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金融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天读懂金融学-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使命,是为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国家,提供协助。对于严重财政赤字的国家,基金可能提出资金援助,甚至协助管理国家财政。受援助国需要进行改革,参阅华盛顿共识。

有经济学家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援助都是“有条件地”批出:受援助国需要实行基金建议的经济改革。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稳定,实际上适得其反。

阿根廷因采用布雷顿森林机构提出的经济政策,而被IMF推崇为模范国家。然而,2001年,该国出现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议的紧缩财政预算和私有化重要资源开发项目所致。紧缩的预算削弱了政府维持基础建设、福利、教育服务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加深了南美州国家对IMF的怨恨,他们指责基金要为南美地区的经济问题负责。

另一个引起争议的国家是肯尼亚。原本肯尼亚的中央银行控制了该国货币的流动,IMF提出协助后,要求放宽货币政策。调整后不但外商投资大减,在贪污官员的协助下,政府亏空了数以十亿计的肯尼亚先令,肯尼亚的财政状况比之前更差。

虽然IMF成立目的是协助稳定环球经济,但自1980年代以来,超过100个国家曾经历银行体系崩溃,并令GDP下降4%以上,这是史无前例的。IMF对危机的迟缓反应,以及亡羊补牢的做法,令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要改革IMF。尽管西方社会对国际货币基金毁誉参半,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IMF和世界银行对他们的国家有“正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与从1945年到1988年建立的五个其它机构一起组成世界银行集团,其总部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拥有其所有权。

世界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银行”,它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拥有185个成员国。但它的管理结构与联合国相差很大:每个世界银行集团的机构的拥有权在于其成员国政府,这些成员国的表决权按其所占股份的比例不同。每个成员国的表决权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所有成员国相同的,第二个部分按每个成员国缴纳的会费而不同,因此虽然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却受主要发达国家控制。这个结构始终受到批评。批评家认为一个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2004年,美国拥有16。4%的表决权,日本7。9%,德国4。5%,英国和法国各4。3%。由于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美国一国可以否决任何改革。

除世界银行外其它五个机构是: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1945年成立

●国际金融公司(IFC),1956年成立

●国际开发协会(IDA),1960年成立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1988年成立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1966年成立

一个政府可以自己决定它愿意成为哪些组织的成员。目前世界银行有184个成员政府,其它机构有140到176个成员政府不等。世界银行集团的所有组织都由一个由24个成员组成的董事会领导,每个董事代表一个国家(重要的付钱国)或一组国家。董事由该国或国家群任命。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批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转换为今天的价值这依然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批贷款。

一开始世界银行的目的是出于冷战需要,帮助欧洲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此外它宣称应该辅助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开始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和发电厂等。日本和西欧国家“毕业”(达到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在八十年代日本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威胁后,世界银行完全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从1990年代初开始世界银行也开始向东欧国家和原苏联国家贷款,同时美国也成功的在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掀起“颜色革命”。

虽然全世界许多贫穷的政府依靠世界银行来资助它们的发展计划,世界银行常常受到大公司“新殖民主义”全球化的反对者的批评。这些反全球化人士也是世界银行最主要的批评者,他们批评世界银行使用各种结构性调整措施削弱受贷国家政府的主权、追求经济自由主义和削弱国家的作用。

一个总的批评是世界银行在政治上受到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因此其政策往往趋向这些国家的利益。

另一个批评是世界银行的宗旨是新自由主义,其原则是相信市场是唯一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财富的机能。一个国家只有在实行自由市场竞争才能昌盛。但是在有军事冲突的国家中(内战或外战)或在长期被压迫的国家(独裁或殖民主义)以及在政治不稳定和不民主的国家中,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和改革不起作用。在这些情况下世界银行偏向引入外国企业从而摧毁当地的经济系统的发展。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者批评世界银行完全是一个政治组织。他们认为世界银行不相信市场调节经济的能力,而是一个国家拥有、调整国际经济的工具,其目的是来掩盖这些国家的政策对世界经济的控制。

国际清算银行

国际清算银行是根据1930年1月20日在荷兰海牙签订的海牙国际协定,于同年5月,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和日本六国的中央银行,以及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花旗银行和芝加哥花旗银行三大银行组成的银团共同联合创立,行址设在瑞士的巴塞尔。

