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秦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斯与秦王朝-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待着生每一秒都是如此漫长。等待着死每一秒却又是如此短暂。奇妙的时光连李斯也无法判断其是短是长。

一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两天过去了张让不至李斯叹曰:‘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三天过去了……



第四卷 第二百零一章 兵与合

韩都新郑城

近日来韩王安颇是心烦意乱。凭谁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单一弱小之韩国就已经弄得他焦头烂额、痛苦不堪。而这些痛苦偏偏正是拜了那些本该为他分忧的朝中大臣所赐。可恶的大臣们分成为两派六国派和秦国派这两天一直在他面前争执个没完。

六国派以公子韩非为代表主张彻底和秦国划清界限。韩非道谁占韩国的土地最多?秦国。谁欺负韩国最惨?还是秦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样窝囊憋屈的日子咱们韩国是再也不能过下去了。如今燕、赵、齐、楚四国合纵联合起兵攻秦。咱们正应该抓住此大好时机和四国一道全力征讨秦国就算不能一举亡秦也要让秦元气大伤从此退守函谷关内不敢东向。少了秦国这个大祸患咱们也不用再含垢受辱地求生存而是可以聚精会神地谋展不出数年未必不能重现先祖父当年的荣光重回强国之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臣请杀李斯从此和四国同仇敌忾与秦国一刀两断。

韩王安一听嗯说得真好。一家人毕竟是一家人对国事就是上心。

秦国派以相国张让为代表。主张秦国虽然是韩国的敌人但却是一个绝对不能得罪的敌人两国相邻抬头不见低头见战战和和本是常事以前是这样以后也只能继续这样。张让道诸侯合纵已不是一次两次了。结果呢?秦国削弱了吗?没有!合纵一次秦国便更强大一次。依老臣看来这次合纵没准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四国合纵不成强秦反攻四国说不定又要拿韩国作替罪羊割韩国的肉消秦国的气。李斯是秦王嬴政的宠臣杀了他等于和秦国彻底翻脸。不如放了李斯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旦合纵不成也还有回转的余地。

韩王安一听嗯未虑胜先虑败。张让老臣果然深谋远虑计较周全。

就这样韩王安觉得两派都大有道理。到底该支持谁?他也彷徨迷惘起来不知该何去何从。他终究年轻才二十来岁被迫作如此重大的决定也实在有些难为。

韩王安的暧昧态度使得辩论逐渐升级。韩非和张让互相指斥力争不让谁也不能说服对方。韩非大怒进到王座前说话音吐激越唾溅韩王安之面。张让一见之下顿时不干了。你唾得我就唾不得?也上前力辩同样直唾王面。

对此韩王安也不便作只好唾面自干。毕竟无论韩非还是张让都是忠心耿耿地在为韩国谋划纵然行失其当也只因情动于衷。两派都逼迫着他下决断韩王安一急之下于是就犯了病。嘛病?寡人有疾寡人好色是也。

韩王安躲在宫中拒不上朝眼不见心不烦。反正秦国也好五国也好都惦记着他这一亩三分地没一个好东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咱韩国虽然弱小但女色却不输给其他诸侯如崔智友、全智贤等皆一时绝品。士悲秋色女怀春各司其命。栖花丛暂任它八面来风我自两耳不闻。

韩王安这一甩手将韩非险些气杀将他这个大侄子一阵痛骂。反观张让则将韩王安的沉默理解成对自己建议的默许于是往见李斯报以平安。

正当此时李斯也接到秦国的飞马传书召其归咸阳。这趟出使寸功未立但很显然在韩国也再无呆下去的必要。李斯于是返程。临去特意叮嘱张让道“吾闻韩非著书丞相为我暗取之。”

李斯为什么想要韩非的著述张让不问也能知道而这也正是他不愿看到的。因此虽然他应承了李斯的请求却是阳奉而阴违能拖则拖。后经李斯一再催促不得已才在两年之后将韩非之书(几篇而非全部)送上此乃后话不提。



第四卷 第二百零二章 姚贾

秦都咸阳城

相比韩国后宫的雨露充沛秦国后宫却是持续干旱。不过也难怪嬴政近来饱受国事困扰自是无心房事。嬴政最早听闻四国合纵还是缘于李斯从韩国回的急报。随后关于四国合纵的一系列谍报不断由埋伏在四国的情报人员传回咸阳重逾千钧高高地堆在嬴政的案头。

