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卿卿不放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咬定卿卿不放松-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不得不这样,希望您能晚几年再养老,陪小殿下走过最难的一段路吧。”
  陆时卿听完,默然良久,拆开了手里的罪文书,却先从里头抽出一张字条来。
  字条上没有署名没有落款,寥寥两行字,清秀俊逸却力透纸背,是郑濯拿左手写的,他说:求仁得仁,死犹未悔。
  元赐娴走近了低头一看,鼻头霎时酸楚起来。
  陆时卿把字条捏在手里,叫陈沾与众人退远,然后跟她说:“别自责。”
  她什么都没说,他就知道了。元赐娴摇摇头,也不知道自己是在表达什么。
  陆时卿叹口气,瞧着她问:“在你的梦里,我是什么时候死的?”
  她不太明白他怎么突然问这个,犹豫了下说:“十三殿下登基后不久。”
  “朝堂中空,十三殿下初初登基,我来不及稳定朝局便身故,你以为,那样的大周能支撑多久?多不过三年,必将亡国。”
  元赐娴皱皱眉,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
  他继续道:“但现在不同了。在你的梦里,阿濯暴毙,却什么都没得到,大周走向尽头,我们每个人的牺牲都白费了。而如今,”他拿起手中的字条,“他以死换朝廷上下一个清醒,而我也会陪十三殿下中兴大周,直到看见曙光的一日。”
  他伸手抚了抚的鬓发:“所以别自责,因为你的改变,他求仁得仁,大周的明天也会是别的样子。窈窈,打起精神来,我们回去。”
  元赐娴压抑了一整日的心好像突然活了过来,拼命点头:“回去,回京城去。”
  
  七日后六月十一,大周皇十三子登基,于登基大典追封皇六子郑濯为德王。随后,本该已被处死的前中书侍郎恳请面圣,来时带了一口沉重的棺椁,不顾满堂瞠目,称替为救陛下亡故的德王宣读一篇罪文。
  洋洋洒洒三千文,揭先帝罪证,陈宫变实情,话毕,满堂寂静,年幼的皇帝神情肃穆,下了登基以来的第二道旨意,擢升陆侍郎为大周中书令,全权代理此案,以告德王在天之灵。
  是年,为长清元年。
  
  七年后,长清八年仲夏,一辆印有陆府徽记的马车悄悄驶出了侧门。
  马车里头传来女子低低的咕哝声:“不吃这个,想要酸的。”
  紧接着有个男声响起,疑惑道:“我怎么不记得你当年怀元臻元姝时候那么挑食?”
  “刚进你家门,可不得给阿娘留点贤良淑德的好印象?”她说完又抱怨别的,“说起来,我这怀着娃呢,做什么非得大老远跟你回洛阳休养?”
  马车里,陆时卿端着碗小米粥放也不是,勺也不是,叹口气:“这不是怕你临盆这事跟长安犯冲。”
  元赐娴撇撇嘴:“我看你是托我的福,想休个生产假,然后温水煮青蛙,干脆赖在那儿再也不回京城来了。我告诉你,陛下小小年纪贼着呢,可不会叫元姝离了他眼皮,你真道这趟真能一家子金蝉脱壳?”
  陆时卿听完气得牙痒,把准备给她喝的粥一饮而尽,道:“辞官信我都准备好了。”一副说什么也要一走了之的样子。
  元赐娴觑觑他,觉得有点困倦,头一歪倒他怀里,“我睡一会儿,到了叫我。”
  他“嗯”一声,给她靠着,然后默默思忖起功成身退的对策。
  元赐娴舒舒服服入了睡,这一睡,却听见久违的潺潺水声。
  因时隔七年,她一下子没反应过来,缓了好久才明白,自己又置身在漉桥的石头里了。
  这次桥上动静很大,像是经过了一支数万人的骑兵队。踏踏的马蹄震耳欲聋,她听见其间兵器划过青石板的刺耳响动,带着一股摧毁的力道,还混杂着异族人奇怪的语言和口音。
  她突然明白过来,异族入侵了大周,杀到了长安。
  在无数刺耳的吵嚷声里,桥身剧烈地晃荡,慢慢下了一层细碎的石粉,最终轰然倒塌。
  她所在的石头随之坠下,“噗通”一声落了水,她藏在石头里的魂魄缓缓脱离了水面,一直上到半空。
  她因此第一次在梦里睁开了眼,却看见长安城内横尸遍野,血流如注,大明宫燃烧着熊熊大火,模样九岁的郑泓浑身是血,被异族人扣押着出来,一脚踹在地上。
  元赐娴蓦然惊醒,醒来一刹差点分不清梦境与现实,掀开车帘就往外望去。
  陆时卿问她怎么了。
  她回过神来,明白了究竟。梦里的郑泓是九岁模样。也就是说,上辈子,在他九岁时,大周就亡国了。
