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让洋人海战无敌的观念深入满清朝廷。
满清素来不知道海洋那一大池子水有什么用。很好理解,你如果是抢了一个养牛场地小偷,开着宝马。抽着鸦片,你也不在乎养鱼地效益。
满清官员周天爵就奏报道:“惟前次失利(鸦片战争失败),因专事海门,一切船只炮位,事事效颦。”
意思是,为什么打败呢?就是因为海战方面地船只和炮位全学西夷的战法,这是东施效颦,不是王道,所以才失败了。结果鸦片战争地后果反而是广州徐广缙叶名琛开始裁减广东水师的规模。
海战打不过英国人。而陆战英国人不行的观念,靠着夷务娴熟的林则徐的福,仍然在北京那群乡巴佬中流传了下来,夷人陆战不行!
而赵子微投靠了洋人,他陆战打得湘军和绿营满地找牙,这不得不让咸丰这个可怜地乡下皇帝想起了他祖宗们怎么窃取这个国家的:当年他们陆战行,海战不行,还是靠了施琅这汉奸,才打败海上郑家。
现在赵子微一身兼任吴三桂和施琅这双重身份的超级大汉奸(汉奸一词意思精深博大:咸丰看来就是造反满清王朝地汉人)。简直是满清灭亡的最大凶兆啊。
“唉!朕亦如崇祯不亡而亡耳?”咸丰悠悠一叹,哽咽了一声,连饮了三杯。
这句话他不是第一次说,在太平军北伐军在黄河以北所向披靡的时候,他曾对恩师杜受田(当然,咸丰眼里,此汉人不是汉奸)的儿子杜翰说过:“天启当亡国而弗亡,崇祯不当亡而亡,今豫南北皆残破。贼已渡河。命带事行见矣。设在不幸,朕亦如崇祯不亡而亡耳。”
在那个时候。咸丰已经打算划江而治了,他能占据黄河以北就是最佳的结局了。
但曾国藩这个不是“汉奸”的汉人救了他,在孔圣人的名号下,为了主子领着湖南佬奋勇作战,在长江领域屡屡得手,挽救了满清的灭亡,让它的寿命又延续了半个世纪。
然而,又一个强敌崛起在最南方不仅陆地上所向披靡,而且更勾结洋人,洋人亲自来替他说项竟然要划疆而治!
咸丰怎么可能答应!
北京朝廷地儒教中流砥柱纷纷嚎叫着上奏章:要把洋人和赵子微一起凌迟!要皇帝和这些逆夷宣战!反了!居然支持逆贼了!
他们都是饱读圣贤书的贤者,不需要判断敌我力量,也不需要考虑战力钱粮,他们的论据就是恪守传统夷夏之道,顺昌逆亡,义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战胜逆夷的手段不在于器物,而在于人心,正心诚意即可平天下。
咸丰当然想读一段孔老二的言论,就出来个航公把洋人的航母捣烂,保大清万世江山,屁股永固,贱民永服,但这言论和想法无疑是爱清忠臣的,而这做法却是傻逼。
满清从来就怕外来地道上朋友,早在他们还是大明的造反者的时候,他们就雇佣过俄国人和荷兰人充入八旗作战,用西洋人雇佣做技师,他们窃国当年也是交了很多朋友的。这些朋友自然不像大明子民那么好对付。
而且就不是这些厉害的西夷,单说周边蛮夷,乾隆等“咸君”用举国兵力打过缅甸和安南等周边外夷,结果怎么样?国库完蛋,民不聊生,盛世的叫嚣,只是把满是屎的屁眼在那些二月的河里洗洗,放点香屁自欺欺人而已。
满清怕除了他汉人百姓之外的所有外人。
就算和英国人打起了战争。在局部战火纷飞,满清朝廷想地也不是消灭,而是指望民团地民去杀洋人,然后他满清朝廷居然可以作为调解“民”“夷”之间冲突的调解人!!!
对除了汉人之外地国家,满清一直就是剿和抚。
英法那么恐怖的敌人,自然剿灭是不可能的。只有安抚。
“可怎么安抚这些无法理喻的疯子呢?”咸丰摇着头,叹着气,一口一口的吞着酒。
通洋务的大臣上了点“智慧”地谏言:要分化蛮夷!各个击破!