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之初的宗旨是,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的支付和解决对德国的国际清算问题。1944年,根据布雷顿森林会议决议,该行应当关闭,但美国仍将它保留下来,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此后,该行的宗旨转变为,增进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额外的方便,同时充当国际清算的代理人或受托人。

国际清算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由认缴该行股金的各国中央银行代表组成,每年召开一次股东大会。董事会领导该行的日常业务。董事会下设银行部、货币经济部、秘书处和法律处。

国际清算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缴纳的股金,另外,还有向会员国中央银行的借款以及大量吸收客户的存款。其主要业务活动是: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办理各种银行业务,如存、贷款和贴现业务;买卖黄金、外汇和债券;办理黄金存款;商讨有关国际货币金融方面的重要问题。国际清算银行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十国集团(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活动中心,经常召集该集团成员和瑞士中央银行行长举行会议,会议于每月第一个周末在巴塞尔举行。

其它区域性金融机构

区域性金融机构:1957年到70年代,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国家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需要,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先后建立起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如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欧洲投资银行

欧洲投资银行是在1957年3月25日,根据《欧洲共同体条约》(即罗马条约)的有关条款组成的欧洲金融机构。它的成员都是欧洲共同体的会员国,行址设在卢森堡。欧洲投资银行的宗旨是,为了欧洲共同体的利益,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同体本身的资金,促进共同市场平衡而稳定地发展。该行的主要业务活动是,在非盈利的基础上,提供贷款和担保,以资助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项目,改造和使原有企业现代化以及开展新的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

◆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是1965年3月根据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即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社会委员会)第21届会议签署的“关于成立亚洲开发银行的协议”而创立的。1966年11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同年12月开始营业,行址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为亚太地区的发展计划筹集资金,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协调成员国在经济、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进行合作,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缴纳的股金、亚洲开发基金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

◆非洲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的赞助下,于1964年9月正式成立,1966年7月开始营业,行址设在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让。非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协调各国发展计划,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认缴的股本以及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泛美开发银行

泛美开发银行于1959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1960年11月1日开始营业,行址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泛美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动员美洲内外资金,为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项目贷款和技术援助,以促进拉美经济的发展。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会员国认缴的股金、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和较发达会员国的存款。

第七节 冒险者的天堂——著名国际金融中心

由于金融学的理论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统一定义。因此。人们在经济金融活动的实践中,常常默认这样的说法,即“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集聚点”。随着国际经济的兴衰和金融中心的轮回,当今的国际金融中心正沿着多元化的新兴之路在全球各地争妍斗艳。后起的国际金融中心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上,都已有了较大的竞争优势。

国际金融中心的产生和变革

国际金融中心,指的是国际金融活动发生的中心地,它既是各国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的地方,也是国际金融资本的来源地和集聚点。

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作为欧洲开展东方贸易的最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历史上(;文;)第一家取消(;人;)金属货币兑换(;书;)义务而发行纸币(;屋;)的现代银行产生于此,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也诞生于此。后来,受“郁金香泡沫”及其他因素影响,荷兰经济开始衰落,阿姆斯特丹也逐步丧失了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取而代之的是隔海相望的英国。乘第一次工业革命之东风,英国成为19世纪经济实力最强、殖民地最多的“日不落帝国”。凭借高质量的工业品和低廉的价格,英国很快就成为世界加工厂。跟随价廉物美的工业品在世界各地占领市场的步伐,英镑也就成为当时在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货币,于是伦敦无可争辩的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尤为重要的是,二战之后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更以国际协议的方式确立了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凭借美国无与伦比的经济实力和货币特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就在纽约为其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踌躇满志之时,一个新的金融范式即“欧洲美元”正在悄悄生成。这一范式一经产生,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迅速普及不仅削弱了纽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且改变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路径。沿着这条路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欧洲美元的产生,使得资金的跨国流动真正全球化。它从根本上破除了国际金融中心必须依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必须取资于国内资本供应的传统范式,从而引发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散化进程,并导致“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基于这一运行机制,国际金融中心迅速而广泛地分散到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米兰、蒙特利尔和东京等地。最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原先一些经济上并不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如巴哈马、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卢森堡和新加坡等也得风气之先,迅速成长为不可小视的国际金融中心。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和金融开始全球化。正是基于全球化,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开始了更为多元化的新历程。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是由一系列革命性因素造成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这些革命性变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受惠于20世纪90年代高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