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2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叔父大人说的是。”
    李儒身为董卓的女婿,向来被当做家中的智囊。他一开口,董卓与董旻都露出专注的神色。
    “张狂小贼虽然出身黄巾,却多有神异之处。他能在张角死后,维系住太平道的旗帜不跌,足见其有过人之能。如今小贼一战鲸吞并州,而朝廷却苦于关东群贼,鞭长莫及。不得不说,此贼的确很会挑选天时。”
    “不过,张狂小贼固然明于天时,善于借天下大势而动,毕竟出身不正。天下士人,但凡爱惜名誉者,必不会愿意投入其门下,为之奔走效劳。天下之事,首重于得人。由此可见,张狂必然其兴也勃,其衰也忽。”
    “反观关东群贼,以袁绍为首脑,以天下党人为羽翼,以袁氏故吏为声援。其势甚大,更是占据天下膏腴之地,兵多粮足,诸多无良士人争先投奔。若不能将袁绍小儿早日平定,只怕大汉动乱之势,将连绵日久。”
    “二者对比,张狂较之袁绍,不过疥彙肌Nㄓ性埽攀浅⒌苯竦男母怪肌T偎担趴窆倘恍幕池喜猓缃癖暇棺鸱畛ⅰR猿⒛肯碌奶疲比慕嗣鹪埽豢晌薰嗜フ腥窍蚶从泄匙颂恼趴瘛!
    说道这里,李儒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况且,张狂与袁绍之间,如今并无瓜葛。朝廷若能妥善操作,未尝不可让二贼自相攻伐,以减轻朝廷负担。”
    “哦?这话怎么说?文优快说?”
    被董旻催促了一句,李儒依然不慌不忙。他将张狂与袁绍的关系细细的梳理了一遍,为二位朝廷主宰者解释:
    “以儒之耳目,得知袁绍与太平道之间,原本瓜葛甚多。”
    “据说当年的反贼张角,本是党人中的一员,也受‘党锢之祸’的牵连,断绝了入仕之路。多少才智之士,被阉竖害的报国无门,郁郁而终。阉竖的昔日流毒,如今依然尚未清除!”
    “遭此大难的党人,有寄希望于朝廷拨乱反正,潜心隐居避祸者,也有深恨朝廷被阉竖把握,决意誓报此仇者。中平年间的种种动乱,都与此有关联。”
    “张角、韩遂、张举之流,在举事反叛朝廷之前,或者势力广播,或者名声大噪,或者官运亨通。以此等贼首党人的身份,居然能够混到如此顺利,其中决然有人大力支持。而这个在背后支持诸贼叛乱阴谋之人,又会是谁?”
    李儒的问题,其实不难解答。顺着他话语里的上文,董旻有些不确定的问了一句:
    “莫非,是袁绍?”
    “便是袁绍!”
    “怎么会是他?他可是袁氏嫡子啊!袁氏是朝廷重臣名族,朝廷若有危机,袁氏岂能好过?”
    听到李儒的说法,就连董卓都忍不住插嘴问道。但见李儒极为肯定的点了点头,不慌不忙的解释道:
    “袁绍虽然是袁氏的嫡子,可他偏偏却是李膺的女婿!”
    “李膺既然被阉竖诛除,近亲血脉尽被党锢,袁绍又如何能够正面对抗阉竖的权势?身为嫌疑之人,还有阉竖盯着,面对如此局面,就算袁氏势大,袁绍也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未完待续。。)



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
    见到大家都听得认真,李儒在心里表示满意。
    “泰山大人和叔父大人试想,若是大人原本三公之职在望,却突然被横祸将仕途之路彻底断绝,大人心中又有何感想?”
    董卓与董旻对视了一眼,董旻接口说道:
    “当然是满肚子怨气,恨不得砍了他娘的狗常侍了!”
    “是啊!”
    李儒一拍巴掌,说道:
    “袁绍未必就不是这么想的。”
    接下来,李儒便开始为众人具体分析,袁绍与太平道可能存在的关系。
    “不过,袁绍与普通党人不同。他就算没了官位,毕竟是袁氏嫡子,对朝政依然有着一定的影响。而且,大人不可不知,这位袁氏的嫡子,可是身家达到十亿以上的国之大富豪啊!”
    “短短十余年,太平道为何能够发展到百万之众?张角不过一介地方道士,为何能够为当时朝廷权贵所推重,连中常侍中都有人信奉?若是没有人在背后支持,儒可不信。所以,袁绍与逆贼张角之间,必然有极深的关联。”
    “但是,黄巾之乱一爆发,大人可还记得,当年是什么人在镇压黄巾反贼上最为积极?”
