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秦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斯与秦王朝-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秦社稷焉可轻易言死。此书固佳吾王爱之即可。爱之而不得则召其著者前来相从即可。王者号令万姓为我所用。以人主之尊岂有从人而游之理!吾王轻言死又将置江山社稷、黎民苍生于何地?”

嬴政自知失言对于李斯的较真也不生气反觉欣慰。李斯之言让他从文字的魔力中清醒过来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再迷失。要怪的话也只怪这《五蠹》的作者太过神奇不然以他嬴政的智慧之高眼界之远断不会因一篇文章便罔顾自我恨不能以死相许。嬴政解嘲地笑道“廷尉责备的是。寡人自思此人已在地下虽召之亦不能来是以方才一时口不择言。”

李斯笑道“好叫吾王得知此人尚在人间。”嬴政大惊继而大喜急问其人为谁。李斯道:“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莫非便是上书存韩的韩国公子韩非?”

“正是。”

嬴政叹道“当日见其存韩书以为其才不过尔尔。廷尉虽为之辨寡人终不能信也。今观此两篇乃知廷尉知人不虚。”

李斯再道“韩非之书当远不止两篇之数惜乎向来秘不示人不能为我王得之。”

嬴政大笑道“何惜之有。其人既在宣之来即可。”

李斯道“韩非乃韩国公子恐终不忍离故土。韩王素信韩非也不能任其来也。”

嬴政冷冷说道“寡人欲得韩非孰敢不从。”于是传诏桓齮令其分兵急攻韩必使韩非来秦然后止战。

注2:嬴政的此一行程史记中只有寥寥四字的记载:“王之河南。”文中虽有铺陈然而或许也能切合当时实情。

注3:《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七章 兴师伐韩 只为韩非

秦国兴师伐韩不为攻城不为略地而只是想要韩国交出一个人——韩非。如果说以前的韩非还只是在小范围内拥有知名度的话随着这场战争的生韩非之名即刻传遍天下无人不知。

众人在惊奇的同时也不免纳闷这韩非究竟是怎样的神圣值得秦国如此劳师动众?嬴政也真是的为了一个四十有七的男人至于吗?如果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动战争对他们来说反而更容易理解些。譬如为了海伦希腊和特洛伊可以血战十年。对此马洛曾在他的诗剧《浮士德博士》中如是感叹道:“就是这张脸使千帆齐把伊利安的巍巍城楼烧成灰的吗?(注)”而从这一诗句中也演化出了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比喻:动用千艘战舰的美貌。

当听到秦国为了得到他宁肯动战争韩非的感受无疑是复杂的。他在韩国蹉跎了十余年一直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新王上任对他言听计从、委以重任。他满以为从此可以大展抱负却又莫名其妙地被秦国相中竟然打上门来指名要他。得到秦国如此看重他心中自然也不无得意但另一方面因他一人之故将韩国卷入战火却又让他惶恐不安隐隐以祸水自居。

尽管韩王安一再向韩非保证为了他韩国不惜和秦国开战。韩非依然难解心结况且他深知这是一场韩国无法取胜的战争而失败的代价可能就是亡国。于是坚持孤身入秦以罢秦国之兵还韩国暂时安宁。

不得已韩王安只能送别韩非。出城外三十里韩王安犹不肯回车。韩非也深为感伤泣道:“蒙王不弃委我重用。无奈强秦以兵见逼不容不去。吾以不祥之身陷国于战本当伏剑自尽以解罪孽。然自思一死虽易报王为难故苟全此身。西去入秦或能得秦王信用吾当居间为韩而谋终不背家国。”

韩王安大哭道:“愿为叔父而战。”

韩非道“万万不可。因一人而误社稷吾罪大也。”又顾谓诸臣曰:“吾人此去恐不能复归。国之内外有赖诸公。善事王上勤修朝政吾虽去亦可慰怀也。”诸臣也是伤感洒泪。韩非再道就此告别王上幸勿远送。

韩王安哭道叔父西去隔千里国有疑难可问谁?

