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在此依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出故居东门,不远处便是幽雅的柳泉,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便由此得名。当年清泉畔有绿柳百余棵,在这风月无边之地,相传蒲松龄常设茶待客,索求鬼狐之事,用以写作《聊斋》之资。由柳泉南行,不远处,蒲松龄长眠在古柏丛中的蒲氏墓地里。
好汉们的家乡
山东人常咧着嘴向外地人咏叹道:谁不说俺家乡好?
马可·波罗称济南是“园林美丽,堪悦心目,产丝之饶,不可思议”。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
水泊梁山,群雄咸集,风雷激荡,替天行道,笑傲人世,何其快哉!
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据推断,整个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700至800万人之多。
两个文人的济南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可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灵”。元好问美誉道:“羡煞济南山水好。”于钦赞叹曰“济南山水甲齐鲁”,黄庭坚则感慨称:“潇洒似江南。”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曾在这里构筑了一个叫泺邑的城,后改称为“历下”。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命历下属济南国,其首府设在东平陵城。“济南”一称是因为城区位于古济水之南
而得名。唐代时,这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济南郡被改为“济南府”,府治设于历城,辖五县。明代以后,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会。
济南山水丰美,人文荟萃,拥有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三大名胜区,有明湖泛舟、汇波晚照、鹊华烟雨、锦屏春晓、趵突腾空、白云雪霁、佛山赏菊、历下秋风等八大景观,有舜耕山、灵岩寺、四门塔、千佛崖、五峰山、齐长城、洛庄汉墓、平陵城遗址等风景名胜。
大明湖的水景自古便享有盛誉,四面绿柳轻摇,楼、台、亭、阁之侧影荡漾其间,历下亭、小沧浪亭、湖心亭、月下亭、稼轩祠、铁公祠、遐园、北极阁,均与水有关,周围水、烟、树、岗、影、天,无一不在画中。
千佛山处济南东南,古称历山,因隋朝在此依山凿佛多尊,故称千佛山;此山虽不太高,但古树苍郁,山路盘曲,韵致悠远。主景区千佛岩保留有隋代摩崖造像60多尊,以极乐、黔娄、龙泉三洞最为有名。在“齐烟九点”彩绘牌坊前驻足而观,云海苍茫间,九座山峰如入图画中,
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素有泉城之别称,最多时城内有72眼名泉,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最为有名,汉代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曾巩的《齐州二堂记》、元代赵孟的《鹊华秋色图》,一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数千年来,咏赞济南泉水的诗词歌赋、书画碑刻一直不断。但随着近年来土地污染、工业用水等人为原因,泉水所剩已不多。
20世纪40年代,留居济南的作家老舍曾用心品察过这座北国古城内在的韵味儿,以下是他在《济南的冬天》里的记述: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簪的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比老舍早几十年的刘颚,则在其《老残游记》里把济南在晚清时代的一缕芳魂留给了饱受生态之苦的后人: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
人间蓬莱(1)
“蓬莱”这一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另据资料,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小城,冠以“蓬莱”,从此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此前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来到东海之滨,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在这里,
他看见了大海深处海市蜃楼,如仙山琼阁,美不胜收,心神俱醉之余,征召大批方士,询问海中神仙与仙药之事。一个叫徐福的方士上书奏道:“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始皇大喜,立即下诏征童男女3000,百工技艺之人,携带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领,东入大海“求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徐福率领他的船队两度出海,最后到了一个叫“平原广泽”的地方。这个“平原广泽”,据推测可能位于日本某地。徐福出海的地点,有人认为在当时的琅邪郡,亦有人认为就在蓬莱(当时属齐郡的黄县)。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唐代时这里曾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郡守朱处约始建蓬莱阁,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清朝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继续扩建,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由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组成,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叠瓦,雕梁高启,古朴伟丽,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凭栏四顾,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底,山丹海碧,海天空茫。除主阁外,主要建筑尚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众星拱月,浑然成体,正所谓“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晚清时,刘颚游过蓬莱阁后记述道:“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到了阁子中间,靠窗一张桌子旁边坐下,朝东观看,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东北青烟数点,最近的是长山岛,再远便是大竹、大黑等岛了。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直响,仿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飞到中间,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得越来越紧,越紧越不能相让,情状甚为谲诡。过了些时,也就变成一片红光了。”
蓬莱有高阁,天地壮大观,海天一色,海鸟翔鸣,蔚为壮观。这一区域能领略到蓬莱十景中的“万斛珠玑、狮洞烟云、晚潮新月、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神仙现市、万里澄波”。
蓬莱的一大奇观便是海市蜃楼,每年秋天是海上最容易出现海市奇观的季节,迷蒙神奇的海市出现时,但见缥渺的幻景“聚而成形,散而成气,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忽而似楼台,如亭阁;忽而像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若断若连,若隐若现,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一会儿长桥飞架,一会儿楼阁高耸,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入目……
由于海市,才有了蓬莱、瀛州、方丈三神山之说,才有了秦皇汉武的寻仙之事,才有了白居易笔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蓬莱民间自古便盛行崇尚神仙之风。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郡志上记载的地方性神仙人物已多达数十位。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而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三、十四,渔民们要过渔灯节,人们纷纷到蓬莱阁的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龙王爷保佑,以图新的一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按照风俗,许多人要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若是新春时节,渔民造了新船,船主会择黄道吉日,让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然后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接着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再送船入海。
苏东坡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当地传说,一天,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共八位神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商议到海上一游。汉钟离便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碧海漂去;何仙姑不甘示弱,将荷花往水中一抛,伫立荷花之上,凌波踏浪而去。其他诸仙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游向东海。这一举动惊动了龙宫,八仙与东海龙王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还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掀起狂涛巨浪,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幸好观音菩萨从此经过,经劝解双方才罢战。从此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丽传说。
人间蓬莱(2)
元朝末年,全真教兴起后,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汉钟离成为该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会于蓬莱,经民间通俗文化的大肆渲染、传播,“蓬莱”于是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梁山义匪
作为中国人,生活在底层,为日常生活煎熬旷久,其内心深处一定会闪过侠客隐士的自然欲求。行侠仗义,纵横江湖,杀富济贫,惩恶扬善,这是贯穿着阳性精血的男人的隐秘渴求。
齐鲁大地为侠义精神作出了不朽的现实演绎,水泊梁山,群雄咸集,风雷激荡,替天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