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仙府种田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木仙府种田纪事- 第1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免偶尔会露出几分孩子气,渐渐变得稳重起来。这些时日可心不在,她常待在小厨房里,不知是因为第一次熬粥得了夫人的夸奖,还是当真喜欢上了厨艺,总之,对于学做菜的热情是一发不可收拾,哪怕不到她轮值,也常早起泡在小厨房里帮忙。当然手艺,也越发进益了。

    圆桌刚刚放下,尚未摆上饭菜,孩子们就排着整齐的队伍,扯着稚嫩的嗓音,大声唱着《男儿当自强》,就从院外进来了。

    温伯乐呵呵的收了扫帚,好似生怕刮碰到小主子们一样,夏至也从小厨房里跑了出来,咋咋呼呼,半心疼半抱怨几个孩子怎么又滚得满身是泥土,然后带了他们去洗手换衣,如意小苗则招呼几个彩云追月帮忙端菜进东厢房摆桌儿。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极了,刚才的安静寂寞被挤得半点儿都不剩,木艾收了手里的书,喝干了杯里最后一口蜂蜜水,领着几个洗干净的儿女们一起吃了早饭。

    然后又教了她们半个时辰的混合运算,读了半个时辰的诗词,最后应着几个小儿女的要求,又讲了个小故事,这才嘱咐大禹带着弟妹开始临帖写大字。虽然她用惯了中性笔、圆珠笔,有些不喜欢毛笔罗嗦,大学时一时热血报了选修,最后只勉强坚持了一年就偷懒放弃了。

    但是,这个时空却是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不,应该说除了她之外,所有人都只用毛笔,就连春分抄起书稿来,也只是在最开始用铅笔,后来不知是不舍得用,还是为了练字,也开始写起了蝇头小楷,那笔锋极清秀飘逸,让她着实羡慕了好久。所以,以前并不重视的临帖被她作为单独一科提上了课程表。每日都是,算学、诗词、临帖,各占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以保证将来孩子们都练就一手好字,不至于让外人笑话了。

    照旧带了春分从后门出去,右拐几十米,就是自家的十几亩良田了,半月不见,地里的庄稼又长高了许多,当然这庄稼不是麦子或者包谷,而是芝麻、花生、辣椒和西瓜。

    芝麻花生的涨势很好,一尺多高地辣椒秧上,也绽开了乳白色的小花儿,微风吹来,隐约摇曳在绿叶下,如同娇俏含羞躲在妈妈身后的小女孩儿一般。细细数数花朵数量,可以预见秋天时,一定会丰产。

    主仆两人又转到了西瓜地前,想想栓栓田里的那些香瓜秧,四处伸展着蔓叶,多到让人无处下脚。可是这西瓜秧上每株却只有少少的七八片叶,简简单单的两三条蔓子,偶尔哪处种的稀薄了还露出了小小一片黑土。

    春分有些担心,轻声问道,“夫人,这西瓜是不是长势有些不好,要吩咐阿大他们多灌些水,施些肥吗?”

    木艾听她说施肥,连忙摇头,她可不想西瓜成熟时,摘下一个要切,却发现上面还粘着一块粪肥,那真是太倒胃口了。

    阿大和阿二哥俩扛着铁锨顺着水渠一路顺着水渠走过来,碰到淤泥堵住的地方,就三两下极容易的把淤泥挑到渠边,把水道疏通好。农历六月末,雨季马上就要来了,如果水渠不收拾好了,万一碰到急雨,很容易就把田淹了。郭管家一日几次的叮嘱两人,这田里的新作物有多重要,他们本身也只是性子憨厚淳朴,并不是傻子,去年他们种的那些新菜蔬在城里卖得多火爆,自家主子赚了多少银子,他们不知道,但是从给他们的厚赏上就可以确定,绝对不少。

    况且前几日两人又开始跟着郭管家编写农书,说是如果印制发行了,以后全百花的老百姓们种这些新菜蔬时,就都算是跟着他们学了。两人激动的一晚没睡,半夜还爬起来对着月亮给黄泉下的父母磕头,感谢他们保佑自己跟了个好主子,不但认了字,还能沾上如此光宗耀祖的大事。

    所以,两人这些日子格外卖力气,差点把田里的这些稀罕作物当做自家孩子伺候,那个小心翼翼,那个认真执着啊。

    此时见到自家主母来地里查看,连忙三步并作两步上前行礼,两人也不会说什么话,只憨憨一句,“夫人好。”就再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木艾对他们兄弟俩一直有一种莫名的信任,他们这样憨厚的人不会溜须拍马,不会心思百转,都是直脾气,只要认准一件事情,往往会一辈子都死心塌地去做,当然就比聪明人更值得人信任。

    木艾温和笑着点点头,然后想起春分刚才的疑惑,于是就拿出来问他们,指着田里的小西瓜蛋问道,“这田里的西瓜叶子比栓小姐那边的香瓜秧要稀少得多,是因为肥料没有上足吗?”

