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她在东西方的奋斗-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者为王败者寇?还好,四年后八年后或若干年后,只要你强大,还可以东山再起。再来一次!这就是美国民主的热闹和公平。


1961年1月20日中午十二点整,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第35届总统肯尼迪举行就职典礼。这一天,华盛顿下着大雪,是空前未有的大雪,国会大厦东翼临时搭起的木制观礼台却显得格外壮观,来自各州的观礼代表兴高彩烈涌向国会山。


民主党居然给陈香梅发来了邀请!可是她对尼克松的失败很是懊丧,不想去。葛柯伦笑了:“在美国,民主党共和党都是柔性政党,入党脱党悉听尊便,反反复复地无所谓。虽是两党成员但私交极深者也甚多,你何必这么认真?重要的是认真参与,获得种种体验而已。”她知道。生命是种种体验,但要她成为跳来跳去的女人,她不干。不过她还是跟着葛柯伦去参加了就职大典。


她对肯尼迪的第一印象不错。


“我们今天不是庆祝一个政党的胜利,而是庆祝自由的胜利,这一天象征着一个结束,也象征着一个开端,它表示着一种更新,也表示着一种变革……火炬已经传到了新的一代美国人手中。他们是本世纪诞生的,受过战争的锻炼,也受过艰难而又困苦的和平时期的训练……所有这一切不会;在我当政的头一百天内完成,也不会在一千天内完成,也不会在本届政府的任期内完成,甚至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一生中也许还不会完成,但是让我们开头口巴。”


43岁的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词自信,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专习过公共演讲的陈香梅也被感染了,她还只有36岁,“让我们开头吧”,没错。她记起肯尼迪在向妇女拉选票时最喜欢说的两句话:“妇女力量,未开发的资源”,“年长的女人将作你的母亲,年轻的女人将作你的爱人”,何必去追究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呢?话语恰到好处就是征服力。


晚上,她竟怀着政治人物的狂热和少女般的激情,参加了在阿姆基体育场举办的肯尼迪就职晚会。仍旧是纷纷扬扬的大雪,马路两旁都堆起了厚厚的雪墙。可体育场通宵达旦的晚会春意盎然。第一夫人杰奎琳身着飘飘欲仙的白外衣,美丽高贵,她曾是《华盛顿时代先驱报》的采访摄影记者,可眼下,数不清的镜头对着她闪光!只是那双脚委实太大,该穿多少码的鞋呢?陈香梅有时偏爱破坏佳话。她着一袭大红金丝绒长旗袍,襟上绣一枝腊梅,脚上一双刚花75美元买的金色高跟鞋,大雪和狂舞,生生地毁了这双鞋,可是,值!好久没这么尽兴了。


1962年5月,肯尼迪总统约请陈香梅在白宫第一次正式单独会面会谈,委托她为中国难民救济总署主席。在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里,铺着猩红色的地毯,总统宝座后两侧分别竖着美国国旗和总统国旗,对面是美国国父华盛顿的戎装画像,两侧供奉着中国的瓷花瓶,左边壁架上陈列着各国贵宾赠送的礼品,南窗外就是著名的玫瑰园。肯尼迪着蓝灰色西装,白衬衫和蓝领带衬托出他的潇洒风流,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病魔缠身的男子,脊椎先天畸形,先天的肾上腺萎缩、血液病,二次大战受伤又留下了背痛病,所以白宫中有张他专用的摇椅。他站了起来,热情地迎接陈香梅;陈香梅是一袭白色暗花短袖绸旗袍,挽一只白色镶嵌珍珠的手提包,婀娜妩媚。新闻秘书摄下了这一愉悦和谐的镜头。随后,肯尼迪在玫瑰园召开记者招待会,并聘请韩福瑞及尼克松等为顾问。


在肯尼迪,委任反对党的华裔女子出山,是宽容和智慧的展现;在陈香梅,是她政治生涯中的崭新的开端,是美国总统中第一个委任给她的第一件事,也是她与白宫关系序曲的奏响。


其时中国大陆正遭受百年未有的特大自然灾害,是有些人流向香港,所谓难民救济总署当然是出于政治上的诈诈唬唬人造舆论,但陈香梅是扎扎实实地做着,在华盛顿与香港之间穿梭往来。这当儿,她收到了聂光坻弟弟的一封信,告知他们全家已在难民中心,希望她担保他们去美国定居,她心头一热,人生何处不相逢!当她全力以赴办妥他们在加州定居手续后,才知晓聂兄已在几年前病逝于大西北的劳改农场,不胜唏嘘中她却有种解脱之感,总算回报了聂兄当年对她的一片痴情吧。与此同时,她的挚友方丹在香港孤寂地离开了人世间,终生未嫁的她死时刚过不惑之年,惑也不惑不惑也惑,她曾是那样乐天执著地寻寻觅觅,结局却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陈香梅去到方丹简陋的住房,“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雨纷纷泪纷纷披下她一脸。


