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这样的话,周灭过程的概况大体就是:
一群小弟们想整死老大。一个小弟把杀手引到老大家中。老大呼救,没人相助。杀手得手之后竟然赖着不走。小弟们只能合力赶跑这个不知趣的无赖,然后立了个傀儡做新老大。为了防止闲言闲语,于是编造了老大荒淫无度的流言,并告诉大家,那时候还以为老大在叫床呢。
岂有此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想来即便是真的举了烽火,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居安思危,搞军队集结演习也不是没有道理。幽王大表满意的同时,大不了让倾国倾城的褒姒站在高处,甜甜地问:“有没有人想看看我这件衣服下面穿的是什么?”
一切搞定,票房大卖。
无论如何,申侯的外孙宜臼果然被诸侯立为新的龙头老大,史称周平王。而申侯引狼入室的罪过竟然没人追究。
周平王即位的时候,镐京已经因为兵祸破败不堪。天子自己的部队也死光光了。诸侯们确定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总要撤兵回家的。没办法,那就迁都吧。
于是,都城迁到东边的洛邑。东周的历史正式拉开序幕。
后来发生的事情让人觉得这个周平王也实在窝囊。
没办法,毕竟世道变了,能给个名誉董事长做做已经不错了。
。。
第二回 郑庄公小霸的热身运动(1)
生?
(1)郑桓公匆忙搬家
如果说西周之灭确实是“小弟合谋杀大哥”的阴谋,那这个阴谋就有一大败笔——多死了一个人。
那就是郑桓公。
郑桓公是周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在哥哥宣王任期内被分封到郑国,郑国由此开国。最初的郑国是在镐京附近,大抵在陕西渭河市华县。华县在1556年也就是明嘉靖年间,发生了一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据统计有83万人丧生。
当时宣王肯定有让镐京边上的郑国拱卫京畿的意图。结果,在犬戎入侵的前几年,郑国竟然自行主张,迁到了东边的河南荥阳。况且新家原本不是桓公地盘,是借来的。
话说郑桓公有一天和太史伯一起聊天。太史伯有一个工作是掌管书籍,可以理解为藏经阁的扫地和尚。以下这段对话再次证明,藏经阁的扫地和尚真不是盖的!大家以后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可得对工作人员客气一点。
郑桓公叹气道:“看来这个老大实在是扶不起。”
太史伯也叹气:“恩,老大要玩完了。”
郑桓公请求说:“我们这些小弟总不能陪他死吧。太史伯啊,你可要拉兄弟一把啊。”
太史伯说:“我看你还是搬家吧。”
郑桓公问:“搬哪儿?”
太史伯说:“往东。我看洛河以东、黄河济河以南是块宝地。”
郑桓公问:“可那是东虢国和郐国的地盘。”
太史伯笑着说:“这有何难?你是老大的叔叔,这些小舵主能不给你面子吗?只要你舍得花钱,自然会把地盘让给你。”
郑桓公觉得不靠谱,再问:“那个地方地势平坦,四方交汇,肯定是兵家必争之地。后世子孙恐怕不得安宁。你说我去长江南边如何?或者去西方?”
太史伯摇摇头:“长江南边不行。那里离荆楚太近,楚舵主一直觊觎总舵主的位子。只要总舵主一死,楚国必兴。至于西方,那里的人素质忒差。你就不用考虑了。”
郑桓公又问:“那你说老大一死,谁会起来争这个位子?”
太史伯回答:“可能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这几个分舵吧。”
郑桓公拱手称谢:“太史伯对本帮形势真是了如指掌啊。”
要是郑桓公再活五百年,估计会拜太史伯为老师。果不其然,之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中原,史称“春秋五霸”。太史伯竟然说对了4个!堪比“隆中对”。
于是,郑桓公让自己的儿子掘突,也就是后来的郑武公,拿着现金去了东虢和郐,说要借地。虢郐心想,手上的土地本来就是原始股,还不知道政府将来大小非解禁的政策如何,不如早点套现。
其实,郑桓公还是非常担心这个地方将来会成为兵家必争,害得子孙不得安宁。最后也不幸一语成谶。但眼下已经顾不上可持续发展了,逃命要紧。郑国终于搬家成功,在荥阳的新家当时叫京城。
。。!
