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做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苏轼听到这,总算琢磨出一些味道来。原来不是人贩子猖獗,而是这些自耕农,实在走投无路,才鬻儿卖女,换来他们的孩儿生存的机会。

    这年头,又没有什么卫生避孕常识,农民娶了老婆之后,就好像成了造、人机器,根本停不下来。像这个农户,五个已经算少的了。要是其余的,没有七八个,都不算显眼的。

    多一张嘴就得多一份口粮,可田地就这么多,粮食也就那么多,根本不够养活一大家子的,怎么办?虎毒尚不食子,人心都是肉长的,为了换来儿女的生存,只能鬻儿卖女了,这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要是能养活他们,谁还会鬻儿卖女啊!

    苏轼不死心,继续试探道:“难道就没有人贩子拐卖吗?”

    那农户似乎听得最好笑的笑话一样,哈哈大笑道:“还需要拐卖吗!这等价钱,大户人家不过是吃一头羊罢了。要是男孩儿,还不如一头羊!大户人家,在乎这些钱吗?哈哈哈……”

    即便是秦明等大老粗,也能听得出笑声中的无奈,悲愤,痛苦与无助。苏轼生性耿直,突然高声说道:“大哥,你不知道陛下已经下旨减免全国赋税了吗?”

    那农户摇了摇头,说道:“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田地就那么点,减税能减到哪里去?”

    苏轼愣住了,他真的没想过,原来一向视为仁政的“减赋税”,也不能拯救这些少田少地的自耕农。

    那农户似乎扯开了话匣子,继续说道:“如果我不把孩子都送到宋老爷那,那不久之后,我这点田地都没了。那时候,别说我的孩儿,便是我也要成为宋老爷的佃户。我即便有点穷,还能有瓦遮头,有粮可吃。要是佃农,辛苦大半年,到头来连自个都养不活,最后还不是一样卖身为奴?这迟与早,有甚么分别!”

    听着农户的愤恨,苏轼总算明白了。不是人贩子要拐卖孩童,而是这些农民,被逼得要鬻儿卖女,否则连自己都活不下去。他们想过要抗争,可他们没有抗争的资本。他们没有钱读书,供不起一个读书人,改变不了命运。一代一代之后,田地越分越少,也就越来越贫穷。最终,也只能像这个农户一样,为了不彻底为奴为婢,更是为了生存,只能忍痛鬻儿卖女了……

    苏轼突然叹道:“前朝柳柳州曾撰文,名曰《捕蛇者说》,言苛政猛于虎。谁知今日,非苛政,亦猛于虎?此乃天灾,抑或人祸?”

    农户、秦明等人都不知道苏轼在感叹什么,但他们都知道,苏轼似乎很有感触的样子。没办法,他们识字不多,哪里知道柳柳州,乃是大诗人,大文豪柳宗元?他的《捕蛇者说》,也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苏轼听了农户的诉说之后,总算明白什么叫民间疾苦。只见他从袖中掏出荷包,在桌面上倒出几百文铜钱来,推到农户面前,说道:“大哥,我帮不了你很多,只能聊表心意。多谢你的直言,我等要告辞了……”SJGSF0916

第三百三十一章:你是好官

    那农户呆呆地看着散在桌面上的铜钱,还在滴溜溜地打着圈。等他回过神来的时候,苏轼已经走出了屋门。

    他猛地一个激灵,用衣裳把铜钱都扒拉下来,冲出门去,大声喊道:“娃子,我可不能再要你的钱了!”

    苏轼头也不回地说道:“你说出了我想知道的,这就是你应得的!”

    走在后面的皇家军校学员,也笑着对他说道:“拿着吧,说给你的就是给你的。嘿,这位爷,富阔着呢!”

    农户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捧着一衣兜的铜钱,喃喃地说道:“好人哪……”

    这一行人,大多没见过如此的世道。为了生存,居然连自己的儿女都要卖了。先前听说乱世的时候,为了生存,易子而食,他们是怎么都不信的。可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信了。

    一行人,沉默地走着,每个都是满腹心事。不声不响地走了一段时间之后,秦明突然问道:“若他们的田地都没了,他们靠什么活下去?”

