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把时间当作朋友-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着,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处于绝对弱势。

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吧,再对比一下贫困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所以,整体上来看(注意,个别的反例并不完全说明整体上的问题),贫富的分化甚至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异。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统论“、”出身论“之类的看法。这些人只不过是因其心智能力低下才会产生如此荒谬又如此肤浅的看法。然而,现象确实存在,只不过解释过于简单、幼稚、粗暴、粗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爹是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印度影片《流浪者》里的法官说:“贼的儿子还是贼”。英语里的谚语说,“苹果不会落到离(苹果)树很远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的力量造成的结果的朴素观察。

学者们认为,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养成勤奋并节俭的习惯,即可以做到既“开源”又“节流”,就可以开始积累财富……当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奋和节俭,即一生的开源和节流,等于与时间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即勤奋又节俭,那么,会积累指数级增长的财富。

事实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财富的家族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荒蛮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穷不过五幅,富不过三代”……请注意前半句。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答案是,极少数。不过,需要注意的并不是究竟有多少的人如此行为,而是,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人存在!如果你认真思考之后觉得你自己不是那样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为,那前途是你主动放弃的。即便是在战国年代,都可以出现吕不韦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心智力量”的具体表现之一,使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一夜暴富”总是确实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赖也只能依赖那些心智发达的人乐于接受但却绝不奢望的一样东西……运气。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和好处。

尽管心智成熟的我们往往会避免基于比较的快乐,但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基于比较的相对成功。所以,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比别人更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想想吧,有些人可以提前一两辈子开始准备一件事情。越早一点,你与时间这个朋友之间就会变得越亲密一点;与你更加亲密一点的这个朋友会让你的每一天都多那么一点点的从容;那多一点点的从容,会让你爱上时间这个家伙。

不要怪我啰唆,不啰唆不行。说来说去,是我们早就提到过的道理。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结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而浪费青春不仅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并且只能是无可挽回的。朴素点说,人必须努力。如果大家都努力的时候,那你就最好早点开始努力,并且更努力才好。人们总是说,笨鸟先飞,其实,有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也许并不是因为它们笨,相反,更可能是因为它们更聪明。

如果啰唆竟然真的起了作用,哪怕招人厌烦也居然可能是令自己愉悦的厌烦。教书的经历使我养成了在必要的时候甘于啰唆的习惯;而其根本原因,只不过是我发现了耐心的好处;了解耐心的好处,就不得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d xs 



7。c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早就说过,所谓的坚持不懈的本质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的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尽管,前面已经有过相当的篇幅说耐心的重要,现在依然有必要继续啰唆一下关于耐心的方方面面。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几率就有多高。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不仅现实中如此,连故事中都是如此。仔细注意以下就会发现,所有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满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恩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不是编故事的人胡说八道,而是,只有这样才最真实。

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的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速成” 是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最基本特征,做什么事都“速成”……创造这个世界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就搞定,然后他就跟所有人一样迫不及待地休息去了。今天,中学课本中就印着:“据推测,地球已经存活了46亿年。”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与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

我个人真正清醒地体会到耐心的好出,是做老师这个行当两年之后。由于课堂上常常几百人,学生的年龄层次跨越太大……十六岁的、二十六岁的,一直到三十六岁的,并且知识背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自己在台上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可能被理解为许多个版本。

讲的课多了,就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来电邮与我讨论一些我在课堂上提到的话题。偶尔,我发现我的一些话被理解到格外扭曲的地步。这样的时候,没有经验的我往往火冒三丈,暗恨并且暗骂那些人实在是“智力低下”。少数的时候,遇到曲解我的学生一些纠缠,甚至需要克制才可以不发火,但估计表情早就扭曲了。有次,在网上看到某个blogger签名是这么写的:“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认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认为自己被误导了的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自己没机会与那些曲解我的人这样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突然有一天我惊醒了,发现自己原本的态度和想法是不对的。就算是我的某些话被曲解了,并且确实是那些少数学生自己的问题,那也不意味着说,我不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提前想办法避免那些话再次出现如此被曲解的情况。我只要多一点点的耐心就好……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想,而后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就好。有时候多一点点的耐心并不意味着要多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可能是举手之劳而已。

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我的态度。每当我的话被曲解的时候,我就尝试着把自己的不耐烦先放到一边……没过多久,就开始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觉了……然后冷静想想。想法改变了态度,而态度反过来会改变看法。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我发现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想得那样完整全面,那我就去补充;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得那样逻辑清晰,那我就去修正。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一点耐心,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

两年前,我读到一本书,《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20。在这本讨论“口碑……病毒性传播”的书里,malcolm提到两位人脉超常强健的人物。

第一位是来自达拉斯的叫roger horchow的成功商人。他像别人收集邮票一样搜集朋友。他记得六十年前与自己玩的小朋友;记得他的好朋友小时候的住址;记得他大学时的女朋友在三年级时留学海外期间迷恋的男人的名字……在horchow的电脑里,有一个名册,里面有1600个人名、地址,以及相应的备忘,备忘里写着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时的详细情况。“如果我在跟你聊天的时候,偶尔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结婚纪念日,那么我就会把日期记到这个小本子里。而后在那个日子,你就会收到我的礼物。”

另外一位是叫lois weisberg的女人。lois的惊人之处在于她觉得每个人都很有趣。lois的朋友谈起lois的时候说,“lois天天说的话都是这样的:‘噢,你知道吗?我刚刚遇到一个特棒的人!你甚至会爱上他!’”lois的另外一个朋友说,“lois总是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有看到的东西。”lois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离奇的本性,可以使她与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

记下所有见过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更需要耐心。最近读得另外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21,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罢。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军),似乎能够告诉我们答案。他在自传中如此说道: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几公里处的终点线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我在写作课上,反复强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其实也是这个意思。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关于耐心,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早年美国有专家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把一些只有四岁的孩子各自单独留在屋子里面并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大人要离开十五分钟,在这段时间如果他不把那块棉花糖吃掉,等大人回来的时候将给他另一块棉花糖。而对于一个只有四岁的孩子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