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这些,都在御用文人的明枪暗箭之中,大踏步跨到读者大众的怀里去,给一一知道了变革,战斗,建设的辛苦和成功。
但一月以前,对于苏联的“舆论”,刹时都转变了,昨夜的魔鬼,今朝的良朋,许多报章,总要提起几点苏联的好处,有时自然也涉及文艺上:“复交”〔24〕之故也。
然而,可祝贺的却并不在这里。
自利者一淹在水里面,将要灭顶的时候,只要抓得着,是无论“破锣”破鼓,都会抓住的,他决没有所谓“洁癖”。
然而无论他终于灭亡或幸而爬起,始终还是一个自利者。
随手来举一个例子罢,上海称为“大报”的《申报》,不是一面甜嘴蜜舌的主张着“组织苏联考察团”(三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时评),而一面又将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称为“反动书籍”(同二十七日新闻)么?
可祝贺的,是在中俄的文字之交,开始虽然比中英,中法迟,但在近十年中,两国的绝交也好,复交也好,我们的读者大众却不因此而进退;译本的放任也好,禁压也好,我们的读者也决不因此而盛衰。
不但如常,而且扩大;不但虽绝交和禁压还是如常,而且虽绝交和禁压而更加扩大。
这可见我们的读者大众,是一向不用自私的“势利眼”来看俄国文学的。
我们的读者大众,在朦胧中,早知道这伟大肥沃的“黑土”〔25〕里,要生长出什么东西来,而这“黑土”却也确实生长了东西,给我们亲见了:忍受,呻吟,挣扎,反抗,战斗,变革,战斗,建设,战斗,成功。
在现在,英国的萧,法国的罗兰,也都成为苏联的朋友了〔26〕。
这,也是当我们中国和苏联在历来不断的“文字之交”的途中,扩大而与世界结成真的“文字之交”的开始。
这是我们应该祝贺的。
十二月三十日。
BB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文学月报》第一卷第五、六号合刊。
〔2〕《时务报》旬刊,一八九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编,是当时鼓吹变法维新的主要刊物,一八九八年七月停刊。
〔3〕《福尔摩斯包探案》英国作家柯南道尔(1859—1930)作的侦探小说。
福尔摩斯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4〕《新小说》月刊,一九○二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主编。
该刊除登载创作小说之外,也刊登翻译小说。
〔5〕焦士威奴(1828—1905)通译儒勒。凡尔纳,法国小说家。
著有科学幻想及冒险小说《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等多种。
〔6〕哈葛德(1856—1925)英国小说家。
林琴南曾依靠别人口述,用文言翻译过他的《迦茵小传》、《埃及金塔剖尸记》、《斐洲烟水愁城录》。
〔7〕苏菲亚即别罗夫斯卡娅(UAX艷‘KLSOIb,1853—1881),俄国女革命家,民意党领导人之一。
因参加一八八一年三月一日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同年四月三日被沙皇政府杀害。
清末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办的刊物《新世纪》第二十七号(一九○七年十二月),曾介绍过她的事迹,刊出她的照片。
〔8〕拉玛和吉利瑟那都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
〔9〕《俄国戏曲集》共学社丛书之一,一九二一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它包括戏曲十种:果戈理的《巡按》(贺启明译),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雷雨》(耿济之译),屠格涅夫的《村中之月》(耿济之译),托尔斯泰的《黑暗之势力》(耿济之译)和《教育之果》(沈颖译),契诃夫的《海鸥》(郑振铎译)、《伊凡诺夫》、《万尼亚叔父》和《樱桃园》(三者均耿式之译),史拉美克的《六月》(郑振铎译)。
〔10〕《俄国文学研究》《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的增刊,一九二一年九月出版。
内收郑振铎《俄国文学的启源时代》、耿济之《俄国四大文学家合传》、沈雁冰《近代俄国文学家三十人合传》、鲁迅《阿尔志跋绥甫》、郭绍虞《俄国美论及其文艺》、张闻天《托尔斯泰的艺术观》、沈泽民《俄国的叙事诗歌》等论文,以及鲁迅、瞿秋白、耿济之等所译俄国文学作品多篇。
〔11〕《被压迫民族文学号》即《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十期专刊,一九二一年十月出版。
内收鲁迅译的《近代捷克文学概观》(捷克凯拉绥克作)和《小俄罗斯文学略说》(德国凯尔沛来斯作)、沈雁冰译的《芬兰的文学》(HermioneRamsder作)、沈泽民译的《塞尔维亚文学概观》(ChedoMijatovich作)、周作人译的《近代波兰文学概观》(波兰诃勒温斯奇作)等论文,以及鲁迅、沈雁冰等所译芬兰、保加利亚、波兰等国文学作品多篇。
〔12〕指那时曾留学英美的某些绅士派如吴宓等人,参看《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中的有关论述。
〔13〕关于创作是处女,翻译是媒婆的话,见《民铎》第二卷第五号(一九二一年二月)郭沫若致李石岑函:“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14〕珂罗连珂(DACAdK‘KFGJOK,1853—1921)通开柯罗连*疲俄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马尔加的梦》、《盲音乐家》、《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等。
〔15〕膜拜曼殊斐儿的绅士指陈源。
他曾在《新月》第一卷第四号(一九二八年六月)《曼殊斐儿》一文中,称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是“超绝一世的微妙清新的作家”。
后来,他根据英译本翻译屠格涅夫的《父与子》,一九三一年六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6〕郭沫若曾根据德译本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的一部分,一九三一年八月上海文艺书局出版。
〔17〕为了卢布参看本卷第9页注〔12〕及《二心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18〕意在投降参看本卷第220页注〔52〕。