参政的中国女人(4)


1963年11月22日中午,德克萨斯州达拉斯—沃思堡雨过天晴,处处显得格外清新,而街衢两旁夹道欢迎总统的人群则显得格外喧闹。肯尼迪夫妇与康纳利州长夫妇同乘一部敞篷汽车,后面跟着副总统约翰逊夫妇的座车等长长的车队。十二点半,车队徐徐驶进迪利广场,喜爱穿蓝灰色西装,白衬衫蓝领带的肯尼迪和着一袭粉红衣裙,头戴无边帽的杰奎琳皆容光焕发,向人群频频挥手。在欢呼的海洋中,只听几声枪响,肯尼迪的头颅已喷出鲜血和脑浆,杰奎琳尖叫着抱住了丈夫,在一片混乱中车队向帕克兰医院疾驶而去,但是身遭致命枪击的肯尼迪于下午一时逝世?这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位遭暗杀的总统。民主乎?野蛮乎?这一天,恰恰是他入主白宫一千天。


自德州回华府的“空军一号”总统专机上,约翰逊立即宣誓就任总统,这是美国的宪法,其时,杰奎琳粉红衣裙溅上的血尚未干!11月22日晚,新任总统约翰逊刚回华府,被刺身亡的总统尚未安葬,白宫已是闹腾腾的搬迁场景。摇椅和近三年来肯尼迪用过的东西全给搬出,只剩下红地毯和电话,不过这两样看来也将更换。三年来,白宫弥漫着法国香水味,因为第一夫人爱用巴黎香水,爱着法国时装,爱吃法国大菜,爱说高雅的法语。她酷爱粉红、粉蓝和白色,又爱标新立异,将白宫处处重新布置,并发起美国历史古物回白宫运动。她年幼的一女一子给威严的白宫带来了勃勃生机,就在几天前的报纸上还登着小淘气在爸爸的大办公桌下玩耍的照片呢。然而,富贵若浮云!


目睹这一切的陈香梅忍不住对一位参议员说:“你们西方人也太现实了。最低限度,等总统葬礼完后再搬也不迟。难道多等一天都不可以!”


参议员耸耸肩。“一国元首的责任与工作太重大了,为了不失去一天时间,他们这样做是情有可原的。”


好一个“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是,如果元首没有一丝人情味,那么他的工作还有什么重大可言呢?人呵,争天霸地为哪桩?


杰奎琳却分外沉静。与丈夫最后吻别时,她将无名指上的结婚戒指脱下,放回已安息了的爱人手中,看来,她已将第一夫人的称号划了个句号。肯尼迪葬进了阿林顿军人公墓,在他的墓前点燃着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


肯尼迪墓就在陈纳德墓的下边一点。每每陈香梅去祭扫外子的墓时,都看见这不熄的火炬,她怀念这位美国总统中最年轻者也是美国总统中去世最年轻者。


被人讥讽为“从穷光蛋上升为富豪的”肯尼迪家族,是爱尔兰移民。肯尼迪的曾祖父在韦克斯福德郡的小村镇邓甘斯敦种植甜菜、马铃薯等为生。如果不是马铃薯枯萎病断了生路,他决不会搭上“棺材船”,在大西洋上煎熬四十个日日夜夜,方抵达东波士顿爱尔兰人和天主教徒聚居的移民区。祖父已不甘心平庸,他是连推带爬领着家族杀出重重阻拦一心想进入主流社会。父亲如愿以偿,金钱的魅力,由商界跨入了政界,1938年罗斯福任命其为美国驻英大使;1957年肯尼迪家族已成为最富有的美国人家。肯尼迪本有四兄弟五姊妹,肯尼迪是兄弟中体弱多病的一个,但是肯尼迪家族的家训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不屈不挠不择手段进入社会主流当选为众议员、参议员乃至总统,是家族的奋斗目标。无奈身强力壮的长子在二次大战中死于空难,多病的老二沉浮起伏,请人捉刀写过畅销书,当过海军有过生还成了英雄的戏剧经历,也有过数不清的花边新闻,但肯尼迪终于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只是好景不长,不到三年就死于非命。也许他不这么争强好胜的话,可享天伦之乐几十年呢;可是他毕竟拥有过第一,这是无数千凡的幸福者终生无法攀登到的呀。谁理得清呢?如果没有那场马铃薯枯萎病,肯尼迪家族还在邓甘斯敦小村镇年复一年种着马铃薯吧。


马铃薯枯萎病造就了一个美国总统?!