法国人以前还不错,帮着满清剿灭过上海小刀会起义,这是他们应该被褒奖的,但现在竟然直接支持逆贼宋贼!而且还攻击大清的附庸国安南!这是造反!是天朝前的跳梁小丑!皇上应该发旨严苛质问法国人,让他们洗心革面!如果服了,就让他们去说服英国人!如果不服,就先放着……。
英国人。最可恶的混蛋,上次就是他们打起来的,这次不仅要修约。还说自己要做宋贼和朝廷之间的话事人!这太王八蛋了!应该严词拒绝各种非分要求,除非他们说服法国人不要造次,或者帮助我们剿灭叛贼。
美国人好像很和平,只是做生意,可以利用下,下旨勉励他们,并让他们充当英法的说客………。。
总而言之,他们都是贪财可鄙的蛮夷,玩心眼肯定不行。我们既发发扬天朝上国地威压力,又要像苏秦张仪那样,把他们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唉,只能试试了。”咸丰又喝了一壶酒,吩咐太监换上,心里却也没底,因为沿海各个官员都奏报这次修约,英法美三国公使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修约是什么呢?
1854年包令(J。BOWRIN)要接替文翰的驻华公使一职。他带来了本国巴麦尊政府的训令,要求修约。
修约是指修正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和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以及附件,修约地外交依据是18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合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变更;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以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12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
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第八款是一款类似最惠国待遇的条款:如果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设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虽然望厦条约要到1856年到期。但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条款让英国人享有美国望厦条约的政策。而虎门条约是南京条约的“附粘条约”,那么12年自然从虎门条约算起。1854年就到期!
英方的经济要求为:
1。公使驻京;
2。开放内地;
3。天津开阜;
4。公使可至各省督抚衙门以平行礼见督抚;
5。修改税则,鸦片合法进
6。英船可承担各个通商口岸的货运;
7。废除子口税;
8。定明各国银元币值;
9。共同肃清海匪;
10。制定华工出国章程;
11。允许英国人购买中国土地;
12。下诏保护英国人生命财产;
13。下诏追回华人欠英国人款项;
14。茶叶贸易停止抽厘;
15。允许英国人入城;
16。条约12年为准,到期重订;
17设立保护官栈;
18。条约以英文文本为准;
法国美国也是类似要求。
这条约要签订的决心,英国政府可以用杀气腾腾来形容,因为他们在克里米亚占尽优势,而且远东受到赵阔的激励这些条约,几乎就是《海京条约》里得到地大体利益。
巴麦尊首相甚至决心如果大清的满人不答应,就打丫的!
下议院如果不通过开战议案,就解散丫的!重新大选!
所以文翰和包令的态度都是异常强硬,强硬到连麻木的沿海官员都感到这次不同寻常的要求了。
而咸丰有地只是苦涩,他在圆明园的寝宫里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这野蛮洋人的要求。简直太无理可恨了。
当年赵阔也喝酒解闷,不过他这种不要脸的黑社会份子只担心自己利益被吸血吸出去,对前几项根本毛毛雨,都是国际惯例,不过是好像写信开头顶头一样,那有什么!
但咸丰和赵阔的考虑完全反过来!
他不关心涉及利益地问题。他最关心最怕的就是前几项国际惯例,比如公使驻京,中国传统文化中,绝对没有平等国家概念,只有天子和诸侯,即使出现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那也只有一方是正统,称呼是帝,视对方为贼。互驻使。这根本上违背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历史上常驻在对方京城的只有皇帝或者质子地人质抵押,这些带兵要常驻地夷人使节把他咸丰皇帝挤到哪里去了?
而且咸丰无法面对西方使节。因为对方拒绝跪。
咸丰听说了西方人面对皇帝也不过三鞠躬,但要是面对自己不三叩九跪,那不是礼乐崩坏吗?
西方都是蛮夷,大清是天朝上国,不承认任何和他们平起平坐的国家存在,他们只能是大清地藩属国,在官方文书里,没有英法美三国这种写法地,正式写法是一个口+英、一个口+佛、一个口+米。估计三国公使也不知道为啥要给自己多个口子,但汉字里多个口也未必是好事,就是说明你们是蛮夷。
中国以儒家立国,儒家核心就是礼,表示着奴隶对奴隶主的上下级关系,是统治的标志,由于他地特别而重大的只能,政府六部中专门有个礼部,主持王朝的典仪。
所以。咸丰宁可割地,也不想见西洋使节,让自己的猪圈礼乐崩坏,出现禽兽的景象。
但不同意他们又怎么样拒绝呢?
