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那锅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周列国那锅粥-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哀姜此来也是有价值的,起码让季友确切地知道了一个重要的情报,那就是鲁国权力彻底真空了,现在不回,更待何时?


/d/



第十四回 齐国后院失火:鲁国庆父之乱(8)

。网

(8)齐桓公的第二次出手



季友拉着姬申立即出发回到鲁国。现在造反派死的死,逃的逃,姬申应该可以顺利即位。



可是一回到鲁国,却发现一个齐国高官正在朝堂等候。



不是别人,正是高傒。而且不是高傒一个人,他更带上了齐国甲士三千,驻于城外。



时光荏苒,高傒已经差不多七十岁。不过,人老不一定就会心慈手软,接下来一番心理较量,将决定鲁国的命运。



因为就在小白知道鲁国再次大乱,国内二度无君的时候,他问了仲孙湫开篇那句话:“鲁国大乱,取之如何?”



还好仲孙湫摇摇头,说鲁国是礼仪之邦,百姓不忘周礼。虽然国内无主,但庆父出奔正是迫于民意压力。臣去鲁国时,看到公子申谈吐得当,是个人物。而且,京城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人头攒动,网络上华文原创文学火热异常,发帖的顶贴的不亦乐乎,看来取鲁不易啊!



小白不禁叹息,鲁国百姓觉悟真是高啊。想来这边,一会儿百姓捅死警察,一会儿警察打死百姓;一会儿老师不管学生死活,一会儿学生一刀刺死老师。不过叹息归叹息,小白看出仲孙湫是个保鲁派,于是叫来白兔先生高傒,要借他慧眼看看鲁国的气数。



他让高先生带兵前往鲁国,待姬申回国之后,如果真如仲孙湫所言是个人才,那就立他;反之,则可灭鲁。



高傒起身与公子申和季友寒暄。高傒打量了一下姬申,发现样貌堂堂,谈吐得当、条理清楚。又出了几道脑筋急转弯,竟然还会抢答;再看季友,早听说季友贤明,今日一见果然忠心为主,有拨乱反正之力,有改革开放之能。想来鲁国还有此等忠臣良主,应该气数未尽,高傒决定代表武林盟主拥立姬申为新任鲁国老大,史称鲁僖公。



齐国三千甲士筑起鹿门之城,用以防范庆父所在的莒国和哀姜所在的邾国可能的进攻。



鲁国人民在喜迎新主人之余,世代不忘高傒的恩德,所谓“犹望高子也”。不过,将近古稀之年的高傒同志还有重要的人生任务,十六年后,八十五岁的高傒再次出手,相助平定齐国之乱,让死不瞑目的小白同志多少含笑而去。



这是后话。



很惨的后话。



且说为保鲁僖公大位安全,季友开始谋划如何除掉社会不安定因素——庆父。



咏叹:庆父&哀姜之死



季友一边安排公子奚斯去齐国面见齐桓公,感谢盟主定位之恩。一边又派人出使莒国,要引渡庆父回国受审。哪知莒子托言两国没有引渡协议,拒绝合作。



季友心知肚明,告诉莒子:“如果遣返庆父,必有好礼重谢!”



莒子贪心不足,果然给庆父下达逐客令。



庆父虎落平阳,只得出走。路遇公子奚斯从齐国回来,奚斯与庆父交好,庆父希望他能回鲁国帮自己求情。奚斯重情重义,表示愿意一试。要知道,庆父现在是头号反贼,而奚斯要在风口浪尖上给他求情,真是够有胆量。



不过,季友一口回绝 :“造反无理,不杀不行!”



奚斯只好踏上传话的路途,可是这等坏消息着实难以对好友启齿。于是,他也不敲门,也不按门铃,直接在庆父暂住地的门口大哭。庆父听到之后长叹一口气,知道无力回天,命不久矣,于是在院中的大树上上吊而死。



奚斯哭罢,进屋看到庆父已死。他命人收敛遗骸,运往鲁国安葬。



季友见到庆父的遗体,也叹息不已。



忽有人报:莒国大军攻打鲁国!



鲁僖公惊问何故,原来是莒子知道庆父已死,特来索取礼品。



季友大怒:“莒国实在欺人太甚。一者,庆父不是莒国直接押解回鲁;二者,积分换礼也得对客服mm客气点,哪有动粗的道理?!”



鲁僖公问季友:“怎么办才好?”