在政界的边缘打了三年擦边球的陈香梅,目睹过成功者的荣耀和失败者的落寞,友情的地久天长与权势的瞬间涨落!生时不遗余力地追名逐利比不上死留给人的记忆更刻骨铭心?


她想起了1865年4月14日夜十点左右,喜爱看戏的林肯在福特剧院观看英国托姆·泰勒的剧作《我们美国的表兄弟》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林肯的头颅。自由之父倒下了。这一天,恰恰是耶稣殉难日。


林肯是为消除种族歧视百折不回而被暗杀的。


肯尼迪之死却是一个难解的谜。1968年6月6日,拚命追求竞选第37任总统的肯尼迪之弟罗伯特,又在一次竞选演说中被一个疯狂的枪手开枪打死。又一个难解之谜叠印在肯尼迪家族的阴影上。


想得到时却已经失去,失去了时又终归留下了一点什么。


参政的中国女人(5)


陈香梅依然走着参政之路。虽已初次尝到了甜酸苦辣咸,但她不悔。只有这样,她才能真正进入美国生活的主流,才不会做永恒的二等国民。要知道,她虽然加入了美国国籍,但在世人眼中和自己心中,仍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华裔女子。


1962年她获得了法国拉佛耶自由奖。她辞去了乔治城大学的工作,担任美国之音节目制作主任和播音工作,她喜欢“大众传播”这行当,她愿意全美全世界的人都听到她的声音。她已担任共和党政务问题委员会顾问,专门研究亚洲事务,并在全国作循环演讲。


1963年,她的名字赫然印在华府绿皮书上,她并没有骄傲感,只不过多了一份自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她是个中国的端午节诞生的女子。


1968年11月5日,又是美国总统大选日。


这是一个凛冽的冬日,寒风卷着凋零的落叶,但在这萧条肃杀的冬景中,政治氛围浓郁的华盛顿,却将节日般的热闹与战前般的紧张融为一体,处处弥漫着狂热与浮躁。


陈香梅起了个大早,而且盛妆一番。她得先在美京投票,尔后急飞纽约。共和党的竞选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维拉饭店,但真正的指挥部在纽约华尔道夫大饭店,因为尼克松住在纽约,米契尔的律师事务所也在华尔街。尼克松喜欢纽约,称这为“跑道的里侧”,而“任何人除非是在跑道的里侧前进,否则往往要过呆板单调的生活”。


华尔道夫大饭店各层楼各区已进入紧张忙乱的白热化阶段,陈香梅拿到可出入各区的蓝色缎带,与共和党竞选委员会主席米契尔各处逡巡,米契尔紧张得像根绷紧了的弦,陈香梅平静得像微波不兴的湖水。


是的,她胸有成竹、稳操胜券。


1968年春,她被尼克松委任为全国妇女支持尼克松竞选委员会主席,并任财务委员会主席,这是她第三次参与助选。第一次是1960年为尼克松助选,失败;第二次是1964年为高华德助选,亦败北。高华德是空军少将,与陈香梅住得不远,算是邻居,而高华德太太芭妃与陈香梅用的还是同一个理发师,因而私交甚笃。其时54岁的高华德看起来不过四十出头,戴副黑框大眼镜,声音宏亮,为人很是热诚,他是共和党中保守派的代表,可以说是个豪爽、正直的优秀人物,但是陈香梅预感到他不能夺魁,因为太直率!旁观者清,她的预测没错。当时共和党内与高华德的竞争者是自由派代表纽约州长洛克,本来洛克呼声极高,但他忽地与三十年的老伴离异又立马娶了个拖着四个孩子的少妇后,立即被拥戴者放弃了。看起来在美国对竞选者的人品要求还挺严呢,但是风流非常的肯尼迪家族又该作何解释呢?竞选中,高华德与洛克结下怨怼,可香梅与他俩的友情却日渐加深,而且香梅以为,这一次的折腾,为四年后尼克松的竞选铺平了路。那时不少人以为尼克松已是穷途末路,可陈香梅不这样看。参政竞选,要有雄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