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 秦桧 上
金兵还在数百里之外,汴梁就已全盘慌乱。大宋朝廷除了降罪己诏之外,并没有拿出更具体的行动来安定人心。而朝中诸公私下里更都忙着分遣子弟家人逃往江南四川。公卿如此,何况平民?一时间汴梁群情如沸,有能力逃走的都在预备后路了!
要想逃跑,第一件要准备的事情就是把带不走或者很难带走的东西都换成能带走的财物细软。这个时候,有两件东西在汴梁大受欢迎!
第一件是汉部的纸通货——包括汉部所发行的信用交子、国债券和林氏东海钱庄的银票。汉部纸币合法的使用范围其实本应该只局限于辽南,但由于这纸币十分坚挺,所以其真正使用的范围早已渗入到大宋、高丽民间。高丽的开京,大宋的福州、泉州、广州、明州、汴梁都有汉部纸币在民间流通,至于登州那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件是登州的“全包”船票。这门生意却是十几户山东商人想出来的买卖:他们利用自己的本地势力,前后串联,在汴梁…登州原有商道的基础上,开拓出了一条通往清阳港的商路。这条商路不运别的货物,就是安排人手,数十里便开辟一个客栈,所有客栈都只招待持有“全包”船票的客人。这些客人拿着船票一路来到登州后,可以马上乘坐海船前往江南、福建。可以说,这些商人卖的就是一条逃命的道路!由于前面几拨人马都走得十分顺利,给这条商道建立了信用,不久就让这全包船票大大抢手,甚至成为有意南逃的富人们的必备之物。其实这条商路出现的起因是一些福建、江南的富商担心留在汴梁的亲人部属没有退路而求山东的商人帮忙,结果这些山东商人做了几票之后发现这实在是个大大的商机,便把这种半赚钱半卖面子的举措完全变成买卖来做。
不半月间,汴梁难以搬运的东西便直线贬值!首当其冲的是房子,其次就是书物!汴梁是当世文化中心,即以津门这样的后起之秀,和遍地诗人脚印、学者遗踪的汴梁一比也是小巫见大巫。这个时代的汴梁,绝对是中华文献的宝库!可现在眼看着兵火将至,那一箱箱难以带走的书就都变成了鸡肋!一些像赵明诚那样的书呆子还会想方设法把心爱的书物保存下来,但大多数人却唯求脱手,以换金银细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孔壁书社的生意便大大火了起来!
孔壁书社是杨应麒上次来汴后设立的书社,几年过去,已经发展成为汴梁闻名遐迩的风雅之地。如今书社分为前后三进。
最前面临街分为左、中、右三堂。左边是名山堂,主要职能是收购汴梁的图书文物;中间是流觞堂,是士大夫文人游聚之地;右边寒窗堂则是一个提供免费阅读的图书馆。第二进是校书的场所,由于孔壁书社声明是在做一项公益事业,所以太学生甚至学界名流都给与很大的帮助,许多名满天下的学者都曾在这里帮忙校过书。最后一进才是书社员工活动、住宿的场所以及仓库。
此刻流觞堂和寒窗堂都显得颇为冷清,只有左边的名山堂门庭若市——如今这等时势,逃命都来不及,除了孔壁书社的傻瓜老板还有谁肯买书?所以凡想将书物脱手的人无不捧着书往这边涌来。
邓肃看着挤破了头嚷着跳楼价大甩卖的卖书者,掩面道:“这……这还是斯文人么!”
曹广弼也叹道:“人情如此,那也怪不得他们。”
忽然旁边一人道:“书卖给孔壁书社运到江南、福建去,也好过汴梁有个万一,全部毁于兵火!”
曹广弼等三人一齐向说话者望去,却是一个美目清秀的儒者,大概三十几岁年纪,一脸的温文蕴藉,令人一见便生好感。
曹广弼拱手道:“鄙人姓曹,行二,一介布衣?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那儒生道:“尊大免去,敝姓秦,名桧,见在太学任职学正,得空便来此地编辑校书。”
邓肃闻言道:“先生莫非是江宁秦会之?”
