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戎- 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马政见他说的有理,又夸赞了他几句,送他出门。他在津门又留了一日,杨朴派人来道:“我部天文司的官员说这几日海风海浪正好出航,若明日风云无变,便请贵使上船如何?”

    马政答应了,收拾行装,第二日上船出海。这次在前导航的却是汉部的水师。由津门到登州,风向正好,果然是朝发夕至!马政踏上登州地面后心道:“出海之前只道是九死一生,没想到两地其实不过一二日路程罢了!只要有好船家好天气,来去津门倒也不难。”

    汉部水师的那官员是原欧阳适的副手刘七,这人本来就是个鬼灵精,经过数年历练早已能独当一面,欧阳适南下后便留他在杨应麒身边助理海务,杨应麒知道刘七就能力而言几乎就是欧阳适的影子,因此这次便派他来干这件大事。

    送马政下船后刘七道:“马大人,下官奉命到此,想要先在登州歇船,好等马大人换了国书回来再接天使北上。只是得请马大人与登州地方官员打声招呼,别把我们当海盗才好。”

    马政道:“这个自然。”进城来见登州知州王师中,王师中见了他又惊又喜,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快。马政将津门的见闻跟他略说了一遍,王师中道:“津门的事情我虽然略有耳闻,却以为是那些渔民妄作的胡说,没想到真有此事。”

    马政问道:“你知道此事?之前如何不说?”

    王师中道:“民间有谚道:‘一到津门,金银满盆’。我原来以为不过是市井妄语,国务当前,没核实的事情哪里敢随便说出来?”

    马政又给他引见了刘七,刘七按品阶与王师中相捋。虽然彼此不同国家,但既然朝廷有通好女真之意,王师中自然以礼接待。刘七说起暂时停泊一事,王师中道:“贵邦派水师护

    送我朝使者归国,足见友诚。让船只入港避风自是应有之意。”

    马政又邀刘七入京,刘七道:“此事未曾奉命,不敢妄自主张。”王师中叹其忠直,便请他在城中居住,以待马政归来。刘七也不推却,只是每日定要去海边巡视船只兵员。汉部水师纪律严谨,并无扰民之事,偶尔派人入城买卖日用货物也都十分守规矩。登州人因见了知州大人的告示,又见这帮人说话行事和自己没什么两样,厮混日久,渐渐便习以为常。

    马政一行人还没到达汴京,杨应麒的奏表、书信却已经分别到了阿骨打和折彦冲手上。

    阿骨打召折彦冲问话,折彦冲道:“与宋交好,对我大金甚是有益。一来可以通商买茶,二来可以联宋攻辽。”

    吴乞买道:“我们都知道那是你父母之邦,既然彼此都仇大辽,建交通问也是好事。只是应麒为何要将宋国使者赶回去?这什么国书诏书又有多大区别?”

    折彦冲道:“诏书是上对下,君对臣。宋朝来通问,当用国书。大宋多半消息阻隔,不知道我大金已经自立,因此待我如北国一节度使!”

    吴乞买道:“原来如此!那是该赶他们回去!”

    折彦冲道:“大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能与大宋南北夹击,实有大利!”

    阿骨打道:“大宋乃天下第一国,若赵家官人能以待大辽之礼来下国书,也是一件好事!彦冲,宋人的事情你最清楚,就交给你去办吧。”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六十二章 联金扶汉之策 下

    金天辅二年,大宋改元重和。

    马政顾不得回家过年便匆匆向汴京赶来,时当正月,虽然天下衰疲,汴京却一片欢庆。马政当晚入城,第二日大内便传诏命他火速入宫。

    马政入殿之时,只见台首蔡京、太保童贯、太宰郑居中、宣和殿大学士蔡攸等重臣,以及赵良嗣(马植)等相关臣属都已在里面。

    马政面君行礼,将此去津门听到的北国形势述说了一遍。道君皇帝赵佶等听说女真人已经攻到大辽中京附近,无不震惊。马政又述说在津门的种种见闻。

    太宰郑居中是蔡京的政敌,蔡京既赞同出兵燕云,他便无论如何也要反对。这时听马政将津门说得犹如江南繁华小城一般,出列喝道:“马政不忠!胆敢欺君!辽东蛮荒之地,怎会有这等气象!”

