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融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儒家思想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儒家学说也有弊端,这是不可否认的。首先,太注重纲常礼教,等级观念太重了,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其次,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君不见,四大发明皆产生于中国,却只能在国外发扬光大?儒家学说还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长久以往,权力就慢慢酿成了一杯毒酒,而不是为百姓造福了。最为不可取的是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扭曲歪解了中庸之道,久而久之,在儒家学说的浸染之下,中华百姓渐渐形成了不敢闯,不敢拼,贪图安逸享乐的趋向。正史上,被这种思想催朽的,何止女真人、蒙古人?
要想从根源上摒除儒家学说的弊端,不是靠着器物发展就行的了,不是靠商业发展就行的了,这样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什么大作用。权力可是堪比强硫、酸的物质,慢慢侵蚀之下,再庞大的帝国也会轰然倒塌。要想治本,就不能独尊儒术,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才行!SJGSF0916
第一百六十六章:闹事
悄无声息之下,一场舆论战展开了新一轮的战况。首先是《书社报》开始发炮,轰击《时政报》,说他们不顾君子之道,偏袒一个沽名钓誉之辈。
《时政报》当然不服气了,大家都是文人撰稿,凭什么就你的风骨卓绝,我的就不是风骨铮铮了?立即撰稿回骂。一时间,两间报社,由文人操刀,字墨为武器,又开始了一轮嘴仗。引经据典,骂人都不带脏字。要是学识少一些,恐怕根本看不懂说的是什么。
这些文人,帮着御史台,搜罗了黄锡时的诗句,扣词扣句找到了许多所谓造反的“例证”,如“赢得百姓语音好,强过一年居城中”,出自黄锡时所做《赴湖州任》一诗,《书社报》认为是辱骂先皇;“读书不读律,尔君则无术”,出自黄锡时《劝读》一诗,《书社报》则认为是隐射先皇执法不严;“东海自知浪潮咸,应教滩涂变斥卤”,出自黄锡时《观东海》一诗,《书社报》则认为黄锡时是暗中讥讽先皇设下官盐盐钞一事……如此林林总总,不下十余处,皆断章取义,谩骂当朝工部尚书。
《时政报》当然不干了,大骂《书社报》不讲道理,同时给出了反驳的理由,把黄锡时的诗句,全文摘抄在报纸上,讽刺《书社报》断章取义,污蔑当朝重臣。
不识字的老百姓,看的是一个热闹;读书不多的人,也听不懂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只是觉得好厉害的样子。酒楼茶肆,念报之人,每日都有不错的收入。皆因长安城的百姓,都来看个热闹。有些稍有学识的,还装模作样地分析上意,说得煞有介事一样。这些个老百姓,就好似在看戏剧一样,每日来追剧情。看看到底发生到哪一步了。更有甚者,已经开始编撰朝堂故事,在瓦舍之中,表演了起来。
而骂战的主力军。纷纷绞尽脑汁,撰文编稿,竭力想驳倒对手。可惜朝廷的事情,变幻莫测,又岂是他们能揣测得了的?他们又没有身在朝堂。就算是做官的,身在其中也说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官场中爬摸打滚了几年的人,都不会去趟这浑水,毕竟官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说不定你顺了这个人的意,就逆了那个人的情。手腕不够,门路不多的,就只能明哲保身了。久而久之,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事态度,被奉为官场中人的处世哲学。到了后来,不知为何。就跟中庸联系在了一起,糟蹋了这千年来最为高尚的道德标准。可悲,可叹!
