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找些事做分散注意力,也是好事。
至于开铺子什么的,又不是她们亲自出面,自有下人去办,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小打小闹的,也算不上与民争利不是……
第11章 谁也别想废了本宫(11)
于是,顺治爷的后宫出现了奇怪的和谐,皇上与贤皇贵妃还有他们的“第一子”过着一家三口的小日子。皇后带着后宫众位妃嫔还有三位皇子两位皇女开铺子做生意。
要说这些宫中的主子们,进宫之前,家里那也都是按未来当家主母培养的,哪个不是管账管家的好手。进了宫给皇帝做小妾了,没机会当家作主了,这做起生意了,可不就有了发挥的空间了嘛!那账算的,那叫一个溜,内务府想中饱私囊,弄点猫腻,那是想都不要想。
婧瑜按照各人的所长做好了分工,专门有几位管账,还在各个铺子里放了账房,都是从各位主子娘家挑的可信之人,差开了分散到所有铺子里,还不时叫太监宫女出宫看行情,出多少货,应该收多少钱,人家门儿清。别说是内务府了,就是各宫娘娘,都只能老老实实拿分红,想谋私利?想都不要想!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就没有人模仿着开同样的铺子?呵呵,内务府的买卖,谁脑子进水了。婧瑜前世是几十家连锁饭店的老板,当然明白怎么做到利益最大化。在铺子利润越来越多,真的有人眼红的时候,叫上了各位王爷福晋,总之,有地位的,有能力有能量跟皇家叫板的都叫上,入股。
其实真正敢跟后宫娘娘们叫板的人家还真不多,加上几位老王爷福晋,也不过五六家,也不能是个人就加上吧,那股分可就不值钱了。
有了各王府的加入,生意越发好做了,外面有人看着了啊!也因为与皇室有了利益牵连,还是越来越多的利益,关系自然就越发密切,连顺治在前朝施政的时候,掣肘都少了不少。太后可高兴了,直说没想到,没想到婧瑜带着这满宫的女人真就把铺子开成了,还越做越好了!
贤皇贵妃管着宫务,可是当各宫主子们根本对她无欲无求,什么都不缺,跟着皇后零花钱越赚越多,一个个把自己捯饬得越来越好看之后,她还能管着谁?
所以她肯定着急啊,着急也没用,出了承乾宫与乾清宫,奴才们不会听她的,她想克扣点份例什么的,人家又不在乎,她还能怎么样?人人都防着她,把她当菩萨似的好吃好喝的供着,半点儿错处挑不出来,她想出气都找不到地方。
董鄂氏家族也因为贤皇贵妃受了连累,后妃们的娘家都跟着沾光挣银子,又能拓展人脉,宫里的娘娘们虽然没有宠爱,可是不耽误人家家族风光啊!董鄂氏就惨了点儿,贞妃依然专注于跟贤皇贵妃过不去,根本没参与皇后的小团体,宁悫妃是个聪明的,借着有二阿哥做桥梁,挤进了皇后的阵营。
可是董鄂氏也就只有她那一脉跟着受了益,其它的分支,处处被打压,处处受排挤,皇上一直在升贤皇贵妃父亲的官职,也大肆封赏她的家族,兄弟,有什么用呢!被孤立的权贵,也不过表面风光罢了!
四阿哥生下来的时候,比寿儿当初好不了多少,一样的身弱。皇上把黄太医调去承乾宫,希望他也能像治好寿儿一样治好他的第一子,可惜啊,四阿哥没有那个命,一直病病秧秧的不见好,顺治不惜放下脸面,求到婧瑜宫里,要了婧瑜当初给寿儿补身子的药膳方子去,只是贤皇贵妃疑神疑鬼,不肯让四阿哥用,那就不关婧瑜的事了。不意外的,四阿哥不到八个月就夭折了。
又是一场折腾,贤皇贵妃要死要活的伤心,皇上跟着要死要活的伤心,追封和硕荣亲王什么的闹腾,再怎么折腾,人都没了,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些虚名罢了。宫里宫外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皇上在遇到贤皇贵妃的问题的时候的脑残行为,早就见怪不怪了,就让他折腾呗!
折腾完了,也就消停了。贤皇贵妃没了孩子,唯一能抓住的,就只剩下皇上了,便越发抓皇上抓得紧,盼着能再怀孕,再有孩子,皇上干脆就真的独宠起来,真有要跟贤皇贵妃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意思了!
