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诗艺也颇有些兴趣,学会了弹钢琴,甚至还曾经希望过在音乐会中演奏短号。他在惠灵顿“结识了许多非常好的年轻人”,加入了划船俱乐部、足球俱乐部以及“行吟诗人小协会”,担任协会演出的伴奏。”我能记得起来的当时演奏过的曲子今天早就过时了,例如《少女的祈祷》《金浪》《快⑤英国一些作家、艺术家(1907~1930)年间常于伦敦布卢姆斯伯里地区的贝尔夫妇和维?吴尔夫家聚会、逐渐形成的一个团体。——译注①维多利亚,澳大利亚东南部一州名,首府墨尔本。——泽注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译注②新西兰一地名。——译注乐的农夫》等等。”
在伯拉廷公司还有一位姓戴尔的年轻职员,他漂亮的妹妹当时才13岁,他们母亲未嫁时名叫玛格丽特?伊莎贝尔?曼斯菲尔德,她后来对凯?曼斯菲尔德的生活影响至深,也许超过亚瑟?比切姆。
比切姆断然宣称自己的回忆录涉及“良好的门第”,其中谈到戴尔奶奶时只说她是悉尼“漂亮的曼斯非尔德小姐”,他的女儿们最多也只肯说仅仅知道她是“爱尔兰人”,尽管这在早期的澳大利亚意味着有一位并不令人十分尊敬的祖先。
事实上她父亲是悉尼的一位酒店老板,从英格兰来到澳大利亚——不是作为囚犯,只不过是一般的乘客——,而且似乎根本没有什么“爱尔兰血统”。
塞缪尔?华星顿?曼斯菲尔德在1825年22岁时来到悉尼,5年后领取执照开了一家名为“霍普”的小酒店,又过了9年,娶了新从萨默赛特①来的一位女子玛格丽特?查尔斯为妻。她出生于巴思②,父亲是海员。成亲的那年,塞缪尔在悉尼开了两家酒店,一家名为“旭日”,另一家专为海员开设,名叫“金锚”,位于码头附近,那儿现在修建了悉尼港大桥,凯瑟琳的外祖母就在那儿长大。玛?伊?曼斯菲尔德1839年出生,受洗为英国教徒,她父亲名义上也属于这个教会。她后来改为美以会教徒,与36岁的保险公司职员约瑟夫?戴尔结婚,他们的第四个孩子安妮出生于1864年。后来约瑟夫受命前往惠灵顿开办第一家澳大利亚互助协会新西兰分会,1877年他去世时留下一大笔债务和几个孩子,自己的人寿保险金也无济于事。
从一开始安妮?本耐尔?戴尔小姐就是毫无疑问的人选,黄胡子哈尔显然从未想过要为金钱结婚,安妮14岁时他就开始追求她,让她不得安宁,直到她长大成为自己的妻子。那时他26岁,可以养活她母亲和另外两个姐妹。
在凯?曼斯菲尔德有关童年的故事里,母亲和祖母总是相反的人物:祖母耐心、机智体贴;母亲与其说是温柔忍耐,不如说是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她关心丈夫的需要,但对孩子疏远冷淡。安妮是一位娇弱的妻子,对丈夫热情体贴,她全部的时间都花在“拯救他,照料他,使他安静下来,听他说自己的事”。她像《在海湾》中的琳达?本耐尔一样害怕生养孩子:“是的,这是她对生活的真正不满之处”,因为生养孩子,她被拖垮了,失去了勇气,尤其难以忍受的是她不爱自己的孩子。
戴尔太太,也就是本耐尔系列小说①中的费尔德太太,是那种谦卑,老练,善于为人处世的妇女,生有9个儿女,后来又为安妮照料5个孩子。靠仆人和几个未婚女儿的帮助,13年来她把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每当一个孩子出世,安妮可以碰都不碰一下。女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来到世上,家务安排能够一直维持下去,说明哈罗?比切姆有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而祖母的功劳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凯?曼斯菲尔德没有经历过本耐尔故事中那种大家庭生活,我们就几乎难以想象她的文学创作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凯瑟琳4岁时,又一个女儿出生了。比切姆决定让孩子们在乡间度过童①英国西南部郡名。——译注②英国西南部城市名。——译注①本耐尔系列小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所写,以主人公本耐尔家生活为主要情节,如《在海湾》等。——译注年,他在卡罗里②找到了一所很大的空房子,坐落在离市区4英里外的一个高地峡谷旁,由一条弯曲的道路通往城区。他签了5年的租约。尽管此房子在50年代享有盛名,被称作“切斯尼沃德”③,但它既不“荒凉”,也没有一点狄更斯小说味,与桑顿那积木式的房子相比,它看上去令人心旷神怡,旁边有已生长近40年的树木,果园也有同样长的历史,还有温室,平坦的车道,有足够的空间供仆人居住,车道旁还种着一颗高大的独一无二的芦荟。