第二回 郑庄公小霸的热身运动(2)
…。网
(2)郑桓公死得蹊跷
郑国搬家了。
犬戎入寇了。
兵戈起,看烽烟,与我何干。
可惜的是,破城之时,郑桓公竟然被犬戎所杀!
按理说,儿子郑武公在郑国,看到烽火知道镐京有难,老爸又从镐京没回来,总该出手相助。可是他一直按兵不动,直到申侯发了邮件过来才知道老爸惨死,这才起兵替父报仇。除非郑武公存心要害死他父亲,不然,原计划很有可能是:
大家让郑桓公留在王都,做内应看住幽王也好,躲在家里不出门也罢,总之是可以确保他的安全。可是,事态发生了变化。借来的犬戎兵不听安排,滥杀无辜,还要杀幽王全家。也许当郑桓公亲眼看到犬戎兵的时候,他就改主意了。他不能对不起祖宗!他知道世上没有神仙,犬戎蹂躏的是祖先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
“申侯误我!”
郑桓公拿起长矛,掩护幽王、伯服、褒姒从王宫逃出,一直到了骊山。山下是敌人的铁桶阵。
叔叔郑桓公看大势已去,向侄儿周幽王提议:“杀回郑国,留着命在,还能打回来。”
一行人突下骊山,没走半里地,就被犬戎围住。
再突围。
又被围住。
郑桓公让手下带着幽王等人先走,自己留下亲自断后。
敌兵将桓公团团围住。
桓公英勇,长缨在手,谁敢杀我!
敌人近战不行,只能射箭。
可怜桓公,万箭穿心而死。
犬戎踏过桓公的尸体,追上幽王。
杀!
杀!
杀!
我们无法知晓郑武公到了镐京,抱着老爸尸身时的丧父之痛。当时郑国刚搬进新家,立足未稳,国力不强,武公又能如何?即使想发作,估计也不会有好结果。
赎罪也好,笼络也罢,最后申侯把女儿姜氏嫁给了他。如果阴谋论还在继续,那么这个姜氏后来又挑动了郑国内乱也是计划之中。
不过,郑武公不会忘记,周平王的天子位上沾染着老爸的鲜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郑国终于成了东周历史上第一个敢跟天子真刀真枪对着干的诸侯国。
东周之春秋战国的乱世风云,也由郑国发端。
。。!
第二回 郑庄公小霸的热身运动(3)
(小//说;网/
(3)叔段反政府事件
周平王,这个曾经的废太子获得了天子大位,从破败的镐京搬家到了崭新的洛邑。也许他还会意气风发地想,新时代开始了,“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可惜实际却是“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
周平王在洛阳,郑武公在荥阳。天子脚下,谁敢放肆?
哪知眼皮底下的郑武公一下子就把曾经借他地的东虢和郐国灭了,后来干脆把国都从荥阳京城迁到郐国故土,也就是现在的郑州新郑市附近。新郑是块风水宝地,这里是黄帝的故里,之后还诞生了韩非子、张良、白居易、高拱等旷世奇才。
原来的京城也没有荒废,反而日渐繁荣,大有“一国建两都”的意思。后来秦朝建立,想把这个地方降为县城,但是规模实在太大,不合县制,只能在城市里头建了道东西走向的“柏林墙”,一分为二。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大家以郑为荣,纷纷改姓“郑”,终于有了现在的“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如果大家现在去荥阳,可以看到一座三人并立的高大青铜像,上书“郑氏三公”。
“郑氏三公”就是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
郑庄公是武公的大儿子,他妈就是申侯的女儿姜氏。
郑庄公人送外号“郑庄公小霸”。他的霸气自打出娘胎就开始了。话为什么这么说呢?
