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鹰航空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熬鹰航空业- 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以后会是什么情况,现在的s

  101高空台建设成功,这就意味共和国已经算是步入了航空大国门槛,西南科工要继续进步也必须要有这东西。

  在观后世造单反牛逼到爆的脚盆鸡,也仅仅只能制造70kg

  s空气流量的高空台,这也是为什么脚盆鸡只能一直在小推力航空发动机上转悠的原因。

  “是很不错,得要流口水啊!我们以后也必须要建造这东西,以后我们的航空发动机研制任务只会越来越重,成天跑到624所来一不是事,别人有终究还是不如自己有来的方便。”

  这可不是杨辉在狂想,上一位面的奉天所就因为s

  101高空台任务太繁忙,最后由国家拨款在奉天所重新建设了一套高空台,性能比s

  101肯定又要好上一些。

  既然奉天所都能争取到这种待遇,杨辉并不认为西南科工就要比奉天所落后多少,只要把杨辉预计的两款发动机继续下去,一切都不再是什么大问题。u

  

第三百九十章:原来是这样


  “这里是新建的压气机测试设备,因为有了s

  101高空台配套设备的完善,现在的压气机测试设备也能并联到s

  101高空台的空气气源提供系统中,实现不同高度空气流量模拟。︾︾,”

  边走,又边把杨辉带到正在测试中的新中推核心机研制队伍中,这里虽然不是所有中推核心机研制队伍,但整个压气机研制队伍都在这里集齐了。

  “加上国内研制的大功率电机使用,新的压气机测试台如同s

  101一样,也可以测试压气机的在2。5万米以内空域的气流压缩效率曲线,有了这东西我们预研压气机可以非常清楚地及时改善设计,类似上次仿制f404压气机的错误就不会再出现了。”

  压气机测试设备说白了就是整个整机测试中的一部分,能拿出测试整机的高空推力曲线的设备,再拿出测试子项目的性能的设备就已经成功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是一些附加的特殊设备,比如压气机测试台中用于带动压气机运转的大功率电机。

  杨辉的到来,以及白所长的一路上的解说引了其它人的注意,而带头研制了新压气机设计吴老爷子自是耳聪目明,也是一眼就看到了杨辉这位给了吴老很深印象的年轻人。

  “杨辉,对吧?我可还是记得你啊,就猜到了这次核心机研制的一大重要节点你肯定会到,这果不其然,你不就到嘛!快来、快来。。。。。”

  吴老爷子对这位把自引入到624所来研制核心机杨辉很有好感。不仅仅让自己在624参与到一款核心机的研制中,最主要的是吴总师第一次感受到了科研中不用为资金发愁的环境。就冲这一点就必须要对杨辉抱有极大的好感。

  而带着杨辉去看看自己到624所这一年半以来的成果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相信也是杨辉最希望看到的东西。

  从压气机测试台走过。压气机高速转动所带起的风声让人从心底生出阵阵寒意,就这超高的气流速度,恐怕能把人吹飞。

  杨辉自是对这东西不害怕,还好奇的探头仔细的观了整个压气机测试台的工作情况。

  看杨辉一脸好奇的样子,吴老拍拍杨辉的肩膀:“这就不用看了,也就是看一两次会有些稀奇,多几次之后就对这东西没有什么意思了,你不用管这些,跟我来看看具体的测试数据吧。看直观地数据比起看测试设备更激动。”

  绕了好大一圈才到了压气机测试台一墙之隔的数据处理分析中心,走进隔音效果还算不错的数据处理中心,一下就变了画风。

  本来还是到处布满管线的试验车间不见了,醒目的提醒标识也少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明亮的空间,虽然只有一台不算太先进超级电子计算机,但依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这是83年研制成功的银河超级计算机的减配版,本来银河计算机有一亿每秒的计算能力,不过由于我们现在没有太大的需要。用不了太多的计算资源,就只安装了一台6000万次美秒的超级计算机,以后有需要还可以继续升级增加机柜就可以了。”

