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逆隋-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若不建洛阳宫。存?”

  “这个……”李纲顿时一阵语塞,他才刚刚知晓关中旱灾严重地消息,具体有多严重仍模糊不清,朝中大臣数月没有解决之事,李纲如何能顷刻间想出办法。

  “本朝兴建工程,又岂是前朝可相比,前朝修宫殿。对百姓都是大兴徭役。百姓无偿劳动。自然会有不满,而本朝每月都有给民夫结算工钱,使之生活无忧,何况本宫向父皇建议重修洛阳宫,并非象前朝宣帝一样为了享乐,洛阳地处中原腹心,实仍全国通衢之地。岂不是比大兴更适合为都?”

  以洛阳为都,倒不是杨勇一时性起,其实在北周武帝时就有以洛阳为都的想法,以长安相比,洛阳的地理条件无疑更加优越,洛阳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虽然比不上关中四关紧锁。却也不逊多让;洛阳水路通畅。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河、涧河、。)。河流蜿蜒其间,更是关中无法比拟的优势。

  北周之所以没有以洛阳为都,关键在于初期齐强周弱。洛阳并不安稳,等到周灭齐后,没过几年,周成了现在的隋,洛阳也由于大隋开国初期财政的艰难停止兴建,不得不放弃,如今关中的这场大旱无疑对大隋君臣提了一个醒,关中虽好,毕竟还是太偏远。

  没想到一场旱灾,既然会让太子想到迁都,如此大事,又怎能草草决定,众人一时都无言。

  “当然,此事非本宫能独断,只能先向父皇禀报,看父皇和朝中百官之意。”

  众人松了一口气,才想起此事还需要皇帝和众大臣决断,在场之人,恐怕都没有资格决定如此大事。

  杨勇心中有数,即使皇帝不愿意迁都,至少可以说服皇帝兴建洛阳为东都,这样与仁寿宫一东一西,皇帝又多了一个避暑的地方,还可以用体惜灾民地名义兴建,皇帝哪有不愿之理。

  既然要新开工程,外面那些百姓就注定要让他们失望了,杨勇转向李纲道:“李爱卿,虽然山中不需要民夫,不过这些百姓既然进了山就不能不管,你可命人在宫前平地建立粥棚,每日施粥放赈。”

  “是。”李纲点了点头。

  唐令在旁边听得大急,粮食可是由他负责,连忙插话道:“殿下,眼下进山地百姓不多,若是施粥当然可行,若是以后百姓愈来愈多该如何是好?”

  吕沐霖接口道:“唐大人放心,不会越来越多,等到新建洛阳宫政策定下来,

  然可以结束施粥,引导他们回京参加招聘民夫地报名

  杨勇微微颌首:“不错,正是如此,百姓淳扑,好吃懒做者毕竟是少数,只要支持到朝庭招工的布告出来即可!”

  “是,卑职明白了。”太子既然如此说的这么清楚,唐令若还想找借口那就是太没眼色了,只是低声嘀咕了一句:“便宜那些穷鬼了。”

  有了解决旱灾的办法,杨勇顿时大感轻松,从京城一路骑马赶了一百多里,身体也已经疲累,加上天色快黑,杨勇无心再视察,带着众人返回。

  以往杨勇每次过来,至少要在山中呆上三四天,才能走马观花参观完仁寿宫一遍,这次却没有了心思,第二天一大早,杨勇马上带人匆匆返回京城。

  崇德殿西苑,大隋的开国皇帝毫无风度叉着双腿坐在一张石凳上,身后两名宫女拼命的替他打着扇子,眼下已经日头偏西,空气中的热度却丝毫没有下降,那边大兴殿传来地阵阵诵经声让杨坚更是心烦意乱。

  尽管头上有高大的槐树遮阴,杨坚还是觉得身上热得难受,看着就坐在他不远处静静看书的独孤氏,杨坚惊奇的道:“皇后难道不怕热。”

  独孤氏放下手中的书本,她此时已年过四旬,虽然芳华不再,只是独孤氏本来就是贵女,十余年的皇后生涯培养更是让她一举一动都充满贵气,看着丈夫毫无皇帝的之态,不由展颜一笑:“皇上,心静自然凉,皇上静不下心来,当然怕热。”

  “风大点,风大点。”对着身后的宫女说了两句,杨坚才转向独孤氏:“心静,眼下京城前所未有地大旱,而大兴寺地高僧也求不来雨,朕已接到高颖,苏威他们呈报,京城许多百姓现在只能吃豆渣,米糠等粗食,朕又如何能静下来?”

