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说起来,未来的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一共四家重点设计单位,首先是以624所为中心,这里负责研发发动机的核心机,并且严格把控整机测试工作。
其它的420厂,就负责衍生核心机的燃气轮机制造,0112所负责衍生中、大、超大推力的军民用涡扇发动机,608所衍生小推力发动机、涡奖、涡轴,以此保证各单位分工明确,避免公司内部的无序竞争。
一听到上级的总公司领导都把情况定下来了,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好,既然总公司都把624所的位置放到如此重要了,那我老头子也豁出去,这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总经理职位,我就接下来了。”
说到了激动之处,那更是站起来就带人往外走:“走吧,做为第一个见面礼,我这就带大家去看看四代大推的核心机,保证看了之后不会失望,这才是一款真正的四代大推的核心机该有的样子。”
第九百零四章:这很好,很四代
做为重四使用的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肯定也是用尽了共和国现在能够掌握的所有相关重点技术,因此核心机的研制更是极端风险之举。
虽然整个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早在好几年之前就展开了相关技术的预研,但一直到现在这个时候,四代涡扇大推的研制工作依旧是快不起来。
“这就是现在的四代大推核心机,也是前几个月才进行的第一次点火测试,总体上来说还算是比较的成功,虽然陆续有些小毛病暴露出来,但都是可以接受的那种。”
这话讲起来好像是举重若轻,似乎遇到的好像都是些小事一样,但杨辉知道这核心机的研发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这种复杂且精密的机械工程设计而言,要是不出些问题才是真的坏事。
唯一的好消息则是就现目前的情况而言,好像核心机的研发中还没有遇到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这一点就非常的好,意味着我们只要能够按照计划推进它的设计制造工作,成功是指日可待了。
现在说四代大推的研制立项,那应该是比四代重战还要更早一两年的时间,只要能够按照进度走下去,甚至很有可能在重战的第3架原型机就安装上配套发动机。
因此,杨辉焉能有不激动之理:“这全赖624所的全体设计、试制人员同心努力,才能够有核心机现在的进度。不过啊,我们也才踏出了一小步,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甚至核心机的研制都还至少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我说的对吧?”
距离核心机刚点火测试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而已,杨辉认为这款核心机可以2年之后完成定型,本来就已经是把时间掐的非常紧,这要是中间出一些小问题的话,就算是用3年时间也很有可能。
对于这些时间节点,刘大响做为624所的现任总工程师,当然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认同地点点头之后,也就继续在前面埋头带路。
一边走,还是简单而不失时机地进行着一些介绍:“听这声音,那边应该也还在进行测试工作,具体的应该是对核心机的最大空气流量进行测试,虽然最终数据还没有出来,不过我记得上次的测试中就已经达到了68KG的空气流量。”
要说这空气流量,四代大推肯定是不会比三代大推小,但是四代重战为了超音速巡航指标,肯定要求小涵道比设计,这样就导致同等整机空气流量的情况下,四代大推的核心机空气流量肯定会75kg的位置,甚至还有可能往上一些。
一路上还没有走到那边的声音来源之地,杨辉倒是首先看到了穿着中航东北制度的工作人员在匆匆忙忙地准备着什么,不过看他们的脸上倒是喜笑颜开的样子,想必是有什么好事。
虽然挺好奇的,但杨辉肯定是没有指指点点的:“对于这些中航东北的人,他们过来应该是有些时间了,倒是那边的太行发动机核心机,应该已经没有问题了吧?”
要说这太行发动机的核心机,624所也算是相当尽心尽力地帮着进行研制,据说最终的性能都还挺不错,要是愿意的话,在这款核心机上好好下功夫,未必也没有冲刺到15吨最大军推的可能。
“没错,这正是中航东北那边的工作人员,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就完成了太行的核心机研制工作,他们现在留下的人都是常驻在这里的代表,东北那边的高空台制造工作好像出了点资金上的问题,恐怕他们太行的整机测试工作,后续也要在我们所里进行了。”
能够听到如此劲爆地消息,杨辉也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大概也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原来如此,不过现在我们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还是继续说我们的核心机吧,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
一台四分之一剖面的一台核心机实物摆在杨辉面前的时候,这才发现原来这次的核心机设计确实花费了很多的心思,特别是和一旁的太行核心机进行直观对比的时候,就更显得其中设计的优势之处。
首先杨辉是明显地看到四代核心级的燃烧室又短了一节,这肯定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而由此带来的发动机体积、重量减少,也同样是比较可观的收益。
要再加上四代大推的核心机只采用了6级高压压气机的设计,这同样又要比太行核心机的九级高压压气设计机短了太多。
“啧啧,这还真是一款强大的核心机,6级轴流式的压气机设计,直接就要比太行的核心机短了至少四分之一,这可是了不得的进步啊!”