怎么还不是过日子呢!只要互相不打扰,各自安好,就行了呗!这样的日子,对婧瑜来说,才是最自在的。
日子过得很快,顺治十七年很快就到了,顺治做皇帝真的挺厉害的,除了台湾的郑成功还在独立,天下已经基本平定了。
婧瑜的生意越做越大,没办法,背景实在太强硬了嘛!也因为后宫的主子娘娘们亲自参与经商,内务府再没有皇商存在,内务府都快成了给娘娘们跑腿打杂的管家了。
还得跟外面那些王府、主子外家们争着表现,实在是可用的人太多,一个表现不好,皇后娘娘是真不惯毛病啊!收拾起来犯错的奴才,一点情面都不讲。但是对于办事办得好的,奖励起来,也是让人分外眼红。所以,人人都争着表现,半点不敢撂蹶子。
婧瑜是在现代做过企业的人,怎么管理一个公司对她来说,不是太难的事情,何况在清朝这样的封建设会,下面的人都是奴才,还不是雇员,也没有各种法律限制,简直是生意人的天堂。
婧瑜通过几年时间的过渡,在尽可能表现正常的情况下,找了很多商人取经,加上与各位娘娘集思广益,甚至咨询了不少户部的管员,基本定下了生意的管理制度。
娘娘们的生意已经发展成了衣食住行无所不包了,婧瑜给商号起了统一的名字,就叫皇室商行,再细分比如皇室票号,皇室车行,皇室客栈,皇室点心,皇室成衣等等。
管理人员都是内务府与各位外家的奴才,每年都有很多新人从各处选出来,统一进行培训,然后分散到全国各地。婧瑜坚定的认为高薪可以养廉,所以各地商行的掌柜伙计们的待遇都非常好,一个最底层的小伙计的工钱,养活一个五口之家一点问题没有。
不只高薪,还有福利,比如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年底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金,再比如五十岁之后可以退休,按工龄长短拿退休金,再比如,有突出贡献的,除了金钱的奖励,还有身份上的提升等等。
因为高薪,当然监察就非常的严格,婧瑜专门成立了监察部门,叫养廉处,这部分的负责人,不再是各家的奴才,而是各家的主子了。养廉处没有工资,各家却都认真无比,谁也不想自家银子被奴才给黑了啊!还有就是各地负责人轮换制,绝不让任何一个商铺成为一家之地。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还有很多因地制宜的细则,婧瑜也不是全部都知道。
还有随着盘子越铺越大,挣的银子越来越多,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规矩也一直都在改变,都在适应。
当贤皇贵妃的身体越来越不好,皇帝已经开始不上朝,时时陪在她身边亲自照顾的时候,皇室商行的红利正式超过了国库。皇上与太后一直都知道皇室商行很能赚钱,但是他们当然不知道皇室商行到底挣了多少钱,这点,各家很默契的对最高机密保持了沉默,但是当一家商行,利润超过国库的时候,大家都坐不住了,谁都能看出来危险了。
于是,婧瑜亲自与各宫娘娘与各王府协商,表明利害。之后,带着各宫娘娘与福晋们,到慈宁宫找太后,把皇室商行每年五成红利上交国库。
太后拿着账册,久久不语。
婧瑜知道太后忌惮了,“太后,臣妾原本只是想带着大家伙儿找点儿事情做,也给寿儿他们几个小的赚些家底,真没想到会发展成这样!
您放心,咱们绝对不会与民争利,现在,所有咱们涉猎的行当,全都对百姓开放的,也有很多商家在做同样的买卖,咱们也没打压。还有,商行也没有利用身份,参与朝庭的事儿,只要是朝庭控制的,咱们全都半分不曾伸手。”
“你说的,哀家都知道。你们做买卖确实规矩,比那些普通的商户还要规矩,所以这些年,我和皇帝都没有干涉。
其实,你们生意做得这么好,对大清,也是有功劳的!汉人们日子过得好了,反心也就小了。还有,这些年,但凡哪里受灾,皇室商行不但没有哄抬市价,还布施赈灾。哀家知道你那土豆、地瓜和玉米救了很多人。
还有这几年,跟西藏,蒙古通商,用衣食换他们的牛羊,那边儿的人现在是牛羊越养越多,反倒马匹的数目少了不少,边境已经好几年没有战事了,你们功不可没。”
毕竟婧瑜都把一半的利拿出来了,就是太后,也不能直接把人家的商行都给连锅端了吧!再说,也都不是外人,她也没法开口啊!
