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之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觉悟之道-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何为此一更为高尚,更为神圣之境界?比丘以彻底断除食欲为住,以安隐生起的伺寻为住,远离不善之法,以喜悦和快乐,安住第一禅定(pathamajhana)。这就是更高层次,更为圣洁的快乐。

“若有人宣称此为有情可体验之最快乐。我不如此说。复有更高之快乐。”

“一比丘充满最初维系之寻伺,内心安祥,制心一处,最初和维系之寻伺因禅定而绝止,以喜和乐为住,处于第二禅(dutiyajhana)。此为更高,更圣之乐。”

“若有人宣称此为有情可体验之最快乐。我不如此说,复有更高之快乐。”

“一比丘断除喜,正念住安隐,究竟意念,以身为验,如圣者言:以喜舍正念住于极乐。如是住于三禅(tatiyajhana)。此为另一更高更圣之快乐。”

“若又有人宣称此为有情可体验之最快乐。我不如此说,复有更高之快乐。”

“于此,比丘祛除乐想和苦想,忘却过去喜悦和伤悲,非苦非乐,圆满舍离,正念,以第四禅悦为住(catutthajhanaa),此为另一更高,更圣之乐。”

“但是,这就是最高之乐?我不如此说。更有胜者。”

“于此,比丘彻底超越色想,无感官之寻伺,远离散乱忆念。如是思惟:虚空无限,以无限虚空为住(akasanancayatana),此为另一更高,更胜之乐。”

“但是,此为最乐?我不如此说,又有更高,更胜快乐。”

“于此,彻底超越无限虚空,如是想:意识无边,以识无边(vinnanancayatana)为住。此为另一更高胜之乐。”

“但是,此为最乐?我不如此说。更有胜乐。”

“于此,比丘超越识无边处,如是想:无所有处,以此无所有处(akincannayatana)为住。此为更高更胜之乐。”

“但是,此为最乐?我不如此说,更有胜乐。”

“于此,彻底超越无所有处,以非想非非想(n eva sanna n asannayatana)为住。此为另一更高胜之乐。”

“但是,若复有人宣称此为有情可体验之最快乐。我不如此说。为什么?又有更高之快乐。”

“何为此另一更高胜之乐?于此,比丘究竟超越非想非非想处,以获证受想终止(sannavedayitanirodha)而住。阿难陀,此为另一更高胜之乐。”

在此十次第快乐之中,这就是至乐最胜处。此出世之境(nirod—hasamapati)即为此生体证涅槃之乐。”

正如佛陀所预言,有人也许会问:当没有意识体验时,怎样知道此名至乐?

佛陀回答说:“诸比丘,如来不仅仅因为乐受而感受快乐。诸比丘,当体证至乐时,当下而且只有当下究竟者感受至乐。”(4)

佛陀说:“我说一切由感官而感受之事皆为苦。为什么?因为苦中之人贪求快乐。而所谓的快乐贪求更高的快乐,所以世间之乐无有满足。”

一般说来,佛陀宣说:“涅槃为至乐(nibbanamparamam—sukkam)”此为极乐,这是因为此乐非为感官经历之乐。这是一种从生命的痛苦中获得解脱的快乐。

普遍来说,痛苦终止这一事实被说成为乐,虽然这并不是形容这一真实的恰当词语。

涅槃于何处?

在《弥兰陀经》中,那先比丘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观看东西南北上下四围,无有一处可为涅槃所处,而又无所不处。正确指导生命,以德为依,富有理念之人,或于希腊,或于中国,或于亚历山大,或于拘萨罗,都可认识它。

“正如火不被储藏于任何一特别之处,而是当必要因缘相聚时才生起。同样地,涅槃也不被说成存在于任何一处,而是当一些必要条件圆满时才证得。”

在《边际经》中,佛陀说:“在此六尺之躯,以及想和受,我说世界,世界之始,世界之灭,以及导引世界之灭因。”(5)

在此,世界意指苦。所以,世界的终结,就是苦的熄灭,这就是涅槃。

一个人依此六尺之身而得涅槃。涅槃不是所造,也不是有所造作之事。(6)

涅槃存在于地水火风找不到依靠之处。

在谈到有关涅槃时,《相应部》说:

