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走后,宣帝死讯再封锁已经无用,杨坚不再隐瞒。三日后,杨坚开始为宣帝发丧。时年八岁的周静帝迁入天台宫,尊阿史那太后为太皇太后,杨丽华为皇太后,而静帝的生母为帝太后,而陈月仪,元乐尚,尉迟繁炽三人,则入庵带发修行。
为了暂时笼络大周各个蕃王,静帝的二叔汉王赞封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三叔秦王为上柱国,杨坚为假黄左大丞相,总知中外兵马事。
这次的封拜完全是由高颎、李德林设计出来的,宇文氏有十六个王爷,能征惯战、文武兼备的大有人在,专挑宇文赞、宇文两个少年出来挂职,自然是个幌子,他们不但年幼,而且其蠢如猪,不能,当年武帝也不会明知太子不成器,还是没有另立太子,只是其余二个儿子更加不成器,如今选他们出来,不过为了陪衬杨坚这朵红花的两片绿叶而已。
散朝之后,群臣出了天台宫,却见庭中庄严列着左丞相的仪卫,那分明是要送杨坚去丞相府,百官懵在当场,以后是到底是去皇帝天台宫还是丞相府办公,选错一步,不但误了自己的前程,就是身家性命也可能丢掉。
众人顿时窃窃私语起来,杨坚朝李德林示意一眼,想让他出头劝说,李德林却是微微摇头,在场有的德高望众,有的名动四方,都是跺一跺脚京城就会抖三抖的公卿,李德林以前不过是一名下大夫,如何有资格劝说。
杨坚的卫队长、司武上士卢贲见状,指挥士兵将满朝公卿聚拢在一起之后,朗声说:“走!欲求富贵者,都跟我去东宫。”
卢贲的这种态度若是在平常,任何一个人都会指责他无礼,偏偏此时大家却都吃这一套,不管大家愿不愿,心里都在想:“哼,以后若普六茹坚出事,我们是在他卫士强逼下才忍辱负重,可不是真的支持他。”
东宫便是丞相府。那是武帝为太子宇文赟修建的太子宫,不料宫殿刚刚落成,武帝便撒手西归。宇文赟接上帝位,自然不住东宫,而直接住进皇宫(后改称天台),将东宫让给他儿子宇文阐居住。一年后宣帝传位给宇文阐,便把东宫改名为正阳宫,让小皇帝起居,只是又一年,宣帝也撒手西归,小皇帝宇文阐匆匆入主天台官,将正阳宫空了出来,恰好成为杨坚的丞相府
到了宫殿门口,正阳宫皇家卫士将来人拦住,臣子怎可进驻帝宫。这不是反了吗,卢贲大怒,将挡路的卫士推开,直接把剑架在卫士首领脖子上,结果一群卫士马上作鸟兽散,杨坚顺利进入了东宫,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百官。
坐上正殿的座床,百官贺语、颂声、谀辞顿时有如潮涌,杨坚神情平静。他心中非常明白,现在已无退路,要么灭族,要么做皇帝。
为了显示新皇的德正,杨坚下令第一道大丞相令便是全国实行大赦,并下令停止正在修建的洛阳宫,洛阳宫从天元皇帝登极时就开始修建,历时二年还没有完成,要用上百万民夫。而且各州的郡兵每年都要抽调四十五天的徭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每天都有上百民夫活活累死,停建洛阳宫的消息一传出,顿时天下万民欢腾,不但百万民夫得以活命,军士停止了徭役,就是百姓也少了一项重税。
百官退后,丞相府便举行一个小型会议。参与的都是中青年将领军校:宇文述、虞庆则、韩擒虎、贺若弼、元冑、元宇、元谐。元孝矩、长孙炽、长孙洪、长孙平、卢责、王谊、窦荣定、王世积、杨素、杨雄、李询、李彻等数十人
他们都是杨坚需要特别笼络之人,这些人都是各个世家的精英子弟,笼络了这些人,等于也笼络了这些人身后世家。
望着这数十名将领,杨坚满脸庄严肃穆:“诸位,自汉末黄巾之乱起始。三国鼎立,魏晋交替,十六国血战,南北朝对峙,大乱特乱已经四百年,其间,各国互相残杀不休,非但百姓涂炭,便公卿贵族也血流成河,难免朝夕之祸。汉人,鲜卑人,匈奴人、人、羌人、人,遥想我辈列祖列宗,谁家不饱受乱离之苦,哪一族不遭伤亡之痛……”
