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头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火头将军-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千人袭击七千人,真是两个浑小子呀。若不是他们从后面包抄周万顷,这杀虎口恐怕一时之间真拿不下来,”郭子仪叹道。

    李光弼点点头,“这拿下杀虎口的首功,非李嗣业和陈文周的右前军莫属啊。”

    “让司勋郎给右前军全体记跳荡军功,”郭子仪吩咐。

    唐代军功依古法,计量单位为转,一次战役,最大的军功为五转。

    军功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获得相应赏赐及勋官爵位。

    跳荡军功为特设军功,专为青年将士设立,凡获跳荡军功者,加以累计以后,可以直接步入仕途,成为职官。

    勋官是虚爵,唐初期有相应的赏赐,凡是勋官到了一定阶段,就可成为散官。

    唐中后期,由于国力下降,勋官没有实际赏赐,所以渐渐泛滥并边缘化。

    散官是官职等级,就是行政级别,即几品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部级厅级处级。

    职官是具体职位,如仆射、中书令等,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主任书记局长之类。

    “刚才我去了右前军,嗬,这俩小子可真是厉害!他们智取苍头河之后,又用疑兵之计把右卫驿的守军、高秀岩派出的援军以及左云派出的援军全部骗到了左云,然后趁虚而入,拿下右卫驿,一刻也没耽搁,就夜袭杀虎口!“

    李光弼神色中充满赞叹,”光弼从军多年,也不得不叹服他们的行军路线,真可谓神出鬼没,叫人没法预料!”

    郭子仪抚须轻笑,“让你光弼这么评价的人,我老郭可还从来没见过,哈哈哈。”

    顿了顿又问道,“这都是那陈文周的主意吧?嗣业我知道,骁勇善战,以一当百,可称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勇将!但要说到谋略嘛,他还差了一些。如此手笔,定是出自那陈文周。”

    李光弼点头,“大帅分析得没错,据右前军的荔非元礼讲,他们所有的战法和行军路线都是陈文周制定的。他说他们这个主簿不但喜欢夜战,而且不按常理出兵,人人都说用兵如神,可他们却觉得陈文周用兵如鬼!“

    李光弼也略显好奇,”据说在苍头河,他愣是在凌昆眼皮子底下用火把计来了个瞒天过海、金蝉脱壳,不费一兵一卒就越过了苍头河!凌昆到现在还想不通他们是怎么过河的,还以为是神仙帮忙呢!”

    “哈哈哈哈哈,”两人同时大笑。

    “不按常理出兵,说明他思维敏捷,用兵不拘泥于兵法和形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这可需要很强的局势分析能力啊!”

    郭子仪说道,“我听说他才刚刚二十出头,我二十岁的时候还在家读兵书呢,年纪轻轻就有这等天赋,难能可贵呀。”

    “哈哈哈,大帅过谦了,”李光弼笑道。

    “对了,陈文周是什么来历出身?”郭子仪问道。
………………………………

第三十一章 犒赏

    李光弼摇了摇头,“不清楚。我派人到右前军问过,只知道他原来是骁骑营的一名火头军,据说他流落街头靠行乞渡日,后来从了军当了伙夫,整日介昏昏沉沉,满脑子奇奇怪怪的想法,说话也是古里古怪,经常冒一些大家都听不太懂的词。”

    郭子仪听说陈文周说话的方式比较奇怪,只是摇头笑笑。

    李光弼继续说道:“后来嗣业在将军沟吃了亏,您把他贬到火头队,这才结识了陈文周。也是这陈文周献策,拿下了将军沟。我听说嗣业这浑小子还逼他拜了把子,害得他哭了一整晚呢,哈哈哈。”

    郭子仪点了点头,“英雄不问出处,草莽亦可称雄!当年白袍大将薛仁贵住在破瓦窑,当过火头军,在天山十五万叛军丛中取了高句丽王的首级,一战成名,而后在天山的摩天岭三箭平定了十姓苏禄,由此深得太宗皇帝器重。看来这火头军人才辈出,光弼,咱们以后可要多去火头队转转才是啊!”