“裂化、流淌、燃烧和移动的四大再也找不到所依之处。”(7)

在《优陀那》(8)中,佛陀说:

“诸比丘,众河流归集大海,暴雨滂沱,大海却不为之低浅,也不为之满溢。同样的,虽然众多比丘获证无余涅槃,于涅槃之境不增不灭。”

因此,涅槃不是一种圣我滞留的天堂,而是一种我们可及之法(体证)。

永恒的天堂提供人们所有希求的欲乐,在那里众生尽情地享受乐趣。但就实际看来,这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绝不可能想象得出这样一个不变之地的存在。

弥兰陀国王承认没有一个可藏涅槃之地,但又问那先尊者,是否有一可供人们依据的基础,以此来正确指导生命,获证涅槃。

“是的,大王,有这样一个基础。”

“那先尊者,何为这样的基础?”

“大王,戒为其基础。如果以戒为依止,意念严谨,无论其人在何处,赛提安斯、希腊、中国、塔陀里、亚历山大、克什米尔、甘达罗,或于山颠,或在最高天,正确指导生命者,都会证得涅槃。(9)

什么获证了涅槃

这个问题不得不被放在一边,因为佛教不承认有一恒常实体和不死灵魂的存在。(10)

所谓的有情众生,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所谓灵魂的躯体,仅仅为一堆因缘造作之因素。

比丘尼阿罗汉金刚说:

“当每一个零件都准确地安置好,

轮车之词在我们心中产生,

正如当五蕴结合在一起时,

我们习惯上说是人类众生。”(11)

根据佛教,所谓的众生是由心法和色法(nama—npa)组合而成其本身就在闪电般地不停变化中。除此两种构造元素,不复存在永恒之灵魂和不变之实体。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一幻觉而已。

佛教不说永恒的灵魂和梦幻的自我,假设了一个强大的生命之流(阳nta以,只要有无明和贪欲的供给,生命就会无休止地迁流下去。当一个人祛除这两种根本大缘,获证阿罗汉,在其最后涅槃时就停止了迁流。

从传统方式来看,有人说阿罗汉获证无余涅槃,或住入涅槃。

“就当下现前而言,没有不变的自我,也没有一同体有情,更不用说在涅槃中有一自我,或灵魂的存在。”

《清净道论》云:

“只有苦的存在,而没有痛苦者的存在,

没有造作者,只有行为而已。

涅槃为有,但没有寻找涅槃之人,

有道路的存在,但是没有行者。”

佛教的涅槃概念和印度的涅槃或解脱概念的不同点就在于,佛教徒以无永恒灵魂或创世者来看待他们的目的,印度教徒则相信有一永恒的灵魂和创世者。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不可被称为常见或断见的原因。

在涅槃之中,没有被永恒了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可被断毁。

正如埃德温阿诺德爵士所说:

“如果有人说涅槃为终结,则其人胡言乱语。

如果有人说涅槃为存在,则其人错误百出。”

必须承认的是,在佛法中,涅槃是一极为棘手的问题。无论我们怎样设想它,我们都无法明白它真正的本性。明白涅槃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的如实智,体证涅槃。五种感官不可能构思涅槃。对于一般人来说,涅槃总是深奥难解。佛陀尽一切必要,详尽地对一切有情解释了通往涅槃唯一的捷径。目标在这里深隐不露。但是,成就方法绝对的明明白白。当此成就获得之时,目标也就再也不被乌云遮盖,从而澄清无余。

[注]

(1)英译《增支部》,第一品,第135页。

(2)《中部》,第一品,第59经,第396页。

(3)同上;《恩典》,第4,第129132页。

(4)同上。

(5)《相应部》,第一品,第62页。

(6)“涅槃由八正道而证,非产生。”《清净道论》,xvi,71。

(7)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23页。

(8)伍德?沃德,《道德升华之诗》,第6667页。

(9)《那烂陀所问经》,第202204页。

(10)见第29章。

(11)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170页。

。。!