季友让领导放心,新领导刚上台就有人敢挑战权威,不胜不行!于是亲自领兵而去。



临行前,鲁僖公解下自己的宝刀赠与季友:“此刀名曰孟劳,一尺不到,锋利无比,叔父防身之用。”



两军对阵。



季友单车出阵,来到两阵中间,要与莒军大帅说话。



莒军中一车随即出阵,原来是莒子的弟弟嬴拿。



季友提议:“老大打架,找小弟帮忙不算好汉。你我二人,肉搏如何?”



嬴拿随即同意。



于是两人脱去铠甲,下车打起擂台。比赛非常精彩,大战50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季友久战不下,开始发愁;嬴拿心说:“要再不赢,我就要咬耳朵啦!”



这时,鲁国军中响起童声,曰:“孟劳何在?孟劳何在?”嬴拿以为是手机铃声,根本没注意。季友一听,顿悟。原来孟劳宝刀还藏在腰间。再等嬴拿扑来,直接手起一刀,削掉他半个天灵盖。再看宝刀,滴血未沾。季友大赞:果然宝刀!



鲁军鼓噪欢呼。莒军一看礼仪之邦都耍赖,一边骂街一边退场,如鸟兽散。



季友回到军中,抱起一个八岁小童。



原来是季友八岁的孩子行父。季友宠爱他,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习军旅、熟兵器。此番出发前,乖儿子曾问起这把小刀的名称。老爸答曰孟劳,削铁如泥,关键时刻能化险为夷。行父一听便熟记在心。待到刚才事态紧急,小小的行父竟然还记得提醒老爸,最后扭转战局。这个小娃子长大之后,继承老爸季友的衣钵,成为鲁国正卿,连续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打工生涯中,工作成绩优异,但是凡事都三思而后行,连孔老夫子都烦了,说了句:“再,斯可矣。”就是说,哥们,够了!想得太多了。



不过,谨小慎微的他却开创了中华土地改革的先河,大名鼎鼎的初税亩就诞生于他之手。所谓初税亩就是承认私田,按亩计税,让井田制告别历史舞台。这是后话。



先说庆父一除,如何解决哀姜就搬上了议事日程。庆父是自家人,可以自己动手。按理哀姜嫁夫随夫,也是自家人。可是毕竟是盟主姜小白的亲戚,所以比较棘手。鲁僖公和季友一时无计可施,表示琢磨一下再说。



忽一日,消息传来——哀姜自杀。鲁僖公惊问缘由。



原来是齐桓公觉得齐国嫁出去的姑娘大多红杏出墙,不安分守己,实在是给国家抹黑。特别是侄女哀姜,与反贼庆父勾勾搭搭,竟然连续搞死了两任鲁侯。



齐桓公问计管仲,管仲叹曰:“毕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已经不是自家的事儿了,要处理也得鲁国出面才行。”



小白摇摇头:“估计那两位也都怕我心中不快,不敢自己动手吧。”



管仲对曰:“要想处理也得偷偷地才行。”



于是小白叫来竖刁全权处理此事。临行前,小白再三嘱咐:“记住,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竖刁领命到了邾国,说要护送哀姜回鲁国。哀姜以为娘家亲友团来挺,好不欢喜。哪知,就在回鲁的路上,竖刁故意讽刺哀姜:“小mm,你还有脸回去?我看你不如死了算了。”当然说话不会那么糙,但大意就是这样。



被几番挤兑之后,哀姜心中一冷,方知娘家人此行不是保我回家,而是送我归西啊。顿时心灰意冷,自缢而死。



竖刁收敛尸体运往鲁国。差人先报僖公。



季友心中一笑,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他提议僖公,如此这般则可名利双收。



鲁僖公马上着丧服迎灵柩,痛哭一场,以示辈分上的母子情意,对众人曰:“母子之情,不可绝也。”



官民叹服。



话虽如此,哀姜灵位却没能够放入太庙。直到八年后,因为僖公每年拜祭老爸时,看到牌位旁实在太孤单,不想老爸寂寞开无主,才把哀姜之位置于庄公之侧,以示陪伴之意。



想来,陆续给鲁桓公、鲁庄公父子带上绿帽子的文姜、哀姜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光从名字上讲,哀姜是因为下场惨淡,谥之曰“哀”,没多大说头。当然同比姑姑宣姜因为嫁给了卫宣公才曰“宣”而言,得个谥号也算不错了。但是文姜却是因为本身文采出众、聪慧靓丽才曰“文”。其实就在齐僖公要和郑庄公攀亲的时候,以为世子忽要娶来文姜的郑国人大声欢呼,奔走相告,作曲一首《有女同车》。众人传唱,稳居流行榜单top1。此曲后被收录到《诗经》的《郑风》之中,流传至今。



