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新员工安排好工作的准备,包括:办公座位、办公用品、姓名牌、名片、出入卡、内部通讯录、紧急联络表、电话设置、电脑设置(包括电邮信箱的申请开通)、甚至台历等。
告知最基本和即刻需要用到的信息,如:办公区的布局,最常用的电话和电邮的使用指南,复印、传真、打印等办公设备的使用、茶水间、餐厅、洗手间的使用等。
欢迎信 —— 可用公司的“行话”或“俚语”准备一封生动幽默的欢迎信,(也可体现企业文化和亲和力)。
公司纪念品(印有公司标识)。
邀请共进午餐。
尽量指定“专人”负责某位新员工的第一天。
企业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孰优孰劣?
对于企业来说,多搞内部培训,少做外部培训;内部培训重实务、外部培训重理念才是明智之举。
是内部培训好还是外部培训好,这应该是一个很折衷的问题,原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嘛。但实际上这还真是个问题。有的财大气粗,动辄请大机构,请大师,结果像看晚会,当时很热闹,过了没多大用处,原因是大牌有大牌的短板,通用的往往不通用。有的过于吝啬,不舍得投资,就用自己的人现身说法,互帮互学,结果是近亲繁殖,坐井观天。我们都知道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好,我们也希望实践中都能做到。
内训会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开发,所有与会者都会形成共同的行为与思考方式,肯定企业收益很大,相对的成本也比较高。外派培训可以获取新鲜的资讯、扩展人际与商机、学习到先进的工具与方法,相对成本也比较低;但是直接受益是个人,所以对于先进的工具与方法我们一般会采取二次开发的形式,在公司内部推广,内化为统一的工具。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什么标准性的答案。
内部培训中,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培训和指导是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具体工作岗位走上管理岗位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合格的管理者,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培训和指导的同时,也是管理人员总结经验、梳理思路的过程,这些总结和梳理对于管理人员的成长大有帮助。而且,随着下属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升,管理人员也会在其中收获信心和激情,团队的整体能力和士气都会得到提升。
内部培训中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指导和培训可以随时随地开展。管理人员可以在工作例会上为员工进行培训,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为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有效的解答和辅导。除了定期的工作例会,管理人员可以在下属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提供手把手的指导,就像教练员在巡视过程中随时纠正运动员的动作一样,这样的指导更是外部培训师所难以提供的。在销售团队的管理当中,销售经理们往往会开展协同拜访,这种陪同销售代表拜访客户的工作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培训。销售经理通过近距离观察销售代表们如何跟客户沟通来提供贴身指导,在工作当中将自己的经验、教训、技巧、工具和方法等一一传授给下属,不仅不需要额外的时间,而且往往是结合生动的案例来指导,其效果是集中式培训所难以比拟的。
内部培训中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工作环境和状态、能力和素质特征有非常深入的认知,能够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帮助。这点好处是任何高水平的外部专家也无法比拟的,想一想那些顶着各种光环的高级培训师连各位的姓名和岗位都不知道就天南海北地狂讲一天,当然会有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价值贡献,但这些高招怎么和各位接受培训的员工很好的结合起来并产生效果是很难的事,也是培训师们所难以解决的。因为与管理咨询顾问在企业驻扎一段时期不同,培训师们往往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暇了解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即便现在有很多培训师开始更多地了解听众的情况,但与这些管理人员是没法比的。
内部培训中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培训可以解决大量的培训经费。如今聘请外部培训师代价不菲,培训师的身价与日俱增,动辄一两天数万元的培训费用对于培训师来讲是司空见惯的,而且很多培训师也配得上这个身价。但是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讲就不同了,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受到对手的压迫,核心竞争能力尚未形成,企业往往是靠着勤奋和汗水艰难前行,花数万元买一两天的时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似乎都要反复斟酌。而且舍不得成本的情况下往往请的是二流、三流的培训师,一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由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培训,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培训师管理体系,抛开低廉的培训补贴不说,被聘为培训师对这些管理人员带来的精神激励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强调内部培训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外部培训。关键是企业要认清外部培训的价值所在,外部培训的价值更多在于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企业管理人员的理念和意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成功企业的管理团队无不拥有领先的经营理念和意识,而这些理念和意识内部培训是无法解决的。外部专家专注于先进的经营理念的研究,尤其是对很多领先企业的研究使他们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团队带来价值。很多培训师经验丰富,通过巧妙的游戏让管理者们置身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理念和意识的传递和转变。
相对来讲是企业内训效果好,因为它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但是具体来讲要看企业的培训需求,有的时候内训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时候外训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比如本行业的新的知识,新的发展方向,战略类的课程等,能帮助员工拓展知识与眼界的课程还是外训好些。外训与内训两者要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做好企业培训,全是内训容易造成一叶障目,夜郎自大,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全是外训容易脱离实企业际情况,盲目求快求新,造成误导企业步入歧途。企业应该注意培养自己内部的培训讲师,让企业的培训讲师多参加外训,回来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领导一起研发出新的课件,再给企业做内训。我想这是最好的结合。
一般而言,内训更有针对性,但费用高。外训不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但费用低。因此,如果是中小企业,参训人数少,培训费用有限,可以多一点考虑外训。如果条件允许,建议还是以内训为主,但要注意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沟通。另外,培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可以考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安排恰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学习。
