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村的物资变得充足的时候,对人员的需求就变得急迫了起来,同时由于这些商人们的交易,使得沿海地带的很多百姓都知道,在北边,有个叫新村的地方,那地方正在招聘人手,给的工钱颇高。
大明实行户制,管理严格,没事的话都在自家呆着,想出门没路引,直接当成罪犯抓起来。
但是随着明末各种灾害频起,税收加重,义军频起,满清入侵,烽烟四起,几乎明初定下的制度都变得名存实亡,流民才是大明军方最头疼的问题。
自古以来,除了一些野心家,普通百姓造起反来,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中国的百姓就是如此,只要有一口吃的,只要还能活着,就绝不会去造反。
就像毛太祖那时候,精神思想高度统一,可是饿死人那时候,思想再怎么统一,也要吃饱肚子才行,在那时候都有大量的口北迁进行苏国境内,何况是思想统一还没那么严重的明朝。
有一个能吃饱饭的地方,在这个时代可是人人向往,陆地上乱战频起,双方大军对峙,普通老百姓根本就过不来,但是出海总可以,几乎是倾家荡产的就为了坐船出海,最后萧远拍板决定给那些商船一定的补贴,所有商品八折优惠,使得商队携带着更多的沿海百姓前往新村。
人员大量的迁入,使得新村的房屋等一下子就变得不够用起来,就连那套清洁设备都不够用了,不得不再次增加了两套,保证每个来的人都可以痛痛快快的洗个澡。
这人一多,就杂了起来,毕竟他们是人,而不是木头桩子,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想,仅仅是刚刚入门的时候就出问题,比如男子剪发女子放脚这一块。
女人放脚绝对是强制性的,三十岁以下,必须要放脚,否则的话你根本就无法胜任新村的任何工作,女人的地位低下,虽然有些人说些什么,可是这并不影响什么,放就放呗,反正这的人都这样。
可是男子剪发这块却不行,古人讲究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毁,对于这种情况,萧远也没有使用强制手段,多是采用自愿,所以现在的新村有很多人还是盘着长发的。
萧远心目听新村,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极强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到新村来,任何人也可以随意的离去,只要不危及新村的安全就行。
正是这种开放,使得新村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人口就急剧增加到了三万人之多,由一个村,迅速的膨胀为一个县的规模,使得萧远不得不从台湾、吕宋等地进口了一大批的粮食,才算是稳住了新村的粮食危机,这么多人,打下来的那些粮食还不够半年吃的。
人口的增多,使得新村原本很多默认的机构得已转正,管人口的,管治安的等等构架都搭了起来,教育中班的那些学员们一下子就派上了用场。
只不过他们学习的时间还短,使得新村如今的行政管理上一踏糊涂,幸好暂进还处于半军管状态下,大部分的事情都由军队来做,倒也给了这些刚刚走出大教室的学员们一个适应的时间。
这么多人涌进来,普及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萧远不可能一下子就从现代运来数百名老师,所以那些高班的学生们就充当了中低班的老师,倒也胜任。
这年月的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是极其强烈的,识文断字,那可就是读书人啦,说不得还能做官哩,所以普及教育,没有遇到任何的麻烦,只要时间一到,立刻就会赶往那种开放式的课堂去学习,据说,学得好的,还有机会进入那些神秘的封闭大课堂,那地方,日夜灯火通红,能进去,据说都是举人老爷,普通百姓最纯朴的猜测,很搞笑,却很实在。
人员的统计,特长的统计忙得那些中班学员们恨不得再多长上几只脚才好,也亏得从一开始新村就实行数字化教育数字化管理,倒也省下不少的功夫。
''
正文 111 壮大
更新时间:2011…2…17 23:12:56 本章字数:2175
