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情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楼兰情缘-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从而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唐代回纥展概述及与唐政府的特殊关系

    回纥是铁勒的一支,该部自称为“uyghur”。回纥在汉文史籍中的最早称呼为袁纥亦作韦纥)和乌护'2'(亦作乌纥)。其中袁纥为漠北铁勒中的一部,乌护为天山附近铁勒一部世纪初,袁纥改称回纥,并以时健为君长,建牙于色愣格河,形成了最初的政权。隋末唐初,时健子菩萨立为君长,隶于突厥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回纥又附属于随之建立的薛延陀汗国。至菩萨子吐迷度时期,乘薛延陀汗国与唐交恶的时机,吐迷度联合回纥各部共攻之,并于646年灭了薛延陀汗国。回纥称霸于漠北,吐迷度自立为可汗,建立回纥汗国。此后,被回纥统一的漠北铁勒各部也都逐渐被称作回纥或自认为回纥。

    从646年到681年是回纥汗国展的第一个兴盛期,汗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各部中的威望和在唐朝的影响均大大增加,疆域“以碛为限,大抵北诸蕃悉隶之”。永隆中,东突厥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从682年开始,回纥人逐渐分裂为南北两大部分,其中主体部分向北退缩到原居地色愣格河流域和土拉河以北地区,在突厥碑文中统称为九姓乌护。由于东突厥第二汗国阻绝了他们与唐朝之间的往来,所以在汉文史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他们的报道,但在突厥文碑铭中留下了关于他们的信息'3'。以可汗家族为主的部分则向南迁移到甘州和凉州一带,其王统一直未断年,可汗承宗等人受凉州都督的诬告,流配致死,承宗族子护输杀凉州都督,断绝了唐朝通往西域的通道。在唐军打击下,护输率军北投突厥,“退保乌德山”,回纥汗国屈服于东突厥统治。开元末,护输死,子骨力裴罗继立,揭开了回纥汗国历史的新篇章。

    乘东突厥内乱,骨力裴罗遂联合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在745年灭了东突厥汗国。回纥汗国第二次复兴,统一漠北。骨力裴罗自称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唐朝因其解除了东突厥的威胁,封其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建牙于乌德山(杭爱山支系)、昆河(鄂尔浑河)之间,最盛时回纥控地“东极室韦(今额尔古纳河一带),西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地”。

    745年,骨力裴罗死,子默延啜立年,默延啜死,次子移地建即位,号牟羽可汗年左右,牟羽可汗被宰相顿莫贺击杀,揭开了回纥汗国统治者内乱的序幕。从78o年到84o年间,更迭了十位可汗。在内乱不断的同时,汗国内部又连年自然灾害年改回纥为回鹘年,回鹘大将引黠嘎斯十万骑破回鹘城,汗国瓦解。回鹘各部南下或西迁,进入甘凉、天山和葱岭一带。

    从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来看,回纥与唐政府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特殊性,这是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突出体现。回纥与唐特殊关系的确立开始于贞观三年(629),回纥“始来朝,献方物”,双方正式建交年,回纥联合诸部,配合唐军灭薛延陀汗国,建立了回纥汗国,并遣使告唐;“延陀不事大国,以自取亡,其下骇鸟散,不知所之。今各有分地,愿归命天子,请置唐官。”唐太宗受其所请,亲至灵武会见使者,并正式在回纥各部设置府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长史。”“以唐官官之,凡数千人”。唐政府又根据回纥所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辟了一条大驿道,名“参天至尊道”,沿途分设驿站,供应来往使臣和官员。每岁回纥各部贡貂皮,以充租赋。骨力裴罗复国后,遣使入贡,唐朝封他为奉义王,后又册封为怀仁可汗。从而真正确立了直至8世纪末的双方和好并相互支持的特殊关系。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先表现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年“安史之乱”爆后,由于中央政府实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兵平叛。作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利用这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赏赐外,还规定以唐绢买回纥马,开始了双方间长期进行的绢马贸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6路交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又表现为双方间的和亲关系。和亲始于“安史之乱”,先由回纥公主嫁给唐朝宗室年,葛勒可汗出嫁可敦妹于唐朝敦煌王,肃宗封其为王妃。唐朝则有6位公主和亲回鹃,即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仆固怀恩孙女等。其中758年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疆民族领的第一次,突出体现了双方间的独特关系。和亲在客观上加强了回纥的内向力,促进了回纥与唐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还表现为双方相互信任的心理。与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数民族关系相比,回纥与唐政府间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强烈和浓厚的,双方一再将相互关系说成是甥舅关系,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正是双方间这种长期友好合作的特殊关系,使得回纥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回纥与摩尼教的在华传播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24o年前后)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在我国又称明教、魔教、牟尼教等。摩尼初在巴比伦传教,后因祆教徒反对,他被处死,四散后东来之教徒传教于河中、印度和中国。在3世纪下半叶,盛行于帕提亚地区,而且已经传入中亚粟特地区。

    根据宋代释志磐所撰《佛祖统纪》卷39的记载:“延载元年(694)……波斯国人拂多诞(摩尼教教职)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摩尼教始入中国。此外,《册府元龟》卷971《外臣部·朝贡四》中的下述这段话:“(开元七年)六月,大食国、吐火罗国、康国、南天竺国遣使朝贡。其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伏乞天恩,唤取慕,亲问臣等事意及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望请令其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奉。”也反映了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情况。但由于已在汉人社会建立根基的佛教徒的反对,以及中原统治者历来对域外文明的鄙夷心理,使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教活动受到限制。唐政府于732年下令禁传,只许侨民信仰。中国史籍称该教曰“伪”,即反映了不愿承认其合法性的心态。