    马政吓得磕头出血,指天发誓。

    道君皇帝问赵良嗣:“马政所言实否?”

    赵良嗣心中踌躇,他当过多年的辽臣,知道辽东决非如马政所言,但他又是赞成联金攻辽的——这盘的主意本就是他出的,这时却不好驳斥马政,便启奏说:“微臣未去过辽东,且微臣归宋经年,或许辽东发生了一些微臣所不知道的事情。不过马大人所说的辽南转运副使杨朴、复州刺史卢克忠确有其人。这两个人在大宋并不知名,想来马大人无法杜撰。”

    马政道:“微臣到辽东后也曾多方打听,听闻这津门虽然开港不久,但由于负责规划建制者乃是几个有本事的汉人,所以才能如此。”跟着便述说折彦冲等来历、权势、地位,又转述了黄旌结好汉部的策略。

    道君皇帝大感兴趣,问道:“你说那金国的驸马折彦冲本是我大宋子民?”

    马政道:“是。他们在女真也自称汉部,不但不讳言还颇以为荣。臣还听说这次女真之所以反辽,很可能就是因为有这群汉人从中鼓动。黄旌说他们是要借女真的兵力来复仇。”

    道君皇帝问赵良嗣是否知道汉部的事情,赵良嗣奏道:“女真大军中确实有一汉部,首领是女真前节度使完颜乌雅束的女婿。这伙人骁勇善战,女真攻辽的时候往往以他们为前锋。微臣以前虽然听过汉部之名,当时以为那只是音转,却不知道他们原来也是汉人!”

    马政道:“就臣在津门所见,来往行人的言语、装束都与我大宋无异。且这折彦冲对大宋商人十分善待,看来心中必然有亲宋之意。”

    道君皇帝又问道:“你刚才说他们和辽人有仇,却又是怎么一回事?”

    马政道:“似乎他们本是流落辽境的汉人,久被契丹人欺压,因此生恨。”

    新任尚书右丞王黼善测赵佶心意,听到这里已知皇帝心中不但联金攻辽之心已坚,且对那女真汉部大感兴趣,便奏道:“辽人夺我燕云,与大宋乃是世仇!只要是汉家子弟,哪个不恨?这伙汉人必然是天赐我朝,为的就是助大宋克灭契丹!如今辽帝失德,万民罹苦,愿陛下念燕云百姓遭涂炭之惨,代天谴责,以顺伐逆,既解燕民倒悬之难,又复祖宗往昔之土。王师一出,十六州百姓必壶浆来迎。规复之举,便在今日。”

    赵佶听得龙颜大悦,郑居中见天子这般模样,也不敢乱说话了,蔡京之子、宣和大学士蔡攸不甘人后,也出列奏道:“马政出使之前,朝廷常恐那女真是北鄙之族,不通教化。如今女真既有中国大臣当朝,已服教化,正可晓以大义,使之成为我大宋边藩之国。”又献上一策:待燕云之事大定以后,可渐渐扶植折彦冲为女真酋长,让他为大宋镇守东北边疆。

    蔡攸所言正合道君皇帝的心意,赵佶一边听一边点头,群臣见状,纷纷各献奇策:如何结好金国,如何示恩汉部,如何收服折彦冲,一时间个个都成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张良了。

    道君皇帝当即委童贯措置通好女直事,命监司、帅臣不许干预童贯行事。开登州榷场,许金人前来贩马。又另遣赵良嗣为正使,马政为副,属官十二人,仪仗若干,持国书出使金国,相约攻辽。

    大宋朝廷办事拖拖拉拉,正月就已经决定的事情,到三月马政还没走出开封府。不过让登州开榷场的诏令却在二月就已经到了津门,刘七听说,赶紧放信鸽回津门报信。

    杨应麒接到信后对杨朴说:“生意来了!”

    杨朴道:“大宋最想要的莫过于马,但马是强国之本,不可轻易出境。”

    杨应麒笑道:“这个我自然知道。不过俗话说的好,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一年卖他个几百匹总是要的。”

    命欧阳适的堂弟欧阳运准备好几艘海船,又让刘从带上两百匹好马南下,“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船还没出港,不知为什么消息忽然走漏出去,李相隆的伙计、赵履民的掌柜等北国商家都纷纷来求,希望一起上船南下。杨应麒也不拒绝,塞了整整三艘千料大海船,这才扬帆过海,在登州上岸。

    登州知州王师中听说津门有商船来到吃了一惊,他原本以为这登州榷场要真正运作起来非得一年半载之后,哪知诏令到登州才五天,这些“胡人”就来了!

