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办法,打个大捷就是杀死敌人二百多人,每年二千万两白银的军费,都喂了狗,最后便宜了建奴满清,对于这些兵将又有什么好说的?所以直接推给了兵部。
接着又是一些这个提官,那个告这个等问题朱由校根本不想理会,分别都推给了职能部门。然后准备着回去干点正事了,这好几天了,内廷的安排都没时间去做,得抓紧时间了。但这时却又来了一个巡抚辽东袁崇焕的奏折。说“关内外兵马自枢辅清查后,存十一万七千员名,今又半载,一向逄亡,臣一面清查,酌此中所必用与户部所能供,定为八万八千七十五员名,除各衙门员役在外,缘各衙门更置无常故也,移咨督师部臣,存乎见少,臣又益关门一步营,共合九万二千二百三十一员名。臣用兵之人也,岂不欲多兵以自稳?但征调累在九边,转输累在各省,必天下成其天下,而辽东方得载於天下之中,八年久成,四海同痕,念至此,不得不与天下通融打算也。九万之中有战兵焉,战兵中曰步营、骑营、锋营、劲营、水营,俱因枢辅所定制也,此略地,而前者有守兵焉,则因地之大小、冲缓而多寡其数。每城堡兵分三等,曰屯守、曰马援、曰营烽,此坐信而守者,而站军驿鸁拨马,通军中之血脉,以不疲营伍,俱不可少也。大只祖宗自有法度,竭今日之聪明无能,出其范围,但承平日久,而法度弛,今祗循祖宗之旧地,自一城以及一台,人自总镇以及小兵,物则一车、一器、一谷、一钱,俱载入章程,一人多不得一物少,不得屯戍,宛然营伍如旧,而辽东治矣。故今日当精此九万之兵,以复辽东为辽东,复又且改九万之兵为九万之军务,还年例八十万之旧,而少增之往不再藉,饷不重加,永以辽东护神京,不以辽东病天下,方是作手。臣才力庸薄,非其人也,然未去一日,宜料理一日,况有总兵赵率教,分数明白,纪律精详,真中兴良将也,可藉其力以整刷。兵因旧而将则近取,今秋即分屯东伍,容臣与总兵官分搭应,得之兵马,及早整顿训练,限数月之间,闲习齐肃,而马匹、盔甲、器械逐一查明,具数题请,庶焕然一新,数万之兵而有一二十万之用,画程复辽,计日擒奴,臣亟亟图维以报皇上之知遇也。”
袁崇焕又言:“赵满二镇不和,近屡廑明旨即部覆亦殷殷,臣身在事中宁无说而处此,夫满桂与赵率教俱臣夙昔厚交,即二人亦深相倚,自宁远捷后非其故矣,所以然者赃近宁远时赵率教发其属之精兵以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满桂拒不入其兵,臣强而后入之,又不派城守直至正月二十四日巳时西北角被攻将圯,问继兵于臣,臣始以前屯之兵接击后赵镇遂欲以此分功,而满桂非伹不与之同功且责其不赴援,夹赵率教已摘其精兵赴援矣,余兵为前屯计,若倾营而来保不受西虏之患乎,赵率教此后绝无一言,而满桂则逢人不乎此不和,所以扬于道路也。然满桂不但与赵率教异,白协参游守以至中千把总厅幕官生军民人等,有一和于满桂乎,至昵者其门下之官丁也,而同心者亦少惟夷丁数百则戚然其相亲桂,以为睦于各丁矣。然时有逸去则各夷亦未协于桂也,互忘尽人我之相甘为人用者臣也,未见满桂果降心相与臣,每善下之向亦得其不怒,自兹一捷意气愈横、、、、、、”
听了半天原来是袁崇焕说了个半天,听着也让人晕死,这厮刚开始一副精忠报国、为民请愿的样子,原来这辽东现在才只有那么九万多人,晕啊,以前还以为有二十万呢?这一年二千万两花的那叫一个冤枉!
他这是要干什么?怎么就‘画程复辽,计日擒奴’?这不会就是有名的五年灭奴计划吧?那可得小心了,别让这厮给忽悠的亡国了还帮着他数钱。
这一边刚刚夸完赵率教,一边又开始谈赵率教和满桂的不和,这又要干什么?朱由校真的搞不明白这个辽东巡抚的真实用意,这两位将军可是忠义之仕,都是战死在疆场的,不象你,让京城的百姓给吃了,落了个何可纲一样的下场。但后世的名声可就不一样了。人家是坚决不投降,你是坚决不救援。
想到这里,没有让群臣发表什么意见,直接的问:“朕上次不是让袁崇焕进就叙职吗?怎么他还在辽东?”
