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杨辉这次提出的方案确实就很有可行性,c…17的野战起降能力虽然没有yc…15那么变。态,但是也绝对能够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在一些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也能够实现前线快起降,只能能够达到c…17的级别,那么新中运以o。27的推重比得到115吨的最大起飞重量也并不算标。
此时的德国佬中明显已经有人开始心动,这年头能够有c…17级别的野战起降能力也还算是很不错了,其它的还要什么自行车啊!很多人此时甚至都已经默默地摸出口袋里面的计算器,在一边计算着这次杨辉给出的数据是否可靠。
很快就开始有人出了结果,私下里也有所交流着:“没错,稍微放宽一点要求,到时候再把飞机的气动设计优化一番,自然也可以到达要求。”
“c…17的野战起降指标也很不错了,美国这种要求全球部署的军队都能够接受,我想大部分的国家也都可以接受这样的指标”
。。。。。
听着队伍中的这些话,唯有之前带队同杨辉最先展开商议的那位现在还有些不太甘心,先yc…15的短距离起降能力那真是令人流口水啊,而c…17的确也可以做到野战泥土机场67o米起飞,但那是飞机属于空载的情况下才能够做到,真正要让yc…15或者c…17达到野战67o米起飞的,是这些飞机在野战起飞的时候推重比高达o。44。
所以,若是现在的新中运向c…17学习,能够在机场卸货之后空载起飞,那时候飞机就仅仅只有7o吨不到的重量,四台cg…2ooo动机高达31吨的推力则可以保证飞机的推重比在o。44,那么67o米的野战起飞也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现在的问题是,新中运作为前线干杂活的运输机,又怎么可能如同c…17一样只管把东西运输到位之后就空载起飞,作为一款中型战术运输机,在返程的时候运载一些货物、伤员之类的也再正常不过,因而中运在返程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是空载,那么这时候美帝yc…15先驱作用就显示出来了。
yc…15就要求在前线野战机场中,返程的时候还必须要带上12吨的载荷实现67o米短距离起降,而这一点肯定是美帝经过多年经验总结而来,数据肯定也不会是胡编乱造,这就肯定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同样,新中运若是在返程的时候也带上12吨的载荷,那就是至少82吨的起飞重量,按照o。44的推重比计算,这就要求动力系统能够提供36吨的推力,而36吨的推力分摊到每台动机上就需要压榨出9吨的最大推力。
相反的,此时若是还延续之前的31吨最大总推力计算,飞机的推重比就只能达到o。37,而这样的推重比则显然是不可能保证新中运在67o米的野战机场实现短距离起飞。8
第八百四十一章:艰难的抉择(中)
第八百四十一章:艰难的抉择
杨辉没有猜错,德国那边很快就还是反映过来了,他们也清楚这次要研制的是一款中型前线战术运输机,也就提出了要听听看这第二个方案到底又是什么情况。
带着神秘地微笑,杨辉这便祭出了第二个杀招:“那么现在就是方案2,按照我们的计算,要想实现野战机场中载重12吨的货物短距离起飞返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更加强劲的动力,CG…2000发动机7。8吨的推力在这个时候就有些不太不够用了,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有四台最大推力至少9吨的涡扇发动机才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一听这是要对发动机的推力加码,德国人最先反应过来的却又和杨辉所设想的有些不一样了,这尼玛德国佬也确实有点儿意思,别的先不说,那现在直接就有现成的发动机可用啊!
