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记者:那演出开始越来越多?

邓长禧:对,就是夜总会找她的就越来越多。

记者:收入呢,比以前高了。

邓长禧:收入也差了很多。

记者:就是比以前高了很多。

邓长禧:高很多,那个时候等于算职业了,那我父母就小生意也不做了,专职地就陪她每天到秀场,她一天最多的时候跑六个地方,从下午就开始。

记者:哇,这是从十几岁开始?

邓长禧:那个时候已经是15、16岁了,就已经算很有知名度的票房保证。

记者:每天都是这样?

邓长禧:每天都是。

(除了出现在各种演出场合之外,邓丽君在她14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灌录唱片,只不过那时唱的还都是各种民歌小调,直到两年之后,她的唱片中才有了专属于自己的歌。尽管只是童星,尽管还是唱片业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但邓丽君在唱片方面早已有惊人表现。)记者:那个时候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到我姐姐是个公众人物了?

邓长禧:走在街上就有人看她,然后指指点点。

记者:主要因为在电视上常常出现?

邓长禧:对,就是算是知名人物,而且她也特别,她那个个头一米六三,算蛮高的,她穿着高跟鞋,然后长那个样子,穿着,走在路上人家就是会看,再一仔细看,哦,那不是那个谁吗,所以我就喜欢走在她后面,我就看人家看她的那种表情。

记者:你当时那种感觉是很骄傲的,还是觉得有一些尴尬,哎呀,别人都在看我们,还是什么感觉?

邓长禧:我蛮骄傲的,觉得那个时候蛮骄傲的,有这么一个老姐,那时候觉得很骄傲。

记者:她那时候穿着怎么跟别人不一样?

邓长禧:她因为表演的关系,当然不是穿表演服装,但是平时就是因为在那个场合,她自己也知道别人都可以观察嘛,所以她在穿着上就会比较注重,而且也会打扮。

记者:她那时候也就是十几岁的时候,是吗?

邓长禧:对,16、17岁,也喜欢穿迷你裙,她的腿又修长。

记者:她的腿很漂亮,对。

邓长禧:喜欢穿迷你裙,所以走到街上大家都会看。

记者:那个时候追她的人很多吗?

邓长禧:来来去去吧。

记者:是怎么样的表现方式,她唱歌会有人给她献花,还是会追到你们家去?

邓长禧:就是时常来看她表演,然后到后台去送点小东西呀,巧克力呀什么的。然后巴结我妈妈,请我妈妈去吃饭,这样。

记者:但是你妈妈都看不上?

邓长禧:我妈妈其实也没有意见,也是看她自己怎么样,但她总觉得一个年轻人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也不是很好的年轻人。

记者:她喜欢什么样的?

邓长禧:她啊,她比较喜欢有男子气概的,北方人那种感觉,就是一个大胡子,最好戴个眼镜,又老实,又斯文,又有男子气概。

记者:这是你们当时探讨的吗?

邓长禧:对。

10岁出道,两年之后出唱片,八年之后成为全台湾最受欢迎的当红歌星,这就是在旁观者看来,邓长禧丽君走过的坦荡星途。但其间波折,也只有亲历者本人能够体会。

记者:她到什么时候开始算是一线歌手了?最当红的歌手?

邓长禧:17、18岁就开始成压轴了,就压轴了。

记者:在夜总会演出的时候,她最后一个出场?

邓长禧:对,最后出场。

记者:本来呢?

邓长禧:本来也就是唱唱前面,然后中间穿插一些剧,演演唱唱剧,但是很快,一两年之间,马上就受欢迎。

记者:一开始还会不会经历过那样一个阶段,就是也可能会有一些小委屈,本来唱歌,然后大牌来了要给人家把那个位置让出来?

邓长禧:都有,在里面排挤,然后有的是老板的女朋友,就是把她挤到旁边去了,然后晚上要唱的歌都会先写歌单给乐队,然后她就先唱了,就把你歌给唱掉了,然后有的时候打牌看她小孩子,就让她说,你先唱,我妈妈那时候都跟她讲了,不要争,人家比你资深,看开一点,所以我妈妈对她的心理上的辅导帮忙很大。

记者:她自己会不会觉得很委屈,小孩子总会觉得很委屈。

邓长禧:也还好吧,也还好。

记者:她从来没有在那环境里面没有烦过,没有气馁过,在最初那个阶段?