郑庄公全名姬寤生。姬是老爸的姓。人家郑武公有房子有车子有银子,不刷卡不做卡奴,不按揭不做房奴,自然不用倒插门。但是“寤生”这个名字就解释多种多样了:
庄公是姜氏睡觉的时候生的;
庄公生下来的时候没有哭;
庄公出生之后,马上能张开眼睛;
庄公是倒生,就是先出脚再出头。
不过无论是哪种,庄公都算得上神人吧。可是母亲姜氏怎么看庄公都不顺眼。反而十分疼爱后来正常生出来的小儿子叔段,疼爱的程度让人无法理解。
武公在世的时候,姜氏就再三劝武公改立叔段做接班人。从白天说到晚上,从礼拜一说到礼拜天,最后武公被说得头晕脑涨,死了。
姜氏眼巴巴地看着寤生做了郑国老大。按理,事到如今都尘埃落定了,你还想怎样?
也许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是不会了解多个孩子的家庭有多复杂。有时候家长对某个孩子的特别关爱会近乎偏执。这个姜氏就是。她又是从白天到晚上,从礼拜一到礼拜天,翻来覆去地劝郑庄公把京城分给弟弟。庄公才登大宝,好日子没过够呢,要是一不小心步老爸的后尘被活活说死了,该多冤。最后终于答应了。
大夫祭足站出来劝阻:“老大,万万不可。要是封了京城,一山就有两只老虎了。”
郑庄公摇头道:“老妈的主意,就这么办吧。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着瞧吧。”这便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处。
叔段终于如愿被封到了京城,结果姜氏还没完,真是唯恐天下不乱。临走的时候竟然告诉叔段:“你哥哥太小气,我求了半天才封你一块地。你走之后好好准备,将来我俩里应外合,郑国都是你的。听妈妈的话,妈妈织给你的毛衣,你要好好收着。你要是坐上了一把手,我就死而无憾了。”
估计叔段都搞不明白上辈子做了什么好事,让这个老妈对自己这么好。
仗着老妈的溺爱和老哥的放纵,叔段到了京城之后马上招兵买马,最后堂而皇之地开始抢起地盘来。
庄公手下的大夫公子吕气愤不下,忍不住说了句:“阴谋分裂国家!该杀!”
郑庄公笑着说出了心里话:“法治社会,要轻口供、重证据
。。。!
第二回 郑庄公小霸的热身运动(4)
。
(4)证据马上就有了
一天,郑庄公跟老妈请假,说要去周朝见太子。因为郑武公当年又有功劳又有苦劳,所以和卫武公一起被周平王封为卿士,可以理解为“双核”。不过是个超级老少配,当年卫武公已经八十多岁,而郑武公才二十出头。厉害的是,卫武公又活了十三年,害得郑武公熬到了快四十岁,才在周王室中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武公死后,庄公继承了卿士的位子。因为上班方便,也就没住宿舍。按理,庄公说要去周朝,也有可能去去就来。可是这个姜氏坐不住了。她觉得小儿子抢班夺权的机会终于到了。她写信给叔段,相约起事,以为内应。城内举旗为号,大军进城即可。
陈毅同志教导我们:“手莫伸,伸手必被抓。”可惜姜氏和叔段母子都没这个觉悟。她的书信被公子吕截获,邮递员也被杀了。庄公看完书信内容后大呼过瘾,拍着公子吕的肩膀说:“哥们,有活干了。”
那时候的书信是写在竹简上的。写好之后,外头盖上两块木板作为信封,用绳子捆起来,打上结,然后在扎结的地方贴块粘土,盖上私章。破解这种加密手法不难,直接换个信封就可以,如果竹简或者木块有脏污,费点心思也能清理干净。不像后来的纸张,脏了就不好弄了。最关键的章也不难,刻个萝卜章就可以假乱真,反正最后按在泥上也看不大清楚。虽然话说得轻巧了点,不过庄公就是换了个人拿着解密重封的书信去了京城,叔段大喜过望,马上回复邮件。回信自然又到了庄公手中。他拿着证据对公子吕说:“哥们,开工。”
公子吕悄悄领兵埋伏在京城外。叔段如期领兵出城。自己去和老妈会合,儿子去卫国借兵。
结果不言而喻,京城被公子吕拿下。革命老区的老百姓觉悟就是高,纷纷拥护庄公。叔段被围在鄢,史称“克段于鄢”。后来叔段是死了还是逃了,说法不一。不过跟李自成是死了还是当了和尚一样,结局未必重要,总之是一个“输”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