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铭在县郊二十里外的潜山湖旁,看着人将一桶桶的鱼苗和大鱼往湖中倒,那些鱼贩子将鱼苗放了,再到一旁找汤主簿结账,师爷将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响。
附近山坡,民工们正热火朝天地盖房子呢。
看了一会,梁心铭觉得阳光太烈,便走到一棵大树下躲阴,手摇折扇,惬意地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她眼前浮现刚到潜县的情形。
潜县隶属于徽州六安府,是下等县,境内“七山一水两分田”,山清,水秀,良田肥美,却依然贫穷。一条潜水贯穿全县,盛夏经常发大水;八九月时,往往又干旱。
良田都被少数大户豪绅把持,百姓多无田地,佃户多;水利建设贫乏,不利农田灌溉,受不起水涝旱灾;耕种技术落后,亩产低;交通不便,与外界少通商……
五月初,潜县百姓迎来了他们的六品县令。
长得真俊,这是潜县老百姓对新父母官的直观印象,其他就没有了。天下老鸹一般黑,谁来做县令对他们都一样!
梁心铭到的时候,正是梅雨季节,大雨如注,照这个势头下去,只要半个多月,便会山洪暴发、潜水破堤。
县衙账簿上,显示财政赤字,倒欠了汤主簿五两银子,汤主簿垫上的,为了修补县衙、迎接新县令……
梁心铭就像前世那些大学毕业生,刚走上社会便遭到迎头一棒,别说升官,生存都艰难。
百姓们漠然地看着她,不对她抱任何希望。
惠娘眼巴巴地看着她,希望她大显身手。
赵子仪和五个小子五个婢女都满怀信任地看着她,等她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只管扇风添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一桶金从哪来呢?
梁心铭很从容地叫上赵子仪,冒雨出去了。
他们顺着潜水察看地形,足足察看了五六日,回到县衙后,梁心铭便召集民工修建堤坝,日夜赶工。老天爷也照顾她,此后居然一连晴了好几天。
有经验的老农直摇头叹气:这根本不管用!
这梁县令太年轻了,倒也想为百姓做点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惜不对症。
又半个月后……
简而言之,就是梁心铭日夜抢修了两段新堤坝,正在这时候,潜水山洪暴涨,原本的旧堤坝破了,大水冲下来,被新堤坝挡住,满满积蓄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
梁心铭命名为潜山湖。
这是个人造湖,有些像她前世的千岛湖。不过,潜山湖淹没的山峰数量不多,只有几十个,形成了几十个岛屿。梁心铭称之为“潜山湖”,意思是潜伏在水底的山。
接着,她便上书请求赈灾,书云:潜县遭受大灾,淹没良田山峦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灾情惨不忍睹……
写的有些夸张,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啦。
最起码没淹死人,因为事先她就安排百姓分批撤离,有计划、有预谋地利用这次水灾兴建了个大水库。至于百姓的穷困潦倒,不是本次水灾造成的,没发大水之前就存在了,现在被她拿来当请求赈灾救济的借口了。
然后,梁心铭便和赵子仪火速赶去六安府,请求援助,去的时候,带上了靖康帝赏给她的那方龙纹端砚。
六安知府姓陶,腆胸凸肚、趾高气扬,不等梁心铭回禀完灾情,便打断她的话,说六安治下不止一个县受灾,他都没处要援助呢,哪里管得了小小的潜县!
