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战争——这些战争通常都失败了。
吕布
吕布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是个拥有强烈“悍马”气质的硬汉;他的女朋友最漂亮;他的攻击范围最广,攻击力最高并且连续技最有威力;他总是能骑着豪华的赤兔马出场。一个标准的大学橄榄球队四分卫!
这些都是游戏告诉我们的东西。但是,身为一名吕布的狂热支持者我悲伤地发现在历史上我的偶像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至少在道德上声名狼藉。中国一向有着强烈的父系社会特征,对长辈尤其是父亲的尊重至为重要,违背这一准则将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可悲的是,吕布却违背了这一个准则,而且是两次。
他最早的父亲叫丁原,是北方的一名小领主。当丁原与董卓发生军事冲突的时候,董卓看中了吕布的才能,于是用赤兔马来诱惑吕布。结果正如所有十八九岁男生都抵挡不了哈雷摩托的魅力一样,吕布也深深被这匹纯种枣红色骏马迷住了;结果他将丁原杀死,转而认董卓为义父,并得到了那匹骏马作为奖赏。吕布与董卓和睦相处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貂禅的出现。
貂禅这位中国的克里奥佩特拉引发了男人之间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是吕布杀死了董卓,并认貂禅的父亲王允为父。王允本人是一名保皇党,他巧妙地利用男人的嫉妒心理解除了董卓对东汉皇室的威胁。可惜这一状况并没持续很久,王允很快被董卓意欲复仇的部下杀死,吕布也被打败——是的,你没听错,吕布被打败了——他带着貂禅开始了流浪生涯。
吕布杀死两名父亲的恶名给他自己带来了许多麻烦,各地领主都认为他是不可信任的,甚至于张飞曾经骂他是一个被变卖过三次主人的低贱奴隶。吕布的背叛记录并没有因此而中止,他先后背叛了自己的好朋友张杨和刘备,并夺取了后者控制的地盘,一度还控制了曹操的一部分根据地。感觉到了威胁的领主们又一次联合起来,曹操和刘备一共进攻吕布盘踞的徐州,唯一能够施以援手的袁术却拒绝出兵。吕布又一次战败,连他本人也被擒获。他企图乞求免于死罪,几乎已经要被曹操接受;刘备这时候却援引丁原与董卓的先例,结果吕布终究被判处死刑。
貂禅在王允死后就消声匿迹,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她在吕布死后究竟如何。考虑到曹操对别人妻子的嗜好,也许她也被曹操收入了后宫。另外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指出:貂禅在吕布死后去做了一名女修道士,但她又一次打算运用自己的美貌去诱惑关羽。可惜关羽和他的主君刘备一样对女性缺乏兴趣和关爱,很干脆地用著名的青龙偃月刀将她杀死。考虑到蜀国在两性方面的传统,这个传说即使不够真实,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事实基础。
最后我的结论是:吕布始终象是一名大学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很强壮,没什么脑子,并且声名狼籍。
诸葛孔明
诸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的人物,他是个足智多谋的天才,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咋舌得成就。他控制气候的能力有如梅林;精通陀勒密式的占星术;他军事方面的狡黠可以媲美长腿爱德华;他的政治手腕和黎塞硫一样厉害;最后一点,他还和达芬奇一样是位科技发明家。在中国,人们称赞别人聪明的方式都是“你和诸葛孔明一样睿智。”
刘备雇佣诸葛孔明的过程颇有戏剧性。他们进行了一次面试,但主宾的位置颠倒了,这次面试由雇员诸葛孔明举办,刘备却坐到了被面试者的位置上去。诸葛孔明表现的极为傲慢,先后两次故意躲出去,刘备对男性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心,终于在第三次成功见到了诸葛孔明。诸葛孔明给刘备出示了一份早已经设计好的战略计划,这份计划挽救了几乎要灭亡了的刘备集团。刘备很满意诸葛孔明的能力,诸葛孔明也很满意刘备的耐心,于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聪明也最傲慢的家伙终于成为了刘备的首席大臣,并将蜀国维持了许多年。
诸葛孔明的傲慢还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蔑视态度上。我所能找到的每一本论及中国的书籍都指出:“中国在传统上重视道德建设,而轻视在科技上的进展。以孔子和老子这两位缔造了中国人精神基础的哲学家眼光来看,科技进步会让人变的狡猾,进而妨碍到他在道德方面的成就。”诸葛孔明显然对祖先的这些条框不屑一顾,他不仅在刘备面前表现的不可一世,完全不考虑孔夫子“对君王要恭敬”的训诫;而且还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技发明上。
他发明过一种连弩,这种弩箭一次可以连续发射十枚弩箭,而西方在一百年后还在心怀恐惧地把弩称为被诅咒的武器;他还曾经发明过两种——也许是一种——自动机械,可以用来大幅度改善运输粮食的效率。诸葛孔明还发明过对付南方蛮族的地雷,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件热兵器。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他的妻子黄月英。
蜀国成员对女性的态度都很奇怪:刘备对自己的三个老婆基本冷感,关羽毫不怜惜地杀掉了貂禅,张飞从未与女性有过任何接触,而赵云则很干脆地拒绝了一位贵族未亡人的爱情。诸葛孔明大概是这批英雄里唯一的特例,他娶了一个女人,而且很爱她。他的妻子黄月英在三国无双里是一位美丽的精灵族巫女,但实际上却是个丑陋不堪的贵族女子。诸葛孔明之所以爱上她,是因为两个人在工程学上有着共同兴趣,这种精神上的恋爱在三国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一例。诸葛孔明的发明中有黄月英做出的贡献。