邓长禧:现在印象中好像没有这种感觉,可能年轻,17、18岁的时候,不知天高地厚。

记者:等到她成了一线歌手的时候,在夜总会唱压轴,开始也要请她到台湾以外的地方去演出。

邓长禧:嗯。先是到香港,后来是日本公司在香港的歌舞厅发现她,所以就跟她谈到日本发展,那时候她已经20岁了。

..



风靡香江


正当16岁的花样年华,邓丽君却走出宝岛台湾,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台湾出过畅销国语唱片的歌星通常都会到许多华人居住的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巡回演出,开拓海外市场,提高知名度。

出生成长在台湾的邓丽君,在台湾步入歌坛并成名,香港则是她打开“海外”知名度的重要根据地。邓丽君在海外发展是以新加坡作为第一站,在跨出亚洲事业的第一步之后,再从香港逐步登上事业高峰的。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那样的地方,让你驻足停留,让你魂牵梦绕;让你卸下生活的重负,让你体验到生命的精彩和意义;让你觉得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所有的拥有是幸运的,最终你把心留在了那里。这样的地方,对邓丽君来说,就是香港。

邓丽君第一次到香港是在1969年12月,那是她步入歌坛两年后第一次到香港表演。邓丽君应香港白花油(与万金油同为家庭常备药、内含薄荷的药物)药厂董事长颜玉莹之邀,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参加《华侨日报》发起的“救童助学”义卖活动。当时的白花油药厂是香港颇具规模的企业,每年都会邀请港台明星进行义卖活动,义卖所得最高者便是当届的“白花油慈善皇后”。义卖会由影星歌星担任拍卖官,每人负责一种产品。由于慈善义卖会卖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价值,要卖好价钱,靠的无非是人气,义卖成绩也可看出明星受欢迎程度。在香港工展会上,此时名声从台湾远播而来的16岁的邓丽君,登高一呼,就募到5150元港币,成为当年慈善义卖的“白花油皇后”,也是工展会义卖史上最年轻的皇后。邓丽君立即受到当地媒体的高度重视与报道。

虽然这是第一次到香港,但邓丽君表示由于工展会的义卖很忙,而且香港电视台一再请她上节目,所以就没有空闲时间好好玩一下了。不过,她很喜欢这个地方,“这是一个融合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国际都会,可以接触到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非常有趣。”

1970年1月,是邓丽君“加冕”皇后的日子。白花油药厂董事长颜玉莹特在香港中环的月宫酒楼为邓丽君开庆功宴;然后特地邀请香港保良局主席董梁主持加冕典礼,在场观礼的嘉宾包括香港新闻、工商、文化界人士数百人。加冕仪式开始时,首先由工展厂商会宣传部长黄桂将一袭红色镶金边的锦袍披在邓丽君的身上;然后由《华侨日报》总编辑何建章为邓丽君挂上“一九七〇年慈善皇后”的丝带,保良局主席董梁替她戴上珍珠皇冠,《华侨日报》总经理岑才生颁赠“慈善皇后”锦旗;最后当选“皇后”

的邓丽君当场捐助港币,赞助“救童助学”活动。

邓丽君在香港歌坛的地位就由此确立。

“加冕”之后不久,香港无线电视台就和邓丽君签约,而后邓丽君在香港的演出活动都由无线电视台安排。邓丽君和无线电视台签订的合约是邓丽君客串演唱一个月,也就是她在港停留期间就只能是无线电视台的歌星,不得参加其他电视台的演唱活动。同时与无线电视台签约的台湾歌星还有当时被捧为“歌坛情侣”的谢雷和张琪。除了在无线电视台的密集活动外,邓丽君还应邀在香港歌剧院登台。

自此之后,邓丽君在香港的事业快速发展。香港由此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

1970年8月,邓丽君随“凯声综合艺术团”五十多人再赴香港表演。同团的歌星有陈菱、陈亚梅、林仁田、林飞燕、方晴、吴静娴、皖君、叶锦樱、杨蜜蜜等,以及六个舞蹈、魔术、特技团,邓丽君无疑则是整个“凯声综艺团”的台柱。“凯声综艺团”在港九的明爱中心和皇都戏院演唱了一个半月,并曾为港九街坊会筹募福利基金,还为香港吕氏宗亲会筹募子弟奖励助学金义演。