  可是现在,郑泓十三岁了。
  马车刚好经过漉桥,外头漉河潺潺清明,并非梦里那样的血色,远处槐树上的白槐花散发着馥郁的香气,百姓们迎着朝阳,在树下热情地叫卖着行货。
  现世安稳,一切都好。
  她摇摇头答说没什么,眼却望向长安城顶头那片湛蓝的天空。
  郑濯,你看啊,七年了,国泰民安,海晏河清,他们把大周变成了你想要的模样。
  作者有话要说:  
    结局了,因为昨天评论区炸到我一夜没睡好,我还是说几句剧情线这样安排的原因。
  现实中,渺小的个体注定无法对抗历史,但既然是小说,我想在不过分夸张的情况下允许这样的英雄主义。所谓不过分夸张,就是没有一步登天。因此这篇文的剧情线不是爽文走向,相反,主角时常身处被动,改变历史的道路布满荆棘,一波三折。
  正因他们挑战的不只是乱世中的小人,更是时代的洪流,所以才异常艰难。我想,如果轻易就能翻盘,上辈子也不会少了女主那点外挂就那么惨了。
  好在最终成功,尽管有流血牺牲,但求仁得仁是我赋予人物的命运与选择,也是我认为的价值。当然,大家经历不同,观念不同,不强求所有人接受。
  可能很多读者遗憾:如果郑濯没死的话。虽然我安排了一个完满里略有缺憾的结局,但不至于残忍说“绝对没有如果”,也不至于拿所谓标准答案捆住你们,这个可能存在的平行世界就留给大家想象吧。
  最后,感谢一路支持陪伴,接下来,不投缘则好聚好散,投缘则下本再见,我会努力讲更好的故事。
  说下新文安排,最近身体透支,不能无缝接档,我会边休息边存稿,争取尽早。下篇古言是《怎敌他晚来疯急》,但古言费神,我准备尝试现言松松脑子,挑了《软玉温香》这个脑洞。两篇先后顺序没定,感兴趣的可挑选收藏,或直接收藏作者专栏,只要晋江不抽,到时就能收到更新通知,抽的话看缘分吧。'允悲''抱拳'


第115章 番外·前世·陆时卿(一)
  腊月大寒; 一年当中最冷的时节。
  朔风苦雨里,陆时卿屈了腿半跪在桥栏边; 佝偻着背脊,嘴里不住咳嗽; 咳一阵就吃进一口冷风,冷风灌入肺腑; 无比冲嗓; 于是便再咳一阵。
  如此反反复复。
  细雨最湿衣。他身上那件深紫色的官袍已快染成了玄色; 三品朝服这么个不怕脏的糟蹋法,手心里攥着的字条倒是干干净净的。
  郑濯将元赐娴留下的字条给他后; 就被他勒令回了城; 免遭盯梢。眼下漉桥上就他一个。天寒地冻的; 也没别人这样想不开了。
  陆时卿咳得气急; 支肘想将自己撑起; 试了两下没成; 干脆一个翻身; 背脊贴住桥栏瘫坐下来。冷风号得急,往他袖里一阵猛灌,幸而官袍的袖口窄,挡去了大半。
  他紧了紧袖子,耳边似乎响起一个邈远的声音; 自两年前的隆冬传来:“徐先生,您大冬天也宽袍大袖的,不冷吗?”
  他当时想说冷啊。只是倘使换了窄袖; 掐了腰带,身形外露,就不好掩人耳目了。
  但他说不得,所以哪怕都快抖似筛糠了,还强装着气定神闲,声色平稳道:“徐某不冷,多谢县主关切。”
  早知后来还是被元赐娴识破了身份,他演这一出又是何苦。
  想到这里,陆时卿扯了下嘴角,抬起一双空洞无神的眼,望向灰蒙蒙白茫茫的天边。
  
  记得第一次跟她正式打照面,是三年前初春,在大明宫。
  彼时她方才十五及笄,因滇南战事告捷随父进京受赏,册封当日,穿得比公主还艳,大典上,群臣百官,皇子皇孙,没有谁不侧目。
  他也多看了她一眼。无他,只是琢磨朝堂阴私,想元家这位县主颜色出挑,又到了许人家的年纪,这一趟册封大典过后,怕有不少人得动心思。但滇南王的身份却太敏感,除了缺心眼的,想必没人敢大张旗鼓表态。也不知圣人打算如何利用这桩亲事做文章。
  他脑袋里转悠着这些个弯弯绕绕的,等礼毕打道回府,经过宫道时,却当真碰上个缺心眼的。正前头,病秧子九皇子郑沛半道拦了元家兄妹,远远瞧着,大概是在出口调笑人家小娘子。
  元赐娴身边那个兄长心眼也不多,直来直去的,看不下去,张嘴就要破口大骂,也不管对方身份如何尊贵。
  陆时卿本不想管这事。毕竟元钰此人和他不对付,结了狗怨。看他得罪郑沛,他该置之不理。但一想到郑濯近来有意拉拢元家,元钰捅篓子,也是给他们惹麻烦,便在那边吵起来前,迈步上前,笑说:“九殿下,您在这里。”
  他一出口,元家兄妹和郑沛便齐齐望了过来。他掠仨人一眼,给他们一一行礼,然后跟郑沛说:“臣在来时路上,见您的宦侍正四处找您,看起来像有急事。”
  郑沛被打断好事,不爽问:“什么急事?”
