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广记- 第3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初,李峤与李迥秀同在庙堂,奉诏为兄弟。又西祖王璋与信安王祎同产。故赵郡陇西二族,昭穆不定,一会之中,或孙为祖,或祖为孙。(出《国史补》)

当初,李峤和李迥秀一起在朝做官,皇帝下诏让他们称为兄弟。西祖王李璋和信安王李祎是亲兄弟,所以赵郡的李姓和陇西的李姓很难区别辈份。会见时,有的时候祖孙难辨。(指两氏李姓交往)

张说

张说好求山东婚姻,当时皆恶之。及后与张氏亲者,乃为甲门(〃甲门〃原作〃申明〃,据明抄本改。)四姓。郑氏不离荥阳,又岗头卢,泽底李,土门崔,皆为鼎甲。(出《国史补》)

张说家族喜欢同山东人结为姻亲,被人看不起。后来,凡是同张说家族结为姻亲的,都是学问有成的,被称为甲门四姓。荥阳郑氏、岗头的卢氏、泽底的李氏、土门的崔氏,都是张说家的女婿,都中进士。

杨氏

杨氏,自杨震号关西孔子,葬于潼关亭,至今七百余年,子孙犹在阌乡故宅,天下一家而已。(出《国史补》)

杨氏宗族,从西汉杨震号为关西孔子,死后葬在潼关亭,到宋初已七百多年,子孙仍然住在老地方的老房子里,天下仅此一家。

李益

李尚书益有宗人庶子同名,俱出于姑臧公。时人谓尚书为文章李益,庶子为门户李益,而尚书亦兼门地焉。尝姻族间有礼会,尚书归,笑谓家人曰:〃太甚笑,今日局席,两个坐头,总是李益。(出《因话录》)

尚书李益和本宗李氏的一位庶子(非正出为庶子)同名。都是姑臧公的后代。当时人们称尚书李益为文章李益,称另一李益为门户李益。尚书李益同时也又被称为门户李益。亲属有聚会,尚书李益参来归来,笑对族人说:〃太好笑,今天的宴会上两个首座,都是李益。〃

庄恪太子妃

文宗为庄恪选妃,朝臣家子女者(明抄本〃子女者〃作〃有女子〃。)悉被进名,士庶为之不安。帝知之,召宰臣曰:〃朕欲为太子婚娶,本求汝郑门衣冠子女为新妇,(明抄本〃妇〃下有〃扶出来田舍齁齁地如〃九字。)闻在外朝臣,皆不愿共联作亲情,(明抄本情作家。)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明抄本打作把朕二字。)家罗诃去。因遂罢其选。(出《卢氏杂说》)

唐朝,文宗为太子李永选妃。朝臣们的女儿俱在其列,送上名单。人们都感到不安。文宗知道后,对宰相说:〃我给太子选妃,本来只打算在你们郑氏宗族中的有官位者家庭里面考虑,但听说外面的朝臣们都不愿和我做亲戚,为什么?我们李氏也是几百年的氏族。〃不久,庄恪太子暴死,这件事作罢。(庄恪是李永的谥号)

白敏中

白敏中为相,尝欲以前进士侯温为子婿。且有日矣,其妻卢氏曰:〃身为宰相,愿为我婿者多矣。己既姓白,又以侯氏儿为婿,必为人呼作侯白尔。〃敏中为之止焉。敏中始婚也,已朱紫矣,尝戏其妻为接脚夫人。又妻出,辄导之以马。妻既憾其言,每出,必命撤其马,曰:〃吾接脚夫人,安用马也。〃(出《玉泉子》)

白敏中做宰相,曾打算把女儿嫁给前进士侯温。这个打算已经好久,他的妻子说:〃你做宰相,愿意给咱家做女婿的人很多。咱家姓白,再找个姓侯的女婿,人家准得叫侯白。〃白敏中取消了这个打算。白敏中结婚时已经做了大官,曾跟他妻子开玩笑,说你是个捧脚夫人。他妻子出门,派马队开道。妻子有憾于前言,撤马队,说:〃我是捧臭脚的夫人,用什么马队?〃

汝州衣冠

汝州衣冠,无非望族,多有子女。有汝州参军亦令族内,于一家求亲,其家不肯曰:〃某家世不共轩冕家作亲情。〃(出《卢氏杂说》)

汝州做官的,出身都是望族,有很多子女。汝州参军(官名)向一家求亲,那家不肯,说我们家族世代不跟望族做亲戚。

黄生

有黄生者,擢进士第。人问与颇同房否?对曰:别洞。黄本溪洞豪姓,生故以此对。人虽咍之,亦赏其直实也。(出《尚书故实》)

