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辛勤不懈地在这群侍女的处女地上进行着精心的耕耘。 
  他不定期地对处女地进行开发,只要他有兴致,他高兴,在这巡抚改造的王府的内宅的任何一个地方,他都会尽情地云雨一番。他一生中,除了夫人张氏和陈圆圆外,他从来不避任何人,随时随地尽情取乐。在五华山的王宫里,开花结果的事就时有发生。 
  而目前的长沙王府里,张氏远在云南,陈圆圆不知去向,他更加随心所欲了。 
  他有他的远大设想,他要让他的子孙遍天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周的天下,吴三桂的天下。 
  为达到此目的,他对待任何一个侍女都温柔有加,但至多不超过三次。一旦发现有了龙种,他就拿出五十两银子给她,然后让亲兵把她送回被征选的地方。 
  在这防卫森严的王府里,吴三桂有特殊的规定,凡是女性的寝卧之地,都没有房门,只有一张帘子。这对他行乐极为方便。 
  有时半夜醒来,激情发作,他就披衣下床闯进侍女的房中,钻进侍女被窝里。等到侍女被惊醒时,他早已入港,即将上岸了。 
  因此,那些侍女们晚上睡觉都是胆战心惊的,但谁又能想到什么时候会被“宠幸”呢? 
  不过,话也说回来,除了夫人张氏和陈圆圆外,吴三桂从来不吃醋。只要不误他的大事,亲兵们即使胡来,他也不会生气。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王府,不论在五华山,还是在长沙,他的亲兵卫队对他都是忠心耿耿的原因。不仅如此,吴三桂还不时地赏赐他们几个。 
  天下汹汹之势,就在吴三桂战略决策的确定和纵欲享乐中顿时减弱。 
  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大误区。 
  一个最大的误区。只是吴三桂集团没有看到:所有的反清起事都是吴三桂集团策动的或挟持的,吴三桂兵势一住,大局汹汹之势马上减弱,吴三桂自己设想的固守整顿根据地的条件也就化为乌有了。 
  这里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天下大势并没有真正地乱起来,首先是民众没像明末那样大乱。这是因为清朝为政三十年,已争取了普遍民心。这时要成功,首先要以更多的地方起兵,要以更迅速的战胜攻取,搅乱天下的稳定大势,使朝廷陷于顾此失彼的境地;这是才有稍歇整顿固本的必要与可能。当时只乱了六省,广大地区还是稳定。整体局面并没有全乱,所以不能停顿兵锋。 
  吴三桂的突然停顿,使各地起事反清的兵马进入苦战、内讧状态。 
  那么,吴三桂为什么在如此有利的情况下,实行“划江而治”的战略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他虽然进军顺利,南方六省数月即下,可是熟读兵书战策的吴三桂,抛弃了乘胜追击,一鼓作气的战略战术,仅仅吸取的是稳固后方的一面。 
  他认为南方乘势而起,大有稳固的必要。只有将南方稳固,方能无后顾之忧。稳固之后再行北上,才是万全之策。 
  吴三桂吸取以往农民战争,尤其是李自成农民军流寇主义不建立根据地而失败的惨痛教训,十分注重根据地的建设。云贵是他经营十余年的根据地,他不忍舍弃;湖南等南方新取之地也有必要建立北上的根据地,以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谋而后动
  这一日,康熙正在养心殿批阅奏章,少顷,他似乎有意无意地又翻开了恩师伍次友的折子。 
  康熙看着看着,竟情不自禁地小声读了起来: 
  “……臣以为四方不靖,当先以安内为要。不能定民,不可言靖藩;不能聚财,不可言兵事。东南波兴,天下板荡,则西北边患弥甚,实难骤然荡平。见事不疑,疑事不为,详虑而后行,则事鲜有不克之理。吾主乃天下圣君。自有明断。臣一管之见,不得之愚,敢不曲陈于陛下。 
  臣本疏旷散人,游历江淮、讲学山东,观士子之心,似已翕然向北,当勉心尽意,广罗人才,荐贤于庙堂,为吾主大业,竭奉绵薄之力。久违圣颜,时念不忘,对此孤烛昏焰,草章远呈,能不潸然涕下……” 
  康熙读着,泪水情不自禁地淌了出来。 
  自己的这位恩师,才真正够得上“居庙堂之高,心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啊! 