面对这场危机嬴政既倍感忧虑却又难掩兴奋。这些年来他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秦国内部用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王位很少在国际事务上展露锋芒。此次四国合纵是他亲政以来头一遭面对如此紧张复杂的国际形势。同时他也看到这正是一个大好机会让天下人领略他作为当今第一王的风采。

这几日廷议群臣们积极倒是积极七嘴八舌地主意一大堆但听来听去却终归都不得要领。嬴政因此格外地想念起李斯来。有些人当他离开你的时候你才会突然意识到他的重要。所谓小别胜新婚就是这个道理。而有些人当他离开你的时候他才会突然意识到你的重要所以才会浪子回头。然而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伊人却已含笑作他看。什么“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基本上是在扯蛋。

话说回来嬴政独处深宫正苦思对策偶一抬头眼睛顿时明亮起来哈李斯来了寡人的廷尉来了。

李斯接到诏书便立即启程以最快的度返回秦国才入边境早有郎中令王绾接住。王绾乃是奉了嬴政之命前来迎接李斯对他的死里逃生表示慰问顺便也是要在路上给李斯作局势简报为他见嬴政提前做准备以免他刚回来还搞不清楚状况。嬴政虽不是气象专家但是哪朵云彩能下雨他心里清楚得很。

关于这次合纵的情报资料满满当当地装了一车。王绾也不嫌麻烦开始逐一向李斯汇报。李斯和王绾的关系称得上死铁当年两人一起在蔡泽手下厮混一起受气如今又一起爬到了秦国政坛的最高层。把堂堂的郎中令当秘书使唤李斯也非常不好意思于是笑道王兄不必如此辛苦。只挑最重要的说来即可。

王绾苦笑道已经精简过了否则何止一车!

李斯道关于姚贾其人如今知道多少?

王绾道姚贾大梁人氏。

李斯一扬眉毛诧异道大梁人氏?

王绾道怎么了?

李斯面色平静下来道没什么。王兄还请继续。

王绾又道姚贾之父在大梁作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姚贾年轻时曾在大梁作过盗贼如今在赵国为臣。目前知道的就这么多。

李斯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王绾准备继续汇报李斯却把手一挥道不敢再劳烦王兄。知道了姚贾其他不听也罢。

王绾看着李斯见他眼神中光芒闪动嘴角挂着奇异的浅笑。王绾一见李斯这副表情就知道他一定又是想出了什么妙计可李斯这人骚包得很问他也是白问不到最后关头他是绝不会透露半个字的。王绾火辣辣地紧盯着李斯李斯也被王绾看得很不自在强笑道王兄看什么?

王绾叹道你这家伙脑袋也不比我大啊。

李斯和王绾说起话来倒也并无顾忌大笑道有地方肯定比你大哈哈。

王绾嚷道不信要不咱俩比比。

于是乎两人不谈公事只是胡乱嚼奢兼以遍地春色莺歌燕舞一路上倒也颇是惬意。

李斯刚到咸阳也顾不上回家先奔咸阳宫而来一见到嬴政便拜倒在地为自己出使失败请罪。嬴政连忙扶起道廷尉何罪之有。四国合纵变出非常。廷议之时群臣皆无以为对。寡人紧急召回廷尉正是为此。不知廷尉可有良策?

李斯道关于四国合纵国尉可曾说了什么?

嬴政摇摇头。尉缭自从担任国尉以来行事低调一心著书从不对时政表意见。嬴政也听之任之不加强求。让尉缭担任国尉本来就是把他当菩萨供着让他在军队建设方面挥些余热倒从没指望他在外交上也有所建树。因此四国合纵之事嬴政并未曾知会尉缭。

李斯道可召国尉来。

嬴政道满朝文武廷尉为何独召国尉?

李斯笑道大王到时便知。

嬴政于是使人召尉缭又道请廷尉为寡人计谋。

李斯道诸侯之不合纵久矣。此次突然合纵固然是由于韩国为了自救对四国加以蛊惑煽动。但是合纵能成最关键还在一人。姚贾是也。如无姚贾之游说合纵必不能成。臣以为要破坏合纵着眼点当放在姚贾身上。

嬴政道廷尉的意思是?

李斯揣摩嬴政的口气知道他以为自己在暗示对姚贾进行暗杀于是道如今姚贾主持合纵周围必定防范森严暗杀恐不可行。

嬴政叹道当年六国有苏秦合纵而我秦国则有张仪连横终使苏秦徒劳无功。姚贾今之苏秦也而我大秦今之张仪何在?

李斯道大王何不召姚贾使其为秦所用?

