套主要授给那些地方乡望人物,算是文官的,后一套主要授给军中立功将士,后来便发展成了专门给武官的。
文武散官后来还成了唐朝官员的一个重要确定品阶的标准。授官先授散职,散职确定品阶,职官则是确定其职事。
但在如今,散职和散实官已经滥封过度,变的空有一个名号而已,与勋官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最起码的一点,授勋官就有勋田授,而勋名则没有田,只有一点点钱粮。
不过,即使这样,张中也是羡煞旁人,他的几个老伙计都道贺喜贺喜。
府兵是没有粮饷薪水的,但是训练、镇守、番上以及出征,都有补贴。尤其是征召出征作战,都有补贴,立功了有赏赐,战事结果若好,也还有赏赐。
往日门可罗雀的折冲府现在确实人挤人,热闹的很,一个个喜上眉梢,像极了以前村里过年分年货。
也有的三五成群,蹲一起聊天。当说到那个村那个地方的那个谁战死了时,大家一起叹气,还有人说,他还是我三姑母大哥的舅子的妻子的三哥呢,可惜了,还这么年轻。
到了中午,人越来越多,王都尉终于出来了。 还有折冲府的一众司功司仓等军官们,以及校尉、队正等各级军官。
出征的钱粮补贴并不多,没有军功的话,赏赐很少,尤其是钱。大唐新铸的开元通宝,明澄澄黄灿灿,可很多府兵都只领到了二三百枚。发完铜钱补贴后,又开始发粮。发的粮食是大米,去了壳还是新米,大米在唐朝算比较贵的主食了,这个倒是大方些,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石左右。
这是人人都有的,徐清也领了一份,不过他参军只有个把月,于是他把钱粮都给了张中,说这是孝敬,张中也坦然受了。
钱粮发完了,就到了赏赐的时候,他看见张中一脸兴奋但是被强压着。司功主簿站在中央唱名,一个个老实巴交的府兵站了出来,然后剩下的黯然退下,眼睛里满是羡慕。
徐清自然也是被人羡慕的一名,唱完之后,王都尉拿了一本折子看了看朗声念道:“敕曰:”众人忙跪下“明威将军刘赞领军平定山东诸匪,功莫大焉……其部下多用命,有功之人当赏……张中所部斩获颇多,英勇先锋,擢升张中为归德执戟长,赐钱粮……钦此!”
众人磕头谢恩,虽然这只是兵部下发的,但是凡是六部下发的命令都是替皇帝说话,故而也要跪接以示尊重。
徐清也在一堆人名里捞了一个英勇果毅的夸奖,赏了五匹布,五吊钱,不过他想念的小美妞却没看见发下来,不由得失望片刻。
张中则是这群人里面最高兴的,再也压不住兴奋。
不过正当大家各自道喜之时,内屋里面走出来一个老太监,众将官也恭恭敬敬的,看来这太监开头不小。见他拿出一条白娟,喝了一句:
“徐清何在?速来接旨!”
众人面面相觑,又再次跪下,王都尉也跪了下来,又示意将徐清推上前来,此时整个折冲府除了老太监一个人没人站着。
徐清跪了出来,刚才跪了那么久,膝盖早就受不了了,不过还是强忍着道:“恭请圣安……”
这是徐清急中生智,把明清电视剧里接旨的场景搬出来,也不知道对不对。
老太监看了徐清一眼:“圣恭安!”
“敕曰:府兵徐清,在山东诸役中表现英勇,又献上硝石制冰法,于国大用,朕心甚慰,以其尚无民籍,特赐其迁往洛南县,擢升为仁勇校尉,田二百亩……”老太监的声音倒不是特别阴柔尖锐,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使得徐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