此住宅建于狄更斯的年代,那时卡罗里山谷遍布密林,后来人们辟出了林间空地,扫清了道路,但是山腰上仍处处可见无用的树干,散布着吃草的羊群,在溪谷中还留有一些土生土长的灌木丛和鸟类,因此夜间人们常能听见猫头鹰的叫声。村庄就在谷底,那是一些稀稀落落的平房,四周围着木栅栏,一个百货商店,一所木结构的教堂,一家铁匠铺,不远处就是那所有着狄更斯小说中住宅同样名称的大房子。《往事与追忆》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小村庄——牛、马、猪和家禽,凯瑟琳在这里度过了决定她性格发展的童年时代,后来她在许多小说中逼真地重现了这些岁月,我常想这5年对她意味深远,就像对我和我妻子一样。”
在凯什琳眼中,最新奇的人物大概要数帕特里克?西安,他是爱尔兰人,放牛兼做花匠,凯丝早在一篇中学作文《谈谈帕特》中曾描写过他。他的职责包括每天用轻便马车接主人下班回家(这时他戴一顶褐色礼帽),为全家人擦皮鞋,向每一位新来的厨娘求婚,哄孩子们玩耍。擦皮鞋时,他总是把凯丝抱上桌,给她讲“有关爱尔兰公爵的长故事,这些人他都见过,甚至还谈过话”。在厨房喝茶时,他会放些盐在刀子上,用叉子蘸着吃,“优雅地翘着右手小手指,像公爵们一样”,他同“爱尔兰籍”的祖母一起很可能激发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想象力。的确有一件事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出现在她的三篇故事中,而数在《序曲》中的描写最为生动有趣。
当他们的表兄弟皮普和拉格在场时,帕特让本耐尔的孩子们来观看“爱尔兰国王们是怎样剁去鸭子头的”。石斧落在树桩上,鸭头飞落,鲜血溅在鸭毛和他的手上。
“看哪!”帕特嚷道,他放下无头的鸭子,只见那鸭子开始一摇一摆,一溜长长的鲜血从原来头的位置那儿淌下来,然后又无声地走向通往小河的陡岸,。。,这是最精彩的地方。
“你们看见了吗?你们看见了吗?”皮普大声喊着,在小姑娘们中间跑着,拉着她们的围兜。
“就像一台小发动机一样,就像一台可笑的小火车发动机一样!”伊莎贝尔尖叫着。
但是凯丝突然冲向帕特,双手抱住他的腿,用头死命撞着他的膝盖:“把头放回去,把头放回去。”她哭喊着。
因为比切姆一家不愿无别人陪伴独自迁往卡罗里,跟随他们一起去的有安妮的姐夫瓦伦丁?华特斯,他是一位邮局官员,教堂风琴手,两个儿子名叫巴里和爱里克,是皮普和拉格的原型。瓦尔姨父和安格尼斯姨母住在附近②卡罗里,惠灵顿近郊地名。——译注③“切斯尼沃德”,是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所撰《荒凉山庄》中一大宅第的名称。——译注一所小些的房子内,两家是在1893年复活节后的头一个星期搬迁的。
瓦尔姨父当然没有比切姆家的血统,但他也有些“老爸爸”的特征,因而赢得了外甥女终生的爱戴。为了给花园施肥,他常在周末清扫大路上的马粪。对孩子们来说,他具有姨父的一切优点,用玩具枪打他一下,他保准会躺倒在地,呻吟着:“你杀死我了,畜生。”从星期一到星期六,他忍受着惠灵顿邮局的乏味工作,在音乐中寻找安慰。在城里,他是很受欢迎的歌唱家,总被邀请参加歌剧和清唱剧的演出。凯瑟琳所撰小说《在海湾》中的乔纳森?特罗就是以他为原型,他习惯于以演戏似的滑稽台词同女士说话,例如在花园中的一幕:“喂,乔纳森,”琳达喊道。乔纳森掸去那顶破巴拿马帽上的灰尘,把它按在胸前,一条腿跪下,吻着琳达的手。
“向您致意,美人,向您致意,天上的仙桃!”他的男低音轻轻发出回声,“其他高贵的女士们在哪儿?”