  康熙感叹不已,朕的每一言,每一行不是得益于恩师的教诲吗! 
  朕早已一连免了七个府的钱粮,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岁收入了。 
  朕并非沽名钓誉,朕恨不得天下掉下几库粮食来!但眼见春荒将至,百姓总得有充饥的东西才行,有吃的便有法度。不然,会出更大的乱子——百姓,是不能得罪的! 
  诸大臣也尽心尽力,为撤藩后引起的叛乱为朕尽职尽守。 
  户部大人米翰思尤其令朕感动。 
  地震修殿,朕跟他要钱,他一口拒绝,说府库没钱。朕很生气,正准备治他的罪。谁知道在朕正为撤藩后平叛所需响银发愁时,他竟一口向朕保证,说他户部有钱买粮,可以支用五年。 
  朕为了能很有把握地平定这次叛乱,遍征贤臣良士,索谋问计。尤其是周培公的谋略深得朕心。 
  周培公之才能实令朕佩服之极; 
  那日在乾清宫的一番畅谈阔论,朕至今记忆犹新。 
  “为将之道,”周培公说道, 
  “军火未升,将不言饥;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鼓一鸣,将不记身家性命……这都是通常之理。 
  “为将者代天征伐,以有道伐无道,纛旗一升,耗国家百万帑币,驱三军蹈死生不测之地也;值此非常时期,应施之以非常之道。 
  “仁义礼智信,对我则可;对敌则不可。对敌当施之以暴,诱之以利,欺之以许,残之以忍,无忠恕之可言。” 
  康熙听至此,插口问道:“你愿意做个什么将军?” 
  “臣愿为善败将军!” 
  “善败将军?”康熙吃惊地问道。 
  “对!”周培公振振有词地解释道: 
  “善败将军并非常败将军。淮阴侯韩信、蜀汉之孔明,皆善败将军!兵法所谓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小败之后连兵结阵,透彻敌情,再造胜势,比之项羽百战皆胜而乌江一战一败涂地,岂不好得多么?” 
  康熙不禁哈哈大笑。 
  周培公受到鼓励,不禁大为兴奋,双眸炯炯有神,接着说道: 
  “臣请以南方军事陈言!” 
  “国家一旦南方有事,会怎样呢?” 
  周培公双手相合,沉吟着说道: 
  “臣以为将以岳阳、荆州或南京为决战之地!” 
  “你说详细!”康熙将椅子朝前拉了拉。 
  周培公的目光好像穿透了墙壁在遥视远方。 
  “如叛兵调度得方,那他们就会以岳阳、衡阳为根据地,夺取荆襄,东下南京,水路沿运河北上,陆路由宛洛插向中原,会师于直隶。但现在看来,他们未必做得到。叛军中骄兵悍将居多,心思不齐,指挥不一,民心不从,这样的如意算盘打不好,臣以为他们只不过想划江而治而已。” 
  “我当以何策应付?”康熙目光深不可测,幽幽地审视着周培公。 
  周培公一笑。 
  “倘苦真的如此,主上当以湖南为决战之地,同时沿长江布八旗劲旅,稳定北方局势,以江西、浙江为东线,以陕西、甘肃、四川为西线,割断敌军联络,倾天下之力各个击破——如此跳梁小丑,敢不束手就擒?” 
  说到这里,周培公略一顿,又道: 
  “当然,要剿抚并用,恩威兼施。打仗的事,不单是两军矢石交锋啊!” 
  康熙听得是既紧张,又高兴。 
  面对目前局势,康熙不禁赞叹周培公的远见卓识是何等正确! 
  吴三桂“划江而守”的战略,迅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 
  在政治上,吴三桂“划江而守”的战略,使之处于被动的受舆论谴责的地位。自吴三桂山海关引清军入关大败李自成后,多尔衮统重兵进取北京,接着迁都于此,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斗争。 
  清军先后击溃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又颠灭了弘光、隆武、绍武、永历请南明政权。至康熙初年,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当时台湾有郑氏势力盘踞抗清)。 
  康熙即位,尤其是亲政以后,躬理政务,励精图治,采取了积极的巩固统一事业与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数十年战乱,土地荒芜,人民倍受战乱流离失所之苦,他们迫切希望社会安定,恢复和发展生产。康熙的所作所为符合了人民的要求,顺应了时势的发展。 
  正在此际,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发动了规模浩大的“三藩之乱”,使人民再次遭受战乱之苦。而且,更为人民所不能接受的是,吴三桂兵驻长江以南,奉行“划江而守”的战略,并进而发展为“划江而国”。重演东晋南宋偏安江南半壁江山的历史,这对受儒家大一统思想影响颇深的大部分中国人民来说,是难以容忍的。 
  故口诛笔伐者四起,吴三桂受到了舆论的谴责。他失去民心,如何能成功? 
