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佛陀的伟大

佛陀生于人间,以有情而住世,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无上正觉一佛陀。他没有独自保留觉悟之理,而向世间宣说人类的潜在可能性和战无不胜的力量。他示现了人类如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获得无上智慧和究竟觉悟,而不是把看不见的万能之神凌驾于人类之上,也没有把人类安置在顺从神只之地。这样,他提高了人的价值。他说,无需依附外在的神或媒介作用的神职人员,人类完全可以从生命的病苦中得以解脱,达到涅盘的永久快乐。他用无私奉献的高尚理想教导这个以自我为中心,争权夺利的世界。他反对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罪恶的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他宣称,解脱之门向每一众生敞开,无论是贵州还是贱民,圣洁之人还是邪恶之徒,只要他们改过自新,上求圆满真理。他提高了被踩在社会低层妇女的地位,不仅使社会认识到她们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妇女建立了第一宗教团体(17)。在世界历史上,他第一个努力废除奴隶制,禁止屠杀无幸动物的祭祀活动。他认为这些牲畜应该得到慈悲。他没有迫使其个徒成为他教导和他本人的隶属,而是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思想,劝告他们不要仅仅因为善敬他而接受他的教导,而应彻底地加以检验。“就象智者在试金石上,用锻烧、敲打和摩擦的方式验证黄金。”他慈善祥和的话语,使般陀差罗和柯沙乔达弥这种失去亲人的母亲得以慰籍;他曾亲自照顾象菩提伽陀帝沙这种因生病而被抛弃之人;他帮助了象罗居玛塔和输般卡这样的贫穷弱小者,把他们从意想不到的悲惨中解救出来;他使象罪犯指蔓和妓女阿帕般利这样的人提高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他鼓舞了懦弱者,团结了分裂者,提高了低贱者,使圣者更加高尚。无论是富者还是穷人,圣人还是恶人都同样地爱戴他。他高尚的典范行为是一切众生灵感的源泉。他是所有宗教师中最为慈悲,最为能忍者。

佛陀的意志,智慧,慈悲,奉献,施舍,圆满清净,典范人生,以及说法时所采用的无可非议的法门,使世界上大约五分之一的人赞美他为地球上最伟大的宗教导师。

罗达柯里湿努曾如此热情地歌颂佛陀:

“乔达摩具备了我们东方杰出思想家的素质。就人类的生活和思想而言,他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宗教创始人,对每一个人来说,他都是如此的纯洁,其教导的深度和广度一点也不逊色其它任何宗教。他属于世界思想历史,是全人类文化阶层的共同财富。从理智的完整性,道德的诚挚性,精神的智见性来加以衡量,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18)

威尔斯在《历史三伟人》(19)一书中这样写道:

“在佛陀身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质朴、热忱、寂静,为光明而战之人;一个并非神秘,而是鲜明的人道个性。他教给人类宇宙这体性。许多我们现代最完善的观点与佛教紧密一致。他教导我们,生命中的一切痛苦和不快都是来源于自我。在人类还没有达到安乐之前,一个人必须不再为其感官和自我而生活,然后才能跨入伟人之行列。佛教以不同的语言使人们知晓早于基督500年前之事。但是,在某些方面,佛陀更接近我们和我们的需要。在宗教生活中,佛陀比基督更使们们明确了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但在个人永恒这个问题上,他并非模棱两可。”

诗人沓歌罗把佛陀称为人类最伟大的人。

出于对佛陀的敬仰,丹表伏丝波说:“越了解他,我就越爱他。”

他为一个谦恭的佛教徒,我们应该谨慎地说:“越了解他,我就越敬爱他;越是敬爱他,我就越了解他。”

[注]

(1)他的弟子们称他为佛陀,世尊,明行足等,而外道却称呼他为乔达摩尊者,沙门乔达摩等。佛陀称自己为如来意为“如是来”或“如是去。”