    苏轼从沉思中回过神来,他环顾了一下四周,此刻秋风送爽,正是秋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金黄色,看了让人赏心悦目。心中突然想起《诗经》里面的一首《硕鼠》,当即吟唱了出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秦明等人虽然听不太懂,但诗中那种无奈。和对生活的眷恋,还是感染了他们。苏轼是用唱的方式唱出来的,以乐教和,秦明他们也能听得懂个大概。这便是音乐的魅力。

    《礼记·乐记》中说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孔夫子也曾提出“克己复礼”。周礼里面,最为核心的部分,便是音乐。

    这歌声,乃苏轼有感而发,直接催人泪下。此刻苏轼心中想的,便是到底谁才是那个硕鼠?苏轼心中隐隐已然有了答案,是地主吗?可地主在这些农户走投无路的时候,给了他们一条生路啊!是他们自己作孽,生养太多?苏轼想到,自己兄弟姐妹六人。只存活了两个,这人伦大欲,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本能,孔子都说,“食色,性也。”难道孔夫子所说的,还会有错?

    苏轼再深究下去的时候,他似乎触碰到了一个禁忌,难道皇权是那只最大的硕鼠吗?苏轼不敢想了,儒家纲常思想。禁锢他不敢往这方面想。一个国家,人君都没有,人心便散了,这个国家还能称得上是一个国家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了国,家又怎么称得上一个家?

    苏轼的心乱了,他发现,现实生活似乎把他所学的东西,毫不留情地一一击碎。圣人所说的大治之世,在这个愈来愈复杂的社会中。又将如何实现?

    苏轼想到这,便停住了脚步,看了看秋风过后,已然萧瑟的草木,一时间迷茫了。

    秦明见苏轼魔怔了,连忙摇了摇他,说道:“苏大才子,你没事吧?”

    苏轼被他晃醒之后,勉强一笑,说道:“没事,走吧……”

    一行人又走出十几步之后,秦明见时近午时,阡陌之上,已然没有多少农户,便低声说道:“苏大才子,你不要这样。我相信,你是一个好官,是把百姓死活放在心里的。嗯,圣上也是一个好皇帝,亲政以来,屡屡减免赋税,深得民心。而刚刚见到的,不过是个例来的。我相信,天底下,这样的农户,不会太多!”

    苏轼怔怔地说道:“好官?好官?何为好官?为民做主,还是让百姓能活得下去?”

    秦明闻言,笑道:“苏大才子,连我都能想的明白的事情,你怎么想不明白呢?我也是为混口饭吃,才当兵吃粮的。先前家里,共有九个兄弟姊妹,我最大,家里没吃的了,见边军招兵,我便去了。当兵好歹还能有口饭吃,不会饿死。这几年,我就回过三次家,老五,老八,老九得病都死了。老二出去给村中老爷种地,还能混口饭;三妹、六妹、七妹都嫁人了。条件还算不错,起码没我家穷。我也是调来皇家军校后,饷银才多点,每月给点钱给还在家里的老四,奉养爹娘百年归老。这人的一辈子,不就这么过了?苏大才子,这人哪都是有手有脚的,没饭吃,行乞都要活下去。我听说,那驰道最后一站的皇家大学,里面的学子,不也是苦哈哈的出身?圣上可怜他们,才办了这皇家大学,给他们一条活路。嘿,我孩提时,听村里老人讲前朝那会的事,饥荒年哪,饿死的人都是一片一片的,像割麦子一样,不是几个村,而是一个府,一个州,一个路的饿死人。那些家中藏着粮的老爷们,却死活不肯拿一点出来救一下那些乡亲们……那时才是一个惨啊,人到了那时,什么都吃了,山上的野菜,树根、树皮、树叶,最后连庙前的观音土,都咽下肚里去。听老人讲,吃了观音土的,吃了以后腹胀,最后都被折磨死了……还好太祖仁义,杀了那些为富不仁的老爷们,开仓放粮,我那村的人才得以活命……”

    身后的学员听了,操着一口河、南路的口音说道:“可不就是嘛,俺听俺村的里正说了,多亏了太祖夺了江山,不然俺们汉人,不知道还得死多少人哪!”

