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
朱元璋幼时在皇觉寺当和尚,无论是金光(皇,天子气象)还是照四方(秃头照四方),都挺合拍的。
江东岸上光明起,谈空说偈有真王。
朱元璋自称吴王,吴,毫无疑问,就是江东了。
光明起,朱元璋建国号大明,更没错了。
当然,也许就是朱元璋这厮有意按照《推背图》一步步走下来,给自己造神。
这也说不准,枭雄的心思,谁能把握?
与李淳风、袁天罡同一时代地佛门弟子昙宗也许也精通这些神神道道的啊。
那,那“南北少林同一寺,大乘禅在心中留”,又是什么意思?
想知道什么意思,票来!猪头打劫了!
第十卷【江南战火】 第21章
朵拔地而起的莲花层层铺开,构筑了田少林的群落山少林地势极为酷似,这也是南少林选址于此的主要因素。九莲山西方则是一处风景胜地卧佛山,形如一尊侧卧的弥勒佛,栩栩如生。
九莲山前,耸立的天门古色古香,斑驳的痕迹如同老翁脸上纵横的褶皱,无声地向世人描绘世事的变迁、岁月的无情。
山门前,寂寥无比,与俞大猷一路走来,林平之罕见前来上香的信徒,让他误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没错,这里就是南少林,昔日也是我福建武林首屈一指的门派,可惜了。”俞大猷轻声叹息。
“佛云,众生平等,舍身成佛,既然南少林做不到割肉啖鹰、杀身成仁,那门庭冷落鞍马稀也是正常的。”
林平之观望着周边的风景,迎合着俞大猷的感慨。
“阿弥陀佛,”天门前两个守门僧合十施礼,“不知诸位施主来此有何贵干?”
“小师父,烦请通报一声,福州林平之、泉州俞大猷前来拜访贵寺的方丈方贤大师。”俞大人上前一步,回礼。
两个守门僧面色一变,惊奇地盯着林平之看了几眼,方才回话:“原来是泉州棍王俞大侠和衡山林大侠,失敬失敬,两位请。”
一个守门僧快步冲向寺内,另一名则在前面引路。
衡山林大侠?
林平之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情绪:江湖如此看重一个弱冠少年,是一件幸事,但这种看重到底是冲我福威镖局而来,还是衡山派而来?
答案是显而易见,林平之心中有些不舒服。
不到一刻钟,一行僧人快步从寺内迎了上来,让两人受宠若惊。
如果是赵阳来这里,这样的接待规格还说得过去,可他二人,似乎还没有这个资格。
“原来是威震福建的棍王俞大侠和林少侠啊。失敬失敬,悟性迎接来迟,还望两位不要见怪。”
当先的一名和尚,正是刚刚出关的悟性,听得两人拜山,喜上眉梢。
有戏!
林平之与俞大猷对对眼神,心中轻松不少。
介绍完毕,两人更是吃惊,前来迎接他们的竟然囊括了南少林武院所有的重要头目!
南少林武院。负责南少林所有武僧的授艺、训练、调配,与南少林禅院并称,两院的主持地位仅次于南少林方丈。
“俞大侠不畏强暴,不惧流言,为民请命,单枪匹马追杀倭寇,纵横沿海数年如一日。这等英雄行径令人钦佩不已。”
悟性吐沫纷飞,神情激昂:“林少侠年少有为。清河镇一举歼灭倭寇数百人,更在福州城勇斗悍匪。大涨我福建武林士气,更是了得。”
“大师过奖了,保家卫国,是我辈地职责。俞某人只是尽本分而已。”俞大猷谦虚。
“南少林是福建武林的一份子,前段时间贫僧正在闭关,错过了英雄大会,真是惭愧。”悟性诚挚看着两人。“无论福建局势如何,南少林决意与诸位共进退,即使玉石俱粉,也要让倭寇知道我福建武林,不是那么好惹的!”
“多谢大师相助。”俞大猷精神一振,“有南少林的加入,我福建武林才真正联合起来。只有我们精诚团结,才能驱逐倭寇,还我朗朗江山,才能偿我华夏子民饱受倭寇侵扰的血海深仇!”
南北少林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不论是在佛学上,还是武术上,都有了较大的差别:南少林以拳法著称,北少林则以腿法为长。
喝喝喝!
演武场上烟尘弥漫,隔得老远,林平之等人都感觉到地面在微微颤动,耳畔处还传来嗖嗖的破空声。
是谁说南拳北腿的?
看这架势,南少林地腿攻似乎也不差啊!
林平之侧耳细听,似乎南少林以外家功夫为主,不过听其声势,也端的不凡。
“两位都是江湖上的一流高手,不知能否指点一下敝寺的武僧?”