  听到吴老介绍的这台超级计算机来源,杨辉这才明白是个什么东西。原来是个低成本的银河计算机,鉴于超算独特的构架,这种通过增减处理器来改变运算能力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杨辉不怎么懂超级计算机。但他知道现在的这些试验设备的确不需要太多的峰值计算能力,更多的是需要持续输出。所以没有这东西还真就不行。好在这都不是杨辉该关心的,当吴老把一些原始数据拿出来之后。杨辉就被吸引了。

  原始数据也是最能反映出工业设计水平的东西,特别是压气机这东西就更是如此,每一级的压气叶轮都要对上一级叶轮压缩后的空气再次进行压缩、整流,越到后面的压气叶轮工作负载就越大,压缩效率就越来越低。

  而杨辉现在看到的数据则是整个高压压气机的结构设计,压气机的结构设计是对设计师很大的考验,这东西与压气机叶型设计同样重要。

  吴老虽然只是对叶型设计权威,但这并不带变吴老就玩不转压气机结构设计,相反,由于结构设计和叶型设计同样重要,在深入研究叶型设计的同时对压气机结构设计吴老也很有研究。

  看着整个叶型结构设计介绍,杨辉心中已经对这台核心机的压气机结构设计方案放心了,各方面看来,至少是和国际主流第三代中推涡扇不会有差距,有的地方甚至隐隐还有超越。

  由于西南科工最开始提出的要求就比较高,鉴于以后使用中推的是超级大黄蜂这种大家伙,发动机需要有更大的推力,新的中推核心机一开始就要和现在生产中的涡扇10发动机有所区别,并尽量避开两款发动机的推力重合区间。

  于是,在吴老的带领下,力排众议将高压压气机的空气流量定的比较高,一开始就把高压压气机的空气流量定到了60kg

  s或者以上,比之f404美妙52kg

  s要高不少,但也是有付出代价的。

  为了有更大空气流量,就需要更强的空气压缩能力,高达8级的高压压气机就被吴老设计出来了,这种8级的结构设计比f404的高压压气机设计多一级增压涡轮,又要比苏联的

  d33的9级高压压气机设计少一级。

  虽然比

  d33少一级,但这丝毫不影响新压气机的效率,这一切都要拜吴老强大到逆天的设计能力,毕竟是研究叶轮叶型设计多年的老研究了,新的叶轮设计完全按照吴老的三元流来设计。

  整个压气机效率比之

  d33压气机效率一点也不低,在高空飞行中的效率损失又比f404好,可谓是充分吸取了两款发动机的教训。

  高压气机的设计不仅仅是有高压转子部分,压气机中的静子设计也非常重要,没有静子的整流,上一级的叶轮传来的气流就是比较紊乱的,对下一级叶轮工作非常不利。

  为了整流,就发明了静子这种位于前后两级叶轮之间的装置,静子通常固定在压气机机匣壁上不需要转动。

  这种设计很不错,但也有它的缺点,由于发动机不同的推力工况,会造成不同的发动机转速、压气效率,甚至不同的空气流量,这时候固定的静子叶片就不能随机应变,效率损失比较大。

  于是通用公司就发明了可调静子,通过静子固定圈的小范围转动来改变压气机叶轮叶型,从而做到随机应变,这东西和共和国得到的涡喷7是同一时代的东西,那时候的苏联自然不知道美国人发明的这种东西。

  这就导致共和国的涡喷7、甚至涡喷13都没有使用过可调静子,好在共和国又从英国引进斯贝202发动机,从斯贝202发动机上学到了可调静子的设计。

  在这种情况之下,吴老为了提高压气机的效率,保证各个高度、各种推力工况下都有比较好的性能,直接就用上了可调静子设计,前三级静子叶片都做成可调设计,这也算是核心机中的一次大胆运用新技术。u

  