“回圣上,可能现在圣旨刚刚到辽东,袁崇焕还没有收到,而这个战报来的快了些。”
“哦,那此事等他来了再议吧,唉,一会毛文龙不好,一会满桂不好,这怎么了得。”后面搬弄是非的话却是朱由校小声说的。“众卿,朕有个问题想问一下,辽东一年耗费多少银两?”
“回圣上,辽响和练响一共是二千多万两。”
“那建奴一共多少人?”
“大约二百万左右”
“刚才据袁崇焕说辽东军才九万多人,却花费如此巨额的军费,怎么花的?”
群臣无一人发言,大殿里一片沉默,静悄悄的只有喘气的声音,很诡异。
“一年下来,大明的百姓要花二千万两白银用来对付这二百万人,这已经是六年了,也就是说一共花了一亿二千万两白银,但建奴却越来越强,辽东军却没有什么建树,他们整天的拿着这么多的钱在做什么?这样的兵这样的将,朕要他们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朱由校早就想说了,大明的九边精兵被集中在了辽东,但收获真的是微乎其微,恰恰相反大多都成了汉八旗。而连续的加收的辽响练响又极大的剥削大明的百姓,然后使大明流民大大的增加,最后更是遍地义军。大明最后灭亡,这就是辽兵作战不利的最终后果。
朱由校的话真的很重很重,没有人能够接他的话,这几年和建奴打仗真的被打怕了,野外做战根本不是建奴的对手,一上阵兵就害怕的要死,这仗怎么打?套用刚才的说就只能“未敢浪言战也”,还怕这话传出去寒了辽东将士的心,这都多少年了,不断的为着大明做战,结果皇上却这样一句话否定了,这可怎么得了?
“皇上,辽东的战士都在浴血奋战,只是建奴势大,才有这样的结果,请皇上体谅。”
“浴血奋战?哼,就这样的结果,拿了一亿多两白银战出这样的结果?辽东才仅仅九万兵马,每年却花费二千多万两银子,等于我大明百姓养活了十万六品官员,难道这就是浴血奋战的结果?朕今天不做任何评价,但最多半年,朕会有话说。日讲官把朕这话记下来。接着下一个议题吧。”朱由校现在也是越说越气,自己也拼命的忍着,等半年后净军和锦衣卫练成之后,不,如果有弩箭在手,只需要二三个月,到时候再看吧,他也知道,有许多的人眼睛都盯着这辽响练响,其实能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明朝最终的灭亡就在这辽响之上,不把它拿下,一切都是妄谈。
大臣们一听,皇上这话真的有相当的重,大明养活着十万六品官员,这是不是嫌辽东的钱花的太多了,是啊,一年二千多万,能不多吗?但钱多也不是进了一个人的腰包,户部这边是第一手,得拿一部分吧;兵部这边发下去,不能白忙活吧;路上运送的人员不能白搭脚力吧;到了地头,先发到辽东的文官的手上,不能一点不留吧;然后监军不能干看着吧;将军不能前边流血后边受穷吧;战马得喂吧;战士们得给钱吧;等等这些都伸着手等着这二千多万,难不成皇上都给杀了?
