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体修还是法修,不得不吸取天地中存在的灵气,来洗涤身体中的污垢,成为传说中的无漏之身。”
“结果你们也看到了,天地灵物枯竭,修者的处境每况愈下,有成为先天之路而不得。”
贾诩十分感激,他从没想到,在赵云麾下,对方会拿出传说中的导引术让自己修炼。
不论其他,就是这一点,也会让他死心塌地。
人都是有感情的生物,贾诩自私一点没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他懂得知恩图报。
两人对修炼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地点着头,不过封神与老子化胡没有必然的联系吧。
其实赵云纯粹就是写出来让人们知道,在远古时期,西方不过是我们中原的一部分而已,没有想那么多。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总归是好的,相信今后还会有形形色色的经书和小说出现。
“你认为那些佛教的人会认同你的说法吗?”赵温是一个十分睿智的老人,看问题也是一针见血。
赵云提前把老子化胡这个观点抛出来,在这个时期应该不会受到和尚们的反对。
经过黄巾的战乱,后面又是三国互相攻杀,佛教的影响力会逐渐从上层融入到普通老百姓那边,到时候他们根本就不鸟道教和儒家。
当是时,就是传统的教派也在不断攻讦佛教,要是赵云突然抛出一种论调,说西方佛教本身就是老子化胡的话,至少普通民众会接受。
不过,这些东西他是不可能给老爷子说的,不然真的就有可能认为他是兴风作浪的妖孽也说不定,赵家人又如何?家族的利益大于一切。
“伯父,”赵云深施一礼:“史侯取得了史子眇为首的道教的认可,协儿就算是嫡出,关键是那位还能活多久?能不能撑到协儿长大?”
赵温眼睛圆睁,他想不到本家侄儿竟然剑走偏锋,想以教对教。
好像也挺好的,在达官贵人群体,大家都比较欣赏佛教。
老百姓?得,都是世家庄园里的庄客或者部曲,没有机会来接触这种新兴的教义。
“目前的关键是,佛家会不会对小侄这本经书进行采纳。”顿了顿,赵云叹口气:“这可是他们崛起的一个关口,不然道教和儒家始终都说他们是蛮夷之言。”
当然,爷俩最关注的是,能不能通过一种渠道,让灵帝采纳。
皇帝金口玉言,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效果大不一样。
第一百一十六章《老子化胡经》
赵忠自从知道赵云要辅助刘协以后,一直在患得患失,但已经由不得他。
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再说,此前他都是赵家麒麟儿的鼓吹者。
此刻看到了《老子化胡经》,却是不甚明白,究竟这部经书有何意义,还要交给皇帝。
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对中国人来说纯属异端,他们对宗教的理解仅限于天、祭祀诸神和神仙思想。
普通民众对削发的外国僧人的异样面貌和烧香诵经之类的佛教礼仪一定感到奇怪。
老百姓对解脱、彻悟、彼岸得救等佛教语言一窍不通,仅凭新鲜感和好奇心信仰如此奇异的宗教,简直无法想象。
可以设想在传播如此陌生的宗教时,定会遇到许多摩擦抵抗。
但是出乎意料,佛教在中国传播异常顺利,并无任何反抗和摩擦。佛教为何能如此顺利地传播呢?