绝大部分人都趁着还没有天寒地冻的时候去开荒垦地,这地方本来就是战争最频繁的地方,千里荒芜并不说笑,所以他们需要重新把地开起来,趁着还没有进入冬季之前,还能再种上一茬白菜,只是如此一来,使得新村的范围再一次扩大,新村开的地,已经距离新村的居住地达到了五十里,已经超过了最初的战场距离了。
这距离一远,来回上工就变得困难了起来,等走到了地头,好家伙,天快黑了,该扛了犁头赶着牛马往回走了,这不扯蛋嘛。
不过萧远还是有办法的,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运输,咱们别的没有,现在铁料可是很充足的,直接就铸成工字型的钢轨,当然,当这种只是用于普通农业人员和少量物货运输的铁轨是不可能太重的,也是为了节省钢料,上面的运送部只有两根宽而已。
地面只需要平整一下,铺上一些碎石就可以了,然后用木头铺上,再铺上铁轨,放上卡轮的车板,人往上一坐,一台拖拉机进行改装,放到铁轨上运行,一次就可以拖拽上千人快速的赶往开垦地点,就像班车一样,早上把人送过去,晚上再把人接回来,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所有的人都给这东西起了名字,叫飞轮车,跑得飞快,跑得平稳。
新村,由于人口的增多,正式更名为新县,达到了县一级的地步,这年月的人也好管,只要有吃有喝,基本上就没什么别的大事了,而且到了后期,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赶到新村的,不像最初只是流民,如此一来,使得新村的男女比例从原来的三比一,达到了二比一的地步,仍然是男多女少。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缓解着,战争使得男人死得太多了,其它地方都是男少女多,所以很多都是女人前来投奔的,但是这女人多是新县的船只接回来的,自古以来,就有女人不得上船的惯例存在,但是新县在萧远的倡导之下,变得思想更加开阔起来,在不经意间打破的传统就多了去了,男子修发,女人放脚,哪一样不是在挑战着这个时代的权威阶层。
新县的人口一多,各种需求也就多了起来,一些商人在此也开设起了杂货铺,但是新县现在并没有进行市场经济的时代,仍然采用的是粮本位,这些杂货铺收的可不是真金白银,而是票子,新县自己发放下去的纸票,其实这纸票都是萧远用一台打印机,一台复印机自己印出来的,使用的是名片纸,这种纸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办法伪造,比什么大明宝钞有价值多了。
那些商店最后才使用这些纸票到新县的财政处去领钱,使得新县在财政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副产品的运转。
但是一切任票,并不是长远之计,当新县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自然要走向市场经济,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也幸好这种票子印起来简单,成本低,否则的话还不把萧远拖垮才怪。
有了足够的人手,海盐晒场又增加了两座,可以出产更多的雪盐,这种食用消耗品是最不怕出现市场饱合的,只要还有人活着,就一定要吃盐,不吃盐没办气,甚至还有一些手眼通天的商人从陆地走私雪盐,卖到西北草原上去,倒是赚了个钵满盆满,新县的海盐晒场,是在和大明和满清在抢生意,无论到什么时候,盐铁可都是官办官卖,就是因为其中巨大的利润。
新县的大力发展,终于引起了大明的注意,本来新村那时候,干掉了一批满清的精锐,倒是也让大明有些助力,而且小小一村落,根本就没有放在大明的眼中,可是现在不一样了,这股力量可是变得越来越强大了,就连民兵的数量都已经达到了三千,原来的民兵转职成了正规军人,人手一支火枪,这可就引起了大明军方的注意。
其实这要怪,还要怪郑家,当初萧远用两千条长枪,一支只短枪换了郑家一大批的原材料,而郑家为搏一个正统,为了能够再升一级,自然要把其中的几支枪精雕细刻的装饰送给位于南京的皇家,几位有头有脸的将军之类的也都送了几支。