梁心铭便掏出龙纹砚台,当着陶知府的面研墨,写上奏文书,请陶知府签名,说她要去徽州府找巡抚大人,再通过巡抚大人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赈灾。
她不经意间就提到皇帝对她的厚望、临别时和她下棋、殷切嘱咐,然后黯然说自己辜负了皇恩……
陶知府看着龙纹砚台,神情惶恐,如见天颜。
他反复打量梁心铭,衡量这个状元郎的潜在价值,到底是理她呢还是理她呢?最后,陶知府决定稳妥些,先安排三千石粮食给梁心铭,意思意思。若梁心铭没吹牛,他可就押对了宝;若是梁心铭吹牛,他再收拾她不迟。
第221章 俊俏的父母官
能从铁公鸡身上拔根毛,梁心铭心满意足了。
告别陶知府,她继续赶路,去徽州府要赈灾粮。
陶知府见她如此有底气,对她的信心大增,亲自送她出城,并让她放心,三千石粮食一粒不少送去潜县。
时隔一年,梁心铭“衣锦还乡”——其实是走投无路、狼狈求助——又回到徽州府。
同样是要救济,对林巡抚可要下猛药、重药。
她先去林巡抚家拜访,奉上了董贵妃赏赐给惠娘的胭脂水粉、锦缎,给林夫人和姑娘们,说别的她也拿不出手。
当然,龙纹砚台也是一定要拿出来的,写奏章上表朝廷嘛,并再次提及皇上对她的“厚望”;提到苏宰相和座师崔渊崔大人;她还提到座师王安泰破了两桩案子,升为刑部侍郎,并悄悄告诉林巡抚,王亨将不日到徽州巡查……
林巡抚政治嗅觉比陶知府敏锐多了,十分看好梁心铭。
林巡抚将她的奏折连同自己的奏折一并派人送往京城,请求赈灾,然时间不等人,百姓要紧,所以他先预拨了五万两银子给梁心铭,让她火速回去赈灾。
就这样,梁心铭拎着第一桶金回来了!
这只是眼前利益,她必须要做长远规划,把潜山湖连同周边地区打造成“鱼米之乡”。
她派了人去六安府买鱼苗,几日之内,鱼贩子源源不断地涌向潜县;她还派人去买优质粮种,分给有经验的老农试验耕种,想提高亩产;她还引进推广农业机械……
同时,她分拨一部分款项给受灾百姓盖造房屋,令他们垦荒置地、努力建设新家园……
银子真不经花!
五万银子眼看就没了。
潜县的百姓眼睁睁地看着俊美的新县令“胡作非为”,淹没了田地和山林,造成了白茫茫一个大湖;然后,粮食来了;再然后,银子来了;有了银子,鱼来了,又是买粮又是盖房子试验良种……就跟变戏法一样!
潜县轰然炸开了。
老百姓迅速认识了新县令。
他们的县令俊呀!
他们的县令能啊!
他们的县令善啊!
他们的县令狠啊——
怎么狠,稍后再说。
本来呢,这监督放鱼和盖房的事,不用梁心铭亲自盯着。可是官场上有句话叫做“任你官清如水,怎敌吏滑如油”,她把事情安排下去,某天让卿陌偷偷过来监察,发现底下人居然中饱私囊。她大怒,到处都要用银子,她还不够花呢,居然挖她的墙角!于是,当场撤换了一批人。
所以,这几天她都亲自在这监督。
梁心铭坐在树下,眯起眼睛正打盹,耳畔传来一声唤“大人”。她睁眼一看,身穿皂衣、身形魁梧的赵子仪大步流星走来,一张方正的脸颊晒得黝黑,大眼炯炯有神。
她忙直起身子,叫道:“大哥。”
赵子仪朝她摊开手,手上两枚鲜艳的大桃,洗干净的。
梁心铭口齿生津,拿了一枚,笑问:“大哥从哪摘来的?”
赵子仪道:“老乡给的。”说着,在她身边坐下。
梁心铭便知道,定是百姓省下来孝敬自己这个父母官的,这里可不是果木之乡,果树并不多。
吃了一个,赵子仪又递过一个。
梁心铭谦让道:“大哥吃吧。”
赵子仪推道:“属下不爱吃这些,大人请用。”
梁心铭道:“那我可吃了。”
啃了一块,桃汁满口。
这桃子多甜啊!
她一副满足的样子。
赵子仪微笑看着她。别人见她这样无忧无虑,怕以为是哪家读书的少年郎,怎想到她之前雷厉风行和用尽心机的手段。从上任至今,她马不停蹄地忙,瘦了十几斤,那双眼睛都瘦抠了,越发幽黑深邃。
她的努力和用心,他都看在眼里,彻底颠覆了他对书生的看法,对她既敬且佩,平日更是寸步不离地守护她。
朝夕相处,他发现了梁心铭一些习性,比如说嘴馋。可能是太劳累了,她总也吃不够似得,看见吃的就两眼冒光。因此,他看见吃的都会主动帮她弄来,譬如这桃子。他自己都没发现,他渐渐养成一种习惯:在护卫的职责之外,还关心她的饮食起居,心思细腻得不像他的性子。
这时,山路上走来了欢喜,一手拎着篮子,一手拎着罐子,老远冲着梁心铭笑;再近一些,就叫“大人”。
梁心铭瘦成这样,惠娘心疼不已,说家中有樱桃煮饭就行,欢喜身体健壮,把欢喜派到梁心铭身边,免得她在外面操劳受累,还饥一餐饱一顿的。
梁心铭也不想吃苦,答应了。
欢喜走过来,放下篮子,一面往外端饭菜,一面问道:“大人早饿了吧?婢子紧赶慢赶的,才赶了来。”
梁心铭笑道:“不饿。正好。”
说着吸了口气,道:“好香!”