  在经济上,“划江而守”的战略,使吴军的财力物力步入了困难的境地。 
  吴三桂起兵在经济方面虽然已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坐失战机,未能速战速决,形成长期对峙,使已备财力物力耗尽。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吴三桂不得不对其占领地勒索搜刮,纵使将士烧杀淫掠。如此,又导致了人民怨声载道,形成恶性循环。 
  在军事上,吴三桂奉行“划江而守”的战略,致坐失战机,形势逆转。 
  吴三桂进抵湖南兵临长江后,曾有两个极为有利的时机。 
  第一个时机即吴三桂以迅猛之势攻占长江南岸时,清军虽作了某些布防准备工作,但尚未因御,且有惧吴之心。如果此时渡江北上,恐怕皇帝的宝座得易主了。 
  另一次是陕西王辅臣发动宁羌兵变后,数月之间,西北要地秦州、巩昌、定边、靖边、临洮、庆阳、绥德、延安、固原、兰州等地相继失陷,西北处于动荡不安之中。甚至对北京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康熙最大的后顾之忧。 
  此时,清廷正集中全力在正面战场上抵御吴三桂的凶猛攻势。 
  可见,清军的主力几乎全在正面战场上。在此西北空虚的情况下。吴三桂若能审时度势地派出一员大将率一支主力部队由四川北上,再由西北出山西内蒙包抄京城;江南吴军再趁势渡江北上。南北夹击,最终胜负就很难预料了。 
  然而吴三桂没有想到这些,只派出小股兵力声援西北,未到却已被堵截。相比之下,康熙则先稳西北,再集中攻击江南,比吴三桂集团在大局判断上要高出一筹。 
  由于骤然停顿自守,大周国内江尖锐化,尚之信、耿精忠各怀鬼胎;王辅臣也难以自保;孙延龄则不能调遣…… 
                  
二十五、各奔前程
  正当他们忘情地享受着初尝禁果的极至欢爱时,却突然传来一声炸雷。 
  三藩之乱的战火,烈焰腾腾地烧了几年,至康熙十六年已是山空柴尽,烟灰弥空。沿长江一线,东起江浙,西至川黔、陕甘,自是烽火连天,流血成河。 
  吴三桂自康熙十三年正月,分兵两路,一路东略湖南,一路北攻川陕;耿精忠则率部由福州出发,与从台湾登陆的郑经部,也兵分两路分别向江西、浙江进兵。只尚之信与孙延龄各怀异志,再加上北有莽依图重兵扼守,南有傅宏烈掣肘,所以固守老窝不敢妄动。 
  然而,吴三桂大军攻取湖南而饮马长江后却持固守之势。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决策。 
  自此,吴三桂集团的内部争斗纷纷出现。 
  以此,各路反将自保地盘,图谋出路。 
  于是,康熙灭藩大军终于赢得了时间,并最终各个击破。 
  于是,反清大势竟骤然衰落! 
  这是吴三桂当初绝对没有想到的! 
    
                  
闽浙陡转
  靖南王耿精忠,自从归附了吴三桂后,虽然对吴三桂建国称王大为不满,可心里实在没啥办法,反清的路既然走上了,那也就只能走下去了。 
  但是,他虽然在表面上同吴三桂遥相呼应,可暗地里,却又不时在图谋自己的出路。 
  在他想来,如果吴三桂大业成功了,有朝一日,也会有他耿精忠的一份;要是吴三桂最终落得个一干二净,那他也还会有个退路的。 
  但不管怎样,当他遥相呼应似的在福建摇起反清大旗的时候,他可是积极进取的。 
  一开始耿精忠便总督手下人马,向浙江南部进发。他制订了如下的战略之策: 
  命左军都督曾养性,中军都督马九玉,前军都督吴长春,后军都督马成龙,以及陆路都督马仕宏,水军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