沿海各省嗷嗷叫的说洋人厉害,他们又是满清的财税粮之地,经不起战乱,哭着喊着千万不能开战,安南说说就算了,拿什么管;内地能打的湘军居然也上奏章说要学洋人建立洋枪队。而云贵又传来了肯对着他下跪的安南地泣血求援。
这还不算。湘军指责沿海剿灭宋贼不力,而沿海众口一词影射湘军要抛弃老祖宗的骑射去学洋人。意图造反!这还内斗起来了!
湘军不能丢,但湘军真的不能壮大!咸丰觉的哪边好像都在说实话,说的都是自己想听的,但自己什么也管不了。
没钱没兵没粮,起义遍地,有的只是一群要么喊着圣人口号要大砍大杀的酸儒,要么畏手畏脚什么都不敢什么都做不了的封疆大吏,他却面对太平天国、宋贼、洋人地内外交困!
“到底要朕怎么样啊!“咸丰大吼一声,把瓷瓶摔了个粉碎,他一脚把面前慢慢的酒菜踹飞了出去,大吼道:“继续上酒!”
“坏了,主子又要喝多了。”一个太监送完酒,小心翼翼的说道。
“自从闹了长毛,就总是喝醉了。”立在门口的首领太监摇着头心道,里面的咸丰已经开始骂人了。
“畜生赵子微!你个禽兽!你妈的忘了你祖宗是汉人了吗?竟然给我用夷文写信!你这个畜生!!!!!!!!”咸丰从御榻上起身,在一叠奏章中找到一份蓝色镶着十字逆贼徽章,用手撕着,用牙咬着,还不解气,扔在地上,用脚猛踩,然后捡起来,疯狂的掷了出去,但那东西顽固的挂在了西洋玻璃窗棂上,蓝色十字嘲笑般的对着咸丰。
咸丰转身握住地上矮桌地两条腿,疯狂地朝那十字架砸去,玻璃和木屑飞溅中,御榻矮桌嵌在了窗户里,咸丰大吼:“你这个千刀万剐的逆贼!”
法国人送来地奏章无礼混账的说他们和赵子微结盟了,攻守同盟,满清不要在他们对付安南的时候攻打赵子微的三省,否则法国可能对满清宣战,而英国人则假仁假义的要充当满清和大宋之间地谈判使者但是这只是枝节。主干当然要两个“和平”的人沟通。
作为在列强枪口前,不得不先站在和平主义者位置上的赵阔,必然要给咸丰送来诏书、圣旨、书信一类的东西,总不能口头传达吧。
但这让这头狐狸很为难对满清皇帝的书信啊,如果写得太强硬,说你丫完蛋了。赶紧给我和平,否则去煤山上找先皇的那树去吊死,这固然可以鼓舞大宋士气,但列强你就过不了这一关你这是想和平吗?
但如果写得太软,对满清有必要吗?赵阔根本就不惧这个农奴文明。而且写得太软,自己口碑就完蛋了,你是造反还是投降啊?他地根据地还不牢靠,统治基础不牢,如果对满清太软。自己会受到百姓质疑;而且如果太软,万一清廷里那帮傻搬出以夷制夷,以贼制贼。以他和太平天国开打为和列强谈判的条件,说不定那群唯利是图的列强真高兴的答应,这不就糗了吗?满清这块地越乱对他越有利。
思来想去,这头远东狐狸开创了外交先河用全英文朝咸丰写呼吁和平的信笺!
对列强说:“这是证明我的立场,我坚定的和上帝、商人站在一起,时代变了,需要北京城里从没出过远门的皇帝了解英文时代已经来了。”那封信就英文来看其实还算客气,列强满意。
对朝廷、军队、百姓,则有他口述。宦助国整理出了一个中文翻译本,其实英文是很客气的,但中文翻译那就可以做文章了,不时加几个形容词,用极端词翻译英文词,结果弄出来一个杀气腾腾地反清复明宣言咸丰如果同意这个,大宋臣民肯定认为满清投降了,百姓满意。
但对收信者咸丰而言,他看到英法使节转交的赵阔和平信笺。愣了片刻,然后继续愣,看不懂英文。
别说满清朝廷了,北京城百万人口中,没有一个懂英文。
这事早在赵阔意料之中,在他来的那个时代历史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满清扣押了入城谈判地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