欢喜笑眯眯道:“今天吃鸡!”
胖丫头笑得十分实在,若知道她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便会对她的实在刮目相看了。
出门在外,她也不能背着锅灶是不是?大人一心为民,就近找一户人家借锅灶做饭,没人会拒绝。
欢喜找的是当地的土豪周家,借了锅灶的同时,也顺便借米、面、油,还有鸡鸭和蔬菜。那些赈灾下来的米粮都粗糙的很,大人瘦成这样,怎么能吃那个呢!
借就是借,不还的。
也不给钱的。
也不用觉得吃人嘴软。
周家靠着这潜山湖,将来能得多少好处?因为附近就数周家的田地和山林多。大人还说,这姓周的为富不仁、欺压乡里,是个“周扒皮”。既这样,就吃他!
梁心铭和欢喜想一块去了。
这丫头真是深得她心!
她才不会标榜清廉,然后和灾民同吃同住什么的。她这个父母官的责任是帮百姓致富,可不是跟百姓一块受穷。一块受穷管用吗?她要养好身体大干一场。
闲言少述,且看眼前。
欢喜把菜都摆出来:有红烧小仔公鸡、鸡脯肉炒青椒,肉沫茄子、清炒豆角;还有一个碧绿碧绿的汤,是用老鸭汤做汤底,加上才出几天的小白菜做成的。
梁心铭先喝了一碗汤——
清爽鲜美,滋味无穷!
小白菜水灵灵的嫩!
第222章 本官是有原则的
喝罢汤,梁心铭接过欢喜添的饭,饭上堆着鸡腿、青椒和豆角,她先把鸡腿搛吃了,再吃青椒和豆角。
吃了一阵,肚子没那么空了,才对欢喜道:“我家小欢喜做菜是越来越好吃了。这是地道的农家风味!”
赵子仪早一碗饭下肚,也赞道:“欢喜的手艺真没话说。”他每天跟着梁心铭,在吃上面可没受委屈。
欢喜最爱听大人叫她“小欢喜”,觉得被宠溺、被爱护、被肯定,每次都笑得大眼一闪一闪的。
她蹲在梁心铭身边,打开折扇帮梁心铭扇风,一面看着大人吃,一面笑嘻嘻道:“婢子还做了一锅香螺,已经焖透了,回头送来让大人搭个嘴。”
梁心铭眼睛一亮,笑道:“小欢喜就是能干!”
欢喜得意地笑了,又道:“晚上吃红烧鱼。”
梁心铭道:“你还借了鱼?”
欢喜道:“嗳,今天借了不少好东西。”
梁心铭惋惜道:“吃不成了。下午得回城。”
欢喜道:“那把鱼带回去吧。”
梁心铭摇头道:“不好。借来的东西,怎好带回家呢。本官是有原则的,不能吃拿卡要。下午咱们烤着吃了吧。”
欢喜听得一愣一楞的。
赵子仪则“噗”一声,把一口汤给喷了出来,无语地看着梁心铭,觉得她真腹黑得可以。不过他为何一点都不讨厌呢?还挺愉悦的。嗯,只要她高兴就好!
吃饱喝足,三人闲话。
赵子仪道:“有了这个湖,下半年干旱就不怕了。大人深谋远虑,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梁心铭点头,又道:“等明年,这些鱼也都能吃了。等秋天后,再买些菱角、藕种放进去。我都问过老乡了,菱角要秋后的种子才管用,莲藕要一二月下种。”
欢喜道:“到时候叫奶奶一块来,我们划船采菱角。”
梁心铭听得笑容满面,心想,还要养大闸蟹。
她仿佛听见“洪湖水浪打浪”,又听见“太湖美呀,美就美在太湖水”,这潜山湖将来怎样呢?
歇息一会,看看那边,主簿等人也都吃了饭了,梁心铭看看日头,道:“再过一会就回城。”
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