  独孤氏毫不在意,眼下大隋政权已经稳固,这场大旱再厉害也动摇不了大隋根本,百姓只要有一口吃食就不会造反,管他粗粮还是精粮,比起以前战乱时期连粗粮也没有吃的时候好多了,向杨坚安慰道:“这等事急又急不来,皇上何必一直把它他押在心上,徒惹自己不痛快?”

  杨坚却不如此想,登基以来,每日都不得休息,兢兢业业处理朝政,厉行节约,如今刚刚松懈下来,正想和百姓一起享太平盛世,偏偏上天降下大旱,难道是老天故意与自己作对不成?

  他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偏偏愈老便愈对鬼神之事相信,如果是老天对自己示警,又如何敢毫不理会?

  一名老太监颤巍巍地过来,低声道:“皇上,皇后娘娘,太子求见!”

  “哦,太子回来了……不对,太子不是昨天才刚刚去了仁寿宫,你这个老货,是不是搞错了?”杨坚骂道。

  “皇上吓煞奴婢了,奴婢如何敢拿太子的事开玩笑?”老太监嘴上虽然说吓死了,脸色根本没有变,他先后跟过北周所有皇帝,然后又跟随大隋皇帝十几年,对于主子的心思早就揣摩的一清二楚,什么时候皇帝是真生气,什么时候皇帝开玩笑,不用眼睛都能知道。

  “去,把太子叫过来。”杨坚当然知道眼前的太监没有胆量说谎。

  “是!”老太监重新颤巍巍的下去。

  “太子,皇上请太子入内。”

  “陆公公,多谢了。”杨勇从衣袖顺出一锭银子到了老太监手中。

  老太监顿时眉开眼笑:“太子,这怎么好意思。”却毫不客气的将银子放起。

  “父皇和母后心情如何?”

  “回太子,皇上还在为大旱烦恼,皇后娘娘倒是心平气和。”

  杨坚总是以为这样的老太监无儿无女,又是一把年纪,肯定不会贪图小利,只有杨勇清楚,眼前这个陆公公从自己手上接过的钱财至少价值数万贯,他以前既然可以将宣帝之事事无巨细透露给杨坚,自然现在可以将杨坚的事透露给太子。

  “本宫明白了,陆公公,前头带路吧。”“是,太子,请!” 


第八章 帝王之家

  儿臣参见父皇!母后!”

  杨勇一大早从仁寿宫赶回来,身上风尘仆仆,连衣服也没有换就进了皇宫,杨坚夫妇看得一愣,独孤氏大为心疼,连忙道:“睍地伐,快快请起!”

  “儿臣多谢母后!”

  “睍地伐,昨日你才到仁寿宫,为何现在就回来了,可是仁寿宫出了什么事情?”独孤氏大为紧张的问道,对于仁寿宫,独孤氏比杨坚还要关心。

  被妻子抢过话,杨坚却丝毫不以为杵,在一边笑吟吟的看着母子两人的对话。

  “回母后,仁寿宫一切顺利,再过三月就可以竣工,今年新年,父皇母后就可以住进仁寿宫了。”

  “哦!睍地伐,这两年辛苦你了。”独孤氏脸上一片喜色,仁寿宫刚建时,皇帝和独孤氏曾到歧山考察过,对歧山的环境非常满意,杨勇更是别出心裁,命工匠将仁寿宫的模型先做了出来,如今正摆放在宫中,每次看到仁寿宫的模型,皇帝和皇后两人都恨不得马上住进去。

  “回母后,这是孩儿份内之事,父皇和母后为了国家日夜操劳,孩儿做这些,不及父皇母后之万一,难怪如今宫内,宫外都夸父皇,母后两人是二圣!”

  杨勇的马屁让杨坚和独孤氏听得十分舒服,杨坚丝毫不觉得独孤氏与他平起平坐有伤男人自尊,反而抚须微笑,独孤氏虽然不上朝,只是两人依然保持着杨坚还是随国公时的习惯。朝堂上一些不能决地事杨坚都要和独孤氏商议过后才做,慢慢百官也看出端倪,有时候皇帝犹豫不决时,只要向皇后相求,基本上就马上能解决,为了讨好皇后,二圣的名声就渐渐传了开来。

  “皇上,睍地伐不亏是长子。如此孝顺。为几位兄弟带了一个好头!”