而这些文官,信奉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类的思想,把儒家捧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连带孔子的后人,孔家都成了第一世家。
力捧儒家的后果,便是这些文人,都有股莫名的自信,认为自己的能力天下第一。谁都不服。更为要命的是,儒家只是一个世界观,它并不是一个方法论,各人有各人悟出的道理。有的人悟的是真理。有人悟的道理却是似真实假。偏生这些人还不甘于平淡,纷纷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思想。仅仅大顺一朝,从开国到洪祥年间,各地的儒家学派都纷纷出炉,如刚刚兴起不久的大儒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程颢、程颐的洛学、司马家的朔学等。呈现各人说各人学说的态势,谁也不服谁。
正是由于这个矛盾,读书人之间的争论也不会少了。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悟的是真正的儒家道理,自然就听不进去其他学说了。各个流派的信徒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之间的争论,又岂会少了?报纸的出现,不过是因缘际会,给他们提供了争辩的场地罢了。
而就在第二日,《书社报》开始发力了,广邀同门,要在礼部衙门前,跟《时政报》的秀才们展开一场争论,由礼部官员,评论谁胜谁败。
此举一出,《时政报》也不甘示弱,也对《书社报》下了战书。
陆承启接到监察司暗报之后,摊开报纸一看,登时大惊,暗道:“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有人有心挑拨?”
但无论如何,都要制止事态的发展,哪怕捉不到幕后黑手,也不能让事态这样发展下去。陆承启终于展露了他霸气的一面,立即下旨,让监察士追回所发报纸,一律不许出长安城。同时封闭这两家报馆,要捉拿撰稿之人。同时,监察士在礼部衙门严阵以待,见到散布谣言者,皆捉拿下狱。
国家机器,在这一时间,开始发力了。第二日,不少读书人来到礼部衙门,还没来得及展开辩论,就给监察士按倒在地。
一个颇有“风骨”的读书人怒道:“你们这些走狗,你能封得住余一人的嘴,岂能封得住天下人的嘴?”其余之人纷纷叫嚷起来,场面一度混乱。
长安城里,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的乱子了?百姓们记不清了,上一次还是先皇时期,大发雷霆所致,全城人心惶惶。现在陆承启一旦发威,登时变了一个样子。都说天威难测,陆承启隐忍了这么久,终于露出他的獠牙了。
可惜,陆承启的动作还是太慢,一些报纸已经流出了长安城,甚至一些城外的印刷作坊,还在偷偷刊印,这也是陆承启始料不及的。
一日之后,整个大顺境内,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莫不是圣上极怒,在礼部衙门前闹事的秀才,皆被捉拿,可能还会受皮肉之苦云云。
传言越传越歪曲,甚至出现了陆承启不满读书人,想打压读书人地位的说法。一时间,大顺境内的读书人人心惶惶,对这样的谣言将信将疑。毕竟陆承启大力提升武人、商人、工匠等的地位,读书人早就有一种不安全感了。现在出了这样的事情,哪个读书人心中没有一根刺?也难怪谣言有市场了。
一时间,长安城中草木皆兵,所有的秀才们,举子们,都不敢太过放肆了。先前陆承启下旨不以言论论罪一说,也没有人再提起。毕竟官字两个口,你要是犯到了天家威严,以罪论处,你又哪里辩论得过?SJGSF0916
第一百六十七章:辟谣
谣言越来越发酵,都开始有人传言,当今圣上不再信读书人,打压读书人地位云云……天下士子何止百万,有些不明实情的士子,开始乱发牢骚。更有甚者,就差没跳河之类以明此志了。
这些乱象,被第一时间通过监察司暗报送达给了陆承启,陆承启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暗忖道:“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手里握着的最佳武器,却忘了用,能怪谁?”
他赶紧召见内阁舍人刘庚,要实施这个计划。刘庚接到小黄门传递的口谕之后,不敢怠慢,赶紧前往了垂拱殿,觐见陆承启。
陆承启见了他的面,劈头盖脸就说道:“刘卿,你赶紧就朕的意思,拟一篇文章,送到大顺民报馆,让他们刊发,说是下一期头版头条。”
刘庚不敢多问,静静地等待陆承启下文。“……这篇文章,以澄清事实为主,就前日抓拿礼部衙门前闹事的秀才做出说明,朕绝无打压读书人的意思,相反,朕鼓励富裕乡绅开办蒙学,让更多的百姓识字。这些闹事的秀才们,只是因为触犯了《大顺律》被抓拿问罪而已,并不是打压读书人。依法关押十天之后,自然会放出来……”
陆承启一边说,刘庚一边用心记。作为皇帝的秘书,他早就知道了《大顺民报》是陆承启一手创办的。而这份报纸,权威性实在太高,只要他拟好文章,往报馆一发。第二日,便能见诸头条之上。以《大顺民报》的影响力,澄清这些谣言,肯定不用几日时间。
陆承启犹自滔滔不绝地说道:“……朕说过的,不以言论论罪,今后还会生效。但这个不以言论论罪,不是给天下人闹事的依据,你可以发表言论,但不能聚众闹事。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况。各地州府,要迅速镇压。读书人,动口就行了,何必动手呢?实在有违君子之道!同时。朕要警告那些别有用心之人,被朕捉到之后,将以煽动卖国论罪,处极刑!”
