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彼诸根寂静,如御者调马,离我慢无漏,为天人所慕。

平隐(10)善律己,坚稳如大地,无嗔亦无恨,如因陀揭罗(11),如无垢淖池,是人轮回止。(12)身口意寂静,正智获解脱(13),圆满得安隐(14),不为众恼忧。

不轻信(15)他人(16),断系(17)知无为(18),弃(19)贪(20)断善恶(21),真实无上士。

于村落林间,平地或山陵(22),何处有罗汉,彼地即快乐。

林野甚可乐,世人所不喜,离欲者(23)乐之,不求储欲乐。

比丘品

于憎无憎处,我等真快乐,于憎怨人中,我等无憎住。

于病无病住(24),我等真快乐,于患病人中,我等无病住。

于贪欲无贪,我等真快乐,于贪欲人中,我等无欲住。

我等无物障(25),我等真快乐,我等乐为食,如光音天人。

乐品

非处此(26)彼岸(27),两岸悉皆无(28),离苦无系缚,是谓婆罗门。

无垢离诸尘(29),深入诸禅定(30),所作皆已办,无诸烦恼漏(31),证最高境界(32),是谓婆罗门。

不以身语意,行作诸恶业,制约此三者,是谓婆罗门。

断除一切结,无有恐怖者,无著离系缚,是谓婆罗门。

断除贪咳缚(皮带),及断绳(邪见)所属(潜伏习性),舍障碍(无明)觉者(33),是谓婆罗门。

忍辱忍挨打,而无有嗔恨,具忍力强军,是谓婆罗门。

无嗔具德行(34),断贪自调御,达致最后生(35),是谓婆罗门。

如水洒莲叶,芥子于针锋,不染爱欲者,是谓婆罗门。

于此世界中,达证苦灭尽,弃荷(36)得解脱,是谓婆罗门。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37),证无上境界,是谓婆罗门。

不亲热世人,亦不与憎聚,无家无欲者,是谓婆罗门。

强弱世人中(38),丢弃刀杖器,无害亦无杀,是谓婆罗门。

友好处仇敌,安隐于恐怖,无著于贪执(39),是谓婆罗门。

脱落贪嗔慢,亦非沾虚伪,如芥子于针,是谓婆罗门。

言语有礼貌,说益言实语,不触怒于人,是谓婆罗门。

于此世他世,均无有贪欲,无欲而解脱,是谓婆罗门。

于此世界中,不著善与恶(40),无忧而清净,是谓婆罗门。

如月净无理,澄静而清明(41),消灭再生欲,是谓婆罗门。

远离人间缚,超越天上缚,断除一切缚,是谓婆罗门。

弃舍喜(42)不喜(43),清凉无烦恼(44),勇者胜世间(45),是谓婆罗门。

前后与中间,无著诸有蕴,无有贪爱执,是谓婆罗门。

牛王(46)圣勇者(47),无欲贤胜者(48),除垢(49)觉悟者(50),是谓婆罗门。

牟尼知前生,天界(51)及恶趣(52),达至了无生(53),引以无上智,圆满其自身(54),成就诸梵行(55),获证情欲止,是谓婆罗门。

[注]

(1)生命在娑婆世界之中,即阿罗汉。

(2)抛弃痛苦,获证不还果、第三圣果,在此时,圣者彻底地断除贪嗔痴烦恼。

(3)sabbadhi-五蕴。

(4)结(束缚)有四,即:一、贪求(abhijjha),二、恶意(vyapada),三、执迷于错误的祭祀(silabbataparamasa),四、把先入为主之见当作真理(idamsaccabhinivesa)。

(5)此偈说的是阿罗汉的道德境界。热恼既是物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阿罗汉只要色身还存在,就要经历身体上的热恼,但是他没有为此而担心。他不经历心理上的情感热恼。

(6)阿罗汉不着任何一地,随着而往,因为他们摒了我、我所之见。

(7)聚集有二,即:业行和生活四需。前者廷长在娑婆世界中的生存,后者虽然重要,可能会成为精神证上的障碍。

(8)去除希求食物之贪。

(9)涅槃是从痛苦中的解脱(vimokkha)。它被叫做空,是因陋就简空了贪,嗔,痴,不是因为没有,或断灭。涅槃是一积极的圣境,不可以世俗之语阐述。它是无形的,因为去除了贪等标志。阿罗汉生存之时体受涅槃之乐。说阿罗汉圆寂后存在,不存在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涅槃即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在涅槃中,无一物得以永生,亦无一物,除烦恼之外,得以灭除。