几日之后,各家都有了封赏。皇上看到那几百万两银子,终于正视起了这个他从前没有看得起的,他的后宫妃嫔们玩闹一样开起来的“小铺子”。
第12章 谁也别想废了本宫(12)
顺治一直是个聪明人,当他真的重视皇室商行的时候,很快的,就从商行的管理中得到的启示,在他想要在朝庭上也施行些新政的时候,贤皇贵妃病危了。他再也没精力管其它的,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多留他的爱妃一些时候。
天不遂人愿,顺治的努力,没有留住贤皇贵妃,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七,贤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于承乾宫。顺治伤心欲绝,当时就要出家避世,太后以命想逼,才让他打消了出家的念头,可是整个人的魂都像没有了,精神头儿没了,这人活着,又跟死了有什么区别呢?
婧瑜知道,顺治朝很快就要结束了,她并不知道顺治皇帝具体驾崩的日子是哪一天,只知道是董鄂妃去世不久。看着顺治皇帝疯狂的想念与祭奠董鄂妃,然后沉迷佛学,无心政事,骨瘦如柴的样子,婧瑜知道,他的日子不多了!
顺治十八年的新年,过得一点都不热闹,皇上如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太后痛苦不已,还要操心朝政,后宫人人自危,都小心翼翼的过着日子。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皇帝安排吴良辅代替他出家,并亲自出去看着他剃度。回来的当晚,染上了天花。
皇宫再次封闭了,婧瑜不顾太后与大臣们的反对,亲自照顾顺治。这时候,再不抓紧最后的机会,给寿儿争取点什么,可就再没机会了。
“皇后,你怎么在这里?”顺治睡过来,看到婧瑜,有些不敢相信,他们已经几年都不曾这么亲近的相处过了。
“皇上生病了,臣妾来侍奉啊!”婧瑜拉着顺治的手,笑着回答他,仿佛他们还是当年最甜蜜的时候。
“朕得的是天花,你又何必……”顺治拉着婧瑜的手,有眼泪流下来。太后就在他们不远的地方坐着,看他们的样子,也泪留不止。
“臣妾是皇上的妻子,这些都是臣妾该做的!”婧瑜明知道顺治不久于人世了,怎么也算夫妻一场,快十年的相处,最后再哄一哄他有什么关系。
“朕这些年,对皇后多有亏欠,只好来世再还了!”
“皇上不要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朕自己的情况自己知道。皇后不用劝朕。”顺治闭着眼睛沉默了一会儿,才又睁开眼睛,“咱们的皇儿还好吗?朕有好几年没见过他了。”
“寿儿很好,等皇上好了,臣接就叫他过来。”一个不能同其他皇子一样到上书房上学,没有排行,没有大名的七岁皇子,还真是好呢!
“寿儿;寿儿……朕知道,你把他教得很好。以后,就叫永寿吧!”终于想起来还有个没有名字的儿子了。
“好,就叫永寿。”婧瑜答应着。其实她早就给寿儿起了大名,只有他们母子两个知道,叫云逸,婧瑜跟寿儿说过,希望他以后能像天上的云一样自由,安逸。
“额娘,朕自知时日无多,该安排的,叫他们安排吧!”顺治看着太后,这是交代起后事了。
“额娘都听我儿的,你说。”太后会不会真的全听顺治的,婧瑜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就如同她哄着顺治一样,太后也是。
“儿子这些年,不是一个好儿子,也没有做一个好父亲。孩子们都小,江山以后还要劳烦母亲看顾,儿子不孝。这继位的人选,您看……?”顺治看着太后,并没有说出自己属意哪个儿子,大概除了他的第一子,他也并不了解他那剩下的八个儿子吧!
“哀家尊重皇上的意思……”太后也不说,这些个人啊,可真是累。
婧瑜不想听他们母子拉扯,也不想参与,站起身,想要退出去。顺治拉着她的手不放,终于开口,“额娘看永寿……”
“皇上,太后,寿儿这些年跟着臣妾,没有读什么书,都玩儿野了。皇上对臣妾母子的情份,臣妾铭感五内,只是这江山太重,寿儿是万万担不起的。”
婧瑜不等顺治说出来,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