    秦明叹了口气,拍了拍苏轼的肩膀,说道:“苏大才子,你的大名天下皆知,论学问,我是比不上你的。可有些道理啊,我比你活多了十几年,总是看得透彻一些。只要当今圣上坚持三年不加赋,那天下太平是板上钉钉的事。你这大才子,就别想太多了,这是圣上该做的事……”

    苏轼摇了摇头,说道:“范相曾在《岳阳楼记》里写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以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话音尚未落,一个苍老的声音接着说道:“噫!微斯人,吾谁与归?”SJGSF0916

第三百三十二章:宋老爷

    (谢谢书友将细腻进行到底的打赏!)

    “谁?”秦明闻得此言,连忙一个旋转,护在了苏轼身前。同时做出搏击的姿势,一只手伸进了怀中,握住了藏在怀里的匕首。

    秦明身为教习,果然是有他的本事,起码反应就比其他学员快了一拍。秦明防守到位之后,其他学员才反应过来,团团把苏轼护在了中间。

    这都是因为他们在说话间,放低了警惕心。都听秦明讲故事去了,连周遭环境,都不曾注意。这不,何时蹦出个人来,他们都不知道。

    苏轼一阵无奈,若是此人真的要行刺,哪里还会预先出声提醒?心中不由对他们的专业程度,有了深深的怀疑。推开了固执护在他身前的秦明,给了他一个眼色,然后说道:“这是人家在接我的话头,你们这么紧张做甚!”

    秦明低声说道:“此人出没如鬼似魅,看来是个高手,不得不防啊!”

    苏轼刚想说话的时候,那人叹了口气道:“老了,终究没你这娃子这么有朝气了……”说罢,颤巍巍的走出一个拄杖老人来。

    只见这老人红光满面,皱纹都极少。须发虽白,却精神矍铄。虽然拄着拐杖,脚底下却是极稳。一看便知是一个保养得体,生活异常幸福的老人。

    苏轼一拱手,施以晚辈长揖礼道:“这位老丈,可有何见教?”

    老人笑吟吟地说道:“指教不敢当,乡村野夫,只敢狂言几句耳。如若公子不嫌弃,请往老身寒舍一坐,吃茶论道。”

    苏轼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秦明一时间没听明白,见苏轼转身就跟着走,吓得秦明连忙拉住他,说道:“你真的要去?”

    苏轼低声说道:“你忘了,我们是来做什么的吗?这老丈。一看便是德高望重的人,所知道的事情,肯定比那农户知道得多。我们去探一探他的口风,也不见得有什么吃亏。”

    秦明听了。便有些动摇了:“可看他的模样,不像个普通人啊!”

    苏轼淡淡地说道:“难道你们这么多人,还保不住我一个?”

    秦明苦笑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要是人家想害你,我们再多人又有什么用!”

    “难道在这村里。就没有暗箭了吗?你想太多了,世上还是好人多。以我看来,那老丈眼神清澈,不似一个大奸大恶之人。相反,能背诵得出《岳阳楼记》的,我也不相信他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苏轼淡淡地说道,执意跟着老丈往村头走。

    其实,看那老丈一身完好的衣裳,虽然不是很富贵,但起码没有补丁。用料也是昂贵的蜀锦,苏轼便知道,他八成便是那农户口中的宋老爷了。能在这偏僻之地,穿得起这样的衣裳,除了地主乡绅,又是何人?再加上他走的方向是在村头,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嘛!

    跟着老丈来到一个不算气派,但拾掇得整整齐齐的小院前。那正在扫地的家仆,见到那老丈。都恭恭敬敬地鞠躬叫道:“宋老爷!”

    老丈含笑点了点头,一路领着苏轼来到了厅堂之中。苏轼注意到,他的家中,栽满了青竹。心道:“原来也是一个爱竹之人!”

    苏轼极其爱竹,世人皆知。一下子见到了如此多种类的竹子,不禁对老丈刮目相看起来。原以为不过是读了点书的老人罢了,没想到对方的思想境界竟如此阔达。

    分主客入座之后,老丈唤来俩孩童为他们斟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