    王师中知道皇帝一意要结好金国,何况朝廷又来了诏令,也不好回绝他们,便请来刘七道:“贵国的船未免来得太快了。如今一切都未就绪,如何安置?不如且先回去,等登州一切料理妥当,你们再来。”

    刘七道:“王大人的难处我们知道,只是现在海风从北向南吹,南来容易北归难。逆风行船,弄不好还要出意外——若此刻在登州、津门海面出了人命关天的事情,岂不有亏大宋天子盛德?不如这样:我们这些天停靠的那个港湾也算宽敞,周围又没有什么居民,就让这些商船在这个港湾停下,在靠港的地方用篱笆围一片地方作市集就好了。他们这些北国的商人,有一片泥土就做得买卖了。等正经榷场建起来,再让他们搬过去。”

    王师中思虑半晌,说道:“暂且如此罢。不过你却得告诫他们:没有允许不得擅自离开港口。否则恐有扰民之事。”

    刘七道:“若这样,食物饮水等日常起居却怎么办?”

    王师中道:“我看刘大人的属下这段时间甚守规矩,不如就由刘大人居中策应,里面需要什么东西,便雇佣临近乡人运进去。篱笆墙内都是贵国商贾,还请刘大人严加约束。”

    ——————————————————

    更新消息:《边戎》将在1/28(中午12点)…1/29(下午5点)封推,为了给封推预热,明天开始一天两更,封推期间一天三更,封推后一天两更的速度会持续一段时间。反正接下来半个月我会比较有空,就尽量写吧。

    另:推荐好少哦,近三千的收藏每天只有三四百票。唉,大家多多支持啦。你们的支持就是我码字的动力!!!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六十三章 登州的新榷场 上

    大宋重和元年、金天辅二年,大宋商界又出了一条大新闻:登州要开榷场了。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鸽子到处乱飞,十天半月间半个大宋就都知道了。

    但这个在某种策划下轰动商界的榷场其实十分简陋,只是沿着一个天然港口,在一片荒地上围上一圈篱笆,篱笆内支起帐篷,有几座帐篷,就有几个北国商家。

    这些商家有的卖人参,有的卖貂皮,有的卖铁具,有的卖皮货,还有几个商家卖的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食物,叫什么玉米、番薯什么的。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围在港口边乱跑的两百来匹马!

    大宋对马的需求简直是无止境的,一个地方只要有马卖,商人在一千里以外都能嗅到味道。

    本来,用篱笆围起来的那片荒地极小,马下船以后地方便大显狭促。别的货物可以收起来叠起来甚至放在船上,唯有马匹却不得不腾出一片地方来供养,要不非害病不可。因此刘七便去求王师中把地方划大一些。王师中心想买马于国有益,便答应了,请登州通判去划界。

    马商暗中贿赂了那通判十匹好马,那通判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得他们围上一大片荒地——反正那个地方又种不了田,又打不了鱼,又晒不了盐,根本就没人要。后来马商越圈越大,到后来那片地方大得足够给两百匹马来回奔跑了。

    马场也港口边的榷场连在一起,榷场的商家嫌地方不够用,就慢慢占用马场这边的地方。而马商居然也很合作地让出一片又一片的空间来。后来榷场马场连在一起,竟然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寨子了。

    这批人来了以后要吃要喝,要穿要住,因此就需要向登州人买粮买布,又得雇佣登州人造房推车。他们都不强买强卖,买东西、雇佣人价钱都十分公道,慢慢的登州人发现自己的活计多起来了,那个篱笆内的榷场一日比一日热闹,不断有登州的贫民进来找活儿干,或者做伙计,或者做苦力,会点武艺的还能做保镖。到后来不但贫民,连京东东路的一些厢军也来打工。有一些贫民实在安置不下,刘七便悄悄诱使他们上船,趁着向南的季风还没结束将他们载往大流求岛——那里有大片未开荒的土地和就手的农具等着他们。

    这些事情,登州的通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