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热泪盈眶地说:“我一要感谢国家对我们的培养,二要感谢领导对我们的信任,三要感谢广大观众对我们的无私的支持!谢谢大家!谢谢”
关羽捋着胡子说:“其实吕布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能战胜他非常不容易,我们这次虽然获胜,但也不露出不少问题,回去以后我们要总结经验,争取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绩。”
张飞东张西望地说:“嗯我我想说啥时候能喝庆功酒啊?”
洛阳皇宫内
太监:“皇上,传来最新战报,天下排名第一的武将吕布,败给了刘关张三个无名小卒,大爆冷门!”
汉献帝:“不会吧?吕布也会输?”
王允:“居前方传来的消息,吕布一开始是占优势的,可是后来突然败了,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微臣认为,应该是有人暗箱操作。”
汉献帝:“朕早就察觉有些不对,据说赛前西凉地下赌场的盘口很不正常,我早料到会有猫腻。”
王允:“皇上,那怎么办?”
汉献帝:“不要紧,幸好朕买的是吕布输,这回赚翻了!”
王允:“啊?这个陛下英明!陛下英明!”
作品相关 对于吕布死的说明
本来没准备写这篇说明,毕竟一部以战争为主线的作品,怎么都要死一些人,己方的,敌方的,这才正常不是?可当我设计让陆逊死的时候,被大家阻止了,我想了想也就顺应人心了,毕竟小陆同志还是三国中很出色的人物,死得这么早是过分了点。
可,现在大家又在阻止我把吕布写死,对于这点,我不是很理解,真的。要说三国历史上的吕布,出彩的地方也就杀董卓和白门楼殒命(不要给我提三英战吕布,从头到尾都是老罗的胡扯)。而这两处之所以出彩,还是因为后代的文人渲染得结果。看三国志的时候,我把有吕布的地方一字不漏地看完,也没找到貂蝉,只有一处写董卓脾气不好,为了一小事就敢朝吕布扔小戟,而吕布和董卓的侍婢有私通,怕董卓发觉,从而董和吕之间有了不信任(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却和王允的什么连环计没有任何关系。
倒是另外一段文字说明了吕布反董卓的原因: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
大家看明白了吧,先是因为吕布武艺不错,因此王允刻意结交吕布,吕布害怕遭董卓杀害,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王允,王允正和别人商量怎么杀董卓呢,一看吕布自己找上门了,当然要利用喽,于是就把他们的密谋告诉了吕布,可能中间还加上了些什么为民请命,为天下除害之类的话。于是单纯的吕布在保住自己性命和为天下除害的双重责任下,选择了杀董卓。
那,吕布是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不是。书中提到,当长安遭乱军围杀得时候,吕布逃走时还不忘王允,想将这个老家伙一起带走,只是被王允拒绝了。说老实话,当时看到这一段,我有些傻,怎么也没想到被三国演义写成忘恩负义,数叛其主的吕布居然还这么仗义。到后来,俺更是越看越疑惑,特别是看到张扬的传记时。为啥呢?英雄记曰: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杨素与吕布善。
这里说的很明白,张扬是什么人?性格仁慈,和善,忠诚,讲义气。这样的人居然与吕布的关系好的很,好到了一旦吕布没有安身之所就可以到他的地盘避难。张扬和吕布的朋友关系让我时时想起一首歌:朋友。歌词中唱到: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如果你正享受幸福,请你忘记我;朋友啊朋友,你可曾记起了我,如果你正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张扬这样的朋友的吕布怎么会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无情无义?还有,丁原手下的所谓八健将一直跟随吕布也让人觉得其中可探究的东西很多。被杀死的曹义、成廉,生死关头背叛的侯成、魏续等人我都不说了,单说张辽和高顺,还有陈宫三人对吕布的追随。这三人在三国演义中都有精彩的表演,高顺在三国志中获得的评语还很不错,张辽就不用说了,那是五虎上将,曹操重臣之一(当然也是梦凝最喜欢的人物之一)。陈宫先随曹操,后叛曹操,跟随了吕布,又差点叛吕布,但最后还是陪着吕布死了。这三个人都不是坏人,也不是无耻之徒,还有有义,有智之辈,他们为什么这样心甘情愿地跟随吕布?如果吕布的为人真是三国演义中,戏剧舞台上表现的那样不堪和无情无义,还能得到他们的拥戴和追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罗老先生如果被人这样问起,也会脸红无语吧!
三国史上,不缺忠臣死士,也不缺奸佞叛臣,可是不是只要叛变了原来的主人就一定是坏人?显然不是,否则,文如郭嘉、荀彧、张昭、崔琰、蒯越、法正,武如甘宁、张辽、徐晃、庞德、黄忠、黄权、严颜、甚至赵云,岂不是全是坏人?那为什么吕布的背叛就遭受到了这么无情的批判,被辱骂了千载年?到现在还在被辱骂,在多少架空三国的书中,他还是背叛、好色、无耻的代表人。
想到这些,我很为吕布不甘心,也下定决心写出一个与大多数所想的吕布完全不同的吕布出来。所以,才有了本书中的吕布。一个不看重世人嘴里忠义的吕布,一个将权利看成生存必要的吕布,一个傲视天地,唯武独尊的吕布,一个知恩图报,重情重谊(不是义气,是友谊)的吕布。
可是,这本书毕竟不是以吕布为主角的书,也不可能用太多的篇幅来描写吕布,而片断的描写显然又无法突出我想让读者喜欢的吕布,所以,我安排了这个结局,让吕布死的有情有义,死的轰轰烈烈。只有这样,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吕布的印象,才能让大家看重这个人物,才能表达我对历史上真实吕布的一些尊重之意。
当然,有读者会说,人不死也可以呀,我们已经喜欢上你书中的吕布了。是呀,也可以不死,但是,在主角无敌的阴影下,一个不死的吕布只能沦为一个平庸的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就连一点点地表现力也没了。所以,我没有接受大家的意见,没有让吕布成为不死的英雄,而是让他成为惨烈的豪杰。
如果大家还不愿意接受我写的这个结局,我建议你们去看以吕布为主角的架空三国的书。呵呵,相信那里面的吕布会成为大家心目中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那个无所不能,所向披靡的勇士,那个永远不死的战神。
对不起,向看此文哭出来的朋友鞠躬了,梦凝也是一个俗人,更没有华丽超凡的文笔,无法用平常的手法写出心目中的吕布,只好用了俗的不能再俗的悲剧来加深大家都吕布的喜爱和不忘。
作品相关 拉票
外传上了,书名:义之传说。
一天两更,内容进行了小细节的修改。呵呵,大家一起上呀,有票给票啦!