一般来说,某种文化现象,无论是宗教的或是别的任何文化现象。传入某地或外国,外来文化必须经过某种程度的改变,符合固有文化。
外来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为方便传播起见,必须经过适当的改变,使之与本国文化相适应,否则很难理解。
当接受的一方感到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非常近似或有亲近感时,方能接受,特别是自命中华的中国,这种倾向尤为明显。
在中国,佛教刚被认识时,对佛教的信仰,也许被理解为近似对以天为首的诸神的信仰,首先是神仙思想、黄帝、老子的信仰。
于是民众便把佛教当真一种神仙方术式的教义,把僧侣当作巫师或方士,把佛的存在当作近似于黄帝、老子,把礼拜、烧香之类的佛教礼仪当作方术来解释和领会。
《庄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与佛教学说有类似之处,可以想象对部分道家来说佛教较易理解。
他们在解释僧侣和佛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历来对方士、黄帝、老子等的认识和信仰,感到佛教中也有类似中国的东西,从而接受了佛教。
正因为如此,楚王刘英,他哥哥桓帝才把佛和黄老结合起来祭祀,此时的知识分子也许把佛典认作类似道书加以接受的。
老子化胡说简称“化胡说”。老子化胡说是巧妙利用《史记》老子传中“西出函谷关而去,莫知所终”之句编造出来的。
它说,老子写了五千余言后去胡,即印度,成为释迦牟尼,或召释迦为弟子,教化胡人,因而佛教是老子提倡的。
换言之,佛道两教同源。
再则,老子去印度成为释迦牟尼,从其转生说看,自然佛教是道教的组成部分,至今有的书还这么说。
记载化胡说的是《老子化胡经》,通常认为《化胡经》是西晋祭酒王孚撰写。
总之,化胡说也罢,《化胡经》也罢,后人普遍认为均是道教方面为了轻视佛教而编造的。
情况果真如此吗?在《化胡经》出现之前早有老子化浮屠传说,因此有必要弄清化胡说形成的时期。
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如此看法和接受方式的原因,关于其背景,有如下解释。
后汉时期人们之所以把佛教教义当作道家的,或者神仙方术式人物。
他们把佛当作老子式飞行自如的金色神仙予以接受,现在的大汉业已形成应当说是中国型的思想或者信仰,以此为媒介。
换言之即把外国的圣者及其教义纳入中国人的思维型,同本来固有的教义、神、圣人加以对比进行解释的缘故,的确如此。
佛教方面就把释迦比作同黄帝、老子不相上下的神仙式的人物进行说明。
将该说明引申一步,便把释迦同老子等同看待,或视为同一系统,若再将两者结合起来,人们对释迦便感到更为亲切,同时也满足中华意识,从而得以顺利布教。
将两者结合的最好媒介是《史记》老子传“。。。。。。而去,莫知所终”这句话。
因此赵云认为化胡说是某位佛教徒提出的说法,作为顺利布教是一种权宜之计。
也即是说,在佛教刚刚在大汉立足的时候,和尚们为了让国人接受,从而出现了这种观点,不然他们将在道教和儒家的打压下寸步难行。
及至到了后来,特别是西晋立国以后,经过战乱的老百姓没有其他办法,唯有信奉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的佛教才能聊以自慰。
那个时候,和尚们羽翼丰满,根本就不需要老子、道教来衬托自己,就一脚把已经成形的老子化胡说踢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经学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烦琐粗俗。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今文经学与谶纬合流,经学的谶纬迷信化,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降低了束缚人民的力量。
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是对儒术丧失信心的体现。
农民也唾弃官颁的《五经》不用,如黄巾起义是以《太平经》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是用《老子五千文》作经典。
经学已完全失去了作为统治工具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酝酿和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先秦诸子学说再次兴起,玄学也处于胎动之中。
由于儒术统治地位的动摇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气氛,十分有利于佛教的流行。