自古“红颜祸水”之说泛滥,这点早在之前褒姒之死中唠叨过。文姜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不听草根民声,光看那些古代文人的评语估计是看不出什么的,就好比听当今的某些专家论调,其实还不如看看网上的“砖家”来的有启发。女人越当越快乐,估计也是最近的事儿了。不禁想起了文姜收到过的一封情书。上书:“桃有英,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复吁嗟!”



落款:诸儿,也就是齐襄公。



且说,鲁国大乱终于平定。鲁僖公眼里最感激的自然是叔父季友,打算大赏之。季友惭愧道:“我和庆父、叔牙都是兄弟。结果一个被我逼死,一个被我毒死。今后还有何面目在九泉与老爸桓公相见?”



鲁僖公不以为然:“他们都是反贼,不杀不行的。”



季友进言:“庆父和叔牙的反心,说到底也只是推测,没有确凿证据。有逆心,无逆行。”



鲁僖公叹息道:“那就如此如此吧。”于是,季友、庆父、叔牙一脉都被封爵赏地,季友及其后人称季孙氏;公孙敖继庆父之后,是为孟孙氏;公孙兹继叔牙之后,是为叔孙氏。从此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被称为鲁国的“三桓”。



鲁僖公即位后不久,戎狄兵犯中华,首当其冲的就是邢国和卫国。齐桓公既然是中原武林盟主,自然责无旁贷。



身居乱世,老大不好当啊!


。。!



第十五回 上得了战场 下得了工地(1)

~  

这回兴兵来犯的北狄叫獯(音同讯)鬻。传言是夏朝的末代君王桀的儿子獯鬻在夏朝灭亡后跑到北方建立的流亡政府。这个政权传到后来就是匈奴,也就是《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的,所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1)场子被砸 小弟被害



这回兴兵来犯的北狄叫獯(音同讯)鬻。传言是夏朝的末代君王桀的儿子獯鬻在夏朝灭亡后跑到北方建立的流亡政府。这个政权传到后来就是匈奴,也就是《史记·匈奴列传》中开篇的,所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当年周文王的祖上周太王的时候,老被獯鬻欺负,给钱给女人,无论怎么公关就是摆不平。周太王手下的百姓都怒气冲天,不想窝窝囊囊地活着,誓要与獯鬻一战。周太王摇摇头,叹气道:“人家是黑社会,咱们打不过的。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周国决定暂且忍下,先迁徙或者说逃亡到岐地。



周太王的逃跑是战略转移。远离獯鬻之后,周围环境安宁了许多。太王精心治国,终于周国崛起,周强而獯鬻弱,獯鬻也就不敢太欺负周国了。周太王一脉传到周武王,终于,周国摇身一变成了周朝。而后世就追溯周王室的成功史,把当年周太王的搬家行为概括为大丈夫能屈能伸,与后来的勾践兵败为奴,其后卧薪尝胆一举吞吴做类比。



所谓“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勾践事吴”,说这句话的是亚圣孟子。



如今袭扰邢卫的是獯鬻大当家瞍瞒。瞍瞒听说齐桓公同志当上了中原武林盟主之后竟敢北伐山戎,灭令支,平孤竹。自古少数民族都是很抱团的,这其实跟民族没关系,实际是人性使然。只要是有点理智的人都会明白积少成多、唇亡齿寒、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所以,看到少数民族兄弟被欺负,瞍瞒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几年的秣马厉兵之后,他决定发兵两万,南下教训中原人。“既然小白灭了俺两个兄弟,俺也要回敬他两个。”瞍瞒打开google map,补了补地理知识,发令:灭邢平卫,杀光、烧光、抢光。



邢国,位于河北邢台。虽然不是大国,但是战略位置重要。地理上,邢国可联络齐、卫、燕,肩负着阻止戎狄东出太行山,骚扰周朝的重任。这次瞍瞒带上两万小弟,浩浩荡荡杀奔邢国。邢国势单力薄,打得全国残破。就在哭天喊地、四处派人求援的时候,瞍瞒竟然主动解围而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