作品相关 序
我写本书的由来
本人对古籍《三国》丛书陷于痴迷,更喜天地英雄纵横之风姿。所以在历经了长时间的痛苦思考后,写了这部书。于三国历史中,我于武将最为喜爱赵子龙,太史慈,张辽,典韦,甘宁;文臣最喜爱徐庶,郭嘉,贾翊;霸主则最爱曹操。所以这部书是这个英雄团体的兄弟情义的故事。
我其实一直很喜欢看《三国演义》的。从读初中到现在,十多年了,一部《三国演义》几乎是枕边之物。只是在仔细看了许多关于三国的史实后,我实在无法喜欢罗贯中这个人,当然他的作品除外。他的《三国演义》褒刘贬曹实在是太离谱了……但我还是非常佩服他。他非常成功地将无数传说中的野史和个人的爱好传播给了大众,并让这以后几百年的岁月里,人们将《三国演义》当做了正史,并以他的爱好和观点影响了几百年人们对三国众多英雄的个人喜好和观点。纵观所有有名的作者,恐没人有他这种成就的。唉,千古一叹。
可能与多数作者的观点不同,本人不喜欢做什么霸主,救世主。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书中的主角也不会去做什么一统江山的霸主。我真正的意图只是写自己对三国英雄的感受。我是一个极其崇拜兄弟义气的人,这种义气不是什么两肋插刀,也不是刘,关,张的结义。而是那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兄弟情义。(现在这种真正的兄弟义气几乎没有了)当然作者也知道这种情义几乎是不存在于现实的。可我希望他至少能存在于一些人的梦里。或者就在我自己的梦里出现。
所以喜欢看欢乐大结局的人对这本书会失望的。这是一个乱世英雄的舞台,这本书其实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三国故事组成,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第一部《一统篇——三国之花》实际上却是第二部《回忆篇——三国之义满天下》的继续,时间是倒过来写的。在书中的两个主角虽然完全不同,关联却很大。真正的主角赵羽是一个绝对的悲剧性人物。义气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是不能存活与世上的。
我本身既然是赵云的极度崇拜者,本书的两个主角也就与赵云的关系非同一般,我创造他们的目的为了能让心目中的英雄豪杰驰骋纸上。所以这本书我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如果写的不入大众法眼,也敬请原谅。如果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得罪了一些有不同意见的读者的话,希望你们不要扔太多的板砖。在此,作者深表感谢!!
作品相关 赵云
赵云
赵云:赵子龙。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赵云是广大三国迷最爱的人物。他的一生论传奇色彩不如诸葛亮,论史书记载也不如一些大将,我们都不用说关羽,张飞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乐进,李典之流也不如。可大家还是喜欢他,罗贯中甚至仅仅根据《三国志》中写的赵云长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刘阿斗这一句话,就写出了长坂坡一大篇幅,还说他冲杀了一天一夜,杀死曹将五十四员,简直就成了战神。更将他誉为白袍小将,(冲长坂坡的赵云少说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刘备还大)所以才有了一吕二赵三典的说法。
为什么一个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现实和民间的口碑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欢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种三国文章,对猪哥哥都有不满,却基本上没有对赵云不满的。
作者认为:这一,赵云个性从不张扬。上下的人对他都是无可挑剔。上绝对服从命令;下,爱护士兵,没有架子;《云别传》中叙述,刘禅追封众功臣的谥号,命姜维等人商定赵云的谥号,姜维他们就说:大将军云昔从先帝,劳绩显著;经营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书;当阳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谨按谥法,柔顺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故应追封他为顺平侯。这段评论可以说是对赵云个性的描述,也说明了赵云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点不压于关,张等人。
这二,赵云真心为民,一心为国。这点有几个地方都有表现。在他离开袁绍转向公孙瓒,公孙瓒问他“闻贵州人皆愿随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时的袁绍势力要强大的多。赵云答曰“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当时的情况,袁绍虽然势力强大,但民众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孙瓒因为开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内的民众的生活反而不错,所以赵云才有“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的说法。而赵云当时投靠公孙瓒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公孙瓒对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挡,想必当时赵云将公孙瓒视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赵云投效公孙是为了民众;还有一件是刘备入主成都后,意欲将当时获得的豪强土地和财物,成都的房屋田舍进行大分配,赏赐为他夺取益州的功臣。全场的文武(包括猪哥哥和法正等)都没人说话,只有赵云驳回,说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如果不是真心为民,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说赵云一心为国,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但寥寥几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这是在刘备要大举举兵,征讨孙权的时候。诸葛亮等也劝过,不过他们都是从实力对比和战略上来说的。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