姓黄的学子中了进士。有人问他是否愿意同住,他说,别洞。黄姓是溪洞的氏族,所以他把房子说成洞。人们虽然讥笑他,但也欣赏他的直率和朴实。 


m。



第一百八十五 铨选一

 生小说_网 

蔡廓 谢庄 刘林甫 张说 温彦博 戴胄 唐皎 杨师道 高季辅 薛元超 杨思玄 张仁祎 裴行俭 三人优劣 刘奇 狄仁杰 郑杲 薛季昶 邓渴 李至远 张文成 郑愔 崔湜 糊名

蔡廓

宋废帝时,以蔡廓为吏部尚书。录尚书徐羡之谓中书令傅亮曰:〃黄门已下,悉委蔡,吾徒不复历怀。自此已上,故宜共参同异。〃廓闻之曰:〃我不能为徐羡之署纸尾也。〃遂辞不拜。(出《建康实录》)

宋废帝(前宋,刘裕所建)时,打算任用蔡廓做吏部尚书。录尚书(代理尚书令)徐羡之跟中书令傅亮说:〃黄门侍郎以下官员的任用,都由蔡廓决定,咱们不参加意见。黄门侍郎以上的官员任用咱们共同商定。〃蔡廓听了,说:〃我不能跟在徐羡之后面签名。〃辞掉这个官职不做。

谢庄

宋谢庄字希逸,侍中微之子,黄门思之孙。美仪容,善谈论,工书属文,好言玄理。少为文帝所赏。帝一见之,辄叹曰:〃蓝田生美玉,岂虚也哉?〃庄代颜峻为吏部尚书。峻容貌严毅,常有不可犯之色。庄风姿温美,人有喧诉,常欢笑答之。故时人语曰:颜吏部瞋而与人官,谢吏部笑不与人官。庄迁中书令侍中,谥曰宪。庄家世无年五十者。庄年四十二,祖四十七,曾祖四十三,高祖三十。子朏、籥,并知名。(出《谈薮》)

前宋的谢庄表字希逸,是侍中谢微的儿子,黄门侍郎谢思的孙子。仪表堂堂,善于言辞,字写得好,文章也做得好。并且好谈论玄学。少年时期就被皇帝(刘裕)所赏识。皇帝每见他就说,蓝田那个地方产美玉,确实不假。谢庄取代颜峻做吏部尚书。颜峻很严肃,常现不可侵犯的面色。而谢庄生得俊美,待人温良。即使有人陈述言词激烈,嗓门高,他也能微笑以待。所以当时的人说,颜峻瞪着双目给人官做。谢庄虽笑,但不给人官做。谢庄升到中书令、侍中的官。逝世后,追封号为宪。他家世代没有人活到五十岁。谢庄逝世时四十二岁,祖父逝世时四十七岁,曾祖父逝世时四十三岁,高祖父逝世时三十岁。谢庄的儿子谢朏、谢籥都很有名声,谢朏做到很高的官职。

刘林甫

唐武德初,因隋旧制,以十一月起选,至春即停。至贞观二年,刘林甫为吏部侍郎,以选限促,多不究悉,遂奏四时听选,随到注擬。当时以为便。(出《唐会要》)

唐高祖武德初年,按照隋朝的惯例,十一月开始选官,到春天停止。太宗贞观三年,刘林甫任吏部侍郎,认为这样做时间短促,对官员的考查了解不细,不深。便奏请不限制选官的时间,随时承办,都认为方便。

张说

武德七年,高祖谓吏部侍郎张说曰:〃今年选人之内,岂无才用者,卿可简试将来,欲縻之好爵。〃于是说以张行成、张知运等数人应命。时以为知人。(出《唐会要》)

武德七年,唐高祖对吏部侍郎张说说:〃今年选用的官员里面肯定会有有才能的人,你可以了解一下报告我,我打算重用他们。〃张说就推荐了张行成、张知运等几个人。当时人们认为张说知人善任。

温彦博

贞观元年,温彦博为吏部郎中,知选,意在沙汰,多所摈抑,而退者不伏,嚣讼盈庭。彦博惟骋辩与之相诘,终日喧扰。颇为识者所嗤。(出《唐会要》)

贞观元年,温彦博任吏部郎中,主管选用官员。打算淘汰一些冗员,对淘汰的官员有些压制。这些人压而不服,找他争论。温彦博跟他们辩论,吵得不可开交。被当时的有识者耻笑。

戴胄

贞观四年,杜如晦临终,请委选举于民部尚书戴胄。遂以兼检校吏部尚书。及在铨衡,颇抑文雅而奖法吏,不适轮辕之用。物议(〃议〃字原缺,据明抄本补。)以是刺之。(出《唐会要》)