德国队中马上就有人跳了出来,几乎是忙不迭的就要献宝:“单台推力至少9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东西就好说啊!我们MTU公司就有这样一款成熟的发动机在生产当中,并且全系列已经交付1000台,到时候稍微针对新中运做一些适应性的改进就行了。”
这话确实让人有些懵,咱剧本中好像德国人现在应该还不知道有CG…2000…2这款增推型的发动机啊,它丫哪里来的自信说手头有一款成熟的发动机,而且还是种生那产交付1000台,整个CG…2000发动机到现在也才刚交付使用没有多久,也仅仅是刚突破三位数的生产数量,哪来的1000台。
眼看杨辉这时候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一旁的金琴科总师小声地提醒:“MM旗下的MTU公司参与到了V…2500涡扇发动机项目中,其中的V…2500…D5发动机原本是89年为MD90飞机研制的一款97daN
第八百四十二章:艰难的抉择(下)
“V…2500…D5发动机?这倒也是不失为一个好选项,这发动机刚好10吨的推力还算合适,毕竟到时候新中运是定位为服务军队,起降环境恶劣,还需要加装反推力装置等等,而发动机肯定也需要针对这些特殊环境进行一些改进,在推力上难免会有一些损失,到时候推力大概就会保持在9。5…10吨之间,确实可行。”
一旁的金琴科虽然不明白杨辉为什么不推荐CG…2000…2发动机,但是上头既然都已经有了决定,那他这个仅供技术咨询的工程设计人员,也就只能随着一起附和。
“V…2500…D5发动机现在已经定型交付MD…90飞机试飞,我看趁着那边的设计队伍还没有手生,赶快把项目谈妥,想必那边对发动机做针对性的改进也不过就是一两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中的新中运恐怕还在设计制造当中,那么原型机试飞的时候直接就可以有发动机用,能满足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
CG…2000…2发动机虽然是在CG…2000的基础上增退型号,但这增推需要跨越的幅度还是不小了,要实现设计定型绝配对是没有三到四年时间不可能,而新中运大部分技术采用安70的构架,到时候进度肯定不会慢到哪里去,CG…2000…2很有可能会赶不上原型机的试飞需要,所以这话说的也算是有些道理。
这一看,原来连金琴科都认同使用V…2500…D5发动机的改型做新中运的动力系统,那这就充分说明方案可行。
此时的情况其实也就大致明了起来,新中运直接上四台9。5吨推力的涡扇发动机,4X4的货舱走安70路线,极限载重32吨、航程上直接是战略运输机的标准来,前线的泥土跑道短距离降落,12吨的载荷又能够短距离起飞,这尼玛就是一款神器啊!
甚至于一些对运输机机队有远距离飞行的要求国家,只要不是选择运输主战坦克这种东西,新中运在他们的手上就完全可以当做大运使用,这就实在是有些过于牛逼了。
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比如在上一位面的马。航370事件中,以新中运的远距离飞行能力来说,只需要在海。楠满油起飞,装上所需的人员和搜救设备之后,甚至不需要空中加油就能直达澳大利亚。
既然新中运在救灾任务中能够完成任务,那么在整个共和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几乎70%的常规对外飞行运输任务,这家伙也都能够胜任,飞机可以装上轮战快反部队,整个东南亚地区随便你在哪里空降都没有问题,而且这还属于是那种来回之间的任务都是一次加油就能够满足。
因而这次的新中运对共和国来说也绝对是意义重大,也算是能够满足共和国2000年之后的大部分作战环境所需,毕竟在东南亚地区地面作战,那么第一批主力也没有必要上主战坦克,那家伙在东南亚地区雨林作战环境中绝对吃力,用轮战加上一款新的轻型坦克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既然德国人的要求现在是绝对得到了满足,在这时候倒是相当满意:“这个方案好,方案好啊!最大起飞重量为120吨,已经足以满足我们德国军队提出的所有作战需要了,那么杨总若是也认为可行的话,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具体商量一下关于如何展开合作的问题?”