第三十五章 涅槃之道——戒


善哉制于身,善哉制于语,善哉制于意,善哉制一切,制一切比丘,解脱一切苦。

——《法句经》

中道(majjhimapatipada)为涅槃之道,此中道远离消弱智性的极端自我苦行,以及阻碍道德进步的极端自我纵欲。

此中道由以下八个内容组成: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前两个被分类为智慧(panna),第三至第六为戒(sila),最后三个为禅定(samadhi)。

根据发展的顺序,戒定慧是通往涅槃大道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一优美的古偈中得到体现: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

我们收割我们的播种。罪恶的结果为苦,善德的结果为乐,我们的痛苦和快乐是我们善恶行为的直接产物。

具有正见之人认识到这一行为和行为反作用的规律,自觉自愿以自己最大的力量,离恶行善。他这样做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他人,他认为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是他的义务。

他明白,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可贵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任何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存。因此,他向一切众生,乃至在自己脚上爬行的微小动物施及慈悲,戒除妄杀,不给任何有情带来伤害。

没有一生命应被另一生命杀害的条例。但是,强者残忍地屠杀弱者,并以他们的血肉自娱,这是畜牲的本能。畜牲的这种行为也许可能被原谅,因为它们不知道它们的所为。但是,当富有理智和理性者从事了这些残暴行径,就没有什么可以原谅的了。无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味,还是为了消遣,都不应该宰杀,或引起其它有情被屠杀。如果说捕杀动物也是错误的话,那么,屠杀人类又是多么的罪大恶极,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无论是借用残酷的方式还是所谓的文明方式,无论是为了和平、宗教,还是其它类似的美好目的。

诚实、可信、正直是一个人正见的特性。这种人努力戒除一切公开和秘密形式的偷盗;戒除贬低高贵人性的邪淫,尽力做到纯洁和忠贞;远离妄语、恶语、两舌和绮语,只说真实、甜蜜、善良和有益之语。因为有些酒类和药品促使人丧失正念,心智昏散,故应远离饮酒,永不放逸,澄清见识。

这些严明行为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实践通往涅槃之道的根本,它们旨在把握言行。这些言行的违犯就会带来障碍,妨碍一个人在正道上的道德进步。遵循这些规范则意味着沿着正道顺利稳步地前进。

学佛者逐步向更高层次道德前进,努力把关好自己的感官。

节制食欲,提高身心的活力,少食或每月至少斋戒一次。这些都值得倡导。简单的生活比奢侈生活更令人向往,因为后者使人成为情欲的奴隶。断欲的独身生活值得赞叹,因为由此而保存的珍贵精力可以被全部倾注在自己和他人的心智和道德福利事业之上。在这种生活中,人们远离不必要的,阻止道德进展的世间牵挂。几乎所有的精神导师,看起来都曾严肃谨慎地调养他们的身体,恪守独身,朴实,自甘清贫,自律。

精进不息的探索者如此逐渐稳步地前进,言行规范,感念有制,他的业力将迫使他抛弃世间的欲乐,以梵行为生,而生起这样的念头:

居家如挣扎之巢,

充满了辛酸和需求;

出家者的生活,

如同天空,自在高远。(2)

如此认识到性爱的虚伪,他自愿放弃一切世间之物,披上梵者的袈裟,努力以清净圣洁的梵行为生。

但是,不是外面的形象,而是内在的清净和典范生活使人成为一圣者。一个人的变化应来自于心内而不是心外。体证涅槃并不是绝对需要隐居静处,以苦行为生。比丘的生活毫无疑问加快和促进了精神的进步。但是即使是在家居士也可以获证圣果。

面对一切诱惑而又能果证阿罗汉的在家人,当然要比那些不受外来干扰,潜心修习而获证阿罗汉果的比丘更值得赞叹。

有一位大臣,当他骑在大象之上,穿戴着上等的衣着,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对此,佛陀说道:

“寂静,自律,自信,纯洁,

非伤非害一切有倩,

此人即为婆罗门,隐者,沙门。”(3)

有好多在家居士没有抛弃世间生活,而获证涅槃。其中,最为虔诚,最为慷慨的在家信徒给孤独为斯陀含果,释迦族的大名为一来果,陶工甘提柯罗为不还果,净饭王死时证阿罗汉果。

比丘要遵守四种更高层次的道德,即:

波罗提木叉根本道德之典,比丘要遵守的各种各样的戒条。

有关心智训练方面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