说到此,杨坚忍不住不胜唏唏,众人都深以为然,这四百年来。先是汉人的势力哀退,匈奴、鲜卑、、羌、各族乘势而起。胡人各族先是大占上风,视汉人为猪狗,奴仆,可以煮着吃的两脚羊。但在汉人冉闵绝反击下,数以百万计的胡人也倒在汉人的反攻倒算中。
虽然冉闵后来还是失败了,鲜卑人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大量胡人被杀,胡人的衰退不可避免,东魏之后,鲜卑人不得不依靠大量汉人从军来维持统治,汉人的位才逐渐高了起来,不再与猪狗同列。如今的大周,便是鲜卑与汉人同治,鲜卑人将公主嫁给汉人杰出将领,给汉人赐姓,另一方面,鲜卑人却又将自己汉化,以前魏皇族拓拨改姓元,长孙这些更象汉人的名字,到了天元皇帝,更是连衣着也恢复到魏晋时期,
如今在座的也刚好一半是汉人,一半是鲜卑人,对杨坚话都深有感触,随着东魏,西魏的分裂,双方又互相攻伐不已,无论是汉人还是鲜卑人,各家都有无数子弟死在战场上。
杨坚声音大声道:“这种分裂征战的局面应该结束了,中国应当回到统一的轨道上,这不但是天意,也是千家万户的呼声,我朝武皇帝上体天心,下察民意,两年平齐,为统一九州打下坚定的基础,如今南朝还在,诸位胸怀韬略文武双全,实为我朝军旅之精华,收复江南、统一中国任务便摆在你们面前,四百年动乱的历史将在你们手中结束,三国以来,将相多如牛毛,但有何人能统一中国,迎太平盛世,立不世之功,成不朽之名,今日特请各位至此,便是想问问大家:有无这种雄心壮志。”
众人都听的轰然叫好,年轻人都是热血沸腾,谁不想立赫赫威名,万古流传,杨坚的话正打中了他们的心思。
杨坚脸上现出了笑容:“很好,大家都有如此雄心壮志,孤愿为汝等屯积粮草,备车造船,让汝等去创建英雄业绩,这段时间,可能几月,也有可能要几年,为什么会有几年的时间,现在皇上年幼,大周有许多人私心太重,为了得到更大权力,他们有可能不惜反叛国家,挑起战争,如果有这样的人,你们应该知道怎么做,那就是要把那些人的私心坚决打下去,各位觉得如何?”
“丞相高瞻远瞩,我等决不负丞相所托。”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杨坚心中暗自得意,以后无论是尉迟迥,还是司马消难等拥兵总管,或者是诸王挑起战争,他都可以安上一个破坏九州统一,阻挠大家建功的罪名,那些被他激起要千古留名,立不世之功的年轻将领都会团结在他身边,将各人的反叛压下去。
以前的东宫,如今的丞相府,杨坚正在忙碌的处理着各类政事,旁边李德林、高颎两人不时提出建议,有时还会和杨坚激烈争执起来。
杨雄走了进来:“丞相,接到信使,玄龙军明天就要回京了。”
杨坚精神一振,这些天他仿佛在刀尖上跳舞,每走一步都要瞻前顾后,生怕引起全国动荡,如今总算听到一个好消息:“传我令,明天百官全部到城门迎接。”
杨雄连忙应道:“是。”
李德林抚须微笑:“丞相,此次玄龙军大胜突厥而归,我看不止要百官迎接,还可以组织百姓也一起迎接,要让他们知道,若没有玄龙军的挺身而出,长安说不定已遭了突厥的兵灾。”
第四十八章灞桥密议
了宁州,路上再也没有哪个州郡敢不听杨天之令,只州,当的官员都会对杨天大为巴结,讨好这个新任丞相的嫡子,杨天虽然将宴请推掉,但面对迎接自己的方官员,却不得不寒暄,慰问,替自己老子拉拢一下人心,从宁州到长安快马加鞭的话本应该三天就到的路程拖到了五天之后才回来。
好在一路之上信使都不断,知道京城暂时还稳定,杨天就没有急着赶回,不过,二天的耽搁也不全是坏事,前面各州调集的州兵也跟随着玄龙军一起出发,到长安时,除了二千玄龙军,杨天还带了五千州兵,一共七千大军。
灞桥位于长安城二十里,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建石桥,故名灞桥,王莽皇三年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光武帝复汉,灞桥之名又改了回来。