韩非道吾虽去韩吾书犹在王上善习之治国之道可知也。修明法制执势御下富国彊兵求人任贤则我韩之幸宗庙之幸。切不可重蹈先王覆辙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

时在深秋水寒风冷。落叶枯黄缤纷飘舞。琴羽箫鼓作悲歌车马迟疑不肯。四野寂寥雁阵南飞日没远山白雾横起。王臣执手相看叔侄泪滋魂动。始信江淹《别赋》所云:黯然者唯别而已矣。

韩非单车而去离开了他的故土离开了他的家国。沿途父老目送流连似在相问: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及韩非去远张让进言道“韩非久在韩尽知韩虚实。今使秦而去若以灭韩而邀宠于秦王则韩危矣。”

韩王安斥道“叔父当年为先王所黜犹不愿舍韩而事诸侯。今甘愿孤身入秦正为韩社稷计。寡人知叔父必不负我卿勿复言。”

张让羞愧而退。

注:原文为:

ap

andburntthetop1esstoersofi1ium?

在第71届(1998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莎翁情史》里这句著名的台词被重复了n次让视马洛为劲敌的年轻的莎士比亚郁闷不已。呵呵。



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八章 欲取天下,必以赵为先

秦韩边境韩国宜阳城。杨端和所率秦军集结城下。已经过两轮攻击城墙早已残破守军士气低落。下一次攻击宜阳城必破无疑。

杨端和拔剑正欲下令再次进攻城中忽然一箭射出在空中飞翔出一道美妙弧线斜斜插在杨端和的车前。

箭上附书云:公子韩非将出见。

杨端和大喜下令后撤十里以为迎接。

城门缓缓打开单车驶出。车上立有一人身高八尺面色沉静高冠长剑衣袂飞扬正是这场战争的标的——公子韩非。

喧嚣的战场顿时安静下来。十里之外的秦军城墙之上的韩军这数刻前尚在激战的双方此时的注意力同聚在韩非一人身上。

达利曾吹嘘道年纪越大我长得越帅。韩非也属于这类越老越有魅力的男人。此时的韩非时年四十有七相比当年在兰陵和李斯同学之时越出落得成熟冷峻气势逼人。

韩国守军默默目送着韩非直至韩非没入秦军阵中不复得见。而韩非一入秦军秦军也果然信守承诺爽快撤退不再进攻。

强大的秦军说去便去留给城下一片开阔仿佛从来也未曾在此地出现过。韩国守军侥幸逃过一劫回方才的攻城血战恍惚得如同一场臆造的梦。然而谁又知道这些虎狼一般的秦军什么时候又会重新回来?

韩非到得咸阳嬴政亲自迎接设筵款待。

韩非的气质形象果然和嬴政想像的一样。而韩非的口吃也并没有赢政想像中的严重。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口吃反而使得韩非的谈吐别有一种奇妙的韵味。韩非并不刻意地掩饰自己的口吃他只是放慢说话的节奏即使偶尔卡壳也并不着急慌乱而这也让他的话语透出一股舒缓顿挫的优雅。

赢政笑道寡人欲见公子久矣。公子的大驾可实在不好请啊。

韩非道:臣鲁钝愚昧何堪大王错爱!自思百无一用于大王还乞大王放归。

赢政道公子刚来秦国怎么就说要走的话?寡人前见公子之书心摇神动惊为天人不由日夜思慕。今日终于得见公子实慰平生。公子且留秦容寡人求学问教。

说着说着嬴政竟大段背诵起《孤愤》、《五蠹》来一字不差。这不免让韩非大为惊奇。他万万没有想到秦王嬴政他最大的假想敌居然会是他的一个痴迷读者。

韩非对嬴政的敌意大大地缓和下来。

在春秋战国诸子中韩非子和其他的子有一最大区别。韩非子是唯一站在君王的角度来书写的也是唯一只写给君王看的。(这种区别自然和韩非独特的宗室身份密切相关。当他作《韩非子》之时在他的潜意识里很有可能已经将自己视为君王。)也就是说韩非的书属于绝对的小众读物。他理想中的读者人数只有七个即:当今天下的七个君王。

当韩非面对着赢政听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对他的思想有如此深刻的理解不由顿生知音之感。因此凡嬴政有问韩非皆悉心作答。因为口吃韩非难以长篇大论。不过和嬴政说话他也用不着长篇大论。端木赐闻一以知二嬴政则和颜回一样闻一足以知十。

既得陇复望蜀。嬴政又道公子之书当不止此两篇。寡人欲悉得之。

韩非面露为难之色。他想起自己那个不争气的侄子——韩王安来。韩安是个好人但同时也是个无用人。而眼前的嬴政其睿智雄视远非韩王安所能比拟。如果抛开家国情感等因素非要把他的学说托付给谁的话赢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最值得托付其学说的赢政又正是韩非最不愿意托付的那个人。韩非于是推塞道辱蒙大王垂问臣虽曾著书然自知鄙陋每随手丢弃不加珍惜迄今已少有存者。

嬴政猜到韩非心事也不强求。反正韩非已经身在咸阳得到了活人还用在乎那些死书!