    摩尼教能够在中国再兴,并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主要依靠了回纥势力。据《九姓回鹘毗伽可汗碑》六、七、八行中相关记载,安史之乱后,唐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为条件借回纥兵平叛,762年牟羽可汗击败史朝义,占领洛阳,受西胡摩尼法师教化,改信摩尼教年牟羽可汗归国时带回四个摩尼教法师,并逐步促使回纥人普遍信奉摩尼教。由于唐与回纥的特殊关系,768年,唐应回纥可汗之请,允许居留长安的回纥摩尼信徒建大云光明寺传教年,唐政府又应回纥要求,在荆、扬、洪、越等州立大云光明寺年,洛阳、太原也置摩尼寺。于是两京之外,北自太原,南至南昌、绍兴(后至岭南)都有摩尼寺。正是因为回纥人的作用,摩尼教成为唐代外来宗教中除佛教外流行最广的宗教。恰恰也正是因为这一因素,又使唐代摩尼教的传播在几十年后基本陷于绝境。

    84o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嘎斯所灭,回鹘人与唐王朝的关系恶化;842年唐封闭荆、扬、洪、越等州的摩尼寺;843年又将长安、洛阳、太原的摩尼寺产全部没收,摩尼或被处死,或被配。尽管此后摩尼教在中原的传播并未完全停止,但已基本衰落,远逊于公元8世纪6o年代至9世纪4o年代。这说明唐代摩尼教的在华传播并没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是得益并依靠于回纥与唐王朝的密切关系,并随这一关系的变化而盛衰。

    三、唐代回纥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及唐代丝绸的外传

    唐代回纥与中原间的“互市贸易”主要有绢马互市和茶马互市两种形式。绢马贸易是唐与回纥间经济联系的主要形式,始于安史之乱后。这一贸易形式的实施,一方面是由于唐中期以后马政措施败坏,客观上需要购买漠北马匹用于备边和作战。另一方面则是为回报回纥助唐平叛。基于此,唐代宗实行了有利于双方的绢马贸易,规定唐朝购买回纥马,每年最高额为1o万匹,每匹马换绢4o匹。到唐朝后期,唐战马需求量减少,而回纥马却越来越多,致使“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出于军事、边防的考虑,唐政府又不得不维持这种贸易关系,以通过“羁縻”求得北部边疆的安全。绢马贸易是回纥获得巨量丝绢的主要途径。

    【回纥君主列表】

    特健俟斤

    菩萨

    叶迷度

    婆闰

    比栗(比栗毒)

    独解友

    伏帝匍

    承宗

    伏帝难

    怀仁可汗药罗葛骨力裴罗

    葛勒可汗药罗葛磨延啜

    牟羽可汗药罗葛移地健

    武义成功可汗药罗葛顿莫贺

    忠贞可汗药罗葛多逻斯

    奉城可汗药罗葛阿啜

    怀信可汗药罗葛骨咄禄

    滕里野合俱录毗伽可汗

    保义可汗

    崇德可汗

    昭礼可汗药罗葛曷萨特勒

    彰信可汗药罗葛胡特勒

    勿荐公

    勿介可汗药罗葛乌希特勒

    遏捻可汗

    河西回鹘(甘州回鹘)

    英义可汗药葛罗仁美

    顺化可汗药罗葛仁裕

    景琼

    夜落纥密礼遏

    忠顺保德可汗药罗葛夜落纥

    怀甯顺化可汗药罗葛夜落隔归化

    归忠保顺可汗药罗葛夜落隔通顺

    宝国夜落纥

    伊鲁格勒雅苏

    龟兹回鹘

    禄胜

    智海

    (智海之子)

    阿连撒罗

    喇拉汗(葱岭回鹘、黑汗、哈卡尼耶)

    前喇拉汗

    毗伽阙。卡笛尔汗

    巴兹尔

    苏丹。沙图克。柏格拉汗

    巴依塔什

    克里木

    阿里木萨

    阿赫马德

    曼苏尔

    阿赫马

    卡笛尔汗(优素福)

    苏莱曼

    西喇拉汗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

    纳赛尔

    布兹尔

    阿赫马德

    亚古伯

    阿赫马德

    马斯乌德

    苏来曼达吾提

    马黑木

    哈桑特勒

    穆罕默德苏来曼

    阿赫马德

    伊卜拉欣二世

    马黑木

    伊卜拉欣三世

    恰格雷汗(阿里)

    马斯乌德二世

    骨咄禄。毗伽汗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侯赛因哈桑

    奥斯曼

    东喇拉汗

    苏莱曼

    穆罕默德

    伊卜拉欣

    马赫穆德

    奥玛尔

    哈桑

    阿里德

    伊卜拉欣二世

    西州回鹘(高昌回鹘)

    仆固俊

    毕勒哥

第六十七章 铁勒

    铁勒

    '编辑本段'

    词语·铁勒

    【拼音】:tiě1è

    【注音】:ㄊ1ㄝˇㄌㄜˋ

    '词语解释'

    【释义】:古族名。汉时称丁零,北魏时称敕勒或铁勒。隋时铁勒各部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

    【出处】:《旧唐书·回纥传》:“回纥其先匈奴之裔也,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其众微小,其俗骁强,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之特勒。”唐沉佺期《塞北》诗之二:“紫塞金河里,葱山铁勒隈。”《元史·天文志一》:“当时四海测景之所凡二十有七,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

    【示例】:程善之《丁未寄子实辽东》诗:“黑海伐冰通铁勒,黄云横地望沙陀。”

    '编辑本段'

    民族·铁勒

    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年突厥灭高车尽降其部众,铁勒诸部遂广泛地散布在从东到西直至黑海岸边的整个草原上。隋代,铁勒分属东、西突厥,西边有个别部落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