悟性见两人耳朵耸动,显然对武院那边传来的声响极为感兴趣,遂大方邀请。
数百名武僧正在演练各种合计阵势,三人短打的三才阵、五人联合的,长短兵器结合地鸳鸯阵,进退有序,配合默契,这是针对高手还是冲击对方阵势,都有莫大的奇效。
更令两人大开眼界地是,这些武僧演练的拳术是最为基本地罗汉拳、伏虎拳,招式简单,直来直去,本是练武人奠基的健身拳术,可在这些武僧手中却发挥出不俗的威力。
不过,这罗汉拳似乎与外面流传的罗汉拳有不小地差别。
“南少林拳法如神,令小子钦佩不已,”林平之见悟性目光转向自己,急忙谦虚,“衡山派主修内家功夫,小子对外家功夫一窍不通。俞大侠是赫赫有名的棍王,在外家功夫方面堪称一代宗师,悟性大师何必缘木求鱼呢?”
死道友,不死贫道!
俞大猷无奈地瞪了林平之一眼,苦笑:“悟性大师,休要听林少侠胡说八道。俞某人游历江湖也是仗剑而行的,至于所谓棍王称号,那纯属缪传,缪传。”
“剑法?”悟性眼睛一亮,“俞大人的剑术师承泉州剑法大家李良钦,贫僧听说李大侠地沧海剑诀动如雷霆,堪称当世第一流的剑法,不知贫僧是否有幸一睹沧海剑诀的妙处?”
沧海剑诀,是李良钦在晚年总结自己一声修炼经验,融合了各派剑术而形成了一种全新剑术,威力强悍,尤其适合在海上决斗。李良钦在闯荡江湖途中,曾遇异人,习得一身棍法绝学,俞大猷棍术的根基,就是在此打起。
俞大猷在剑法上成就不俗,但剑法在群战中效果不大。无奈下,俞大猷只好转练棍法,俞大猷参考了众多的棍法,并将沧海剑诀融进棍法之中,技艺大成,闯出了棍王的绰号。
哪壶不开,你专提哪户!
难道你不知道我是棍王吗?
俞大猷郁闷不已。
献丑不如藏拙,俞大猷看到兵器架上摆放的十八般兵器,走上前提起一根哨棒,在手中舞了舞,重量正好,展演一笑:“悟性大师,倭寇所用的倭刀,比宝剑要长许多,所以在与倭寇的战斗中,用剑不如用枪不如用棍。”
悟性点点头:“论杀伤力,自然是长枪为首,不过长枪难练,要想有成,至少需要几十年的苦练。俞大侠热血心肠,贫僧自愧不如。”
一个武人,时势所逼,不得不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功夫而选择一种速成的技艺,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
“悟性大师过奖了。”俞大猷两手持棍,“少林棍法天下闻名,俞某人所学的棍法也脱胎于少林棍法。”
武院棍法师傅悟行插言:“俞大侠,贫僧听说,俞大侠的棍法自成一路,与少林棍法并不相似,不知是何缘故?俞大侠自创的扁担阵更是威力绝伦,三五人一阵,与倭寇决斗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不知能否让贫僧开开眼界?”
“俞某人的棍法是在实战中增进,其中既有沧海剑诀的剑术,也有泉州的扁担术,斩马刀术,山东大棍术等等。”
俞大猷不好意思笑笑:“俞某人技艺不精,所学甚杂,岂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
“俞大侠客气了。”悟行上前一步,手持哨棒,“沿海倭寇对俞大侠的扁担棍闻风丧胆,足见俞大侠棍法之高明。悟行听说俞大侠的扁担棍法共有十二种技法,进退之间,变幻莫测,攻略似火,冲锋陷阵无坚不摧。”
悟行哨棒架在臂弯处,合十为礼:“俞大侠身经百战,对倭寇技艺知之甚详,悟行冒昧,希望能够请俞大侠指点我南少林一二。”
悟性皱起眉头:“师弟,退下,今日俞大侠与林少侠驾临我寺,为的是福建武林协力合作,共抗倭寇,你怎么如此不识时机?”
俞大猷苦笑:瞧这师兄弟两人一唱一和,看来今日不露两手,是休想走脱了。
至于吗,好像我俞大猷欠你南少林很多似的!
当然至于!
俞大猷此刻已经成为福建沿海数十万居民心中的守护神,棍王的称呼深入千家万户,这让南少林的和尚心中怎能舒服?
第十卷【江南战火】 第22章
天立地!