两人一番畅谈不觉天色已晚。嬴政道公子一路劳顿寡人不敢久留还请入驿馆早早歇息。临别又问韩非道寡人欲取六国以公子之见当以何国为先?

韩非一愣道秦取天下必以赵为先。两年之前臣已上书大王言此。

嬴政大笑道公子之见正与寡人同。



第四卷 第二百一十九章 故友相会 感慨良多

廷尉府的仆人们近日来格外忙碌这是一个信号表示府中又将迎来一位尊贵的客人。

廷尉府是经常需要接待客人的。以往待客的准备工作都由李斯夫人着力操办。而这次李斯居然亲自过问从草木园林到器具布置、酒水菜单任何一个细节都不马虎。这样的情形在廷尉府中是头遭出现。仆人们不由猜测道一定是秦王嬴政即将驾临。否则这世上还有谁的到来能让李斯如此事必躬亲、务求完美?

这天一大清早李斯便将孩子们从床上叫醒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语调说道孩子们记住今天吧。因为就在今天你们将见到你们的韩非伯父一个拥有世上最伟大头脑的圣贤。

在李斯的熏陶下孩子们多少都有些目中无人。然而当他们听到即将见到传说中的韩非时忽然全兴奋起来。他们知道韩非是阿父的恩人也是他们全家的恩人。同时他们心中也满怀好奇这韩非究竟是何等模样能让生平未尝服人的阿父唯独对他赞不绝口、推崇有加?

孩子们激动着李斯又何尝不是!一别十三年终于能再次见到韩非了。十三年来他和韩非都变了许多。他已经贵为秦国廷尉而韩非则被迫出使秦国形同阶下之囚。在地位和权势上他已经完全压倒了韩非。然而一想到即将面对韩非同学李斯仍不免感到紧张和压力。毕竟不管怎样落魄韩非始终还是韩非独一无二的韩非注定不朽的韩非。

当年同窗之时李斯没少受过韩非的接济。如今终于有机会作个东道还当年的人情李斯自然丝毫不敢怠慢他要给韩非最周到最奢侈的招待。另一方面也不可否认李斯存有小小的虚荣心他也希望能通过今日的筵席将自己在这十三年里取得的巨大成功在韩非面前好好展示一番。

时光如逝水不舍昼夜侵蚀一切毁灭一切。随着地位的改变境况的改变人开始变得与时俱进弃旧迎新。于是乎青梅竹马的小儿女终不能举案齐眉。总角之交的小兄弟不得不各奔东西。于是乎多年后的同学聚会往往话不投机:成功者处在现在时态夸耀吹嘘;失败者则处在过去时态追念往昔。

今月犹是古时月而今日之朋友已不是古时之朋友。古人云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以升沉中路分。朋友之义在于始终相与不因死生贵贱而易其心。而今天下俗薄朋友二字已远不如昔日那般足堪珍贵轻易不许。

曾经“朋友信之”孔子之志也;“车马衣裘与朋友共”子路之志也;“与朋友交而信”曾子之志也。如今恋人分手说让我们还是作朋友吧。酒席上说是朋友的话一口闷。

不过也难怪。在古人看来交际以礼为重交友以情为主。如今交友多半以利为先有贪其财而交有慕其势而交有爱其色而交。是以初隆而后薄始密而终疏焉能长久。

再回到李斯和韩非。纵观两人的交往从始至终彼此竞争互相压迫。这种朋友的关系更类似于敌人的关系反而能够持久。西人云:朋友得势位则我失一朋友。李斯如今正当权但他却无比确信韩非不会失去他这个朋友正如他不会失去韩非这个朋友。

韩非在见过赢政之后的次日就接到了李斯的请帖。两年前李斯奉命出使韩国曾登门拜访他他选择了避而不见。此番入秦李斯再度盛情相邀如果继续拒而不见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韩非来到廷尉府李斯全家早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