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规矩?不符合制度?你的意思是说,圣上昏庸咯?”
“本官不敢,只是……”
“别废话,是你是领旨还是不领。”李初来了脾气,他一把拍在了桌案上,随着他这一拍手,风语立即拔出了腰间的绣春刀,直接架在了苏兴的脖子前。
……
PS:感谢书友:日月大湿的20元打赏、选择lt的100币打赏。
推荐朋友的一本书:一本穿越大明宗室,朝堂争斗灭东林,种田发展杀鞑子,扬国威于西夷的热血爽文。。
a
第五五七章:攻夺變州路(三)
李初不悦道:“大理国之事让官家伤透了脑筋,朝武百官一同为官家分忧,也是为了西南局势的大稳定,官家之策非你等所明,你要是想抗旨,可以,那就莫怪本官依照军法行事了。?? ?”
苏兴怒吼:“你不能杀我!”
“谁他么想杀你了,你藐视君威,你亵渎官家,本身就罪责满满,如今又抗旨不尊是何道理,莫非你还与那贼寇王庆有勾连?那贼寇王庆自變州一败后便不知下落,定是被你等私自隐瞒了下来,此罪如同造反,哪怕是太祖有规定,不杀士大夫,可如今,本官已是西南持节经略使,有权利扒掉你的官衣,依造反罪论处,判你个斩立决!”
苏兴:“你!”
李初道:“最后问你一遍,你是不打算接旨了?”
苏兴:“……”
“臣,接旨。”
最终,苏兴对着李初拜倒了下去,又道:“變州路转运使苏兴,拜见枢密使大人。”
他苏兴并非是不想接旨,而是这封圣旨的内容实在是太惊世骇俗了,持节的经略使也罢了,还节制了變州路、利州路、悻州路、成都府等路州府的军权、政权、财权三权,大宋朝自开国以来还从未下过如此的圣旨,这让他能不心惊?
可是心惊归惊,但是这圣旨上的大印却是做不得假。
而且,而且苏兴刚才看到的那个视频画面,李邦彦宣读圣旨的那一幕,也确实不假。
作为一路转运使,他自然是认得李邦彦的,更别提这圣旨还是李邦彦宣布的,哪里能假的了?
他如此激烈的反应不过是因为对圣旨的内容赶到非常的惊讶不解而已,可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又岂是他一个路转运使能左右的,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了,他可不想背上一个藐视君威、亵渎官家、抗旨不尊的罪名莫名其妙的成了刀下鬼。
“好,很好,这才是我大宋朝廷的臣子,本官暂领大权的时候,还得需要苏大人多多协同配合了。”
李初愉快的站起来,亲自扶起了苏兴。
什么藐视君威、亵渎官家、抗旨不尊,狗屁!
他只是讨得了一封圣旨,就是风语宣读的第一封,也是李邦彦在朝堂上宣布的那道,那道才是朝廷下的圣旨,至于这第二道圣旨,临时册封李初为西南枢密使、持节经略使,节制變州路、利州路、悻州路、成都府等路州府的军权、政权、财权三权,这都是假的。
全是假的。
就跟当初在江南一样,这些圣旨都是李初伪造的。
通过定制系统,花了一点儿的定制币,轻轻松松的就弄出一道正儿八经的圣旨了,这内容也自然是随李初随意的更改。
这上面的大印,就是用来糊弄这些官员的。
再加上还有第一道圣旨的视频在,谁会认为李初是狗胆包天伪造圣旨?