秦桧微笑道:“不错。”
邓肃大喜,对曹广弼道:“秦学正乃是政和年间进士,词章书法,京师知名。”
秦桧忙道:“不敢,不敢。”又请教邓肃、石康的姓名。
邓肃道:“敝姓邓,名肃,字志宏。数年前太学一不肖学生,可惜与先生错过,未能立雪于先生门前。”又介绍了石康的姓名。
秦桧是太学学正,官位不高,地位却不俗,邓肃尚未在大宋登第,便以太学老学生的身份在秦桧面前便行学生之礼。秦桧却不敢受,连忙扶住,说道:“志宏兄……咦!邓肃?你是邓肃?当年诗讽朱勔贼子的那个邓肃?”
邓肃见秦桧知道自己的往事,叹道:“正是。”
秦桧蓦然变色,拂袖道:“你不是投了金人做汉奸了么?怎么敢入我大宋?是要来这里做奸细么?”
曹广弼心头一凛,邓肃则大吃一惊,忙道:“我是到了海外,可绝没做什么汉奸!”
此时是多事之秋,汴梁人大多敏感,听到汉奸二字纷纷拥上来看。
秦桧冷笑道:“听说童太师北伐时,曾有一个邓肃作为金人使者南北奔走,那人可就是你?”
邓肃道:“是我,但我是替汉部奔走,不是替金人奔走。”他说的也是实情,但即便是后世消息通畅的时代,边疆事件一进入公众视野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或好或坏的扭曲,何况这时!
因此秦桧一听便冷笑道:“可是那个金国部属的汉部?”
邓肃道:“这个……唉,不错……”他忽然发现,要让旁人明白自己的心意真是很难,而自己出海后的处境是既微妙又尴尬,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分说。
秦桧仰天大笑一声,又道:“汉部的首脑,不就是女真皇帝的女婿么?”
邓肃道:“这个……这个……”汉部与女真的关系千丝万缕,他一时半会之间哪里说得清楚?而周围的群众也不容他说清楚,聒聒噪噪,不少人摸起袖子就要打人。
石康眼见不对,扯住曹广弼道:“二将军,好汉不吃眼前亏,我们先进去吧。”
秦桧闻言,喝道:“二将军?你是哪里来的二将军!不是一个姓曹的布衣么?”
忽然众人中有人叫道:“是了!说书的说汉部有个姓曹的二将军!”
汉部的一些事情经说书人之口在大宋民间多有流传,但汉部毕竟远在海外,民众对那些故事也是或信或疑,以前事不干己也不怎么理会,只当作一件奇谈,现在忽闻金兵南侵,而汉部又是金国的附属,汴梁的市民搞不清楚会宁与津门之间的恩怨利害,但单只其为女真部属这一条就够他们愤恨的了。至于杨应麒希望大宋士民能理解汉部苦处的努力,短时间内见效未大——在国难当头之际,这种事情不是几个说书人的几段评书就能说服人的!
秦桧也听过折彦冲在金国阻止金兵南侵而被软禁的传言,却从来不当真,认为只是谣传,这时怒目道:“那个汉部的二将军,就是你么?”
曹广弼知道此刻答应了多半没好事,却不愿意否认,点了点头,围观者一听无不大哗。
秦桧怒道:“听说你本是大宋军官,后来才投了胡人,做了什么二将军,是这样么?”
曹广弼叹道:“我原本是大宋边军一介小卒,后来因为……”
他还没说完,周围的人已经哄闹起来,叫道:“果然是个汉奸!汉奸!”
“汉奸!”
“他来汴梁,九成是要做奸细!”
“对!他一定是要和金人里应外合!”
“打死他!打死他!”
石康大惊,扯了曹广弼道:“二将军!快走!”
市民们一听更火了,纷纷怒道:“不能让他走!”
“打死汉奸!”
“打死汉奸!”
曹广弼和石康武艺虽高,但手无寸铁,在数百人的包围中如何逃得了?更何况他们又不肯伤害这些人!
邓肃眼看这等局面,知道民心已暴,恐怕自己难以幸免,心中惨然:“本待回国助宋抗金,便是死在金兵手上也值了!若是死在汴梁城中,同胞之手,却是令人不甘!”
——————
别忘了投票啊!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九二章 秦桧 下
曹广弼从白时中府中出来后,林翼便暗中派人告知他前往孔壁书社去暂歇,他自己在后面一路跟随,谁知到了书社门口,忽然闹出了这样一桩民变。
本来白时中也有派人监视曹广弼,但这些人胆小如鼠,眼见民情汹汹,他们又不太清楚内中详情,哪里敢出头摆平?林翼一咬牙,正想出面,忽然一骑飞近,马上一个书生冲近人群,叫道:“孔壁书社门前,何故喧嚣!”