    听到李儒的问话,董卓想了一想,不太确定的说道:
    “是……党人?”
    “大人所言极是。正是那些原本暗中帮助太平道发展的党人,在剿灭蛾贼时最为卖力。可以说,如今关东的党人诸侯,多是借着黄巾之乱中立下的功绩,乘势而起的!”
    “敌人与背叛的盟友,哪一个会更招人恨呢?”
    李儒说完。特意停了一停。董旻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当然是叛徒了!文优,你的意思是,张狂小贼与袁绍逆贼之间,就是背叛的盟友?”
    “不错。张狂与袁绍,目前虽然看似全无瓜葛,其实暗中积怨甚深。这一点。若非对当年党锢之事了解甚深之人,怕是难以想到。儒若非当年也暗中卷入过党人间的串联,对此事亦未可得知。”
    李儒的解释合情合理。董卓当然知道,李儒也曾经是党人中的一员,只是在娶了自己女儿以后,才抛弃了原来的身份,在凉州扎下根基。
    “既然张狂小儿与袁绍叛贼间,有这层隐秘的龌蹉,当如何挑起两者的纷争呢?”
    面对董卓的问计。李儒不慌不忙,神态自若的说道:
    “很简单,以名爵诱人,不怕张狂不入套。大人可请天子下旨,封张狂为并州刺史,转张杨为河内太守,王匡为太原太守。张杨如今落入张狂之手,如此一来。张狂便可以张杨的名义,南下河内。而王匡既然变成了太原太守。当然也就给了袁绍名分去插手并州事物。”
    听到李儒的谋划,董卓与董旻都暗暗点头。
    在如今董卓兵力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抽得出多余的兵力投放到并州。反正事到如今,并州早已脱离了朝廷的掌握。既然这样,不如直接承认张狂在并州的地位,想办法激起张狂与关东叛逆的矛盾。
    若是能够用两个不在己方手中的太守官位。诱发张狂与袁绍之间的冲突,就等于是变相削弱了袁绍一方的力量。同时,这也直接避免了两方势力可能存在的联合可能——这种推测,可是对朝廷极为致命的!
    作为一名老于战事的大将,董卓一旦决定了某件事情。立刻就会将其加以实行。得出了朝廷目前无法\无力\无理对付张狂的结论以后,董卓立刻让人请来左中郎将蔡邕,起草朝廷诏书,发往并州和河内。
    当传递朝廷诏书的使者,将诏书送到河内郡的治所怀县,袁绍也在连同着太守王匡,讨论张狂。
    “不意这个竖子,居然做出如此大的动静!”
    王匡坐在主位上,满脸阴晦的说道。
    相较于王匡的喜怒形于色,身居客位的袁绍,神情就从容多了。他轻叹一声道:
    “是啊,本以为此僚不过区区黄巾余孽,翻不出多大风浪来。如今居然连公认为并州悍将的张稚叔,都栽到此僚手中。上党丢失,此僚若要南下,郡中又少不得一番恶战了。”
    “车骑将军【袁绍】,张狂既然如此能战,何不想办法拉拢他,共同对付董卓?”
    王匡虽然是名士,却是以侠义成名,对同样做过游侠的张狂,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歧视。他如今在董卓兵锋的压迫下,总有些心怀不安,故而才会提出这么一个想法。这让袁绍感到有些不快。只是以袁绍的修养,这些感受不会流露出来罢了。
    “不可。张狂此僚出身黄巾,本就属于国之蟊贼。先帝惑于宦官所言,这才法外开恩,招安此僚。可是先帝一朝驾崩,此僚立刻不肯安分为大汉守边,公开攻略汉家州郡,全然不将大汉法度放在眼里。”
    “更有甚者,此僚还主动勾结董贼,为董贼张目。如此冥顽不灵之徒,只可以国法诛除,不可再次放纵。否则,必然如报蛇在怀,后患无穷!”
    见袁绍态度如此鲜明的反对此事,王匡便没有再说些什么。
    如今的袁绍,已经不像刚被推举为联军盟主时,显得那样根基浅薄了。通过几个月与董卓军在河内的对峙,天下士人将亲身坚守一线战场的袁绍,与那群缩在酸枣日日置酒高会的废材盟友相比较,越发觉得袁绍才是大汉未来的救星。
    而王匡这些日子与袁绍相处下来,对他也极为敬服,已经从地位相当的盟友,半主动半被动的变成了袁绍的下属。地位上的暗暗变化,让王匡无法反对袁绍的决定。
    这时,突然从郡守府邸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肤色微黑,身材瘦小的中年儒士,快步冲进书房,对两人叫道:
    “本初,公节,董贼又出手了!”