(2)梵语bodhisattva。(此术语被后来的大乘佛教开展和专用)。

(3)《相应部》。第三品,第五十八经,第六十六页。英译《相应部》。第三品,第五十八页。

(4)《中部》。第一品,第二十六经,《罗摩经》,第171页。

(5)正如陈如,阿罗罗迦罗摩,优陀伽罗摩子等。

(6)《中部》。第一卷,第二十六经,《罗摩经》,第171页。

(7)一天界之有情。

(8)天人乐师。

(9)魔鬼。

(10)《增支部》。第二品第六经第39页;英译《增支部》。第三品第58页。

(11)偈子。第四部,第八偈。

(12)为了拉扰不断增多的佛教徒,印度教徒不公正地称佛陀为一神的化现(avatara)。

(13)《法句经》。第165偈。

(14)《法句经》。第276偈。

(15)《长部》。第二品,第三经,《大涅盘经》,第100页。

(16)堤维一高达,《佛教经典》。第20页。

(17)耆那教也在很早就吸收妇女出家,见耆那教的strimukti;p。s。jaini。在美国东方社会第188次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加拿大,多伦多。1978。

(18)《乔达摩佛陀》。英国学术议事录,第二十四卷。

(19)此书名没有出现在h。g。维尔斯的《综合传记》。第三版,伦敦。

/d/



第四章 成道之后


 稽首天中天,慈悲化大千;

 无著真俗谛,随机示出离。

 ——那烂陀

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早晨,菩萨即将觉悟,正身安坐在离菩提树(1)不远的跋耶树下,一位名叫输伽陀的好施女子出乎意料的向他供养了精心制作的可口奶油米饭。他食用了此至关重要的一餐,觉悟之后,斋戒七七四十九天,静默安坐于菩提树下或其附近,深入禅思。

第一个七天:

第一个七天之内,佛陀静坐菩提树下,享受解脱之乐(vimuttisukha)。(2)

七天的时间过去后,佛陀从禅定中起,于第一夜第一时,深入思惟顺缘起之法(paticcasamuppada):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缘无明(avijja)而生善恶之行(samkhara),缘行而生识(vinnana),缘识而生名色(namarupa),缘名色而生六入(salayatana),缘六入而生触(phassa),缘触而生受(vedana),缘受而生爱(tanha),缘爱而生取(upadana),缘取而生有(bhava),缘有而有生(jati),缘生而有老(jara),死(marana),忧恼(soka),悲伤(parideva),痛苦(dukkha),绝望(domanassa)等诸苦,如此则众苦生起。

这样,世尊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婆罗门(4),彻见真理现于前;扫除一切疑和虑,了知缘起真理法。

中夜时分,世尊又细微地忆想起逆缘起法门: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绝望灭。如此则众苦皆灭。

这样,世尊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婆罗门,彻见真理现于前;扫除一切疑和虑,了知缘灭真理法。

后夜时分,世尊忆念起顺逆缘起法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依无明而生行,则众苦俱生。无明灭则行灭,故诸苦皆灭。世尊如此了了分明,即以偈诵颂之:

精进禅修梵志者,彻见真理现于前;平地击败诸魔众,如同日光照太空。

第二个七天:

第二周安然无事。佛陀寂默地向世间教授大善之法,站在菩提树旁,凝视着菩提树,以表示对它的深沉感谢。因为在他求证觉悟期间,菩提树给予他庇护。(5)

以他这种高尚行为为榜样,佛弟子为了纪念他的觉悟,不但恭敬那一棵菩提树,同时也礼拜那棵菩提树的后代。(6)

第三个七天:

佛陀一直没有离开菩提树,天人对其所证佛果产生了怀疑。佛陀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后,为了消除他们的疑虑,化现神通,以珠宝铺成一长廊,行走其中达七天之久。

第四个七天:

第四周,他入定于玉石寮,思惟阿毗达磨深奥法门。据经典记载,当他的思惟《阿毗达磨》第七篇《发趣论》(patthana)时,他的色身变得如此的清净,全身发放出六色光彩。

第五个七天:

第五周,佛陀端坐于菩提树旁的著名榕树下,享受解脱之乐(vinatisukha)。当他出此圣定之时,一婆罗门来到他眼前。一番礼节性的寒暄后,他问道:“乔达摩尊者,一个人怎样成为婆罗门?成为婆罗门的条件是什么?”

