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后的三国-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涪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驻守涪城的兵力就绝不能少,现在陆抗手中的兵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如果再分出一半左右的兵力来驻防涪城的话,那么进攻成都的军队,便会缩水到两三万人,用这么一点兵力去攻打蜀国的京城,几乎是一个笑话。

所以尚在到达涪城之前,陆抗就已经认识到了兵力匮缺的状况,上书吴主孙休,请求他再拨三五万的援兵进川。虽然调动一线主力部队有些困难,但最起码吴国还有腹地二线城池的守备兵可用,论战斗力可能无法与一线主力兵团相比,但充任守备任务,还是绰绰有余的。

吴主孙休很快地回旨了,同意了陆抗的请求,给陆抗拨了两万一线野战兵和三万二线守备兵。显然孙休对陆抗的期望相当地大,这也和陆抗目前取得的战绩息息相关,他们君臣虽然远隔数千里之遥,但这份默契却是心灵相同的。

孙休有着开疆拓土的壮志雄心,陆抗有着建功立业的勃勃野心,在西征巴蜀的战争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所以孙休才会尽最大的力量来支持陆抗。

陆抗接到诏书,感动不己,摊上这么一个贤明的君主,才有他陆抗鱼跃龙门的机会,陆抗暗暗发誓,不全取益州,誓不还江东。

吴主的诏书是先期送达的,至于拨付的军队,自然是要迟一点才会到达。陆抗明白,孙休从本来已经相当紧缺的一线主力部队中再次抽调两万人马,真的是难能可贵。如果有可能,孙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抽调五万一线兵来援,但整个儿的荆州和江左,漫长的防线任何一处都不能无兵驻守,魏国一直对东吴是虎视眈眈,东吴的整个长江防线从来也不敢有所懈怠。孙休能咬着牙给陆抗三万二线守备兵的同时,再度从长江防线上抽调两万人马,确实是打真心地支持着陆抗。

陆抗一面等候着江东的援兵,一面也没有闲着,整肃涪城的城防,加强涪城的守备,虽然说谈不上固若金汤,但至少也是坚如磐石,陆抗对涪城这座桥头堡还是相当地重视。

向姜维送去劝降信,则是陆抗的深思结果,虽然这封信写得情真意切许诺更是天花乱坠,但陆抗自己也不认为姜维接信之后会感动涕零举兵来投,陆抗也是快到不惑之年的人了,断不会如此幼稚。他这封信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要稳住姜维,也算和姜维拉一拉关系,为日蜀亡之后姜维的去留打一个基础。

至于有些部将担心姜维会派兵来攻涪城,陆抗则是付之一笑。姜维五万人马驻守剑阁,要知道剑阁之外,可是有着十几万的魏军,姜维兵力捉襟见肘,防守魏兵已经是困难重重,焉能有余力来攻涪城。更何况,涪城地势险要,城池坚固,就算姜维全师来攻,也未必能攻下。

陆抗认为姜维只要头脑清楚,有点理智的话,断不会发兵来攻涪城。自己完全有充裕的时间兴兵南下,直取成都。而姜维被钟会死死地拖在剑阁,完全是动弹不得。如果攻陷成都,蜀汉灭亡之后,自己代表吴主慷然许诺给姜维的汉寿王并允许他在蜀北四郡(梓潼、广汉、汶山、巴西)割据自立的优厚条件或许就可以打动姜维的心,毕竟魏国是不可能开出如此优裕的条件。

但陆抗万万没想到的是,姜维竟然弃剑阁而走,把蜀北最重要的关隘就拱手让给了钟会。

这让陆抗是百思不得其解,姜维的这一举动太出人意料了,仅仅只是涪城丢了,与剑阁尚有几百里的路程,双方还根本没有实质性地接触,更谈不上什么腹背受敌,为何姜维会弃关而走?

其实陆抗不知道,正是因为他才会逼走的姜维,攻占涪城,就等于掐断了剑阁蜀军的粮道,而陆抗也万没想到,剑阁前线居然只有十日存粮。姜维为了免受粮荒之灾,果断地弃守剑阁。

这其实是陆抗很难理解的,剑阁是蜀中的要隘,就算存不上一年的粮草,保证三五个月的粮草供给还是应该有的。但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陆抗以己度人,还是发生了严重地偏差,这或许也算是具有蜀国特色的国情吧。

而姜维看似匪夷所思的举动,却彻底地打乱了陆抗的布署。按照陆抗的计划,剑阁之外的魏军有姜维挡着,自己袭取成都,将会是游刃有余的事。可现在魏军大举入关,形势陡然急变,陆抗的对手瞬间由蜀国变成了魏国,这让陆抗有些措手不及。至于有人提出来与魏国议和,共谋蜀地,陆抗更是冷笑一声,且不说吴魏之间的宿仇旧怨,单单是益州之地,就远不能是吴蜀可以共享的。