像故事中的斯坦利一样,比切姆觉得瓦尔的滑稽台词令人发窘,哪怕在卡罗里,他也是城里人打扮,常常平整道路,在路上标些记号。
1894年2月21日这一天,全家终于盼来了一个儿子的出生,取名为菜斯利?哈伦,第一个名字意味深长,令人想起那位使这个家庭与艺术产生联系的朋友;后一个名字则是为了纪念那位竭尽全力保住家族商业声誉的叔祖。但是莱斯利这个名字很少用到,人们把它束之高阁,像对待精美的瓷器一样。小时候大家叫他“小男孩”,后来叫他“小伙子”,他的姐姐们则常叫他“小鬼”。
比切姆每天进城,早上走着去,4英里下山路要花去一小时。他喜欢同邻居们比赛,他们通常乘坐9便士一趟的公共马车,一路停好几站。晚上帕特去接他,只有下雨天他才肯乘公共马车。
他现在36岁,已经成为伯拉廷公司的主要合伙人,他是吉尔肉食品公司董事,新西兰蜡烛公司主席,治安法官,而且即将得到其他几个董事职位。
他亲自挑选了另一合伙人加入公司,此人是他的犹太籍朋友,弟纳柯里大道的老邻居,钢铁商华特?纳森。
1895年初,6岁的凯什琳上学了,就读于卡罗里公立小学,同去的还有她姐姐维拉和彻迪以及山谷里所有的孩子——农民、卖牛奶的、驾马车的、小店主、洗衣妇和牙医等人的孩子,他们一起接受“免费普及教育”,根据1877年《教育法案》规定,殖民地所有的孩子,无论白色还是棕色人种,都必须受教育。她算术很好,拼写却很糟。
殖民地的孩子很少进私立学校,比切姆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当地的小学读书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当然他们也预见到以后情况将有所改变。在卡罗里还是能见到一些使其他孩子疏远“大房子”的迹象,“大房子”的孩子总穿着浆洗过的围兜,说话腔调特殊。
凯丝现在是家中挂单的人,比维拉和彻迪小得多,又比弟妹们大些。她觉得家里人不怎么宠爱自己,除了奶奶以外。她开始发胖,变得喜怒无常,愤愤不平,有一种使大人感到窘迫的锐利目光,她会用那双敏锐的褐色眼睛凝视着他们,观察着他们,然后再在别人面前把他们毫不留情地评论一番(后来伯特兰?罗素也说过几乎同样的话)。她母亲不爱她,而更喜欢其他几个女儿。
凯丝很爱读书,虽然这对视力有害。她总是就着烛光看书,直到奶奶进屋睡觉。钢丝架眼镜框使她显得更加目光锐利,她也曾竭力想引人注目,八九岁时,在学校获得过英语作文比赛奖。卡罗里小学教过凯瑟琳的老师仍记得“一位胖乎乎、冷静沉着的小姑娘,有着明亮机灵的褐色眼睛,总是那么温顺听话”,她写起来似乎受着某种欲望的驱使,“一开始把思想付诸文字,简直就不能停下笔来”,教师必须加以限制,让她把句子写短些,以符合小学生作文的标准。
1898年,切斯尼沃德租期已满,全家人该回城居住了,但是比切姆同妻子先去了英格兰一趟公事旅行,把孩子们留给戴尔太太和贝尔姨母照看,三个大些的女孩子,维拉、彻迪和凯什琳开始就读于位于桑顿的惠灵顿女子高等小学,等待着全家再次搬往桑顿。
新学校有一份自己的杂志,即《高小记者》,凯什琳立刻不失时机地向它投稿。第一学期结束时,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埃娜?布莱克》的小文章,署名凯什琳?比切姆,9岁,一位六年级同学为她写了绝妙的按语,那是这位以后将对古老世界文学作出贡献的殖民地作家作品获得的第一篇评论:“这篇由一位刚进我们学校的女孩子所写的小故事,显示了今后将会获得巨大成功的潜力。我们将非常乐意接受低年级同学的来稿。”
这篇故事不过同其他孩子讲述的“所度过的最愉快的假日”一样,将背景设置于英格兰中产阶级之中,自信地着意于描写室内室外气氛,这一点后来成为她作品特征之一,倚窗而立的姿态描写在这儿也值得注意。
“噢,母亲,还在下雨,你又不让我出去。”
说话的是一个女孩子,看上去10岁左右,她站在一个陈设讲究的房间内,从一扇大凸形窗向外眺望。
“不,亲爱的埃娜,”母亲说,“你有些感冒,我不想让它加重。”
这时开饭铃响了,她们走进饭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