    说着,中年儒士扬起手中的帛书,交给了袁绍。
    袁绍接过帛书,在案几上摊开,与王匡并肩观看。将内容扫过一遍后,袁绍依然是不动声色,可是王匡就不对了,脸色阴沉的能够滴出墨来。
    “董贼!”
    王匡虽然愤怒,到底没有失态。他抬头对着袁绍说道:
    “车骑将军,董贼这是在挑拨我军与张狂的关系啊!”
    袁绍劝解了王匡一句,回头问道:
    “子远,依你之见,董贼这封诏书的挑拨,有何居心?”
    许攸不假思索,开口便答道:
    “此乃二虎竞食之计。无论是我军想要掌握太原,还是张狂想要南下河内,只要有一方动了心,兵戈之事便不可解。”
    袁绍点点头,说道:
    “我方大敌为董卓,张狂不过小患耳。只要打倒董贼,以大汉之力,区区一个并州,毫无幸存之理。但是,人无伤虎意,虎有伤人心。张狂若是看不清形势,非要自取灭亡,南下侵犯河内,我军固然不惧,却让董贼有了可乘之隙。子远,如何避免张狂骚扰我军,可有妙计?”
    许攸摸了摸自己的山羊胡子,眼珠子一转,答道:
    “此前张狂分属黄巾余孽,向来未曾受到重视。且待我去查一查他的底子和性情,才好出谋划策。”
    听到许攸的回答,袁绍点头表示同意。说实话,在今日之前,袁绍的视线可从来没有停留在张狂这样缩在边地的黄巾余孽身上过。在他眼中,关注的不是天下名士,便是朝廷重臣,几曾容下过区区一介蛾贼?
    浑没想到局势演变总是出人意料,向来只与天下名士交流的袁绍,终于无法再无视当年垮掉的太平道盟友。而张狂这个黄巾余孽,居然也有一天,力量足以扰动整个大汉政局了。
    从内心深处,袁绍并不想与太平道的旧相识们打交道。毕竟,中平年间,给了黄巾军最有力一击的,便是袁绍为代表的党人集团。借着无数黄巾军将士的人头,党人在那场大变乱中获益极大。若是太平道中人到如今依然不肯忘却旧怨,袁绍也只得先应付他们的挑战。
    不说袁绍集团对张狂突然崛起的忧心忡忡,有的人对于新任并州刺史,怀有着更加深厚的戒心。这其中,最为担心的一个,便是冀州牧韩馥。
    作为接任冀州事物已经一年的冀州牧韩馥,他对于太行军的了解,自然远在一直盯着朝廷和宫掖的袁绍之上。别的不说,前任冀州刺史王芬,便是一不小心栽倒在太行军手上,有着这样的前车之鉴,韩馥对太行军的举动,当然会极为关注。
    自从张狂竖起太行军的名号开始,太行军就一直活跃在冀州西部的太行山区当中。这支黄巾军余孽,利用手中不知从何而来的钱财,从位于山区附近的常山国和赵国一带豪强手中,购买了不少粮草、铁料之类物资。
    相较于盗贼性质的黑山、黄龙、白波、左校、于氐根等山中群寇,组织架构清晰,纪律严明的太行军,其实比起大汉的正规军也差不到哪里去。他们的行动目的明确,很少为了单纯的掳掠财货而进攻郡县和地方豪强。所以,在冀州,太行军虽然还是受到地方豪强们的鄙视,却并不太受豪强们的敌视。
    惟其如此,太行军的危害,才会越发的大。(未完待续。。)



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
    前任冀州刺史王芬,曾经在王允出面邀请太行军,向西进入并州攻击匈奴叛军时,对太行军留在冀州的分支势力,进行暗中清除。太行军首领张狂的大舅子赵风,便死于王芬这一次行动当中。
    结果,被妻兄身故惨案激怒的张狂,派出了身边的得力高手前去调查此事,最终在冀州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变故。
    那位张狂派遣出来的高手,不但一路追查到惨案的实施者麹义,还顺藤摸瓜的找到了王芬头上。偏偏王芬此时正在密谋废掉汉灵帝,改立新帝。此事被张狂派出的高手查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