刘宏是一个皇帝,同时也是普通人,看到宫中的浮屠之类,他有着对长生的渴望。
看到这一本《老子化胡经》,翻了一遍又一遍。
赵云并没有看到过原本,前世网络上,各种知识泛滥,找一些相关的内容不要太多。
再说,所谓的经书都是人写出来的,他写经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种外来的教派从源头上定死。
安世高在桓帝早年的时候,就进入中国,在白马寺进行佛经的翻译工作。
后来,看到老皇帝在宫中祭祀佛陀,他的心里直打鼓,马上就借口游历出去了。
桓帝终于还是去了,并没有长生不老。
灵帝还是需要他,又回到了雒阳。
现在,刘宏召集的不仅有他,还有他的老乡安玄,另一个从安息来的和尚。
两人看到《老子化胡经》,面面相觑,想不到居然有人给自己等人送来了枕头,显然这本经书让佛教本土化,有利于佛教的传播。
当然,赵云没有这么肤浅,光是一部经书就够了么?也太简单了吧。
第一百一十七章学生秦彩虹
好久没有在学校露面的赵子龙先生,今天又要来上课。
其实在赵云看来,这个年代的博士,教书不要太简单了。
甚至于相对前世的那些教授来说,更加清闲。你想来上课的时候,就给柳七说一声,不然就把你要上课的内容发下去,让学生自己温习。
设若他们有不懂的地方,拿过来略为讲解一下,连教室都可以不进。
这还是赵云初来乍到,没有啥名气。要是他有岳父蔡伯喈或者荀慈明那样的声望,一天学堂门都不需要进,关门在家里著书立说就好。
到目前为止,子龙先生在鸿都门学只上了一堂课,不仅本校的博士先生们没有脾气,就连太学的那一帮子人,至今也没人敢于跳出来反对。
一些吃瓜的门学学子,对新来的赵先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或许他们没有很高的才学,对学校的认同感还是比较强,不希望自己学校头上有一座大山压着,可惜以前没有任何一位先生能做到这一点。
今天的甲字乙号教室,座无虚席,大家都是来听赵先生教课的。
还别说,这一世的赵云,画工有了长足的进步,或许不能立于当世的顶尖之列,却也是一位有着高深绘画功底的佼佼者。
教室里面,每一位来听课的学生手上,都拿着一副印刷出来的地图,上面的知识让学生大开眼界,我的天,外面的世界好大。
在东海之东,大海中间,有一小国名为倭,上面写着邪马台的字样。
每一个学生家里面非富即贵,还是知道一些,原横海校尉现横海将军张儁乂率领的水师,早就征服了那片土地,大家现在才晓得具体在那里。
邪马台往南,有一些小岛群,名为琉球群岛。再往南,则是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夷洲。
大陆的正南方,从合浦渡海,又有一大岛,称为朱崖洲。
交趾和日南以西的地方,也有一个小国,名为掸国。
日了狗了,掸国的西边,居然有一个叫身毒的国家,看那样子,国土面积好像比我大汉都不会小多少,这怎么可能?
两个大国的中间,隔着一片蛮夷,名为唐旄羌、发羌、白狼夷、西羌。
从凉州往西,西域诸国继续往前走,就是大月氏、康居、伊列,原来匈奴人已经被鲜卑人赶到那边去了吗?
我的天,鲜卑人的地盘竟然如此广阔,西北面还有一个丁零,就是当年李陵被贬的地方吧,因为上面明显的标注着叫北海的名字。
东北面的索离、夫余、挹娄、高句丽、沃沮、秽貊,还好,三韩已然被大汉收复。
“大家都看到了吧,有何感想?”赵云当然看到了学子们眼中的惊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已经服气了这位年轻的博士。
尼玛,不要说那一篇篇从脑子里蹦出来的千古诗词,就是云体你创造一种字体出来试试?这样的妖孽老师,谁不喜欢啊。
“先生,我有一些疑问。”一位看上去长相不俗的青年应声站了起来。
不对,此子以前应该没见过,至少上一次的课他没来。
尽管赵云也不认为自己的记忆力超群,就像封神演义与老子化胡经和原版都只是主线差不多一致,他还做不到能一字不差。
但是,见过的人有一点印象,此子在心目中,肯定是从没见过的。
赵云稍微打量了一番,只见他身上所有的穿着只能体现一个字:旧。
不管是头上的文士巾还是身上的青衫,都洗得发白,衣服上很明显的布丁,显然不是熟练的手缝制的,大概是他自己缝补。
他的穿着,与周围那些崭新衣服的学子显得格格不入。
可是他的相貌,有点儿前世杨洋的影子,却更加轮廓分明,犹如刀削一般。
“你是?”赵云心里有一丝不喜,不管谁提问,首先要报一下姓名才对。
贫穷不是罪,前世的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不也挺过来了吗?
一个人的礼貌,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请先生恕罪,”那学子苦笑道:“学生秦彩虹,家境贫寒,从没上过一天课。现在赵氏帮工,才看了先生书写的《封神演义》、《老子化胡经》,蒙掌柜开恩,让学生来听课。”
他的话说完,不少学子们特别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