诸葛亮的死亡极富戏剧性。在刘备死后他一直致力于击败北方的魏帝国,为此发动了六次战争,每一次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失败。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五丈原,诸葛孔明的健康极度恶化,为此他使用了一种神秘的占星术,向上天乞求延长寿命。这时候一位急忙汇报军情的蜀国将领不小心踏坏了祈祷仪式的结构,诸葛孔明认为这是神拒绝了他的请求,遂放弃了祈祷。几天以后,这位有着无数传说的名人病死。
作品相关 转载:蔡邕:一声叹息,人头落地
昨天没有更新,不是我懒,实在是没有时间。另外,这两章不太好写,那么多的亮粉在,写不好要挨砖地…………(抱头),所以,写好的万把字,我又删了重写,痛苦中…………(偶像白痴)。今天只好先上一点其它的文章。嗯,安慰安慰我噢,我很努力地说…………
青梅煮酒论英雄蔡邕:一声叹息,人头落地
作者:panadax
《三国演义》中,王允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考诸历史记载,王允杀蔡邕确是事实,但是,具体细节与《三国演义》颇为不同。《后汉书》的记载是: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乡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可见,蔡邕被杀,并不是他头脑发昏,在那兵荒马乱、军阀厮杀的岁月不知轻重,在董卓被杀处决后还“伏其尸而大哭”(即使如此,也不是什么严重罪行),而仅仅是听到消息后,轻轻叹息一声。他叹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替董卓惋惜,也许他对王允们的行动持保留意见,也许是因为他平时深受董卓器重,虽然他对于董卓的做法并不满意而且数次准备逃离董卓,归隐深山,但是,他内心还是忘不了董卓给他的种种厚待。总之是,他的叹息仅仅表明他的一种感受和情绪,连异见也谈不上。
一声叹息,送了性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道!
当然,王允杀蔡邕,有两个理由。一个是,蔡邕是后汉时代中国在经学、文学、历史、音乐、书法诸多方面具有集大成水平的一代宗师,而他此时正在着手撰述有关后汉的历史。王允担心的是:这位杰出学者,会像司马迁那样,在历史著述中记录下他们争权夺利的种种丑行,使他们遗丑万年,难垂不朽。第二,是对持异见者的绝对不宽容,即使这种异见仅以叹息的方式表现。
文天祥在其著名的《正气歌》中说:“在晋董狐笔,在其大史简”,对于春秋时期两位史官给予崇高的评价,而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好史官也就这么不多几位。统治者总是惧怕历史会记录下他们并不光采的行径。一心要匡正汉室,不惜牺牲生命的王允,在这个问题上,与别的权势者没有区别:他本身也是一个浑蛋!
让我们看看文天祥所称颂的那几位史臣。
春秋时期,晋国灵公昏庸无道,残暴荒淫。晋灵公几次要杀死赵盾,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祖父和父亲)被迫逃往国外。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返回赵国。“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这位敢于直书当权者赵盾弑君的史官,没有被赵盾割去脑袋,实在是因为赵盾这个人非常贤明,有深厚的道德休养。
至于齐国的太史,其命运就没有董狐那么好。齐臣崔杼杀了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就是说,为了让历史留下崔杼弑君的真实记录,大史死了,他的两个弟弟继续如实记录,死了。当接着的一个弟弟仍然如实记录,而且后面还有更多的冒死前来如实记录历史的史记官时,崔杼只好放下了屠刀。
当然,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由岁月,那时统治者还有尊重史官如实记录历史的风尚。即使是残酷的崔杼,并没有将屠杀进行到底。但是,历史越是向前,统治者越是发现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自己的不利,篡改历史、歪曲历史,隐瞒历史真相,钳制记录真相的历史学家,就成为统治者的法宝。秦始皇统一中国,焚烧了所有的历史资料。此后的统治者,对于历史著述的控制就不断加强,唐宋以后的历史都是官修的历史,到了清朝,围绕着民间人士著述明史而掀起过数次株连广大杀人众多的文字狱。统治者对于真相的惧怕使得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过敏。
蔡邕一声叹息,王允因为不能容忍持异见者生存,就要了他的命。而此后长期的中国历史之中,蔡邕一直身背与董卓同流合污的恶名,受到诋毁和谴责。这个《后汉书》中十足的大孝子,大学者,在后来的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却变成了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元杂剧《琵琶记》中所写的那个中了状元娶了相府千金抛弃了原配妻子的,正是这个蔡伯喈(蔡邕字伯喈)。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颜氏家训》说:“蔡伯喈同恶受诛”。无论民间社会还是上流社会,对于蔡邕一声叹息招致的杀身之祸不但毫不同情,而且不惜厚诬古人,幸灾乐祸,拿他作方面的历史教员,教导自己的儿孙。中国人之不能容忍异见,刻毒狭隘如此。
鲁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