邓丽君在港期间,一如以往,展示着她的自然和青春的形象。她不走当时流行的冶艳打扮,反而保有符合她那个年龄的纯真清新,受到香港人的喜爱。她那纯情清新的形象也立刻风靡香江。

当时她唱一场大约可领到一千多港币,与初出道时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在和中学同学挥泪道别仅仅三年后,邓丽君的生活境遇就已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提及那时的岁月,邓丽君平静地说:

“我第一次踏上舞台的时候,只拿到五块钱台币,算是来回的交通费,但是当时我只要能站在台上演唱,就很满足了。” 邓丽君的这种强调自己只要能站在台上唱歌就能获得最大满足的说法,更给港人留下相当好的印象,香港遂成了她放眼亚洲的重要基地。

邓丽君在港的演出日程安排得非常密集。除了随“凯声综合艺术团”演出外,她又在海天夜总会、豪华楼夜总会和香港剧院客串演唱,并且又和无线电视台签了三个月的合约,随着无线电视台走南串北,赶场赴约。在无线电视台合约期满后,她又被电视台聘去主持歌唱节目《歌迷小姐》,把每周一次共计七周的节目全部录制完毕。另外,她还在百代和美亚两家唱片公司灌制了两张唱片。而且,她还为香港业余篮球联会主办的“会长杯”男女篮球四强邀请赛主持开球。

虽然香港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但邓丽君频频的出演,形成了极大的影响,受到了香港人的充分肯定。rthk(香港电台)中文节目制作部经理张文新认为邓丽君“她唱得中文歌曲,从民谣到欧美流行歌曲的翻唱,样样受欢迎。”“和以往的歌星全然不同,很可爱。”对邓丽君,艺术评论家黄奇智十分中肯地说:“声音和人性都十分容易让人接受,可说是个毫无个性的个性者。”

邓丽君的巨星潜质也被一些娱乐界的资深人士发现。香港电视界的知名制作人黄霑说:“她的诠释力佳、音质好,我觉得她拥有以往那些歌星所缺乏的特质。长得人见人怜,不惹人讨厌。当时同样来自台湾而在香港发展的歌星欧阳菲菲已颇有名气,而邓丽君却没有多少人认识,不过我当时就觉得这女孩一定会成为巨星。”

能得到圈内人士的肯定无疑代表着真正的实力。邓丽君在香港的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终于有了成绩,再多的辛劳和付出也有了价值。

香港报纸对邓丽君更是赞赏有加,尤其是她那优美的台风。有一家报纸的评论是:“邓丽君虽年龄小,体型颇佳,台风极好。她面有稚气,动作活泼,又不故作成人气,亦即无捞气,香港新秀中,无人能成为第二邓丽君,故其受人欢迎的程度,于女歌星中仅次于姚苏蓉而已。”

香港乐坛的情况和台湾极相似,不过更加繁荣和严苛。1949年之后,随着大陆人的纷纷涌进,带来了上海的文化艺术。成立于20年代上海的百代唱片公司也迁移到香港,该公司曾经发行了从20年代到年代的所有中文流行歌曲。因此,40年代到60年代的香港承袭了30年代的上海流行歌曲和电影插曲的全盛时期。不久,又融合了拉丁美洲音乐以及美国流行音乐等新音乐,形成了香港的实验性音乐。与此同时,从大陆引进的黄梅调和台湾的电影歌曲也很受欢迎。不同音乐的互相融合,使香港乐坛呈现出争奇斗艳的景象。到了60年代,欧美的流行音乐如旋风般席卷了香港,很快便占据了香港人的心,尤其成为年轻一代的最爱。

在这种情况下,邓丽君从台湾来到香港,对于听惯了传统中国歌曲的香港人而言,台湾新发展起来的中国歌曲就特别让人耳目一新。她那甜甜的歌声和清新的形象留给挑剔的香港人的印象非常好,尤其是“她诉诸感情的独特唱法和那张可爱的娃娃脸,在香港颇受好评”,(张文新)全是商业化的香港所没见过又那样渴望的。在邓丽君之前的台湾国语歌曲都是由较成熟的演技派歌星主唱,他们往往依赖技术和包装,却缺乏能够让人放松的真纯。而“歌唱得很好的洋娃娃”邓丽君一出现,立刻给香港观众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很舒坦,很自在。她的歌声能够穿透生活的疲惫和生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