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边戎-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虽然他的部伍对后勤的依赖不像曹广弼所部那样严重,但仍然需要大批的财物来激励士气笼络人心,所以从客观上来讲他也一直也没有脱离津门财政力量的笼罩。但从他的马蹄重新踏足脚下这块土地开始,一切也许会发生变化!这片敕勒川未必会成为他萧铁奴的王国,却可能会成为他的起点。卢彦伦等人自然不能和杨应麒相比,但他萧铁奴也不需要那么强势的辅臣!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听话而能干的管家罢了!

    “走走走!”

    萧字旗下有不少是汉人、高丽人、渤海人,但在萧铁奴手下呆得久了,竟然也都沾染了狼性,见到这片草原便如见到了故乡!女真兵锋之钝,其实不完全是军士身体上的疲倦,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不适应,所以才需要停下来调整。但萧铁奴麾下数千人马进入这大草原以后,人人精神振奋,纵马奔驰,所向无前。

    契丹人起自漠北,深知草原民族的长短——长者在马匹多,人种强,短者在铁器少,工匠缺。所以大辽二百年天下,对统治西北的第一要务便是严禁铁器运出长城!同时将各部割裂分治,防止他们抱成一团。所以在大辽时代,大漠南北的非契丹游牧部落,连弓箭都多用骨镞,铁器极少。直到后世女真代辽,铁器之防渐渐懈怠,大量铁器、工匠流入漠北,才有蒙古诸部落的勃兴。

    而这时的阴山南北以小部落自治的阻卜部和白鞑靼部,面对兵器精良、马力雄健、组织有序的萧铁奴部,哪里是对手?甫一接锋,纷纷败北。萧铁奴也不虐待他们,只要投降的便加以部勒安抚,打入原来的部伍当中。当他到达阴山之时,麾下精兵已有五千人,大辽西南路招讨司治下的部落有一半都已向他臣服。萧铁奴军中马匹比出长城之前多了五倍。但是,兵器却有些不够用了。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二一章 说甚亲且贵 上

    在杨应麒的远景规划中,有一座敕勒城的存在。不过这时候他的心思还没去到那里。眼前最重要的,是燕京!

    他毫不声张地登上塘沽的码头,来接他的只有欧阳适和邓肃,中层以下官吏兵将都不知道七将军和他的幕僚班子又来了。

    短短几个月间,塘沽的情况已经大大不同。之前那道临时的城墙已经拆毁,由于燕京上下自顾不暇,让欧阳适得以大大方方地从大宋境内雇佣工匠民夫,在那道临时城墙外面另外建了一道更结实的城墙,围成了一座海边港城。城内分为军区和民区两块。军区内是营房,政厅,廊舍,仓库;民区内则主要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区内有法庭,有学舍,有寺庙。当然,这些设施的建筑大多只是草草搭就,有许多还处于兴建当中。商业街的店铺有一半都是搭了个帐篷就开始经营,但这种简陋并不妨碍商人们数钱的激情。

    政厅之内,邓肃对杨应麒道:“大宋终于发兵了。”塘沽开港以后,汉部谍报系统的回报渠道又多了一路,关于大宋的谍报塘沽方面不必再从登州辗转取得,汴梁方面最新的消息,有一些邓肃知道得比杨应麒还早。

    杨应麒问邓肃道:“兵马多少?主帅是谁?”

    邓肃道:“兵马多少难以确知,但依当年太宗皇帝北伐的规模以及此次征调对民间经济的影响推测,当在十万以上,甚至可能达到二十万人。主帅是童贯。”

    对于由童太监来任主帅,杨应麒并不意外,但这时听说仍忍不住失望,又问:“军中有宿将没有?”

    邓肃道:“听说都统制会是小种经略相公。”

    杨应麒又惊又喜:“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

    邓肃道:“不错!就是老种。”

    杨应麒大喜道:“成了成了!兵多将老,天时利我,这事想不成都难了!”