益州就如同是一个将要成熟的桃子,魏人的手伸地长长地,想要来摘桃子,被姜维挡在园子外,怎么也够不着,偏生这个时候,吴人却从东墙翻墙而入,想独吞这颗桃子,这无疑让魏人愤怒不已,现在看园子的人跑了,就剩下两个抢桃子的,面对唯一的一颗垂涎欲滴的果实,这两个人不大打出手才怪呢。

陆抗接到了斥侯的禀报,称魏军镇西将军钟会已经率领大军从剑阁南下,直扑涪城而来,陆抗所需要面对的,将是魏人极端仇视的目光。

为了保存吴国在蜀地的既得利益,涪城这一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第236章涪城之战(二)

魏军的先锋官是护军将军胡烈,率步骑两万,从剑阁长驱南下,向着涪城直扑而来。

胡烈也算得上是魏军之中少有的悍将,其父胡遵官居车骑将军,深得司马懿的器重,其兄长胡奋,也是曹魏赫赫有名的名将,目前担任徐州刺史都督徐州诸军事。胡烈此次被任命为关中都督护军,一直渴望着建功立勋,直追父兄的声名,伐蜀以来,胡烈也一直是身先士卒,阳安关之战也是胡烈第一个冲入城中的。

眼看着蜀灭在即,胡烈自是不甘错失大功,主动请缨担任先锋,攻打涪城。

铁骑滚滚,在成汉大道上激起冲天的尘烟,隆隆的马蹄声,如阵阵的闷雷捶打着这片土地。

胡烈很享受这种声音,在他听来,这马蹄声简直就比那些琴瑟鼓筝更为地悦耳动听。胡烈出生于凉州安定郡,自古以来,凉州就以民风剽悍称著,西凉劲骑名闻天下,胡烈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对骑射有着很深的偏执。

在他看来,真正可以称雄天下,也只有西凉劲骑,千乘万骑,呼啸而过,天下何人可挡?只是这该死的蜀中地形限制了骑兵的发挥,否则地话,一路碾压,成都唾手可得。

“胡将军,前面便是涪水,过了涪水,便是涪城了。”斥侯向胡烈禀报道。

胡烈手搭凉棚,向南眺望,涪水自西面的雪山蜿蜒而下,横亘在了前面,越过涪水,便依稀可见涪城的巍巍城墙。涪水自西山峡谷而出,似乎还带着狂放不羁的气势,滔滔奔流,水势湍急。

虽然水流甚急,但涪水自峡谷而出,水面初展,比之下游,宽度上要逊色许多。

“传令下去,立刻搭建浮桥,淮备渡河!”一道急流远远挡不住胡烈的雄心,魏军辎重营中,专门备有工兵部队和舟桥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路的骑兵受阻,舟桥部队立刻奉命上前,准备在涪水上搭建浮桥。

浮桥都是现在的装备,先组装起五尺左右的小船若干,浮于水面上并排联结起来,上面覆以木板,用铁钉和缆绳加以固定,便可以很快地搭建起浮桥来。舟桥营的工兵技术相当地娴熟,不过小半个时辰的光景,那一堆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木板就有条不紊地变成了一艘艘的小船,而这些小船被推入水中之后,一块块的长条木板平铺于船上,将小船联结起来,一直向着河对岸伸了过去。

水性好的魏兵潜入到水里打桩,胳膊粗细的木桩被深深地钉入河底,在木桩和浮桥之间用缆绳相连,湍急的河水再也无法撼动浮桥半分。

“加快速度!”虽然舟桥营的建桥速度一点也不慢,但性急的胡烈还是一个劲儿地催促,他此刻恨不得胁生双翅,率骁骑飞渡涪水,直取涪城。

流经涪城附近的涪水并不太宽,魏军选择的这一处地点水流相对平缓,河床的宽度也只有一里左右,舟桥营埋头苦干,奋战了两个时辰,浮桥已是初见规模,眼看着就要延伸到南岸了。

就在此时,河面上东南方向突然出现了几十艘船只,胡烈脸色登时大变,这种战船他认得,正是东吴最有名的蒙冲斗舰。蒙冲舰船形狭长,以桨为动力,机动突击能力强,此船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进,矢石不能败。