结果这枪一试验,好家伙,那威力,那射程,可算是露惊朝野,尝试着仿制吧,膛线拉不出来,其它的零件倒没有问题,但是其成本之高,制造速度之慢,令人发指。
可是据郑家所说,那个小小的新村,竟然有多达数千支这样的枪,子弹更是无数,而新村随之对外宣布升级为新县,更是搅了大明的自尊心,明朝自尊之强,超出任何一个时代,终明一朝,从未与异族和亲,也从未与异族谈判,就连皇上被抓了,我们就再立一个咱接着打。
若新县是满清统治下倒也罢了,升级成国也是人家的事,可是这新县偏偏还是独立的,大明满清双方都不受控制,用大明朝的话来说,你这是想立国啊,大明甚至都不承认满清的合法性,何况是你一个小小的新村呢。
新村所处的位置,正是两兵交接,犬牙交错之地,四处都是战场,新村就在这夹缝当中顽强的生存着。
如今已经开始入冬,新县的秋菜也收集完毕,腌的腌晒的晒,农业生产结束,全力进行工业生产还明年的建设工作,有大堆的活可干,比如修整新县内部的交通网络,比如新的厂房的建造,新船坞的建造等等,清一色都是重工业方面的施工,当然也少不了一个个的居民区还有居民房的建造,毕竟还在还有十几人挤在一个房子里住的情况,砖厂,木材厂忙得不可开交,丝毫没有因为农闲而变得清闲,反倒是更忙了,一切以商业发展为中心,这是目前的新县政策。
一到入冬,大明与满清也各自开始休养生息,小仗不断,大战却很少再爆发,因为冬天实在不是一个打仗的季节。
但是对付一个小小的新村,冬天就冬天吧,何况现在的天还不是那么的冷。
''
正文 112 借刀杀人
更新时间:2011…2…17 23:12:58 本章字数:2255
范晓申带着乡勇,围困新县,可是越围,新县却越是红火,就在他的眼皮子底子,就从一个新村发展到了新县,这简直就是打脸呐,范晓申一股子怒气全撒到了杨二的身上。
杨二现在的身份可不简单,大小也是一将军,手下领着几千乡勇,横行乡里,看上哪家姑娘,勾勾手指头,自然有人绑了送上门来,天天喝酒吃肉,不过几个月,就从原来的一百一变成了现在的一百四,肚子也腆了起来。
但是范晓申却是他的顶头上司,军机大臣,手掌实权,皇上面前的红人。
一声令下,杨二当时就被按到地上痛打了五十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这才在脖子上套了枷锁押送了回来,直接就进了范府。
“大人!大人!奴才怨呐!”杨二趴在地上哭咧咧的叫道。
“哼,好一个平寇之策,平寇平寇,倒是越平寇越强大,好!好!杨二啊杨二,你可是让本大人在朝堂之上丢尽了脸,知道他们说什么吗?说本大人是秃寇之奴,秃寇的同伙!若不是圣上……”范晓申着向皇上所在的方位拱了拱拳,一脸的卑谦,这才接着说道,“圣上宠信,才让本大人免了充军宁古塔,披甲为奴。”
“大人……大人,切听奴才一言,听奴才一言!”杨二的眼珠子飞快的转着,寻找着脱身接着享受富贵之策。
“好,本大人就给你个机会,还有何言可讲?”范晓申怒指着杨二。
“大人!”杨二突然爬了起来,一挺身子,“大人,您的机会来了!”
杨二这么一壮声势,却是让范晓申都跟着一愣,有些不明所以。
杨二一见范晓申愣住了,心中一喜,看来这回命是保住,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能再升一步,讨个富贵,讨个顶子。
杨二两片嘴唇翻动着,舌绽莲花般的讲了起来。
“大人,奴才听闻大明已调兵前来平叛,意图消灭新村,也就是现在的新县,这可是个机会啊,若是我们放过大明军队,让他们与新县斗起来,以新县如今的能力,必是两败俱伤之局,到时候,我们乡勇出击,一举拿下大明军队,必是大功一件,大人一直都是文臣,若是可任乡勇立下大功来,那可就是文武双全,上马打下天,下马治国家的一代名臣呐!”杨二说道。
杨二说得粗陋,可是范晓申是什么人?饱读诗书,头脑灵活,否则的话也不会在满清一直坐到一品大员的高度,当下坐在太师椅上,端着茶碗眯着眼睛不说话。
杨二见状,也不敢吭声,范晓申不说话,他也不敢起身,只是趴在地上,微撩着眼皮,观察着这位掌握自己生死的一品大员,神一样的存在。
见范晓申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杨二为了自己的小命,决定再加一把火,轻轻的问了一句,“大人,可是在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