嬴政有些不悦敢情你李斯也只能出这样的馊主意便冷冷说道姚贾正得志于六国岂是能够召来的。

李斯也不着急先给嬴政讲了个故事。当年韩国国库空虚急需用钱。怎么办呢?于是想了个贩卖人口的主意。韩国有美人天下绝色诸王皆垂涎三尺渴望据为己有。韩国向天下明码标价三千金。如此高的价格使得六国国君望而却步只有秦昭王出得起价最终买下了美人。值得三千金则其人之美可想而知。今人习惯将女儿家称为千金也正是由此而来。

李斯接着说苏秦张仪姚贾皆纵横之徒有才无德见利忘义。别人看姚贾以为威震诸侯一时显贵也。李斯看姚贾却是头插草标待价而贾。好比那韩国美人价高者得之固其理也。试问当今天下还有谁能比秦国更出得起价?况且姚贾曾在大梁作过盗贼其利欲熏心可知也。但凡稍有气节之人是宁死也绝不忍为盗贼的。因此只要大王能够出足本钱何患姚贾不来?

嬴政来了精神道说下去。

李斯再道容臣先将韩国美人的故事讲完。那韩国卖了美人确实是得了三千金。后来昭王扬言要攻打韩国于是韩国只得又乖乖地把三千金原封奉上以讨好秦国。等于是秦分文未花白赚了一个绝世佳人。今大王召姚贾来秦其利远不止一时也。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使姚贾为秦出使四国则合纵可破再令其为秦连横则又可为秦削弱六国割地并城所得必远胜于大王在姚贾身上的花费。

嬴政道廷尉所言固佳寡人还是担心姚贾不来。

李斯道请国尉前来正是为此。说完李斯一拍手道说国尉国尉就到。果不其然尉缭拄杖而入。李斯大笑道又一个大梁人来了。问尉缭道国尉可识姚贾?

尉缭不解其意但还是答道老夫与姚贾同乡算是旧识。

李斯简单介绍了当前局势又道既是旧识便请国尉修书召姚贾来秦为秦王用。

尉缭迟疑道姚贾素以苏秦自许如今正得志于四国意气飞扬纵然老夫以书相召亦必不肯来秦也。

李斯笑道国尉尽管修书。只需如此如此即使姚贾不肯来秦怕也是不得不来了。

嬴政闻言大喜击节称善。



第四卷 第二百零三章 姚贾前往邯郸

赵都邯郸城。

此时赵国在位的是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名偃比嬴政晚即位一年但他不像嬴政曾作了八年的傀儡国王。赵悼襄王在登上王位的同时就已经掌握了赵国的最高权力。

所谓赵悼襄王其中的“悼襄”二字是谥号。谥号制度最早是为周公旦、姜子牙二人而制定后世见这制度是好的于是事就这样延续下来了。谥行之迹也即在其人死后将他的生平提炼成一到两个字用以概括他的一生譬如齐桓公、楚庄王等等。

谥法制度堪称中国之独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谥法面前惟实惟真。孔子作《春秋》寓褒贬于记事之中微言大义而乱臣贼子惧。谥法之功用近似于此。善有善谥恶有恶谥人君也不能例外。在《史记正义•;谥法解》里卑职数了一下用来谥号的字计有一百零三个。每个字都和易经的卦相一样有着对应的解释以供对号入座。因此一个人在他死前就可以大致猜出自己的谥号。

谥法对“悼”字有三解:恐惧从处曰悼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对“襄”字有两解: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具体到赵悼襄王身上其“悼”当指年中早夭即年不称志之意。其“襄”当指甲胄有劳即征伐不厌之意。也就是说赵悼襄王的一辈子可以这样描述:不爱和平爱战争壮志未酬身先死。

当然此时赵悼襄王依然健在而且情绪亢奋准备要大展宏图他绝不会想到他在人世的光阴仅仅只剩下一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在好消息来临之前事情总是越变越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反过来说在悲剧来临之前事情总是越变越好?也许这么说未必成立但至少在此时赵悼襄王的身上这种说法却是再正确不过的了。

这是赵悼襄王执政的第十个年头国事进展顺利得一塌糊涂。在赵悼襄王的主持下姚贾的运作下赵、燕、齐、楚四国团结一心成功形成了对秦国进行群殴的国际局面。在经历过长平惨败之后赵国终于迎来了大国复兴的最佳契机。

然而就在形势如此完美之时悲剧悄然降临。而这悲剧正源自赵悼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