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两杀权势过大,与母亲合谋,诱右杀至可汗牙帐,将他杀死,夺其军队。左杀判阙特勤害怕被杀,先制人,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叶护杀死,另立其弟为可汗。接着骨咄叶护又杀掉这可汗,自立为可汗。
后突厥内乱频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九姓铁勒部落。
742年(天宝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和葛逻禄的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害怕,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并不前来。王忠嗣动员拔悉密、回纥、葛逻禄进攻后突厥。乌苏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厢。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等率领部众千余帐,先后降唐。九月,唐玄宗登花萼楼欢宴来归的后突厥诸领,并分给他们很多赏赐。
744年(天室三载)秋八月,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残部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后突厥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其乱出击,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纥和葛逻禄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回纥领骨力裴罗南下占领突厥故地,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级至唐京。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唐玄宗封她为宾国夫人,每年供给她“粉直”2o万。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九姓铁勒回纥等部的联合攻击下,国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纥。
'编辑本段'
现代突厥
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操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的分布广泛,如前所述。
“突厥”在国外各语种中,原先均与“土耳其人”相同,如英文的Turk,法文的Turc等。现代一般认为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后裔。但为将土耳其人与所有突厥语民族区别开来,现在世界各主要文种中,也都有分别的说法。如英文在Turk之外,又有Turkicpeop1es,指称所有的突厥语民族。俄文在Тypok“土耳其人”之外,又有Тюpk指代突厥语民族。
'编辑本段'
突厥源流
突厥的源流并未有定论,大致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应该带有匈奴的血统。在南北朝至唐朝时住在现今中国西北地方。现代土耳其人,认为自己是突厥的直系后裔,他们认为突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元48年立国的北匈奴。西元6世纪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初归附于柔然。西魏时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政权,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o年)攻灭东突厥,唐高宗显庆四年(658年)唐又灭西突厥,余部西迁中亚。但是在武后(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东突厥帝国。约在7世纪末8世纪初,最后亡于回纥。
'编辑本段'
民族展
燕赵地域处于北方,辽阔广大,燕山南北,长城内外,自远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与中原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带,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通过各种渠道,在这裏汇聚,因此,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汉族之间两种相互区别而又相互依赖的历史文化,在这裏融合。从历史的展顺序看,先秦时期的戎狄,秦汉时期的匈奴、东胡、乌桓、鲜卑,魏晋北朝时期的柔然、敕勒,隋唐时期的突厥、回纥、奚,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契丹、沙陀、女真,元明清时期的蒙、满等族都在北方这块土地上有过形成、展、壮大和相互融合的历史。“五胡”、辽金在这裏有过割据称王的历史,元明清朝则在燕赵的腹地北京建立国都,形成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统治着全中国。因此,燕赵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浑成,不能不带有在这种自然地理和历史背景条件下所形成的双重蕴含,即:平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这是地域民族融合,互吸优长,共同展的结果,从而使燕赵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处于全国中心地位的京都文化的皇家气派相互结合,相互影响,不仅显示出燕赵区域民族融合的特征,而且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历史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所作出的独特贡献。
'编辑本段'
与伊斯兰教渊源
宋灭亡后,中国在元朝统治下统一了,各民族间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展变化,东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回鹘(维吾尔)人,西南的藏、彜、白、僮(壮)、苗、瑶等各族人民,都处在这个统一政权范围内。最高统治阶级所属的蒙古族,过去只局限于在大漠南北游牧生存,同中原来往不多,现在则通过驻防、分封、屯田、从政等关系,大量迁居内地,吸收汉族文化。原来的契丹人、女真人,由于辽金两朝的会聚融合,多数都已汉化,元朝也称他们为汉人。这时还产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回回族。他们原是居于中亚和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部分维吾尔、波斯和阿拉伯人,自唐代以来就有东迁者,蒙古西征后,中西交通大开,加之元朝和中亚、西亚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他们就大批来到中国内地,在和汉族人的多种交往中,他们仍保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族的新民族--回回族。回回族在燕赵地域也多有分布。
