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高兴地说:“好啊。上一次因为赤壁大战,骆驼兵法没有得到施展。如今,终于又能派上用场了。”
两人约定,诸葛亮留守荆州,负责主持皇族公司的日常工作;刘备亲自率领一个工作班子,进驻益州集团。需要说明的是,曾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就是这个工作班子的骨干成员。一天,庞统在益州集团的某个车间指导工作,突然发生事故,不幸因公殉职。
不久,皇族公司与益州集团进行企业合组,正式更名为蜀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关羽担任了蜀汉集团荆州分公司的总经理,诸葛亮则飞赴成都,出任集团公司的ceo。
创建一种让顾客满意的管理机制
益州集团原来采用的是一种相当官僚的组织结构。由于制度荒废,公司一度形同俱乐部。各级管理人员热中于勾心斗角,而员工们也是怠惰成习。如何让这个烂摊子旧貌换新颜,是刚刚来到成都的诸葛亮所面临着的又一次巨大的挑战。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公司的办公大楼上居然竖立着“让顾客满意”五个金灿灿的大字。诸葛亮问法正:“那五个大字有什么作用吗?”
法正回答说:“那只是一句口号,没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说:“它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必须成为一种机制。我查过资料,你们以前做销售,完全靠业务员到市场上碰运气和瞎蒙,怎么可能真正让顾客满意呢?”
法正问:“你想怎么做?”
诸葛亮说:“加强公司的制度化建设,厉行法制,整顿风气。试想商场如战场,没有一支调度自如的市场营销队伍,如何打得了胜仗?”
法正想了想,说:“从前汉高祖刘邦进人关中时,采取的是宽禁省刑的政策,仅凭约法三章就赢得了父老们的拥戴。如今公司刚刚合组,您也是刚刚来到成都,这样滥用权威,好像不是很妥当吧?我觉得您似乎也应该像汉高祖当年那样,刑少禁缓,争取员工们― 尤其是中层管理干部― 对我们的支持。”
诸葛亮笑道:“先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秦始皇以暴政虐民,老百姓被逼得造反,汉高祖针对此弊端,用宽刑弛禁的策略来赢得民心,这是对的。然而,益州目前的情况与秦时相比,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刘璋之所以暗弱,就是因为他为了得到公司里实力派的支持,采用了讨好他们的方式。以至于公司里特权横行,政令不通。我若再不整肃风纪,与刘璋又有何异呢?”
法正疑惑地问道:“你难道自负比汉高祖还厉害吗?从历史的经验上讲,向来是由禁入宽易,由宽入禁难。你一介书生,有多大本事扭转乾坤?”
诸葛亮说:“只要方法得当,自然可以扭转乾坤。”
法正“喔”了一声,间:“你又有何锦囊妙计?”
诸葛亮伸出四根手指头,说:“我的锦囊妙计是,建设四化。即: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
法正惊奇地笑道:“建设四化?这个口号提得倒是新鲜。你先说说,什么叫组织结构专业化?不同的组织结构对公司的营业绩效又有多大的影响呢?”
诸葛亮说:“同为碳元素构成,钻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为什么比石墨值钱,就在于结构的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蜀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做一个新的组织结构设计,以便实现高效率的分工协作,用企业的整体运作去满足顾客的需要。”
法正又问:“那什么又叫工作方式标准化呢?”
诸葛亮说:“所谓工作方式标准化,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仅生产作业需要标准化,各项管理业务都应该制定标准的程序和方法。在一个高度标准化的企业里,每一个职位的职务权限和工作内容都规定得很详细,当发生人员变动时,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仍然能够一如既往,不会出现因人废职的危险。在日常的工作中,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也便于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和绩效评估。”
法正点了点头,说:“是得有个规矩,否则乱糟糟的成何体统呢?”
诸葛亮说:“为了维持这种体统,我们还需要制度化的管理。所谓制度化,就是要把企业中各项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和禁忌等,拟订成书面的规章文件。这样,在指导员工工作和执行奖惩措施时,就能做到有据可依,以支持工作方式标准化的持续进行。”
法正说:“我想我可以理解你的意思了。可是,光我理解你是不够的,还有那么多的人反对你呢!”