秦桧望见马上那人,叫道:“胡明仲,是你!”
邓肃听到胡明仲三字,抬头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好朋友胡寅,叫道:“明仲!胡兄!快快救我!”
这时围住曹、邓、石三人的不是来卖书的人,就是孔壁书社附近的居民,胡寅也是孔壁书社的常客,他两年前高中进士甲科,满城游街,所以众人都知道他是胡门的俊逸,大宋的探花。看见他纷纷叫道:“探花郎,我们捉住了三个奸细!”
胡寅驱马近前,见到邓肃,勃然大怒道:“邓志宏!是你!”
邓肃道:“不错!是我!”
胡寅双眉倒竖,怒道:“你这个奸人,居然还敢回大宋!”
邓肃叫道:“明仲,我……”
胡寅大怒,呸了一声道:“我的字是给朋友叫的,不是给奸人叫的!”
邓肃心头愤怒、冤枉、激动、恼火此冲彼突,差点就喷出血来,但他毕竟是个知机变的人,转念想到:“我受辱不要紧,可不能害了二将军!更不能因此误了大事!”勉强吞下了这口气,指着曹广弼大声叫道:“你可知他是什么人么?”
胡寅来了之后,场面不如刚才混乱,所以邓肃反而能从容说话了。
秦桧鄙夷道:“不就是一个叛国逆臣么?”
石康大怒,却被曹广弼按住,邓肃也是难过得胸口气涌,但终于压了下来,大声道:“不对!二将军是来帮大宋抗击金人的!”
众人哪里信他,纷纷指责,邓肃冲着胡寅大声叫道:“此事此事我们已经禀过朝廷,若不是朝廷准许,我们怎么能在这大街上信步闲庭!”
纷纷嚷嚷中只有胡寅和秦桧把这几句话听了进去,奇道:“您们当真禀告过朝廷了?”
邓肃叫道:“我们还有边关重臣的荐信,否则如何进得了大宋!”
周围众人眼红之下,纷纷道:“不要相信他,不要相信他!”
邓肃叫道:“大宋是没王法的地方么?就算我们是奸细,也当拿到开封府去问审,现在将我们围在这里算什么!”
胡寅秦桧一听心中一震,都觉有理,胡寅道:“好!大家散开了!等我和秦学正弄明白真相,若他们真是奸细,自然会将他们送官处理。”
这时大宋政府的公信力却已经极低,寻常官员的话老百姓不大肯信,围观者听了胡寅的话散了一部分,却仍有大部分不肯散去,纷纷叫道:“探花郎,你可不能轻易放过他们啊!”
“是啊!不能徇私!”
众言纷纷,仍是要围殴曹广弼等人。
胡寅秦桧见群情如此,都感无法,邓肃想起杨应麒处理津门群众围攻萧铁奴家眷一事的做法,朗声叫道:“既然如此,便请胡大人、秦大人将我们押往开封府吧!是非黑白,到了府尹大人面前自能辨明!”
胡寅和秦桧对视一眼,秦桧点了点头,胡寅道:“好!我们便押了他到开封府去!”
邓肃、石康和伏在暗处的林翼看到这里才松了一口气,曹广弼这次来宋,并不怕身份公开、事情闹大,那边张思明也早派人去通知白时中了。
从孔壁书社到开封府路途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因是步行,又是数百人拥簇着行走,所以走得极慢。
只要有市民存在的地方,必有八卦之风;市民越多,八卦越盛。汴梁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大市民集散地,所以也是当时全世界第一大八卦风行地。有“投金叛宋的汉奸”进了汴梁那是何等大的八卦,所以消息传得极快。曹广弼等才走到半路,周围拥簇的人便由数百变为数千,到后来竟然有上万人拥在周围!这些人望向曹广弼三人的眼光甚是不善,稍有一个不慎随时会发生民变。邓肃身处此境虽然能保住面子上的冷静,但心中毕竟不安,看曹广弼时,只见他眼神中暗藏感慨,步履却既缓且稳,虽在忧心,却不像在忧眼前之事。
到达开封府时,天空忽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