蒙冲舰虽然是逆水行船,但速度奇快,呈品字阵型,向魏军的浮桥直接就撞了过来。

“拦住敌船!”胡烈高声喝令道。

守护在岸上和浮桥两侧的是大量的弓箭兵和弩兵,为了防备吴人的的破坏,胡烈还是充分地做了准备,一声令下,箭如雨下,覆盖了整个儿的涪水河面。

但胡烈显然对蒙冲舰的突击能力估计不足,冒着箭雨,东吴的战舰几乎没有减速的迹象,而且桨频越来越快,战船如飞地在水面上掠过,同时战船也飞蝗似地射出一排排的弩箭,对魏军还以颜色。

不过才盏茶的工夫,最前方的蒙冲舰已经迫近了浮桥,魏军的箭矢密如骤雨,甚至动用了火箭,都无法对东吴的战船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蒙冲舰飞快地撞向了浮桥,巨大的声响之后,整个浮桥就如一根长长的链条,轻易地被撞裂掉了,桥上正在作业的工兵和防守的弓箭兵一齐落水。

更多的蒙冲舰冲了上来,蒙冲舰的舰首,都是用最厚的硬木板打造的,外面包裹着铁皮,这水战之中,蒙冲舰就是用来打突击冲锋的,许多坚固的战船都会被蒙冲舰拦腰撞为两截,那几块薄木板拼装而成的浮桥,更是不堪一击。

顷刻光景,整座浮桥就变得支离破碎,碎裂的木板和被淹死射死的魏兵漂浮满江,鲜血几乎将江面给染红了。

涪水就是陆抗抵御魏军的第一道防线,他充分地发挥了吴军水军的优势,利用蒙冲斗舰机动快速冲击力强的特点,等到魏军浮桥建到一大半时,突然出击,将浮桥给摧毁,让魏军在涪水北岸望河兴叹。

在蒙冲舰的面前,单薄的浮桥脆弱的有如一张纸板,轻易地就被捅了个千疮百孔。东吴的战船也不恋战,一击得手,立马便扬长而去,根本就没有与魏军缠斗的想法。

胡烈气得是暴跳如雷,虽然凉州骁骑纵横疆场所向披靡,但面对滔滔江水,却是无计可施。在水面上,江东的水师就是无敌的存在,胡烈别说是搭建一座浮桥,就算是搭建十座浮桥也是枉然,蒙冲舰可以轻易地摧垮任何浮桥,想在水面上有所作为,胡烈几乎是一愁莫展。

胡烈无可奈何,也只得等钟会率大军赶来再做计较了。

钟会尽遣魏军主力,与胡烈的先登营只保持了一天的距离,胡烈在涪水受阻,等钟会率大军赶到之时,胡烈正对着涪水望洋兴叹,等胡烈向他禀明详情之后,钟会从容地道:“一条浅浅的涪水,竟然也能挡我大魏雄师的步伐,简直就是笑话!”

第237章涪城之战(三)

钟会的手中,毕竟有着十多万的大军,投鞭可断流,就算是用人来填,也足以填平这宽只有一里多左右的涪水。钟会下令再建浮桥,全部的舟桥部队立刻投入到了建桥之中,此次魏军就不光是建一座浮桥,而是同时兴建了四座浮桥。

东吴的蒙冲舰队,又出现在了东南的江面上,准备着故技重演,不过他们并没有性急地采取行动,而是观望着,等魏军的浮桥建成个七八成,再一鼓作气地将其摧毁。

胡烈心有余悸地对钟会道:“大都督,吴人战船犀利,浮桥根本就挡不住其一撞。”

钟会冷沉地盯着江面,嘴角上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容,冷笑一声道:“本督自有安排,吴人战船敢来偷袭,保管让他们葬身鱼腹!”

钟会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他的手中,还是有压制吴人战船的底牌。胡烈所率的先登营,是以骑兵和轻装步兵为主,在机动方面无与伦比,但在重型武器的配备上,自然就欠缺的多。

虽然蜀道艰难,许多超重型的装备魏军此次并没有携带,但象可拆卸的床弩,魏军还是带了不少的,邓艾偷袭阴平道时也曾携带过轻型的床弩,而钟会的手中,更是拥有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床弩。

魏军的床弩与蜀军的连弩车研发方向上是不一样的,蜀军的连弩车是适合蜀中地形而建造的,轻便、机动、灵活、一发多矢是其主要的特点,在追求最大杀伤范围和杀伤密度的情形下,弩箭的射程和破坏力则要逊色了许多。

而魏军所采用的床弩为多弓单发弩,采用木杆铁翎的箭簇,虽名为弩箭,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带尾翎的矛,有效射程可达千步,破坏力惊人,比起蜀国的连弩车来,魏军的床弩追求的是另一种极致。

对于战船这类“皮糙肉厚”的家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