    小种经略相公何许人也?为何让杨应麒如此高兴?原来由于澶渊之盟的存在,宋辽边境的和平已有百年,所以这百年来大宋用兵,多在西北。多战之地民风悍勇,因此大宋以西北兵将最可用。种师道为西北干城,大宋名将,用兵能纵观大局,进退均有法度。只是种家乃是大宋的“名将世家”,种师道幼承庭训,对武将不干政略原则极为恪守,这一点在杨应麒、曹广弼眼中乃是极为难得的武德,但在萧铁奴那里却被视为迂腐。

    这次杨应麒听说种师道可能会来,便知北伐宋军必多西兵。他们之前和燕京守军打过一仗,深知大辽兵马已无当年之劲,因此对成就此事又多了三成把握。

    杨应麒指着壁上一副大辽南京道的地图,说道:“当初宋使和国主谈判的时候,一开始说‘愿得石敬瑭贿契丹旧地’。这句话文采是很好的,却留下了严重的瑕疵。因平、滦两地并不在‘石敬瑭贿契丹旧地’当中。此后国主志向渐广,赵良嗣发现问题再想修改国主也不肯给他们了。这也是我对海上之盟最担心的地方之一。”

    平州滦州地扼辽西走廊,正是榆关(山海关)的所在地,和西面的得胜口、居庸关一带,是燕京东西两个门户!平滦若失,则燕京难保!榆关不得,则大宋的北伐至少要丧失一半以上的战略意义。

    这次金军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捉拿耶律延禧,以图斩草除根,彻底瓦解契丹人的士气。金军主力从北路压下,不入南京道,追着辽主直达大同府,所以眼下平州滦州还在辽人手里。

    杨应麒又道:“国家疆土,以战而得则固!岂能仅仅依赖条约?若要等他人来赠,更属荒谬!虽然当初的盟约没说平滦归宋,可也没说归金!未入盟约之地,先到者得!只要大宋兵马先一步占据榆关和居庸关,除非国主不顾脸皮撕破盟约,否则便无叩关之理了。”

    欧阳适忽然道:“老二现在就驻扎在平州东面吧?”

    杨应麒道:“不错。大哥在大定府负责后方粮秣转运,二哥统率三千人马兵临榆关。”

    欧阳适道:“既然这样,不如直接让老二打进来!”

    杨应麒摇头道:“不妥不妥。当初海上之盟曾有约定:为捉耶律延禧,大金兵马可先入云中,但不得无故过榆关以南。咱们如果这样做是违盟的,会同时得罪会宁和汴梁。别说眼下国主并没有下令,他便是让我们进军我们也得抵制。燕京若被二哥打下,仍然是算在大金的帐面上,和我们的方略有所冲突。”

    欧阳适冷眼不语,邓肃则点头称是,说道:“沧州较偏,大宋北伐,必从雄州而来。我们许诺的十万石粮草,是否循界河逆流而上,给他们送去?”

    杨应麒笑眯眯道:“这事不急吧。再说这次送粮不是我们汉部送给大宋,是四哥送给童贯啊。这种‘私人’事情,四哥去处理就好了。”

    欧阳适一听忍不住轻笑,邓肃却皱起了眉头,单刀直入问道:“四将军,七将军,你们一开始就没打算真的给大宋送粮,对么?”

    杨应麒见他不悦,连忙安慰道:“志宏不要这样。此次大宋北伐是有备而来,军中粮草必多。若真到他们缺粮时候,我不会袖手旁观的。”

    邓肃这才神色稍缓道:“邓肃不是迂腐,只是这等大事若不兑现,只恐会失信于天下士民。”

    欧阳适道:“这事若出什么岔子由我揽着,你担心什么!”

    杨应麒想了想道:“邓志宏说的也有道理。对于大宋士民,最重要的就是得立一个信字!这样吧,反正我们如今的存粮也足,不如便将这十万石粮草分为五批,每半年一批给他们送去。第一批两万石由水路出发,在北伐军到达时候往雄州送去,算是一份见面礼。我们的押粮官也好趁机到大宋军中看看,便宜行事。”

    欧阳适问:“押粮官由谁担当为好?”

    杨应麒看了邓肃一样道:“就由邓志宏来担当吧,如何?”

    邓肃道:“必不辱命。”

    三人商量好助宋取燕之策,只等宋军北来。结果南边宋军未到,北边却传来了一个噩耗:“先帝”乌雅束之子、完颜虎胞兄、折彦冲妻舅、杨应麒的良友完颜宗雄在军中暴病逝世了。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第一二一章 说甚亲且贵 下

    宗雄的病,来得很突然!