    阿大连连摆手,“不是,不是,夫人,书上说这时候不能再上肥。”

    说完好似怕木艾不相信,扭头对阿二说道,“把书拿出来给夫人看看。”

    阿二应声从怀里掏出一个浅灰色的棉布袋来,本来粗实的大手,小心翼翼从里面拿出一本用粗线缝好的册子,阿大接过来,翻到其中一页双手递给木艾,微微窘迫说道,“夫人,不是我要反驳您,是书上这么写的。”

    木艾接过来,低头仔细看了看,纸页上都是核桃大小的毛笔字,字迹不漂亮,但是很工整,能看得出书写的人极认真。上面简单记录了西瓜种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技术要点,正式春天时她和春分一起分工抄写好交给郭淮的。春分的笔体极有风骨,清秀而不柔媚,很得木艾喜欢,所以,这本书绝对不是原本,极可能是这哥俩亲手抄写下来的。

    木艾指了书页,问道,“这是你们动手抄写的吧?”这话是问句,但是,语气却极肯定。

    阿大、阿二似乎因为给夫人看了自己的丑陋笔法,有些羞赧,挠挠后脑勺,回道,“是,夫人。”

    木艾点点头,鼓励道,“嗯,写的不错,字迹很工整,我记得你们刚进府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如今居然都能抄书了,可见你们是下了功夫习字的,这点值得夸奖。当然,以后如果有闲暇,还是要多练练小楷,这般一页只得几十字,浪费纸张不说,翻开也不方便。”

    阿二憨憨一笑,“我和大哥手大,不耐烦写那小字。有时候蹲在田边记录庄稼长势什么的,还要拿着砚台模块,着实麻烦,恨不得掐节野草拿草汁儿当笔用了。”

    他这话到提醒了木艾,去年是春分全程跟着记录水稻长势,她当时给她配了铅笔和本子,如今,田里有阿大兄弟负责,她就把这事忘记了,也难为这两个粗豪的汉子,要每日揣着笔墨纸砚下田了。

    心神沉到空间看看,前些日子因为孩子们算术学的好,她没人奖励了一只铅笔,加上原来赏给几个丫头的,总共消耗了不到二十只,她当初为了叶小弟,大手笔的在超市里买了几大盒,足有二百多只,彩色的玩具小橡皮也有一大盒,如今只用了十分之一,所以,她也不心疼,随手拿出三只铅笔,两只做成花朵模样的橡皮出来,说道,“这是铅笔,拿回去把一头削尖了,可以直接写字,写错了,可以用这块橡皮擦干净重写,用起来很方便,你们以后下田记录就不用带笔墨了。你们留两只铅笔和一块橡皮,剩下的带给郭管家,他平时应该也有很多需要随时记录的事情。”

    阿大双手接了过去,嘴里说着,“谢夫人赏。”然后翻来覆去的摆弄起来,一脸新奇。阿二在旁边心里痒痒就想抢过来看看,又觉得夫人在这里不好动手。

    木艾微微一笑,“你们继续忙吧。”然后带了春分走了,阿大和阿二再次行礼,目送主子走远了,阿二立刻跳起来,嚷着,“大哥,快给我看看,给我看看。”

    阿大笑呵呵把铅笔递给他,然后拿了橡皮放在鼻子下边嗅嗅,一股甜香味,他纳闷问道,“夫人给的这东西怎么这么香,难道里面掺了香料了?”说着,就要把橡皮塞进嘴里,好似要亲口尝尝味道。

    (老乡用心写的文,书名:重生之军营 (书号1952111)作者:姜小群

    )

正文 第二百四十六章 修路(一)

    第二百四十六章 修路(一)

    阿二大惊,一把从他嘴边夺了下来,小心翼翼用衣袖擦着橡皮上面的水气,怒道,“哥,你怎么什么都要吃。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这是…呃,能写字能擦掉的好东西,我见内院的夏至姑娘用过,可是难得的好东西。”

    阿大瞪着大眼睛,有些不好意思的搓搓手,“我没想吃,就是…就是试试味道。”

    阿二狠狠瞪他一眼,“试试也不行,以后这些都归我保管了。”