佛陀以欢乐颂回答道:

“抛弃诸恶行,非狂无烦恼,自律善多闻,如是以法住,即为婆罗门,娑婆世界中,亦无沾沾喜。”(8)

根据本生故事经的注疏,在这一周间,魔王三女,染欲(tanha),悦人(arati)和爱乐(raga)(9)曾徒劳无益地试图以美貌引诱佛陀。

第六个七天:

佛陀从榕树旁来到摩车灵陀树,在此安度第六周,继续享受解脱三昧。此时,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一连数天乌云密布,天空一片昏暗。

蛇在摩车灵陀(10)从其住处游了出来,周身绕佛七匝,把巨大的头部遮盖住佛陀,以使不受外来的侵袭。如此七天过后,摩车灵陀见天空晴朗,万里无云,收回盘绕佛陀的身子,隐其原形,现一年轻人相,站在佛前,双手合十。

佛陀即以喜悦颂说道:

“快乐安隐者,知足闻见谛,善念于世间,忍受诸众生,无著世俗事,超越贪与爱,一切至乐者,无恭高我慢。”(11)

第七个七天:

第七个七天,佛陀安祥乐住于榕树下,享受解脱三昧之喜。

轮回无数生死中,追寻不见造屋者(12)。生生死死苦不堪,终见原来营造者。汝将不复造此屋(13)。折断椽木(14)碎脊梁(15),心梁无为达苦灭。(16)

黎明觉悟之时,佛陀口诵此快乐偈(udana)形象地描述了出世之德的辉煌以及内心世界的精神体验。

佛陀认可了在此充满痛苦的轮回之中,他曾经沉沦生死。此事有力地证实轮回之说。他被迫轮回而遭受痛苦,因为没有发现营造此屋之人。在此最后一生中,经历一番艰巨地探求,他修习了在此轮回中累积起来的高深寂静之禅定,通过如实智发现了营建此屋者住于心内而非心外,它就是潜伏于内心的贪爱,执著,自身不净。但此贪为何而生,何时而生,则无从知晓。自己可以消毁自己的创造,通过获得阿罗汉果,找到了此屋的建筑师,从而断除了贪欲。这在此偈之中就是爱的终结。

此自造之屋的椽子就是烦恼,即贪(loba),瞋(dosa),痴(moha),慢(mana),邪见(ditthi),疑(vicikiccha),懒散(thina),不安(uddhacca),无惭(aririka),无愧(anottopa)等。支撑椽子的脊梁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即无明。以智慧砸碎无明脊梁,使整座屋子彻底倒塌。椽子和脊梁是营造者建造此烦恼之屋的材料。随着它们的毁灭,营造者被剥夺了建造此不理想之屋的原材料。

以此类推,推倒房屋,心则无立身之地,从而进入无为之境,这就是涅槃。丢下一切有为之法,只有涅槃之圣境永存。

[注]

(1)在南部印度菩提伽耶的著名毕波罗树,在他精进求证佛果时给予了荫凉。

(2)即阿罗汉果。

(3)见第二十五章。

(4)婆罗门指学习吠陀之人,它普通用于婆罗门种姓。佛陀有时把这一名称用来指去恶之圣人。

(5)在佛陀站立的地方阿育王曾建一塔。现仍可见。

(6)此菩提树右边的一棵树枝由僧伽蜜多罗带到斯里兰卡,提婆那皮工帝沙国王把此树种在古都阿努罗陀布拉。虽已两千二百多年,但此树乃很茂盛。

(7)即:蓝色(nila),黄色(pita),红色(lohita),白色(odata),橙色(manjettha)以及此五种颜色的混合色(pabhassara)。

(8)《优陀那》,第3页。

(9)因为此事发生在觉悟之后,所以此三不能被认为是人格化的情欲。

(10)此蛇王不可能是人类有情。《律藏》也引用一有趣的蛇王故事,她化现为人形,过了一段出家人的生活。

(11)《优陀那》,第10页。

(12)即:贪。

(13)色身。

(14)烦恼(kilesa)。

(15)无明(avijja)。

(16)涅槃。

(17)此一著名的喜悦偈只出现在《法句经》中,第153,154偈。

/d/



第五章 请佛说法

小x说s网
 吸饮法甘露,寂心于安乐;

 智者常喜悦,圣者广说法。

——《法句经》

以法为师

佛陀觉悟不久,住在泥连禅河边的榕树下,沉浸于寂默禅思,突然生起此念:“不与可敬可爱之人同住是为大菩。如果我亲近一苦行僧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