呵呵。
伪造这个东西,整个天下,李初要论第二的话,没人能当第一,毕竟李初这边有个定制系统,有定制系统在,什么东西都能伪造出来,前提就是花费一点儿的定制币而已。
圣旨是伪造的。
当初在江南时,那封调兵文书也自然都是伪造的。
结果却是完美的骗过了所有人,甚至还一度让汴京城三衙那边还以为有人盗窃了军印私自加盖了呢。
就在苏兴拜见了李初后,这變州路的安抚使也过来了。
安抚使钱军,本身在县城的南边一家青楼里逍遥快活呢,当听到十多万麒麟军浩浩荡荡的出现在忠州后连忙从女人的肚皮上爬下来屁颠屁颠的跑来县衙迎接。
当即,李初又让风语宣读了这两封圣旨。
比之苏兴,这钱军二话不说就叩拜接旨。
什么不符合制度,不符合祖制,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些,他原本乃是京城的一个勋贵,家中出了点钱这才给他谋了一个變州路的安抚使的职位,于是屁颠屁颠的跑来上任了,当初王庆造反攻打變州的时候,这货只是败了一场就二话不说开溜,直接从變州一路逃到了黔州去了,把军权全部甩手给了苏兴,当听到苏兴在忠州抵御住王庆,当听到麒麟军剿灭了王庆造反后,这才从黔州跑回到了这忠州。
看见钱军的光棍,苏兴脸又黑了。
李初让苏兴筹备粮草,又让钱军把如今變州可战之兵集结起来,统一归为麒麟军管辖。
同时又让苏兴派遣信使,把變州路各州府的知州、知县们全部召集到临江县来拜见李初。
在临江仙待了没多久后,分兵前去梁山军的那一万滍水军也回来了。
李初在临江仙待了一天,第二天,等變州路各县的知县、知州们参拜了李初,知晓了李初临时总揽西南军权、政权、财权后,李初这才重新开拔大军,进入了悻州路。
悻州路的州府则是悻州的郪县。
距离这忠州之间则夹了三个州府。
李初先行派人到那边去他通知了,等到變州路大局定了后,这才开拔大军进入悻州路的渠州,再经广安军州进入果州,这过了果州后则就是悻州路的州府悻州了。
这一路上都是急行军,好在这边粮草装备什么的也足够,在天黑之前就抵达了果州的南充。
在南充安营歇息一夜后,第二日继续赶到了悻州的郪县。
在郪县,李初同样选择了用在忠州对付苏兴的那一套。
圣旨,很有用。
再加上一个视频从旁验证,谁也不会相信这圣旨是假的。
既然一个是真的,那么这第二个也自然不会有人认为是假的了,虽然他比较不符合规矩,但是事关三个国家,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国与国的交战,故而朝廷此举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理解就好啊。
于是李初又靠着这个,轻松的掌控了悻州路。
又在悻州待了几天后,李初则进入到成都府。
同样的套路,成都府这边也没有做什么抵抗,毕竟是圣旨,再则,这圣旨册封李初掌管西南三权也不过是临时的,为战事而设,等到这边战事结束后,麒麟军自然会回去,到时候该他们的权利还是他们的,没有人会分走。
利州路在悻州路跟成都府路的上面,不在这次南下大理的路上,在掌控了成都府后,李初则率领大军从雅州南下进入大理。
而利州路那边,则让孙安北上,带着圣旨过去。8
第五五八章:崩乱的吐蕃
四川这边是个大盆地。
利州路、悻州路、變州路、成都府路都是属于四川盆地的范围,尤其是悻州路跟成都府路则是盆地的正中心。
何为盆地?盆地就是四周高中间低。
南到嘉州、戎州、泸州,西到雅州,被为利州、绵州,东则为變州。
这四周到处都是高山山脉,山脉连绵不绝,将整个四川盆地围绕了起来,行路异常的艰难,尤其是西边跟西南山脉更是险峻,越往那边走海拔越高,尤其是上了吐蕃的范围内了,海拔都是3000以上。若是没习惯在高原生活的人这上了吐蕃那边就会产生高原反应,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手足发麻等症状,盛唐时期对这种高原反应还一度认为是吐蕃那边有神邸在作怪,非吐蕃那边的人民过去了就要被诅咒。
比之吐蕃,大理那边则好好多了。
虽然同为山脉林立,到处都是高山峻岭,但是这边的海拔却不高,平均只有1000左右,而且山势也没吐蕃那边密密麻麻的。
李初的军队是先赶赴到雅州,在雅州的歇息了两三日。
这雅州还是属于大宋的西南边界,西接吐蕃。
这边十二万的麒麟军出现在这边,吐蕃那边不会不察觉,为此,李初还特地让大军在雅州这边多待上几日,专门做给吐蕃那边的人看的,要的就是要吐蕃那边看见大宋军队集结。
除了在雅州这边驻扎外,李初还有事没事就拉着大军在边界来回排演,这么大的阵势足够让吐蕃那边震动了。
李初要的就是吐蕃震动。
度娘百科是个好东西。
虽然定制系统提供的度娘百科服务只能查询一些历史或者人物的百科,但是这能给李初提供的情报却是足够多了。
吐蕃,是个强大的国家。