    阿大理亏,虽然有些舍不得颜色漂亮的“长木棍”和“小点心”,但也只能同意了。

    阿二看了看水渠也清得差不多了,直接回府找到了郭淮,把事情一说,然后拿出他的那份铅笔橡皮,可把郭淮高兴坏了,他可是常见夫人身边几个大丫头用这种笔的,书写极方便,已经羡慕多时了,可是一直也没敢开口求夫人赏赐。没想到今日就得了一套,当下找了把小刀子,小心翼翼削好笔头,翻开自己案头的书本,写了几个字,当然他是用了握毛笔的方式,微微有些别扭,但是,仗着本身良好的书写底子,几个字也极漂亮。再拿了橡皮轻轻一擦,立刻就半点痕迹不留了。

    阿大这才知道了,这铅笔和橡皮的用途,立刻欢喜了起来,要知道,平日下田,都是阿二动笔,他负责揣着装墨汁的竹筒,或者直接带着砚台墨块,常常沾了他一身墨迹。如今这只“小木棍”不用沾墨汁就能写字,错了还能擦下去,真是太神奇了。

    他就央求弟弟,“平日都是我揣着笔墨,以后还是让我继续保管这笔吧。”

    阿二瞪他一眼,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不行,这笔和橡皮太小,万一丢在地里怎么办,还是我自己保管放心。”说着,就把笔和橡皮放在了坏了。

    郭淮不理他们兄弟的争执,极喜爱满屋转着,想给这对宝贝找个好地方安放,最后看见阿二揣在怀里,于是也决定找媳妇给缝个荷包,他再钉本好本子,日日带在身边用着方便也放心…

    日子每日安静平和的过着,转眼过了三四日,郭淮安排了阿大兄弟全权负责田里的照料,然后带了木五、木八等等剩下的所有人,开始采买粮食,主要是细面,菜蔬自家地里就有,猪肉从村里买了生猪,到时候现杀现做,总之一切都是为了修路做准备。

    连富也给召集了村里所有人在宗祠前开了大会,定好了各家出的劳力和帮工妇人,还有需要用地车马、手推车、头,柳条筐等等工具。几位族老轮流说了几句,再次强调了这条路对于村里的益处,顺便也讲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到时候两个村里还有外来的那么多人一起干活,大伙都要好好出力,如果有消极怠工,或者无故闹事,丢了村上脸面的人,可要受族归惩罚的。

    村里众人,谁不是日日去那种了二十亩新菜蔬的地头转转啊,别的都不冲着,就冲着这些眼见着就大了的茄子豆角,他们也不会偷懒啊,那可都是银子啊,白花花的银子,到时候如果因为这条破路把菜颠坏了或者因为下雨路上泥泞进不来车马,他们岂不是就亏了大笔银子。所以,大伙儿都发了话,谁也不会偷懒,并且还会监督高家村的人也不能偷懒。

    族老很满意,放了大伙儿回去。

    第二日,村头儿那几棵大柳树下,连富就带了十几个人手忙碌着支起了一座大雨棚,就是木杆埋在地下做支撑,上面遮盖了厚油毡,防御又防晒的一种棚子。

    然后又和泥搭了四个大灶台,大大的黑铁锅卡在上面,两个蒸馒头,两个炒菜,完全能供得上二百人吃喝。

    村里抽调的帮厨妇人都是各家伶俐勤快的小媳妇,由村南头的桂婶子领着,在李大*奶的张罗下,抱柴烧灶的,打水的,一边说笑,一边手下不停的忙碌着。木五和木八赶着马车停在棚子前,桂婶子连忙放下手里的抹布,笑着迎上来,“呀,五管事过来了。”

    木五笑着拱拱手,“桂婶忙着呢,郭管家差我过来,把细面、素油、粗茶和盆碗送过来。您跟着一起点点数吧。”

    “好,好,不过,我这老眼昏花的怕数不明白,我叫我儿媳过来帮忙啊。”说着喊了她家前几个月新娶的儿媳过来,“月娘,你识字,跟着五管事点点数,可要记住了,等修完路,还要再送回去的。”

    月娘娘家是离此七八十里远的青牛庄的,他父亲识字,脑子又活络,她小时候因为俊俏乖巧,很得父亲喜爱,也跟着兄长一起学过识字数数,后来兄长到城里当了伙计,家里又有几亩田,在村中也算富户了。李家村的要发财的传言一出,她父亲进城找了兄长,回来就拖人说媒,把她嫁了过来,嫁妆配送也很丰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