  “那是当然。自古帝王家兄弟相残者多,朕的儿子们都知道相亲相爱,还是皇后有远见,让他们兄弟无异生子。”杨坚自豪的道,以前哪个帝王不是三宫六院,同父异母的兄弟满地都是,唯有他做了十几年皇帝。还是和皇后两人相濡以沫,不曾和其他女人生子,虽然有时感到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十分辛苦,提起来总是自豪之事。

  独孤氏白了杨坚一眼,对于男人都不可以放得太松,若不是她看得紧,除了上朝外,两人几乎形影不离。别说一个。就是十个,八个异生子也出来了,就这样。她还不得不每年杖死几名与皇帝有染的宫女。

  不过,独孤氏却不会揭皇帝伤疤,皇帝越自豪越好,这等于给皇帝头上戴了一道枷锁,否则若皇帝真不顾一切收女人进房,她也只能干瞪眼。

  “睍地伐,既然仁寿宫修建顺利,为何又匆匆赶进宫来?”独孤氏问道。

  “对呀,可是有何要事?”杨坚也问道。

  “回父皇,母后,儿臣在仁寿宫视察时,突然想到一个如何解决关中大旱,导致京城粮价不稳,百姓日渐贫苦的问题,才匆匆赶回来向父皇母后报告。”

  “太子,你说的当真?”杨坚一下子从石凳上站了起来,急切地问道。

  “回父皇,母后,儿臣不敢虚言,不过,儿臣毕竟年轻识浅,效果如何,还需要父皇和母后决断。”杨勇恭敬地道。

  独孤氏威严地向杨坚身后的两名宫女扫了一眼,两名宫女顿时会意,躬身退得远远的,见两名宫女退下,独孤氏才道:“睍地伐,这里只有父皇,母后了,你也不必藏着掖着,就是说错了,父皇母后也不会怪你。”

  “是,儿臣遵旨,儿臣在想,我大隋国富兵强,区区一个关中大旱,根本伤不了大隋根本,所虑者只是道路不通而已,不如在洛阳再修宫殿,只要将关中遭受旱灾的百姓统统迁至洛阳,京城所受旱灾的险情自然解除,百姓也会对朝庭感恩戴德,此仍一举数得。”

  杨勇的话听得杨坚频频点头,独孤氏眼睛更是猛亮,只是杨坚还是皱眉道:“朕已经营建了仁寿宫,若是再兴建宫殿,会不会让天下百姓认为太过奢侈?”

  “父皇放心,营建洛阳仍是为了帮助受灾百姓,与父皇平日时的厉行节约并无冲突之处,关中百姓深受旱灾之苦,如今外面地粮食运不进去,自然要引导关中百姓

  洛阳地处中原腹心,兴建洛阳,父皇可以将此作为行有利于南北沟通,使大隋基业稳固,何况大隋拥有万里江山,父皇贵为天子,登基以来,却难得出关中,若有洛阳作为驻桦之地,父皇,母后若是在大兴和仁寿宫待腻了,也方便父皇母后出巡。”

  杨坚听得已经意动,望向独孤氏:“皇后,你看如何?”

  独孤氏心中欢喜:“难得睍地伐想得如此周到,皇上不如先和群臣讨论过后再说。”

  杨坚马上就明白独孤氏的意思,将此事交给群臣讨论,若是没有人拿出解决关中大旱更好的办法,朝堂上唯有通过,大臣也不敢在背后胡乱议论,杨坚顿时大笑:“皇后好办法,也罢,就如此处理。”

  “嗯,睍地伐想出如此好的办法解决京城大旱,皇上该赏他什么好?”独孤氏开玩笑的道。

  杨勇连忙道:“回父皇,母后,儿臣身为太子,国家有事,理当为父皇,母后分忧,又何必赏赐?”

  “对呀,睍地伐是朕的太子,以后朕的位置都是他的,需要什么赏赐?”不知为何,说出此话后,杨坚心中突然有一种酸溜溜地感觉,纵然是身为帝王也勉不了衰老,打下地江山只能交到儿子手中。

  独孤氏却是不依:“话虽如此,只是有功不赏,总是有负皇上的圣明,不如让睍地伐自己提,只要皇上有的就给。”

  杨坚只得点头应承:“睍地伐,你需要什么赏赐?”

  “禀父皇,母后,既如此,那儿臣就说了。”

  杨坚大讶,以为杨勇真地要趁机提要求,心中顿时有点不舒服:“嗯,你说吧。”

  “是,儿臣唯愿父皇,母后平平安安,长命百岁,孩儿能永远围在父皇,母后的膝前尽孝。”

  杨坚和独孤氏都听得一愣,半响独孤氏才笑道:“这个睍地伐,倒是学得和阿摩一样了。”只是说完,却勉不了叹了一口气,如今杨广依然在并州,杨俊在杨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