灞桥上设有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后时还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诗句,玄龙军出征时,也有百姓送别到灞桥,而今天众人来到这里,却不是为了送别,而是迎接抗拒突厥的少年英雄,当今大丞相的嫡子普六茹勇,或者叫杨勇凯旋归来,之所以说杨勇,是因为当今丞相据说有意恢复汉姓。
七千大军沿着官道排成一条长长的大龙,玄龙军在最前面开道,后面跟着五千州郡兵,大军行进的烟柱高高飘在上空,很远就能看到,远远望见长安城墙。玄龙军上下都是情难自禁,许多人欢呼起来,终于回到长安了。
只是看到远处灞桥时,玄龙军上下都吓了一大跳,那里全是密密麻麻的人群,看上去足有数十万之多,长安的百姓仿佛已经全部来了。
行在最前面的队伍不觉勒住了缰绳,将速度放慢,一名信使匆匆骑马从前面赶到。见到杨天赶紧汇报:“迎。”
杨天吃了一惊,他虽然知道回京时必定有许多人来迎接,但可没想到是他老子会亲自带人迎接,连忙传令:“全军减速前进。”
灞桥桥长二百六十步(注,一步为1。4米)宽五步,旁设石灞桥两边都分站着满朝文武,杨坚、于翼、汉王赞、秦王四人分站在最前方。后面则是百官跟着,除了前面汉王,秦王,后面还有毕王贤和赵王招也在其中。今天,这里聚集了大周八成以上的京官。
看到前面杨坚的背影,宇文招眼睛仿佛要冒出火来,恨不得一刀将杨坚杀了,推入下面的灞水中,自从进京后,宇文招就被杨坚派人密切监视。宣帝刚死时,赵王府甚至被一队禁军团团围住,名为保护,实为软禁,直到为皇帝发丧后,赵王府外的禁军才撤走。可此时赵王已无力回天,杨坚已当上了大丞相,百官也对杨坚臣服。
“来了,来了。”看到前面的烟尘,等待了近一个时辰的百姓终于骚动起来。
“啧啧,真了不起,才二千人就打败了突厥十数万大军,不亏是丞相之子。”
“胡说,只是打败二万而已,突厥人才十万大军。哪来的十几万人?”
先前开口说大话的人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反正是打败了突厥人,二万大家也是了不起。”
旁边人咐和:“这倒是,听说骠骑大将军才十四岁,真是英雄出少年。”
一人惊道:“我的妈呀,我家的小子十四岁还是一个小混混,整天只会跟着一帮小子玩闹,丞相之子莫不是有三头六臂不成。”
“去,去,三头六臂岂不成了妖怪。你家的小子怎能和人家丞相之子相比,你就别丢人了。”
……
这些议论杨坚听不到。不过,有子如此,确实可以让杨坚得意万分,若说天元皇帝在时,杨坚尚不愿儿子锋芒毕露的话,现在刚恨不得让大周所有百姓都知道他杨坚的儿子有多么优秀,为了大周立下多大功劳。
看着军队越来越近,负责礼仪的郑译挥了挥手,顿时现场彩旗飞舞,锣鼓震天。还有一艘艘旱船划过,百姓们却是伸长了脖子向前瞧去。
杨天在离灞桥还有百步的时候,停了下来,甩镫下马,徒步上前,见到百官连忙弯腰拜下:“勇年轻识浅,累各位等候迎接,实不敢当。”
于翼抚须长笑:“当得,当得,小小年纪,凭二千铁骑击败突厥二万,满朝文武有谁能做到,如此少年英雄,如此盖世功,我等自当迎接,老夫也恨不能有孙如此。”
杨天到底是杨坚的儿子,杨坚不好自己来夸,只能由于翼出面,于翼一说完,其他大臣也一拥而上,直将杨天夸得天上少有,上难见。待众人拍了一会儿马屁,于翼才拿出一张圣旨:“前线总管骠骑大将军普六茹勇接旨。”
杨天连忙振了振衣冠,跪了下来,此时圣旨尚没有奉天承运等开头,直接是正文,圣旨中重申了杨天的功绩,杨天由骠骑大将军升为柱国大将军,玄龙军有功将士各升一级,又赏下数万贯钱财和布帛。
这道旨意其实就是天元皇帝开头要赏给杨天的,只是杨坚尚不知天元皇帝命不长久,怕杨天太过锋芒毕露,将封赏推掉了,如今重新封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