俞大猷手持哨棒,在那里简单的一站,却生出顶天立地的豪迈之气。
难道这就是师傅经常说的什么虎躯一震、王八之气四溢?
林平之目露奇光:这可要好好学学,以后没事就随便摆弄摆弄,糊弄糊弄那些师弟。
俞大猷年岁不高,但在武学上造诣极深,一举一动,混若天成,让林平之大开眼界,暗羡不已。
脚下踩着寸步,俞大猷腰随步转,身随腰动,上下之间流水般顺畅。
完美!
一个简单、基础的四平步,让林平惊艳不已。
俞大猷的四平步,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扎桩,林平之清晰地感悟到俞大猷看似绷紧的皮肤却充满了弹性,如同绷紧的弓弦,随时都有可能射出那致命的一箭。
“喝!”
俞大猷手腕一抖,哨棒贴地刺出,哨棒微微颤抖,直如跃跃欲噬人的毒蛇。哨棒所经之处,带起一道刺耳的尖啸,吹动地上的浮土,一条三尺多长的白痕出现在坚硬的演武场上。
“这是剃!”
俞大猷脚步不停,快步上前,手中哨棒呈螺旋状向前刺出,用坚硬檀木制作的哨棒却给人一种滚动的视觉。哨棒所向,一片飘落而至的落叶竟然被棒梢激起的旋风撕成碎片。
“这是滚!”
……
。+战法,俞大猷一一施来,每一招都十分简单、直接,但俞大猷将其串联起来,威势如下山猛虎,棍出翻海蛟龙,道道乌黑的棍影时而浑重如山,层层铺开,犹如大鹏展翅,令人窒息;时而如毒蛇觅食。蜿蜒曲折,防不胜防。
老子曾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尠。”
老子的思想就是大道至简。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但这个“无招”的境界却需要经过对武术招式系统的学习、深入骨髓的掌握,乃至演化成一种身体的本能,最终再忘却所有招式,如此。方有可能接触“无招”的境界。
即使达到了“无招”的境界,也有上下高低之分。
十二式扁担棍法在俞大猷地任意拆分下,展示出超速的威力,时而春雨润物细无声,时而狂风骤雨照苍穹,方圆十丈之内,尽见一团乌黑的棍影左冲右突。肆虐天地,杀机四溢。寒人胆魄。
坐井望天,难知天地之寥廓。
闭门造车。怎知大道之无穷。
冷汗涔涔,悟行闭口不语。
禅心难守,悟性喃喃自语。
“俞某人一时兴起,随意舞弄。让诸位大师见笑了。”
俞大猷收棍而立,不见丝毫疲惫,似乎刚才只是热身而已。
悟行脸色难看,浸淫棍术数十年。但与俞大猷相比,他还有很大的不足,或者,这是因为二者对棍法的体悟不同。
十三棍僧救唐王之后,少林棍术名扬天下,但在武道上,也逐渐流失了许多的精髓。
武,止戈为武。
止戈的结果,使得少林棍术更大地发扬了强身健体的表演功效,在对仗杀戮方面日渐没落。
面对俞大猷如此充满了杀意的棍术,南少林众僧莫不忧心忡忡。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随着一声佛号,方贤缓缓从外面走了进来。
“见过方丈大师。”
俞大猷与林平之不敢怠慢,急忙行礼。
贵为方丈之尊,方贤自不可能像楞头和尚闯荡江湖,但如同方贤一流地高人,一般门派都有其画像,避免门下弟子云游时得罪了高人,惹来祸端。
“俞施主棍法通神,不愧是李良钦侠士的高足。”
方贤摆出一副追思以往灿烂岁月的模样:“老衲与李侠士往年曾有一番机缘,李侠士对大道追求的决心与毅力,令老衲佩服不已。俞施主能化剑为棍,触类旁通,果然是天纵其才,令人羡慕。”
“从俞施主的棍法中,老衲依稀发现少林棍法的踪迹,不知这是否就是李授给俞施主的少林棍法?”
“方丈大师,俞某人刚才用地是借鉴了其他棍术形成的扁担棍法,并不是家师所传授地少林棍法。”
“扁担棍法?”方贤略一迟钝,旋而醒悟。
扁担是各地运输的主要工具,不论是山区还是沿海,到处可见扁担地踪迹,故而从扁担演化而出的扁担棍法也呵呵有名。扁担棍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盐帮,私盐贩子经常遭遇抢劫,依靠一根扁担走南闯北。
“阿弥陀佛,”方贤犹豫了一下,向俞大猷诚恳道,“俞施主,少林棍术经过历代相传,真诀渐失,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棍术大都流于形式。老听李侠士讲,他曾从一异人那里学到少林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