第三百九十一章:新的技术


  高压压气机的设计是整个核心机工程自主程度最高的项目,完全没有任何对外成品技术的参照、山寨,但最后的设计性能测试确出奇地好

  翻过对高压压气机结构设计简介就是压气在这几个月时间测试中得到的数据,虽然不是太详尽,但压气机的大致性能已经有了摸底数据,单是最重要的海平面空气流量数据一项,就足以让杨辉可以大笑三天不止。

  整个高压压气机的空气流量已经达到了52。2kg

  s的喜人成绩,这数据意味着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款核心机已经算是所有第三代双转子中推发动高压压气机最好的。

  美国的f404、f414出自同一核心机,空气流量只有47kg

  s;法国偷师美国技术而发展的m88,其核心机空气流量比之f404还不如,整个m88早期型号才45kg

  s啊不到的空气流量;毛子的

  d33好一些,采用了9级叶轮,将核心机空气流量控制在了51。3kg

  s。

  现在冷不丁的冒出了高达52。2kg

  s的高压压气机,这就表明至少高压压气机性能上,现在已经追赶上了世界水平,有了吴老这样的大牛人甚至还堪堪超过世界水平那么一些。

  这就是技术预研的威力,通过从最基础的技术底层攻关,每一项技术不需要都要比国际水平高太多。只要能超过一点就算是进步。只有当每一个基础部件都有进步之后,最后总装出来的整体才会给人最大惊喜。

  西方国家的发动机技术比共和国牛逼。靠的不是哪一方面强的不可追赶,真正在整机技术上拉开差距的。还因为人家把各方面的技术都持续地投资、预研。

  当人家定型一代发动机的时候,技术预研已经开始了向下一层次迈进,而共和国通过成品逆向,先不说能不能达到人家原产的性能。

  光是你在逆向人家技术的时候,人家的下一代技术预研已经完成差不多,只要有需要把预研的技术拿出来,各种小进步的项目技术组装起来成一个整体的时候,巨大的技术代差就出来了。

  因此,从各方面说来。逆向工程在这种复杂的工业设备中,几乎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即使你通过逆向工程学会了人家的技术那又怎么样。

  你花费大力气学到的技术也只是人家落后一代的东西,真要有志气准备赶超的后发者,是需要从基础上一步一步开始。

  没有从基础上升级技术的能力,说什么赶超都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现在的西南科工之所以愿意花巨资接手连国家不愿意继续下去的预研项目,好像是冤大头,毕竟是一个看不到明显的目标,甚至最后的能做出什么东西都是未知的项目。谁愿意要!

  西南科工不去选择仿制、逆向别人的航空发动机,这就是基于要夯实发动机研制基础的考虑,要想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就要尽早的打消整机逆向工程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要说仿制一台先进的中推发动机。杨辉有的是方案,在比如现在苏联的

  d33发动机,这款发动已经被苏联对外出售。要搞到这种发动机虽然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

  有了明确的参照。西南科工可以指着它給高层说:看看,这就是一款好发动机。只要把资金到位,我们西南科工可以仿制出来。

  说实在的,

  d33这款发动机真的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

  d33发动机本来就是七十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的涡扇发动机,由于当时苏联各种技术并不是太好。

  d33发动机对制造工艺的要求很低,它之所以能勉强够用,是因为它有着还算不错的结构设计,不错的材料,加上对推重比要求不高才能算是合格,又因为美制的f404发动机具有恐高症,大哥也就不说二哥。

  这些都是杨辉心里知道的,自然不管从哪里看都不愿意仿制

  d33发动机,现在的共和国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得到了苏联、英国发动机技术,具备了一些还算不错的基础技术,自然就要借鉴多方技术优点,拿出真正的共和国血统发动机。

  有资金的持续投入,加上杨辉愿意花些时间等,又有国际权威坐镇,新中推的高压压气机能有比之早出生的前辈好一些是水到渠成的。

  高压压气机研制喜人,绝对算是合格了,核心机三大部件中的燃烧室研制也是在这边624所开展。

  相比高压压气机有吴老这样的牛人带领,拿出了世界先进的成果,燃烧室的研制就显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