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唐朝初年传入中国;辽时传入燕赵。据史籍记载;辽耶鲁丁奉敕建造北京牛街礼拜寺,为伊斯兰教传入燕赵之始。元代,成吉思汗对投靠他的外族人及其宗教实行宽容政策,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开始和蒙古人接触,当时的官称他们为“回回人”。1219年蒙古军3次西征后,回民大批进入中原,有许多被编入“探马赤军”。蒙古统一战争结束后,忽必烈下令各地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在燕赵定居下来,他们保留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在燕京、和林、定州、易县建立了一些清真寺。易县城内礼拜寺内一幢碑,称其寺建于元朝。定州市礼拜寺内一幢碑,建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碑文中对回民人数、建礼拜寺及对伊斯兰教的教理、教义和一些制度都作了记述,成为燕赵伊斯兰教传播情况的最早记录。《秋涧先生大全集》卷八八《为在大都回回户不纳差税事状》云:“今体察到本路(中都路)回回入户,自壬子年元籍,并中统四年续抄,计二千五百九十三户。”反映了伊斯兰教在北京的流传情况。《元史。赡思传》称,赡思家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赡思是元代政治家,回族学者,他在正定的定居,为伊斯兰教在燕赵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编辑本段'
语言
突厥人主要讲各种突厥语。突厥语为黏着语,属阿尔泰语系,跟蒙古语、满语是亲属语言。
'编辑本段'
突厥君主列表
前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552年
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572年—581年
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581年—587年
东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莫何可汗(又号叶护可汗)阿史那处罗侯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阿史那雍虞闾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599年—6o9年
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6o9年—619年
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619年—62o年
颉利可汗阿史那莫贺咄设62o年—63o年
西突厥
君主姓名及另名在位时间
叶护可汗阿史那室点密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575年—6o2年
泥利可汗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6o4年—611年
射匮可汗61o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617年—63o年
莫贺咄可汗63o年
肆叶护可汗阿史那咥力特勒63o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6可汗阿史那泥孰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特勒639年—641年
乙毗咄6可汗阿史那欲谷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o年—658年
后东突厥
骨咄禄可汗(68o年-691年左右)
默啜可汗(691年左右-716年)
毗伽可汗(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乌苏米施可汗(741年-744年,为部将所杀,突厥大乱)
白眉可汗(744年-745年,为回纥怀仁可汗所杀,后东突厥灭亡)。
后突厥
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阿史那默啜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阿史那匐俱716年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拔悉密酋长)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4年—745年
第五十八章 通古斯
通古斯
'编辑本段'
通古斯的范围及源流
通古斯--满语族是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共同体;现在属于这个语族的包括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北部,南起北纬4o度,北至北冰洋,西至叶尼塞河,东迄太平洋。人口大约在一千万左右,其中的主干为现在的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满族。
“通古斯”这个词出现於近代,其含义现存在不同的解释,有“蓄猪之民”和“东方的人”之说。现国内外将其作为对具有亲缘关系的一些民族的统称。
通古斯--满语族的祖先在数万年以前居住在贝加尔湖南部的地区,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展阶段。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原始通古斯人的一部分离开了原地来到了东部地区(即黑龙江上中游和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后展成为女真和满族。留在当地的原始通古斯人继续展,后来被操突厥语族的外来人所融和。
通古斯--满语族缘于同一族群(祖先),故其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极为相似的特征。后因一些外界的因素的影响而分化为南北两支,即北通古斯族群和南通古斯族群。通古斯人中的满族(锡伯人)被划分为南通古斯人,赫哲族是后来从女真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其的体质特征介于南北通古斯人之间,之外的通古斯人皆属于北通古斯人。南北通古斯人虽然出自同一原始族群,但在外表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南通古斯人(满-锡伯)的外表具有长面、直鼻、眼距较近、眼裂较小和上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面部结构比较接近蒙古人等特点,北通古斯人具有脸型较宽和皮肤的颜色蓝等特征。当然这些特征都不是绝对的,因为南北通古斯人毕竟都属于一个原始的族群并且他们之间一直都存在通婚的现象,所以各方的特征都存在于双方的族群中。
'编辑本段'
通古斯族的先世在历史上的足迹
通古斯早在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曾几度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如数千年前的肃慎(相当于中国周王朝时期)、挹娄(相当于中国战国时期)、勿吉(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靺鞨、渤海(相当于中国的隋唐时期)、女真(从中国北宋至十六世纪)以至最后的满族都是通古斯--满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