最强盛的时候在西域这边就是一个超级霸主,能够硬撼盛唐的霸主,可惜这个时候盛唐已经走向了衰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这吐蕃则趁势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而南,则将大理国的前身南诏国为属国。
之后吐蕃又占据北庭、安西,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这个大盘大到了,半个后世的中国,差不多在咸阳以西,整个西部都是吐蕃的领土,还包括了大理,以及克什米尔等等中东地区。
可惜啊,吐蕃的强盛却是如同一个吹大了的气球一样,吹的越大,这一旦崩离起来就整个全部散了。
毕竟是西域一带的国家,这边的人口终究有限,再加上不断的扩张,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又加上吐蕃膨胀起来后又跟唐朝打了几场战争,结果被唐朝的将领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创。
这个时候的吐蕃已经无力再对外扩张了。
而国内,本土的苯教跟印度传来的佛教产生争斗,牵扯到内部的政治斗争,之后吐蕃王室又互相争权夺位,使吐蕃陷于分裂,于是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这还没完,本来佛苯之争就已经让国内的百姓苦不堪言,这军阀将领之间又互相征讨,结果百姓们更是没发活了,于是,起义战争爆发了。
先是沙州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最后张议潮降唐。
这还没完,这边都起义了,这吐蕃国内的争斗还是没完没了的争斗不休,不仅没有关心这边反而争斗的更加的变本加厉。
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
这个时候的吐蕃,国内全然大乱,将领变成了诸侯,而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这让原本就动乱的吐蕃更乱了。
事情还没到此结束,一场更大的起义爆发了。
这是一场奴隶跟平民的大起义,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于是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崩溃了……
崩溃了……
之后的吐蕃就已经彻底变成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谁,也不服谁!
虽然吐蕃名义上还是吐蕃国,但是在国内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王来说话,而是一些诸侯王系控制着。
而大唐,也衰弱了,唐朝,没了……
中原大地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国内也是动乱不已,谁也没闲工夫去管吐蕃那边,再加上吐蕃天然的高原反应以及吐蕃那边消息闭塞,中原大地这边也不清楚吐蕃那边的具体情况。
而且,吐蕃这边虽然内乱,分成好几个诸侯控制吐蕃,但是这些诸侯王系们却是比较低调。
是的,非常的低调。
低调到只在本国境内活动,从不派兵袭扰外面的其他国家,开始把自己当成一个透明人。
就这样,这些个诸侯王系带着纷乱的吐蕃又苟延残喘的渡过了百多年,而中原这边也已经是大宋当家,宋朝掌控天下。
可是,大宋虽然掌控了中原,但是由于燕云十六州为辽人所占,时刻备受辽人的袭击,北宋的国防重心都在北边,哪里还有功夫在意西南这边的吐蕃,再加上现在的吐蕃也低调老实,于是西南这边就一直安稳平安的渡过了两百年前后。
不过,国防重心虽然在辽人,但是却也没有对吐蕃太过于松懈。
跟临近汉族中原这边的甘,青,川,滇等地吐蕃诸侯联系比较密切。而掌控这一带的诸侯对大宋朝也是向往,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纳贡,并乞官职,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后来又检校太保充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
此后,这一带的吐蕃诸侯系的子子孙孙都在大宋担任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