能够直接在三代大推的核心机的基础指标上,一来就给砍下来四分之一的尺寸长度,这简直就像是放了一个大卫星一样,看起来也是相当的不真实,但现实却又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而每当说道核心机的尺寸时,做为624所总工程师的刘大响院士,还依旧是想第一次说道一样的喜形于色,这可真不是他不想控制自己,而是因为他完全控制不了这激动的情绪。
“之所以我们能够把6级高压压气机的设计拿出来,是因为有一项现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做为后盾。随着大小叶片的引入,我们才能够保证6级高压压气机设计依旧满足要求。”
大小叶片是杨辉很早之前就确定下来的技术,虽然最早只是想给涡轴发动机上使用,却没想到技术成熟的速度如此之快,直接就用到了四代大推上,确实可喜。
“这个技术我知道,好像这个大小叶片不仅仅只是在核心机上面可以使用,发动机风扇的设计中应该也是可以用的,到时候在设计风扇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级数更少,想想就觉得是挺刺激了。”
一项优秀的技术就是这么牛逼,当然通用突破可调静子技术的时候,那也是大规模地带动通用的航空发动机性能多方面大突破,现在大小叶片技术在重要性上也是堪比可调静子技术。
此时,从一旁又传来了另外的声音,这听起来感觉倒是挺熟悉,好像是哪里听过几次来着……
“是啊!我们也正是因为有这一项技术,才能够保证四代大推在技术上可能达到美国F119发动机水平,要是对发动机的寿命要求没有美国那么长的话,甚至17也吨是可以保证做到的。”
第九百零五章:年底喜事颇多
一款性能足够优秀的航空发动机对战机而言绝对是有非常大的性能提升,至少就现在看研制当中的四代大推,它的性能已经是相当不错,新的四代重战也只有靠着这款最大推力高达17吨的涡扇发动机,才有可能实现媲美F…22的超音速巡航。
必须要知道的是,当年美国人研制F…15的时候,为其配套研制的F…100发动机推力也只有11吨不到,按理来说苏联对应研制的苏27战斗使用两台11吨的涡扇应该也能够保证双方航空发动机上面的对等。
但是为什么研制苏27的时候,配套的AL……31F发动机推力却达到了12。5吨?
这主要就是因为苏27的体格比F…15大了半圈,而现在F…22使用的F…119发动推力早期型虽然也还达不到17吨,看起来共和国这边的四代重战配套发动机的动力是不是太过?
然则非也,当年苏27的发动机确实比F15早期使用的F…100更猛,但是苏27的体格也要比F…15大半圈,现在共和国重四同样也要比F…22大半圈,那么配套发动机的推力也肯定要比F…22早期型的F…119发动机大一些,更何况F…119在服役之后,那也同样是进行过几次性能提升,这就犹如当年美国给早期制造的F…100升级到F…100PW…220一样,实际上寿命中期的F…22也是进行过技术升级的。
只不过因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22生产线关闭之后,F…22也不可能再有后续的生产批次下线,因此对那两百多架的F…22进行升级的时候,也就是只偷偷摸摸地在美国空军支持下做了,甚至连正式的消息报道都很少。
这其实就很像美国对各种特种飞机进行升级改进一样,只要没有新批次的飞机生产,老飞机就算再怎么进行技术升级,同样也不可能会有新的编号给它,最典型的就比如美国的战略电子侦察机C…135,这飞机的作战设备主要都是电子设备,而电子设备则遵循摩尔定律的18个月技术性能翻倍。
所以,美国的C…135侦察机都是每两年轮流回美国本土进行电子设备的升级,那么从这款飞机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之后,中间所经历的技术升级简直是数不胜数,但美国佬却一直都只是将其称之为C…135,而并没有A/B/C。。。。。之类的划分。
F…22在上一位面停产之后,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升级型F…22战斗机生产服役,自然所有已经生产服役的F…22都统称为F…22就行,可并没有A/B/C/D的技术性能划分,但谁要是说F…22服役之后就没有进行过技术升级,那就是真正的大错特错,要知道到了F…119发动机大修时间之后,普惠还按照当年F…100的套路对F…119进行过技术升级。
因此总体说来,共和国的四代重战配套发动机出于各种原因把最大推力定在17吨是必须的,虽然这表面看起来甚至是都要比F…22使用的F…119都更加牛逼,但要是从时间上算起来的话,你真到了服役的时候,具体的谁又知道美国佬又用最新的技术把F…119升级到了什么级别。
料敌从宽、待己从严,这种态度终归是没有错误的。。。。。。
“江总工,你在624所这边负责四代大推的核心机研制工作,任务重要性极为重大,希望可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的既定目标,之前你是0112所那边的技术人员,后来调到624来接刘院士的衣钵,现在看来也已经足以独立完成项目,所以未来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核心机都要看你的,担子不小啊!”
之前杨辉有听到爆出四代大推17吨推力的豪言壮语,那自然也是四代大推的核心机总负责人江和甫,这位也是通过之前的小推核心机积累了完整的核心机研制开发经验,之后又通过为中航东北的太行发动机核心机进行改进、调校之后,对军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有了很好的认识,现在担任四代大推核心机研制,这即是624所的意见,也同样是整个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高层通过的决议。
所以就现在看来,整个核心机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这位也同样是出力颇多、功劳不小。
。。。。。。。
对现目前整个中航西南旗下四代重战所做的准备都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之后,杨辉当然也就对来年的四代重战大竞标有了更多的期待,就是不知道中航东北那边对新的四代重战研制给出了什么方案,这是杨辉现在最期待的一个谜团。
94年是台。海危机到来之前的宁静,也是中航西南唯一还剩下的一段可以好好做准备的时期,不过杨辉却已经是早早地就知道了危机即将到来,虽然没有进行光明正大准备,但还是加强了对公司旗下各条战机、发动机生产线的彻底检修,并加强对生产原料、上游子系统生产商的生产能力统计、管理。
也就是在这个让杨辉已经有些颇感紧张的时候,中航西南公司则依旧是按部就班地向前高速推进,比如第一批次的十战斗号机终于在伴随着生产线正式开动之后的第15次脉动的时,走下了第一架正式生产交付的十号战斗机。
也是在各方相关人员地注视下,首次接受十号列装的滇南空军某部队乐呵呵地看着新娶到手的“老婆”,管装备后勤的副师长更是直言要住在132厂就不走了,也不用回家过年什么的,这次就在132厂等着第一批的十号下线完成试飞之后迅速交付。
与此同时,试训基地那边也顺利完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