    他本是一个十分雄壮的汉子,但一生中曾受过两次重伤,颇伤元气,之后虽然病愈,汉部的良医仍劝他多休养,少暴动。但宗雄岂是耐得住寂寞的人?一等自己觉得身体无恙,又见伐辽在即,马上请战出征。年初还在战场上纵横驰骋,至少在外表看不出半点身体不适的征兆,谁知大病骤来,没几天就卧床不起,药石无效。

    宗雄是女真上一代都勃极烈乌雅束的继承人,虽然长房(乌雅束)这一支无论人丁还是功勋都远远比不上二房(阿骨打),但他的死毕竟是一件大事!斜也、宗翰下令女真直系全军服丧,并派重将护送其灵柩前往中军。

    而早在宗雄病将不起时,宗翰便让人快马通知远在黄龙府的阿骨打和驻守中京的折彦冲,但由于宗雄走得太快,无论阿骨打还是折彦冲都来不及赶来见他最后一面。

    其时中京在折彦冲的抚略下已经逐渐安定,他听说宗雄大病后大惊失色,匆匆安排好各方事宜后便领着百余人朝西京方向赶来,却只在路上遇到这位妻舅的灵柩!扶棺而来的蒲鲁虎(宗雄长子)不到二十岁,一路跟随折彦冲的安塔海(宗雄次子)才十五岁——两个少年上了战场倒是如狼似虎,但遇到这等人生大事却都又悲又慌。直到见着姑丈,蒲鲁虎才心神略定,哭着请折彦冲主持后事。

    折彦冲和宗雄交情很好,但他毕竟是一时之雄,眼中虽然含悲,心中主意不乱。指挥护送灵柩的人马向中京进发。到中京后一路护柩而来的女真将领还想前行,折彦冲怒道:“都已经走了上千里路了,再折腾下去,棺材都散了!”

    那将领诺诺道:“是元帅(斜也)和粘罕将军吩咐要送到黄龙府的……”

    他还没说完,折彦冲虎目一张,精光暴射,那将领吓得瑟瑟发抖,不敢再提。折彦冲就在中京城内设了灵堂,由灵昭寺(原圣昭寺)的天台宗和尚主持。留守中京的大金官员,以及投降的辽国文武都来参拜。一切礼仪,既依汉礼,又不犯女真忌讳。

    这晚挂上白灯笼的中京城门已经关闭,忽有一队人马从东南驰来,烟尘滚滚,直到城下叫门。

    城上守军望着不像敌人,叫道:“城门已闭,若非敌寇,请明日再来。”

    城下一个极粗的女子声音叫道:“瞎了你的狗眼!虎公主殿下来了!还不开门!”

    城上守军吃了一惊,多点灯火照下,果见这队人马中有不少粗壮的女将。城门官不敢造次,大声道:“末将张丰严,曾在大将军跟前行走,识得公主的声音。请公主开金口说两句话,好让末将……”

    他还没说完,城下完颜虎叫道:“别罗嗦了,开门开门!”

    那城门官惊喜道:“真是公主!”忙唤开了城门,一边派人去跟折彦冲禀告。

    城门打开,吊桥还没放实,完颜虎已经纵马跳了过去,冲入城中。张丰严等知道她的性情,不敢多加阻拦,只是派了一个马术甚精的小兵冲上去叫道:“公主!我来引路!”

    马蹄声踏破中京夜晚的宁静,直抵宗雄的灵堂,灵堂内灯火通明,似乎尚有人声。领路的小兵一近灵堂大门便叫道:“公主殿下来了!”堂内守护的人听见连忙出来迎接。

    完颜虎飞身下马,谁也不管便冲了进去,还没进内堂脸便全湿了,哪里顾得烧香行礼?冲入帘幕之内抱住灵柩痛声哀号。守灵堂的人都围了上来,却不敢劝,只有轮到守夜的蒲鲁虎抱住姑母哭道:“姑姑,别这样。”

    折彦冲和安塔海都在旁边房里休息,听到消息后赶了出来。折彦冲把妻子抱住道:“我知道你悲痛,但放着蒲鲁虎和安塔海在这里,你便是长辈!你得坚强些!要不孩子们也会跟着乱了!”

    若折彦冲不在跟前,完颜虎说不定还能振作起来,这时却只是恸哭。折彦冲叹了一声,知道劝无可劝,只好抱紧了妻子任她流泪。

    折彦冲护灵期间,中京军政要务在杨开远、杨朴、张应古等人的主持下依然保持通畅运作。宗雄虽然也是金国的重要将领,但近年来的地位其实有些被边缘化了,所以金国的大攻势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有丝毫动摇。

    完颜虎到达后第三日,阿骨打也到了。他近来身体颇为不适,但听到消息后还是不顾病情赶了过来。如今大金不比往年,人人都知道女真已经取代契丹成为北国霸主!金国的势力每强盛一分,阿骨打的威仪便更甚一分!当他来到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