阿罗汉在现在一生获证阿罗汉果,享受涅槃之乐。

(10)平隐-tadi,既不贪执于理想之物,也不憎恶可恶之物,从不执著一物。在八种世间法中,即:称饥,苦乐,利衰,毁誉,阿罗汉寂静不受忧恼,不即不离,不喜不忧。

(11)因陀揭罗-indakhila,意为如同帝释坚稳和高大的石柱,或树立在城门中的大石柱。

注疏者者说,因陀揭罗是作为装饰品,树立在城里或城外的柱子。它们一般由砖块或耐久的木头做成,呈八面形。柱子的一半埋在泥土中。因此有坚固和稳定得如同因陀揭罗这样的比喻。

(12)不再受生死。

(13)所有烦恼。

(14)因为他的意识绝对的清净。

(15)在翻译过程中,巴利语中的双层意思丢失了。

(16)assaddho愿意为不真实。因为他自己从亲身体验中知道,他不是仅仅接受他人的东西。

(17)生存与再生之联系。sandhicchedo也有偷盗者之意。

(18)akata-涅槃。之所以如此称,是因为非任何人造作。akatannu也可译成忘恩。

(19)巴利语-vanta+aso:另外一种意思为食呕吐者。

(20)通过四种圣道。贪的精烦恼被消除在第一三圣道,细烦恼被断除在最后圣最。

(21)巴利语-hata+avakaso:意为断除因缘者。

(22)ninna和thala愿意为低下的躺着和高地。

(23)无有情欲的阿罗汉快乐地居住在世人不感兴趣的与世隔绝的森林中。

(24)解脱了情欲之苦。

(25)kincana,阻碍精神修证的贪,嗔,痴等。

(26)param,六种个人感官之境。

(27)aparam,六种外在的感官之境。

(28)不执任何为我或我所。

(29)asinam独居于森林之中。

(30)修习禅(samatha)观(vipassana)者。

(31)通过了悟四谛,断除束缚。

(32)即涅槃。

(33)明了四谛之人。

(34)专注于苦修。

(35)因为断除了情欲,他将不再受生。

(36)五蕴之累。

(37)知道通往恶趣,乐趣,以及涅槃之道者。

(38)原意为面向有情。

(39)执著于五蕴者。

(40)贪,嗔,痴,我慢,邪见。

(41)不被烦恼忧乱。

(42)执著于色欲。

(43)arati厌恶森林生活者。

(44)upadhi-有 四:五蕴(khandha),烦恼(kilesa),行(abhisamkhara),和贪(kama)。

(45)即五蕴世界。

(46)usabham如公牛一样无畏。

(47)mahesim追求高尚道德,禅定和智慧之人。

(48)vijitavinam,战胜烦恼者。

(49)nahatakam清洗了不净之人。

(50)buddham-明了四谛者。

(51)sagga六天道。十六色界天,四无色界天。

(52)apaya四恶趣。

(53)jatikkhayam-阿罗汉果。

(54)abhinnavosito即知见应该知见之理,抛弃应该抛弃之物,觉悟应该了悟之理,修证应该修证之道,从而达到无上圆满。

(55)sabbavositavosanam即圆满觉悟阿罗汉之道,以及烦恼的终结,以此梵行为住。

d  



第四十章 菩萨思想


 菩萨慈悲觉有情,菩提心切行愿深,

 愿在大千世界中,广种福田不惜身。

 ——那烂陀

在佛法中,有三种觉悟(bodhi)方法可达最高果位。修行者可根据自己根性,采用其中之一。它们是:声闻(savakabdhi),独觉(paccekabhi)和正等正觉(sammasambodhi)。

声闻菩提是为佛弟子的觉悟,原意为闻声者,也就是阿罗汉(意为应供者或无欲者)。求证阿罗汉果之人通常寻找一大觉导师的指导。只要经觉悟导师的稍微指点,有道德修证的求法者就能在觉悟之道上奋发上进。例如,舍利弗尊者仅仅听了阿示说尊者的半个偈子,当下即证初果。悲惨地失去所有亲人的的般陀车罗,遭受痛苦的折磨,因注视冲洗自己双脚的河水而证得阿罗汉果,幼稚的乔达弥曾哀求佛陀救治她已经死去的儿子,她因观想被吹熄的灯烛而证圣果。小般陀卡四个月背诵不了一个偈子,后来,他在手中放了一块干净白布,在日光下,双眼紧紧注视其上,因此而得阿罗汉果。

