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与秦王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斯与秦王朝-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也没人愿意站出来为他呐喊说话。

在排挤过韩非的韩国大臣当中应该包括一个名叫张平的人。此人曾经先后担任过韩釐王、韩桓惠王的丞相长达三十余年。此人史册上无多可书生了个儿子却是鼎鼎大名。他的儿子名叫张良。

韩非满腹韬略却无所用力这才穷愁著书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韩非作书不为表只为自遣故世莫能得见。李斯主管秦国的情报工作眼线通天却也是只打探到韩非在写书具体写了些什么就不能知道了。

韩非虽然著书以自遣然而心中苦痛却并不曾因此而稍减。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猛回张望年少曾记否朱颜玉貌心比天高牛鬼蛇神何足道乾坤挪移天地扫。今十年为期余梦未了只落得荒唐可笑。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抚今追昔徒伤怀抱。算了算了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你话接个套?然而韩非说了老子不搞老子就是不搞。

杜甫有诗自嘲:幽人志士莫怨嗟自古材大难为用。同为不遇韩非可没杜甫这般好的情调。十年蹉跎几乎将骄傲的韩非逼入疯狂。在他看来别人也就罢了凡夫俗子的浪费个千八百年也不会对这世界产生半点影响。可他是韩非他流着韩国王室的血他长着当世最伟大的头脑别说虚掷十年就是虚掷十天那也是人神共愤的噩耗。

如今机会终于来了韩国在召唤他等待着他挽狂澜于即倒。

韩非也知道这个机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秦国赐予他的也可以说是李斯赐予他的。韩非向王宫而去其时艳阳初开竟仿佛有春色的味道让他不禁想起十年之前的那个春天他和李斯见了最后一面。那一夜韩非和李斯痛醉而别各奔前程韩非持歌相赠:“子欲西入秦吾将东归韩子勿为秦相吾不为韩将子攻兮吾守兄弟两相伤。千般相见好莫逢在沙场。”

一语成谶良有以也。

(注:韩非之身世史无明文史记但云“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文中以韩非为公子虮虱之子乃从施觉怀先生所著《韩非评传》中对韩非身世之推测。)



第四卷 第一百九十二章 修书两封

所谓歌不离口拳不离手。又所谓技一日不练不精刀一日不磨不快。十多年来韩非远离政治中心荒废在野虽有满腹理论却并未经过实战考验。就这样一个久疏战阵的人临时被抓来充当救火队员真就能一举扭转局势吗?对此韩王安也是将信将疑然而事到如今他已是病急乱投医只能召见韩非告以秦国的威胁请求韩非给开个处方。

韩非长远的忍耐观察思考终于等到了今天。当下唾沫飞溅作激愤之语。而韩非独有的口吃更让他的愤怒听起来字字滴血。韩非厉声道(注1):“吾王之患在内而不在外。今朝中执政多为先王旧臣久浸权势尸位素餐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古人有言妻子具则孝衰爵禄厚则忠衰。试观诸大臣忠者无有一人过推于上功归于己只知以国养身非甘以身奉国皆后世江东张昭之属可以同富贵未可共患难。今四郊多垒虎狼环伺卿大夫不以为耻反欲劝降于旧君邀宠于新主。此等国贼吾王当尽数诛之而不少惜。今不诛之而竟纵之则吾韩已是自瓦解于内何暇以秦国为忧?”

韩王安闻言不快。寡人明明挂的是外科的号你韩非怎么倒给寡人看起内科来了?然而他又知韩非和朝中大臣多有龃龉心存委屈趁机报复也在情理之中于是说道“叔父所言毋宁太缓寡人实不能待。今秦师将出志在灭韩。且先救国家燃眉之急敢问叔父可有退秦良策?”

韩非道“两国相处不恃其不我欺也恃我不可欺也。今退秦虽易然重臣不杀则士不愿忠民不可固国弱不能复振秦必退而复来徒解一时之急又有何益?”

韩王安急道“倘叔父有妙计能退秦之兵保全国境寡人自当举国相托惟叔父是听。望叔父莫辞。”

韩非又怎么会辞呢?他正急于用世这十年可把他给憋坏了。韩非大笑道“吾王勿忧欲退秦之兵修书两封足也。”

韩王安心道好大的口气!然而在他最走投无路之时听到这样的豪语虽然不敢尽信但心里着实安慰。盛名之下无虚士韩非终究是个靠谱的人他这么笃定应该不会是空口白话。然而秦国的铁血雄师真的靠两封书信就能摆平?难道他韩非乃是李太白的前世不成?遥想当年玄宗之朝太白紫衣纱帽前有杨国忠捧砚后有高力士脱靴高踞御榻之前飘然如仙醉书草草番臣仓皇屈膝折腰从此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注2)

韩王安于是问道叔父修书两封各欲送往何处?

韩非道一书报秦一书报赵。

韩王安道叔父将以何为说?