这就要商量具体该如何展开合作了?不错,这时候也是应该好好地算算该如何分配合作任务,这年头和德国合作这种具有浓厚军事应用背景的项目,肯定是必须要慎之又慎,最好还是不要陷入地太深。
“可以,那我们就具体谈谈现在的合作问题吧,首先是这发动机的问题,既然你们提出用V…2500发动机为动力,自然这就不管我们中航西南任何事情。其次,这项目有很明显的军事运用背景,虽然我们有各种说法敷衍各方,但这种项目终究还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这次我看还是你们MM公司为主导最好。”
让MM那边去顶着项目的主导方,这样最多也就是被人诟病项目中有中航西南作为合作方存在而已。而且以后退一万步来说,就算项目迫于美国的压力之下失败了,主要受损的一方还只是MM公司而已,做为中航西南而言,其实也损失不了多少东西。
中航西南在项目中不管动力系统的问题,这个可以理解,直接就明确地选择了做一个辅助的角色,这倒是和之前做MPC…75的时候那种顶头打主力的要求有了很大的不同。
不过,这时候的德国人也巴不得由他们来主持这种百吨级大型飞机整机研制项目,至少德国在二战之后已经很久没能再有机会研制大飞机了,虽然之前多多少少有些直升机、涡浆小飞机的项目,但和这次最大起飞重量120吨的飞机比起来,那实在就是不值一提啊!
几乎是涨红了脸,那也是异常激动地说到:“好,我们也觉得为了项目的安全顺利完成,基于现在这种特殊国际环境下,项目确实应该由我们来做主导,只是吧!既然我们双方是合作项目,那么有些重点技术的攻关,恐怕就还需要你们这边多支持一些,主要是我们的人力方面有些不太够。”
听到这话的杨辉心里也是憋不住想笑,还以为这德国人会一直把这个逼给装下去,不想到没两三句就暴露出了实质性的问题:尼玛,研制100吨以上的大型飞机,这就需要雄厚的技术积累,MM公司现在的技术绝对还不够,要是没有中航西南在一旁倾力打辅助,他们也就很难搞定设计。
如此,中航西南在这时候就要当仁不让地站出来:“这是当然,除了这飞机的机身承力隔框由我们这边设计之外,诸如这机翼的设计我们也包了吧!其它的你们能够搞定吗?”
这次的中运最有技术挑战的大概也就是这飞机机翼设计了,首先是飞机要求的超零界翼技术,这东西德国没有,但这在安70原版上面就已经是标配,因而这东西就只能是共和国来操劳一番了。
又考虑到这次的新中运飞行距离堪比战略运输机,使用的涡扇发动机本来就比涡浆发动机更加费油一些,加上飞机的动力足够,给设计一对复合材料制造的翼梢小翼即时髦又实用,这东西可以有。
其次,整个机翼设计中现在最有挑战性大概就要数全新研制,并且还需要展开技术攻关的外吹襟翼增升技术。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这东西也德国佬同样也很难完成设计,而放在中航西南就显得简单很多了,这技术说白了也不过就是动力增升的其中一种方案而已,按照金琴科总师简历中明确写到的是带队攻克了安72飞机的上表面动力吹气增升技术,而这东西很不巧就是当年和YC…15竞争的YC…14飞机所使用的动力增升方案。
现在要说中德之间谁能够完成YC…15上首次使用的外吹襟翼技术,那也就非中航西南的金琴科总师莫属,毕竟这位当年能够完成上表面吹气增升,那么肯定对外吹襟翼也有研究。
“金琴科总师,这机翼设计中现在最重要的外吹襟翼增升技术,你应该也是有过研究的,对吧?”
听到总公司这边都在给自己安排任务了,虽然说起来这项目和客机的关系不大,但也并不妨碍金琴科对这技术展开研究,就他本人现在手中的新舟600项目而言,技术难度实在是太过于小儿科,简直是没有任何的挑战,现在接下这外吹襟翼增升项目也算能够有东西来消磨消磨时间。
自信地点了点头:“行,这外吹襟翼增升技术的攻关我就接下了,共和国的科研基础我也大致是比较熟悉了,可以保证在一年半之内完成攻关,这东西我当年其实也有很多的研究,其实你们现在的这个新中运方案,其实倒有点像之前我们安东诺夫设计局时代苏联当局没有通过的安77运输机设计,那款飞机使用的就是外吹襟翼增升,所以这技术现在对我来说应该没什么难度了。”
这话一出口,简直就是折煞了这里的一众技术人员,原本大家认为难如登天的技术,对人家金琴科来说就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东西,这人比人得死啊!
倒是杨辉心里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