证得圣果之后,阿罗汉即以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奉献自己的余生,服务其他追求安隐之人。他首先自己清净,然后努力向他人讲授自己已经求证的佛法,使他人清净。一位阿罗汉要比一个没有觉悟真理的世间凡夫更有能力讲解佛法,因为他所讲说之法源自于自己的体证。在崇高的阿罗汉理想中,没有一点自私,因为只有断除了一切形式的自私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要想成就阿罗汉果,自我愚痴和自私等是一些必须被抛弃的障碍。佛陀时代以及以后的所有富有智慧的善男信女都获益了此殊胜因缘,今生就证达觉悟。

独觉是在没有任何外来助缘的情况下,具有高深证见者依靠自己的努力,独自证得的觉悟。这样的圣者被称为独觉。因为他没有能力讲授自己发现的佛法,净化和服务他人。尽管如此,他以道德感召众生。

独觉只在佛法不复存在时应世。在一特定时期,不同于圆满觉者。独觉者数目不限。虽然说现在劫乔达摩佛陀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仍在佛劫之中,因为佛陀的教导还清净无染地存在。因此,没有独觉者在这个时期出现。在《经集》中的《犀牛角经》中保藏一些辟支佛的嘉言。下面收集了一些智慧妙语。

1.放下杀生屠刀,不伤害一切众生,不惜儿子朋友,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2.由爱生起亲密,痛苦也由此而起。认清情爱之恶,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3.应赞叹友爱,应与上等之人和同等之人为伍,以无过为生,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4.物欲享受五花八门,甜蜜醉心,以多种形式引诱人心,认识它们危险,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5.战胜一切冷热,饥渴、风日,蚊虫和毒蛇,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6.如同狮子一般,不因任何声音而颤抖,如同风一样不执著于网孔,如同莲花不被污泥染污,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7.应时修习慈悲喜舍和解脱,不被世间所阻碍,如同犀牛漫游四方。

圆满正觉者为了修证究竟,最为慈悲,是晓知一切,至高无上的觉者。证得此种菩提者被叫做三藐三菩提觉者,意为圆满自我觉者。他不仅通过自己努力和智慧觉悟了真理,而且向追求真理者讲授佛法,使其清净,把他们从这轮回不停的生死中救度出来。与辟支佛不同,唯有一尊圆满觉者在一特定时期出现于世,如同有些树只开一朵花。

求证三藐三菩提觉者名为菩提萨埵。在此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这种菩萨理想是人们可以想象得出的最为崇高、最为美好的精神境界。又有什么能够比奉献和清净一生更为高尚的呢?

在此娑婆世界轮回的有情希望度化他人,达到最终圆满,人们可自由追随菩萨道。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求证佛果,这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有些批评家们认为菩萨理想是为了对抗闭塞、平静和冷漠的憎伽生活。这仅仅暴露了他们对真正佛法的无知。

后期的梵文经典《出世现观庄严论》,是对《般若波罗蜜经》的再注疏,其中写道:

“诸大声闻弟子(sravaka)获证两种菩提,或有余,或无余,内心恐惧,因为他们没有大悲和大智(uru—karuna—prajna—vaika—lyena)。因前生命力的终结,才有可能进入涅槃。事实上,(小乘圣者)仅见到相似火灭之涅槃,不再轮回三界。但是,当他们世间生命结束时,阿罗汉往生到不动界(anasravadhatu),佛法最为清净之地,恒常深入三昧,依莲花为生(padmaphutesu—jayante)。此后,阿弥陀佛及其他佛陀如同日升中天,唤醒了他们,令其祛除余下的无明。因此,诸阿罗汉再创精进,求证无上菩提,虽然他们身住解脱,但他们应现(于有为世界),甚至行化地狱。如此积聚成佛之功德,他们成为众生之导师(佛陀)。”

这绝对是一荒谬的论调,彻底地背离了佛陀本怀。

阿罗汉是否自私,一切众生有无必要求证佛果。度化其他众生,这些问题一直被争论着。有人或许会问:“成佛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使他人成就阿罗汉,达到度化他人的目的?”若果真如此,则逻辑结论就是佛果本身培育成全了自私。这是十分荒诞的。

不容置疑,佛果为三种理想中最高最贵,但是并不是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这一最高理想。肯定地,不是所有科学家都能象爱因斯坦和牛顿那样,必须有些普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世界。

巴利语菩提萨埵(bodhi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