    “大帅说的极是,哈哈哈。”

    两人哈哈大笑。

    “右玉城怎么样了,”郭子仪问道。

    李光弼面色转为忧虑,“右玉城是太宗皇帝亲自建立的军事要塞,多高沟深垒,易守难攻,高秀岩的本部和周万顷的残部加起来还有数千之众,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

    郭子仪看了看地图,“先围着吧,大军连日作战,将士们都疲乏了,趁此机会,好生休整一番,再慢慢商议破敌之策。”

    “遵命!”

    左云县。

    薛忠义正黑着一张老脸,坐在自己的书案前一言不发,下面坐着的是安守一、凌昆和张鹤年。

    他们几人被陈文周骗到了左云县,等回师右卫驿的途中,就碰到了败退逃走的杀虎口守军,得知杀虎口已经被攻克了。

    薛忠义一言不发就带着三人和手下的兵马退回了左云。

    三人对视一眼,张鹤年说道:“薛军使,咱们为什么不赶到右玉城支援,而要退回到左云呢?”

    薛忠义抬头看了张鹤年一眼,冷笑道:“去右玉城干什么?嗯?唐狗攻克杀虎口之后,你说说看,他们下一步要干什么?”

    张鹤年思索了一下说道:“围攻右玉城。”

    “哼,”薛忠义冷哼,“那不就得了,我们去右玉,难不成和高秀岩将军一起被困在右玉城吗?”

    张鹤年这才恍然大悟地点点头。

    “那咱们眼下应该怎么办?”凌昆问道。

    薛忠义看着凌昆就来气,如果不是他丢了苍头河,被右前军撕开了口子,哪里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事情。

    只不过薛忠义自己也在陈文周的手上吃了瘪,加上现在情势紧急,不是问责的时候,于是冷冷说道:“老子这不是正在思考对策吗?”

    凌昆吃了一瘪,只得悻悻地退下了。

    ……

    三日后,陈文周李嗣业相继醒来。

    李嗣业和陈文周正带领右前军祭奠阵亡的同袍,就有旗牌官来报,说朔方军一把手郭子仪和二把手李光弼带领了一帮将领亲临右前军大营。

    李嗣业和陈文周不敢怠慢,率全军迎接。

    领导下基层慰问,接待好了能捞大好处。

    在右前军的指挥部,李嗣业和陈文周作为右前军的主要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见。

    陈文周跟着李嗣业走进军帐,就见里面站着坐着许多人。

    而主位上坐着一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朗月,鼻如悬胆,五绺长髯垂在胸前,身着玄甲,斜披红色战袍,右手搭在剑柄上。

    陈文周一见那人,觉得有七八分面熟,再定神仔细一看,大吃一惊,指着那老者夸张地叫道:“是你!

    李嗣业一巴掌把陈文周的手打下去,低声叱道:“放肆!什么你呀我的,那是郭大帅!”

    “郭大帅!郭子仪?!”陈文周又是一声尖叫。

    可不是,坐在主位上的那名老将,正是前不久深夜召见陈文周的老者——朔方军大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

    “大胆!不可造次!”

    李嗣业心里当然清楚这小子为啥见了郭大帅如此惊讶,那夜郭子仪要召见陈文周,事先就给李嗣业通了气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派哨官前去告诉陈文周,一切听从薛景仙的安排即可。

    郭子仪只是浅笑着看着陈文周。

    这时,李嗣业用胳膊肘碰了碰陈文周,“耍宝耍够了没有?”

    陈文周这才缓过神来,又偷偷摸摸地看了郭子仪几眼,才和李嗣业一齐向郭子仪行礼,“见过大帅!”

    郭子仪左手虚抬:“不必多礼,坐吧。”

    “谢大帅!”

    “你二人的伤不碍事了吧?”郭子仪问道。

    李嗣业拱手说道:“承大帅的看顾,些许小伤,已经没什么大碍了。只是南霁云和浑姑挥行压础!�

    郭子仪点点头,朝身边的薛景仙说道:“一定要嘱咐军医,好好医治他们。”

    薛景仙拱手答道:“是。”

    接着,郭子仪、李光弼亲切慰问了右前军全体将士:右前军的作为,得到朝廷和军部的一致肯定,称他们是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素质过硬的优秀队伍。