诸葛亮说:“这就是我要说到的第四个‘化’,员工的职业化。我会通过培训来推动员工的职业化进程,以确保员工的工作和职场表现符合公司制定的工作程序、方法、要求。同时,也让他们清楚,积极支持四化建设的言行将会得到奖励,破坏四化建设的言行将会得到严厉惩处。”
法正肃然起敬,说:“我明白了,所谓四化其实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关系。有了组织结构专业化,才能制定工作方式的标准化。有了工作方式标准化,就必须管理制度化。有了管理制度化,才能确保员工的职业化。”
诸葛亮接着说:“有了一支职业化的员工队伍,就能有效地执行让顾客满意的企业发展策略,这就叫机制。”
法正说:“既然您思虑得这样周全,我第一个支持你。我可不想自己被你给‘制度化’了。”
诸葛亮治蜀是管理学的经典史话。他身体力行,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业精神,不断地推动着这套让顾客满意的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和许多喜欢研究高层战略和管理哲学的领导者不一样,诸葛亮十分在意执行的效果,在许多关键的环节上更是亲力亲为,直到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管理学上的成就,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概括: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中,上联说的是市场营销的路线,下联说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要义所在。由于他的这些成就,他成了中国最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管理工作中的压力
有人批评说,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做法不好,不仅使得自己食少事烦,而且不利于培养人才,搞得公司最终出现“蜀中无大将”的难堪局面。一个常常被提起的事例是,公司里罚款30 元的纪律处分都要他亲自过问。
持这种批评意见的人显然忽视了诸葛亮所承受的压力。只有ceo 才能理解ceo,于是,就有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一叹。事实上,诸葛亮并非食少事烦,而是事烦食少。为了排解这种压力,诸葛亮采用了许多方法,其中包括:
1.采用前瞻性的时间管理
用策划推动管理进步是诸葛亮最有成效的办法之一。这种方法也让诸葛亮避免了许多无谓的事务性的干扰。
2.保持忙碌
诸葛亮之所以亲自过问罚款30 元的纪律处分,是为了保持忙碌。许多管理者都知道,忙碌能够有效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
3.及时采取行动
行动也是减轻压力的有效办法之一。当你着手于解决困难时,困难就会变得不那么可怕。
4.专心于工作
专心于工作可以忘却许多莫名的烦恼,尤其是当工作有了令人满意的成果时。诸葛亮发明的一种叫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就是这种全神贯注的成果,它有效地解决了公司在物流上的困难。
5.细数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事
诸葛亮时于好的人品有着一种天然的敏感。无论是谁,只要做了尽忠于公司、有益于社会的事,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即使是仇人也必有奖赏。知此赏罚分明,一方面自己感到喜悦,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员工们的支持,从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工作环境。
诸葛亮是一个高效率的管理者。通过他的管理,基础薄弱、人才匾乏的蜀汉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居然成了全国的三大巨头公司之一。
他是那样满怀忠诚地投人工作,以致于常常废寝忘食,因此得了胃癌。没有人知道,当他沉浸在工作中的时候,他心中像涟漪一样翻动的喜悦和幸福。
作者评说
管理学的全部作用在于,它能够帮助你创建一种让顾客满意的企业机制。你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深刻,你的管理就越有效。同时,你也会认识到,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过程管理,你需要每一项计划都能完美地体现公司的文化主张。为了务实,你可能需要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许多领导者热中于玩味管理学的理念,把关注点放在了很多智力化、甚至逻辑化的问题上。他们对诸葛亮只有一知半解,却敢于嘲笑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管理作风。但你不会像他们那样纸上谈兵,因为你是一个实干家,你关注的是公司的运营实务。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决不容许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类的任何差池。
。。
《水煮三国》精彩书评
小说
《水煮三国》精彩书评
成大业若烹小鲜——《水煮三国》
近日在《国际金融报》上读到连载《水煮三国》,感觉不过瘾,于是买了来,一睹为快,深觉趣味盎然。
它有趣味。作者巧妙地以人所共知的三国人物为载体,将市场管理、营销的诸般道理渗透于一个个故事之中,讲解得通俗快意,令读者在开怀一笑中受到启迪,在笑过之后你就学会如何解那一道道难题。
它有内涵。这部书具有很高的谋略学价值。尽管作者和出版商将其定位于“管理学”范畴,但我觉得它实际上已超乎一般管理学著作而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市场谋略学”。
它有特色。作者构思巧妙,“融三国智慧与管理精义于一体,寓至理于谈笑之中”,将一系列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的理论观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一本正经”为“调侃幽默”,亦庄亦谐,雅俗共赏,格外适合读者求新求异求活求趣的胃口。作者知识渊博,占有资料丰富,借“三国人物”之口,旁征博引,将东西方的市场谋略精华“煮”于一炉,妙论迭出,再加上文学性的叙述风格,令读者大快朵颐。
纵观成君忆在《水煮三国》中阐发的市场谋略学,全书二十三章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职场创业的生存谋略,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谋略,三是团队互动的交际谋略,四是料敌制胜的营销谋略。这四大类内容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以人为本,以智制胜。
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创业时代的七堂必修课”中,作者通过“刘备”由备战高考到进入国际知名学府四年深造的心路历程,生动地诠释了人的心态(思想)与命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决定了成功的最大概率,决定了成功的全部学问”这一生存谋略的铁律。团队建设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着力应对的基础工程,但往往又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难点。
本书将著名的“木桶理论”——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加以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据此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企业才不会变成一个“漏水桶”。
“把梳子卖给和尚”是至今仍被奉为经典的营销故事,然而本书对此却作了颠覆性的批判,成忆君认为这个故事实际上是在鼓励一种商业欺诈,与真正的营销谋略风马牛不相及。市场竞争成功必需的首要条件,是恪守高尚的创业信条。
在坚持诚信的基础上,作者极力推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攻心”谋略。他以“诸葛亮”之口罗列了女人和顾客的21个类比,形象风趣地说:“做生意和追女人的诀窍,其实都只有四个字:攻心为上。”为了达此目的,他进一步列举了市场营销中需要关注的顾客的12个动情点,提出了应对商场变化的上中下三策,从而圆满地回答了“蚂蚁能否绊倒大象”这个需要以谋制胜的营销难题。
其间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异彩纷呈,一段段鞭辟入里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面对市场激烈竞争的沉重压力,作者也体现出殷殷的人性关怀,教给读者消除心理重负的谋略:采用前瞻性的时间管理,避免无谓的事务性干扰;保持忙碌,分散心理压力;及时采取行动,着手解决困难困难就变得不可怕;专心于工作,可以忘却许多莫名的烦恼;细数生活中值得感动的事,可以直接改变自己的心态。
“能攻心即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