可以把要培训的人员送到外面进行培训,弥补了内训的不足。但外训的不足之处在于送出培训的人员毕竟是少数,即使本人的培训效果非常的好,但培训后应用和交流的平台有限,不能把培训的效果很好的发挥出来,这是外训的不足。
下面我想就刚才谈到的外训内化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前接触过一个企业,规模很大、也很有实力,但是在培训方面非常抠门。他们的培训主管跟我说,做企业培训,有钱有有钱的做法,没钱有没钱的做法。他们很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外训内化,即把干部员工派出去参加培训,但是有要求,学成回来必须要把这门课消化,然后到内部讲,否则就会扣奖金。后来我们也交流,其实这种做法是有风险的,为什么呢?因为并非把老师讲的内容一字一句全部记录下来,回来转述就可以。老师的内容里有很多自己的体验感悟,有他的深刻认识在里边,依葫芦画瓢肯定会走样,要出问题。因此,所有的课程都要拿来内化是有风险的。当然,一些基础通用课程,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培养内部讲师,但也一定不能如此简单。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多搞内部培训,少做外部培训;内部培训重实务、外部培训重理念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培训机构的选择,应该根据培训的内容具体安排,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技术、业务类培训更多依靠外部培训机构,除此之外,内部培训也在逐渐增多,在充分调动公司内部资源后,极大增强了公司内部技术、业务的积累和传递。而公司内部沟通类的培训,一般公司内部资源能够解决,则主要以内训为主。对于一些较为敏感的薪酬待遇类培训,虽然内部资源能够解决,但还是选择外部机构,这样更易操作。培训方式的选择则更趋向于形式多样化,体现出成人学习的特点,避免导致为培训而培训的效果。
什么是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它是指劳动者同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对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作用。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内容分为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内的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制范围以外的劳动合同;按合同的形式分为要式劳动合同和非要式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结构
1、劳动合同期限和试用期限;
2、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
3、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
4、生产条件或工作条件;
5、劳动纪律和政治待遇;
6、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7、违约责任;
8、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也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它是指劳动者同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等用人单位为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协议,劳动者加入某一用人单位,承担某一工作和任务,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和其它规章制度。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并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和双方的协议,提供各种劳动条件,保证劳动者享受本单位成员的各种权利和福利待遇。
1、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以合同形式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
2、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中,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本人,另一方必须是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行政,不能是企业的党团组织或工会组织。
3、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存在着职业上的从属关系,即作为劳动合同一方当事人的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后,成为另一方当事人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一员,用人单位有权指派劳动者完成劳动合同规定的属于劳动者劳动职能范围内的任何任务。这种职业上的从属关系,是劳动合同区别于其他合同的重要特点之一。
4、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即双方当事人既是劳动权利主体,又是劳动义务主体,根据签订的劳动合同,劳动者有义务完成工作任务,遵守本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用人单位有义务按照劳动者劳动数量和质量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有权享受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待遇,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劳动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件。
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意义?
与员工签订是劳动者实现劳动权的重要保障;是用人单位合理使用劳动力、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和防止发生劳动争议的重要措施。
合同是法律行为,是设立、变更或消灭某种具体的法律的法律关系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表达设定、消灭或变更法律关系的愿望和意图。这种愿望和意图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通过这种意思表示,当事人双方或多方产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但这种意思表示必须是合法的,否则,合同没有约束力,也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合同以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权利义务为目的。合同当事人的协商,总是为了建立某种具体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一旦合同依法成立,这种对当事人有约束力的权利义务关系就建立起来了。任何一方当事人都必须履行自己所应履行的义务,如果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就是违反合同,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或多方相互的意思表示一致,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主要表现为:合同的成立,必须有两方或两方以上的当事人;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必须互相意思表示;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一致。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权益的有力保障,劳动者应充分重视合同的作用。在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更要勇于向法律寻求帮助和保护。
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受聘人员,经过平等协商所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承诺。一般情形是甲方(聘方)提出建议或初始文本,经乙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