  他面不红心不跳地说:“这个臣就不知道了,保不准是圣人有请。”
  郑沛将信将疑瞅他,到底乘上轿撵走了,临了还抛下一句“赐娴表妹,咱们下回再叙”。
  他看见元赐娴抽抽嘴角,一脸“叙你个头”的样子,完了也没久留,跟元家兄妹颔首告辞,转身离去时听见她小声问:“阿兄,这是谁呀?”
  元钰随口介绍一嘴:“朝中门下侍郎,姓陆。”
  紧接着,二月春风将她的赞叹传入他的耳朵:“哦,长得还挺好看的。”
  他对元赐娴的印象,在这句她对他的夸赞上头停留了近两年,再见她,是次年岁末,隆冬大雪纷飞时。
  那两年里,郑濯成功拉拢了元钰,元家于年尾照制进京,他趁机以老师的身份登门拜访,去说一桩亲事。
  前头徽宁帝动了心思,有意叫元赐娴做儿媳,嫁给郑濯。郑濯则选择将计就计,就当进一步巩固与元家的关系。他于是被派去干媒人的活计,做说客,摆诚意。
  当日雪后初霁,元府里头,元家兄妹在堆雪。元赐娴冻得脸蛋红彤彤的,不知疲倦地拿一个个捏实的雪团子砸元钰,闹腾,笑。元钰却哪敢这样砸她,生怕把她砸坏了,一个劲地逃,没法子了就拿松松软软的雪团子象征性地回她。
  看见那一幕时,陆时卿突然有点退缩,觉得自己这说客是不是当得有点残忍。
  从小被家里人疼大宠大的女孩子,快十七了还跟小孩似的烂漫,却即将要被卷进那种永无止境的黑暗里。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抬脚去了元易直书房,说了一名政客该说的话。谈完出来,碰上元赐娴来给元易直送茶汤。
  她大概已经听元钰介绍过了,所以知道他是谁,见他就道“久仰大名”,一双桃瓣似的眼弯成月牙儿形状,笑得很礼貌,又有点狡黠。
  想到那趟子拜访的目的,他突然觉得这个笑很是刺眼。刺得他心里竟有点愧疚。
  他未表现出什么热情,只是按着礼数和她颔首招呼。
  也就是那个时候,听见她问他冷不冷。
  他说完“徐某不冷,多谢县主关切”就告辞离开了。
  只是彼时觉得自己做了不光明的事,满心都是不齿与寒凉,哪有不冷的道理。
  风雪盈满袖,他腰背笔挺,却走得一点也不磊落。
  虽然元易直在书房里说不愿将女儿嫁入皇室,掺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婉言回绝了他。可他知道这事其实没有商量的余地。毕竟圣人这次是非要留下元赐娴不可的,权衡后又觉无势的郑濯是个较为“安全”的人选。
  他今天出面做说客也只是走个过场,赶在圣人前头替郑濯及早表态,如此,赐婚的旨意下来,就不至于陷入尴尬被动。
  没过几日,圣旨果真颁了,徽宁帝大手一挥,赐了俩人的婚。
  知道元家对郑濯尚有所保留,面对这封圣旨必有想法,他本想以老师身份再跑一趟,以示安抚,不料翌日,西南传来军报,说滇南爆发战事,南诏举兵入侵。
  一则边关危急,二则元家逢难,他于是自请前往和谈,除夕出发,二月方才归来。归来当天,郑濯跟他在徐宅碰了个头,问他可曾在南诏军营看见一枚玉质的女子环戒。
  他说看见了,细居的反应有点奇怪,他正想回京查查是怎么回事。
  郑濯说别查了,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