太宗贞观四年,宰相杜如晦临终之前,启请把选任官职的事委托给民部尚书戴胄。太宗就让他兼职署理吏部尚书。在选任官员方面,戴胄颇压制儒臣,而选任一些执法严苛的人,结果不能得心应手。人们议论,往往用这件事来讽刺他。

唐皎

唐贞观八年十一月,唐皎除吏部侍郎。常引人入铨,问何方稳便?或云:其家在蜀,乃注与吴。复有云:亲老,先住江南,即唱之陇右。论者莫测其意。有一信都人希河朔,因绐云:愿得江淮,即注与河北一尉。由是大被选人绐言欺之。(出《唐会要》)

太宗贞观八年十一月,唐皎被任命为吏部侍郎。委派任官时经常问人,你到哪里任职方便?人家或许说,我家乡在四川,他就把这个人派到江苏去。又有人说明家里住在江南,而且有老人,他就把他派到陕甘去。谁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有一位信都人,希望到河北一带任职,就骗唐皎说:〃我愿意到江淮(安徽、江苏)去。〃结果,唐皎把他派到河北某地担任县尉。此后,人们摸到了规律,常常骗他。

杨师道

贞观十七年,杨师道为吏部尚书。贵公子,四海人物,未能委练,所署多非其才。深抑势贵及亲党,将以避嫌。时论讥之。(出《唐会要》)

太宗贞观十七年,杨师道做吏部尚书。提拔的一些官员多是公子哥儿。真正有才能的人物,得不到重用。他除授的官员,大多数是些庸才。而且他又反过来压制其他有权势的人和自己的朋友与亲属,用这个方法来避嫌,表示他公正。因此,被人们耻笑,讥讽。

高季辅

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知选。凡所铨综,时称允惬。至十八年于东都独知选事,上赐金镜一面,以表清鉴。(出《唐会要》)

太宗贞观十七年,吏部侍郎高季辅主管官员的选授。凡经他选授的官员,自身认可,人们也满意。贞观十八年,高季辅到东都洛阳独立主持选授官员的事,唐太宗赐给他一面金镜,表彰他为官公正廉明,让人借鉴。

薛元超

永徽元年,中书舍人薛元超好汲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真等十余人。时论称美。(出《唐会要》)

永徽(高宗年号)元年,中书舍人薛元超喜欢举荐贫苦而有才能的人。他向皇帝举荐了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真等十余人。被人们称为美谈。

杨思玄

龙朔二年,司列少常伯杨思玄恃外戚贵,待选流多不以礼而排斥之。为选者夏侯彪所讼,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奏免官。时中书令许敬宗曰:〃必知杨吏部之败。〃或问之,对曰:〃一彪一狼,共著一羊,不败何待!〃(出《唐会要》)

龙朔(高宗年号)二年,司列少常伯(吏部尚书别称)杨思玄自恃自己是外戚权贵,对待参选的官员又排斥又无礼。被参选的夏侯彪状告。遭到御史中丞郎余庆弹劾,罢免了官职。当时,中书令许敬宗说:〃我知道杨吏部非败不可。〃别人问他为什么,许敬宗说:〃一只彪、一只狼合吃一只羊,他能不败吗?〃

张仁祎

唐总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委事于员外张仁祎。有识略干能,始造姓历,改修状抹铨替等程式。敬玄用仁祎之法,铨总式序。仁祎感国士见委,竟以心劳,呕血而死。(出《唐会要》)

高宗总章二年十一月,吏部侍郎李敬玄把主管事务委托给员外郎张仁祎。这个人既有胆识又有能力。把官员的姓氏、履历造录成册。又修正了选官的程式。李敬玄采用他的办法,完备了选官的程序。张仁祎很感激李敬玄这样以国士待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竟累得吐血而死。

裴行俭

咸亨二年,有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以文章见称。吏部侍郎李敬玄咸为延誉,引以示裴行俭。行俭曰:〃才名有之,爵禄盖寡。杨应至令长,余并鲜能令终。〃是时苏味道、王勮未知名,因调选,遂为行俭深礼异。仍谓曰:有晚生子息,恨不见其成长,二公十数年当居衡石,愿识此辈。(明钞本〃识此辈〃作〃此为托〃)其后果如其言。行俭尝所引偏裨将有程务挺、张虔勖、崔智拢⑼醴揭怼⒌辰鹋⒘蹙赐⒐狻⒗疃囔瘛⒑诔莩V∥#ǔ觥短苹嵋罚

咸亨(高宗年号)二年,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都因诗词文章非常杰出而著称。吏部侍郎李敬玄对他们都很推崇,引荐给裴行俭。裴行俭说,他们确实很有才华,但是恐怕没有爵禄。杨炯能够做县令,其余的连县令怕也做不到。当时苏味道、王勮还不很知名。应博学宏词科进选,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