〔19〕“破锣”反动派对“普罗文学”的污蔑。
当时,一般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普罗文学”:“普罗”
是Proletariat(无产阶级)的音译“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
〔20〕《战后》德国作家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的续篇,当时有沈叔之的中译本,一九三一年八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21〕希特拉(AAHitler*保福福埂保梗矗担⊥ㄒ胂L乩眨鹿ㄎ斯头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首之一。
下文的I字旗,即德国法西说钠熳印!癐“,纳粹党的党徽玻玻病场端赖氖だ贰∫獯罄*作家邓南遮在一八九四年出版的小说,当时有芳信的中译本,一九三二年十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23〕里培进斯基(oAYAXTVGJTJSOT,1898—1959)通译里苯够樟*家。
所作《一周间》,当时我国有蒋光慈的译本,一九三○年一月北新书局出版。
又有江思、苏汶的译本,一九三○年三月上海水沫书店出版。
〔24〕“复交”国民党政府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宣布和苏联断绝邦交,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宣布复交。
〔25〕“黑土”苏联的黑土区面积广大,有以“黑土”作为它的代称的。
如丹麦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乔治。勃兰兑斯(1842—1927),曾在他写的《俄国印象记》一书中称俄国为“黑土”。
〔26〕指英国作家萧伯纳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对苏联持友好态度,一九三一年发表《与过去告别》一文,热烈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萧伯纳,参看本书《谁的矛盾》及其注〔2〕。
《总退却》序
中国久已称小说之类为“闲书”,这在五十年前为止,是大概真实的,整日价辛苦做活的人,就没有工夫看小说。
所以凡看小说的,他就得有余暇,既有余暇,可见是不必怎样辛苦做活的了,成仿吾先生曾经断之曰:“有闲,即是有钱!”
〔2〕者以此。
诚然,用经济学的眼光看起来,在现制度之下,“闲暇”恐怕也确是一种“富”。
但是,穷人们也爱小说,他们不识字,就到茶馆里去听“说书”,百来回的大部书,也要每天一点一点的听下去。
不过比起整天做活的人们来,他们也还是较有闲暇的。
要不然,又那有工夫上茶馆,那有闲钱做茶钱呢?
小说之在欧美,先前又何尝不这样。
后来生活艰难起来了,为了维持,就缺少余暇,不再能那么悠悠忽忽。
只是偶然也还想借书来休息一下精神,而又耐不住唠叨不已,破费工夫,于是就使短篇小说交了桃花运。
这一种洋文坛上的趋势,也跟着古人之所谓“欧风美雨”,冲进中国来,所以“文学革命”以后,所产生的小说,几乎以短篇为限。
但作者的才力不能构成巨制,自然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而且书中的主角也变换了。
古之小说,主角是勇将策士,侠盗赃官,妖怪神仙,佳人才子,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
“五四”以后的短篇里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因为他们是首先觉到了在“欧风美雨”中的飘摇的,然而总还不脱古之英雄和才子气。
现在可又不同了,大家都已感到飘摇不再要听一个特别的人的运命。
某英雄在柏林拊髀看天,某天才在泰山捶胸泣血,还有谁会转过脸去呢?
他们要知道,感觉得更广大,更深邃了。
这一本集子就是这一时代的出产品,显示着分明的蜕变,人物并非英雄,风光也不旖旎,然而将中国的眼睛点出来了。
我以为作者的写工厂,不及她的写农村,但也许因为我先前较熟于农村,否则,是作者较熟于农村的缘故罢。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十五夜,鲁迅记。
BB
〔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总退却》,葛琴的短篇小说集,一九三七年三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内收短篇小说七篇,与鲁迅作序时的篇目有出入。
〔2〕“有闲,即是有钱”这是李初梨的话,参看本卷第8页注〔8〕。
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
《文化列车》〔2〕破格的开到我的书桌上面,是十二月十日开车的第三期,托福使我知道了近来有这样一种杂志,并且使我看见了杨邨人〔3〕先生给我的公开信,还要求着答复。
对于这一种公开信,本没有一定给以答复的必要的,因为它既是公开,那目的其实是在给大家看,对我个人倒还在其次。
但是,我如果要回答也可以,不过目的也还是在给大家看,要不然,不是只要直接寄给个人就完了么?
因为这缘故,所以我在回答之前,应该先将原信重抄在下面——鲁迅先生:
读了李儵先生(不知道是不是李又燃先生,抑或曹聚仁先生的笔名)的《读伪自由书》一文,近末一段说:“读着鲁迅:《伪自由书》,便想到鲁迅先生的人。
那天,见鲁迅先生吃饭,咀嚼时牵动着筋肉,连胸肋骨也拉拉动的,鲁迅先生是老了!我当时不禁一股酸味上心头。
记得从前看到父亲的老态时有过这样的情绪,现在看了鲁迅先生的老态又重温了一次。
这都是使司马懿之流,快活的事,何况旁边早变心了魏延。“(这末一句照原文十个字抄,一字无错,确是妙文!)
不禁令人起了两个感想:一个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一个是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为什么是诸葛亮?先生的“旁边”那里来的“早变心了魏延”?无产阶级大众何时变成了阿斗?
第一个感想使我惶恐万分!我们敬爱的鲁迅先生老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事!记得《呐喊》在北京最初出版的时候(大概总在十年前),我拜读之后,景仰不置,曾为文介绍颂扬,揭登于张东荪先生编的《学灯》,在当时我的敬爱先生甚于敬爱创造社四君子。
其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