    老郭代表朝廷中央和军部感谢李嗣业、陈文周及所有右前军将士,若不是他们迂回到杀虎口守军的后方,这场胜利恐怕还要推迟许久。

    为了表示组织对右前军所做贡献的肯定和嘉奖,经朔方军军部慎重研究决定,授右前军独立军事行动指挥权、特殊情况自主处置权、内部人事任免权。

    陈文周,原为翊麾校尉(军衔,从七品上),领右前军行军主簿(实职),现擢升为北庭都护府录事参军事(军衔,正七品下),仍领右前军行军主簿。

    李嗣业,原为疏勒军镇上镇将(军衔,正六品下),领右虞侯军前将军,现擢升为昭武校尉(军衔,正六品上),仍领右虞侯军前将军。

    并从朔方军选拔六百精锐士卒充入右前军,保持其原有编制不变。

    另外从总部军械库拨出六百陌刀、六百明光铠,从军牧监以及骑军司选取四百焉耆马赐予右前军,作为突袭部队装备。

    李嗣业和陈文周浑身缠着大绷带,活像刚从金字塔里考出来的新鲜木乃伊。

    听到军部的赏赐后,两人乐得合不拢嘴,咳咳,当然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而兴奋,是为了荣誉而激动。

    两人立马表态,要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不安于现状,端正心态,摆正位置,一定要把右前军建设成为朔方军里写满铁血荣誉的模范标兵队伍。

    郭子仪李光弼一行又听取了两人从将军沟东出后的工作报告,听得众人连连叫好,高度赞扬了陈文周的谋略和机智。

    一把手郭子仪对他们的战略行动和战术方针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时作出精准的点评,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慰问活动。
………………………………

第三十二章 议事

    朔方军在休整后,向右玉城发动了攻城战,但是右玉城是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当年唐太宗修筑此城就是为了防御北部的突厥和回纥,可见此城的战略意义。

    作为靖边军的大本营,即使朔方军人马倍数于靖边军,但是靖边军依托右玉城的城墙和城防设施,连接三次击退了朔方军。

    郭子仪心里有点着急,这么拖着可不是办法,叛军已经步步紧逼,向京师长安而去,他必须要在右玉城速战速决,以求有所突破。

    于是召集了众将,准备强行攻城。

    李嗣业和陈文周是右前军的主将,而且杀虎口一役立下大功,两人也在议事将领之列。

    只不过两人浑身还缠着绷带,像两只大粽子,坐在最末尾的位置。

    郭子仪一身戎装,坐在帅位,看人都到齐了,才朗声说道:“我军自领皇命东征以来,已有半月,连克将军沟、苍头河、杀虎口、右卫驿,如今总算攻到了这右玉城下。“

    紧接着郭子仪话锋一转,”想必各位也知道,如今关内叛军猖獗,连克河北、山东、河南诸道,眼下已经兵临潼关,京师危矣。我军必须尽快攻克右玉,进而作下一步的打算。所以今日召集大家来此,就是商议如何攻克右玉城。大家各抒己见吧。”

    李光弼首先说道:“综合近几日我们攻城的情况来看,城中的叛军是靖边军的精锐,而且右玉城是太宗皇帝留下来的军事重镇,所以城里军械充足,武器配备是没有问题的。

    李光弼皱起眉头,继续说道:“而且高秀岩在山西经营多年,所以粮草辎重支持半个月左右也是不成问题的。我军虽然可以把他们围到弹尽粮绝,但是只怕时间不允许我们这么办。这也是大帅最终决定强攻的原因。”

    众人都开始思索起来。

    半晌,一名将领献策道:“大帅,他们虽然粮草充足,但是饮水却要依靠由城外流进城内的水渠,我们何不断其饮水,到时城中自乱,我们在一举拿下便可。”

    不少将领附议,认为此计可行。

    李光弼摇摇头,“此计若放在平时,倒是良策,现在却不行。”

    那名将领问道:“为何?”

    “其一,右玉城是太宗皇帝所建的军镇,他老人家早已考虑到被围的情况,所以城中有大小水井近五百口,足够城里的人使用;其二,即使水井枯竭,我们断其水源,那城中百姓岂不是跟着遭殃?我军新入河东,就丧尽民心,那么以后必然得不到百姓支持,对于我们而言,岂非得不偿失?”李光弼说道。

    郭子仪点了点头,“李都将所言极是。”

    那将领颇为不服,认为李光弼这不过是妇人之仁,“大帅,都将,古人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等行军打仗乃是为了拯救更多的人,不能因为城里几千百姓没水喝就延缓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