第七十七章 东林智囊
接下来就是,山海太监刘应坤奏颁给官军犒赏银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四两,表里四十六疋见在银十万七千五十两。表里一百五十四疋,清册贮库报闻。朱由校一听直摇头,犒赏银,是明代军士在正饷外所获得各种赏银的统称,真不明白这些边军有什么资格拿这些银子,虽然谁都知道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但你们真的是和建奴在打仗吗?这个时代国家没有个国家的样子,当兵的也更没有个当兵的样了。
“不准,想要银子拿功绩来换!”朱由校气的手有点小抖,狠狠的抓住了龙椅。
听到皇上如此说话,众大臣没一个敢当出头鸟的,几次魏忠贤想说话也没敢出声。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好的说法,人家监军报个数字,有什么可说的,皇上不准的理由也说的过去,本来这犒赏银就是正饷外的银子,拿功绩来换也是理所当然。
然后是总督蓟辽阎鸣泰奏据密云县申本月初六日巳时地微震初九日丑时复大震,数日之内两次示警甚为变异,且目下蝗蝻四出盗贼横行,阿晕挟赏于潮河,虎酋谋窥于辽塞,而逆奴制造舟车阳示西来阴、、、、这是要来打北京的。晕凭他们也敢来,虽然是个急事,不过朱由校一点也不担心,最起码他在位的时候还没有建奴攻过了,不过这个蝴蝶效应也不好说,着兵部处理吧。
接着是,莱总兵杨国栋言登镇兵单船少,乞将调赴觉华兵丁船只早补完足。船,这个可是来大明第一次见到的词,对于船这个东西朱由校真的是个小白,但却也知道古代船以风力为主(帆船),有时也辅助以划桨。船的吃水线问题通过增减船身重量(出航前调试)或调节船桨长度来解决。这对于朱由校来说就有着很大的改动空间,因为后世的船都是用螺旋桨的,如果配上这东西,平时风力或者人力畜力都可以加快船的速度,这还得仔细的谋划,因为以后的海洋可全靠船了,现在南海那边已经是荷兰人的天下了吧,让那个福建的巡抚朱钦相进京述职,看来得需要一段时间了。虽然已经让宋应升建船建港口了,但他毕竟是外行。这个杨国栋虽然不熟悉,但也可以叫过来问问,如果是船的内行,倒是可以用用看。想到这里,朱由校直接说:“宣杨国栋带最好的船工进京述职。”
其实朱由校根本不知道杨国栋是怎么样的人,哪帮哪派的,但历史对他的评价不是太好,历史上记载“杨国栋,山西人,明末将领,官至山东总兵,加都督同知衔。阉党著名人物,为魏忠贤义子。《明史稿?魏忠贤传》谓“总兵梁柱朝、杨国栋等岁时赂名马、珍玩勿绝。'1'”《酌中志》谓:“杨国栋者,逆贤名下牌子,曹承恩之姊夫也。梁柱国者,逆贤名下暖殿胡国用之侄婿也。凡所送之马鞍辔精美,每具何止百余金?不过剥军饷,占军匠,以办之为一己功名也。可叹!可恨!”
杨国栋以行贿魏忠贤,出任山东登莱总兵。他横行一方,勒索从辽东逃难至登莱的难民,逼死无数。后复欲吞并东江总兵毛文龙部,上疏参毛文龙十大罪,以致于毛文龙心灰意冷,上疏请辞。”
但此人是好是坏朱由校根本不知道,只能见步行步,但大臣们却对皇上先是招袁崇焕,朱钦相、何可纲,现在又是杨国栋,真的是很不理解,皇上让他们来做什么呢?还带船工。但那都是皇上的权利,大臣们她无权过问。
下边一个可是个重要的话题,最起码对大臣们来说是重要的风向标问题,“黄尊素解到下镇抚司狱,”(史书上写的是‘角口羊,’应该是解字的异体字。)还是自动的投案自首,从南方一路带到了北京镇抚司狱,这可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一众大臣都眼巴巴的看着朱由校,而魏忠贤为首的人更是看着朱由校,心说,这可都是你老人家默许的,以前搞六君子的时候你装不知道,不会这时候又变卦了吧。
“黄尊素犯了什么罪?”朱由校当然知道黄尊素是什么人,黄宗羲的老子,而且黄宗羲为了他老子的死在后来审许显纯的时候当堂锥之。其实是督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告发尊素,说他虽家居讲学,但与高攀龙私交甚密,于是黄尊素亦在同案被逮之列。
“受贿银二千八百两”老魏硬着头皮说。
“朕这段时间也查了一些太监,都是几万两几十万两甚至有上百万两的数字,他倒是少的,大伴去把他带来,散朝后朕在乾清宫亲自问问。”朱由校可不想这一大儒就这样毁在自己的手中,同时也不想大明毁在这些大儒的手中,大家见个面看看能不能有求同存异的地方。但他却不知道他的这一说法引起了大臣们多大的争议。
东林党(他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党,因为党在古代是贬的不能再贬的词。)们都表现出了喜悦之情,有的是为了风向标而喜,有的则是的确对黄尊素的人品才学所折服,是为友情而喜。一个个大呼万岁。
而老魏为代表的一方则不由的为之暗淡无光,政治斗争是残酷无情的,是血淋淋的你死我活,蛇打不死后患无穷这个道理谁都明白,而且黄尊素又是那样的冥顽不灵,更是东林的智者,这要是放虎归山可就有的头疼了,而且这个风向标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