陆承启说出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已经是杀气毕现。咬牙切齿。这铿锵之声,听得刘庚心头一紧,连忙说道:“遵旨!”
告辞出垂拱殿之后,刘庚尤有余悸。陆承启那逼人的杀气,就好似一块巨石,压得刘庚喘不过气来。刘庚丝毫不怀疑,陆承启那想要杀人的愤怒是假的。任何一个帝王,在自己的统治出现动摇的时候,都会想到要杀人的。
“唉,就是不知道。这一次有多少人头落地了……”想到此处,刘庚打了一个寒颤,在这艳阳天里面,居然打了一个寒颤!可想而知,他心中有多害怕了。
作为一个中了进士乙科六甲的刘庚,拟一篇文章那是手到擒来。按照陆承启的意思,他很快便拟好了。这篇文章,义正言辞地驳斥了谣言,同时有力地佐证了陆承启的施政意图,安抚了天下士子。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并不是引经据典,而是语言平铺直叙,只要识得字的人,都能看得懂。
刘庚到了偏殿。把文章写好之后,正想送往垂拱殿,却被内侍拦住了。原来,是陆承启正在召见监察司司长许景淳,内侍要刘庚等一会。
刘庚听得此言,心中“咯噔”一下。暗道:“这回,小皇帝可算是动真格了,也不知道是谁这么胆大包天,居然敢触碰小皇帝的底线?天家之人,有哪一个是好惹的?不动则已,动辄雷霆。翻掌之间,任何人都要化为齑粉!唉,这些人,实在是太大胆了……”
垂拱殿内,陆承启脸色如常,静静地听着许景淳的报告。只听许景淳说道:“……有监察士查出,撰写《书社报》稿子的,是一个新人。臣等顺藤摸瓜,找到了同文馆……”
“同文馆”三个字一出,许景淳抬眼望了望陆承启,却见他并没有什么表示,赶紧继续说道:“……臣等肯定,这一次事情,是高丽国使团闹出来的。只是为什么这么做,臣等无能,还探查不出,高丽使团的用意。背后是否还有人在推动,也断了线索,探查不出……”
陆承启脸色平静,但此刻心中,却是惊涛骇浪:“高丽使团?崔介安弄出来的事情?不可能这么简单,高丽国派出去的人,还没有回转,我提出来的要求,他们都没能答复。怎么敢如此激怒我?背后肯定有人出谋划策,这人到底是谁,要达到什么目的?”
陆承启一遍遍的思索,却把许景淳吓得不轻。在这酷热的天气里,他居然冷汗迭出。他心道:“该不会是小皇帝不满意吧?但实在查不出什么了啊,那些人实在是太狡猾了,太会隐藏自己了。可这种话,怎么能对小皇帝说,岂不是承认监察司无能吗!”
正当许景淳无限悲哀的时候,陆承启突然开口问道:“这件事里面,谁才是最大受益者?”
许景淳一愣,他脑子转的不快,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思索了一下之后,许景淳摇了摇头,说道:“回陛下,这件事的最大受益者,不会是高丽国,也不会是辽国。煽动士子闹事,不过是为了抨击新法罢了。由此看来,应该是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只是臣愚钝,还未曾想到是谁这么大胆……”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许卿,你想法不错,进步了不少啊!朕也是这般想的,朕的新法,确实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特别是在官盐以及铸钱两事上面。朕有种预感,从这两方面入手,绝对能查得出来!许卿,你回去之后,立即展开暗查,朕要知晓,先前那些个屯盐的盐商,还有屯钱的富绅,现在都在什么地方!记住,不能打草惊蛇,这一次的敌人,非同小可。他们的厉害,不在监察司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