韩非道臣先以书报秦。秦国扬言要灭亡韩国其实只是意在试探其心未定其志未坚明也。所谓兵贵神贵倘秦果真决意灭韩当不告而伐出吾不意也。如今秦兵马不动战报先行乃是以无为有意在观韩国及天下之应对。臣修书报秦使其知韩存有利于秦韩亡有利于诸侯。秦所畏者不在韩也在诸侯也。灭韩而利诸侯臣知秦不能为也。

韩非再道臣次以书报赵。秦天下之公敌。赵国力抗暴秦隐约为天下之望。诸侯合纵必以赵国为。今臣再修书遗赵请为合纵。赵国苦秦也欲广结诸侯共谋弱秦。如此则合纵议起秦复以函谷为忧纵有意灭韩分身无暇也。

韩王安大喜便请韩非修书。韩非也不推辞手不停挥须臾毕就。韩王安览书大悦如贫得宝如暗得灯如饥得食如旱得云同时心中也暗暗后悔后悔没有早点起用韩非。

(注1:为行文方便韩非所言虽然多有停顿拖沓姑仍以正常道白写出。)

(注2:李白此一事迹史册不载见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其事当为杜撰然刻画入微极状太白之神番使之怖长天朝志气灭番国威风读来每心胸大快忘世俗之忧起凌云之兴径信之又有何妨!)



第四卷 第一百九十三章 难开的门

上回说到韩非为救韩国之难特修书两封一封报秦一封报赵。今且放下韩非不表单说尉缭。

尉缭来到秦都咸阳虽一直客居在蒙府之内然而象他这样活着的传奇正如漆黑夜色中的萤火虫丈夫身上的香水味凶杀现场的指纹美人皓齿间的菜渣想不引人注意都难。嬴政贵为秦王却也是久仰尉缭大名听闻其人眼下正在咸阳城中不由大喜便令蒙恬召其来见。

蒙恬和嬴政名为君臣却更象是死党在嬴政面前蒙恬向来是有话直说当下答道臣以为尉缭必不肯奉召入见。

嬴政冷笑道不欲见寡人那尉缭来咸阳作甚?

嬴政的语气有着说不出的自傲仿佛凡来咸阳者必以能面见他为终极之幸如未曾见他便不能算是真的来过咸阳。然而嬴政确有资格如此骄傲这是他的咸阳他便是这座伟大都城的灵魂和化身。

大学非有大楼为有大师之故也。名城非有名胜为有名人之故也。名人固然吸引却又不如佳人来得。名人使你神往一城佳人却让你爱上一城。但事实却是并非每间闺房都值得采花贼的光顾大而言之即便穷尽一城也未必有这样一位撕心裂肺、醍醐灌顶的女子象乔伊斯绝妙的形容那样能让人领悟到凡躯之美从此无悔地投身凡尘。而当你寻到这样的女子伊人却又绝城而去于是乎纵然此城素以风情著称又复时值上元之夜倾城出动遍街花灯满天烟火然于你寂寞的眼中又何异于空城一座死城一座。哈。

蒙恬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回见尉缭备述嬴政一片思慕欲见之心。尉缭听完颜色不稍动只是摆摆手道不见。

蒙恬所请遭拒却不气反喜。我果然没有看错尉缭端的是宠辱不惊宗师气度。尽管如此蒙恬毕竟身负嬴政之托因再说道先生既然来了咸阳理应一见秦王。

尉缭摇头叹道吾已年老无能为也自思一无用于大王何必见之。

蒙恬道秦王殷勤相召先生不宜拂了秦王盛情。倘动秦王之怒恐有不祥。

尉缭笑道吾自知来日无多得失早已了然。无得失之念纵以秦王之尊能奈我何?

蒙恬道先生何为言年老?当年姜尚年迈八十犹能感文王之意奋起辅佐周室卒名垂后世万代景仰。今先生与姜尚相比堪称青壮之士也。

尉缭大笑道小子必欲强我出世乎?汝贵胄子弟又和秦王自幼交好入朝仕宦犹不能左右如意况我区区一介布衣乎?今秦王于我闻名多而识面少虽然相召非为重我实因好奇之心使然。我宁使秦王讶我之不来无使秦王厌我之不去。

蒙恬回报嬴政嬴政大怒。何物老叟竟如此不识抬举。命蒙恬再请见则可不见则死。蒙恬再报尉缭尉缭大笑问蒙恬道以小子之见我何人也?

蒙恬恭敬答道先生当世神人非小子所敢妄评。

尉缭一笑道神人我可当不起。然而老夫虽志衰身残却也绝非召之即来、挥之则去之人。如今而论秦王需要我更甚于我需要他。秦王倘以死相胁老夫愿含笑受死。只是这笑却是讥讽失望之笑。

蒙恬再回报嬴政嬴政先是错愕迅即大笑道寡人将亲往请之。于是轻车简从不使人知悄然驾临蒙府。到得蒙府蒙恬于前带路到了一院落蒙恬道尉缭便暂居于此。

嬴政正欲迈步而入忽听宅里有琴声传出琴声之中又夹杂着人声之歌吟。琴音清越歌声苍凉相掩相映飘然有世外之想。嬴政和蒙恬交换了一下眼色。嬴政不无惊讶地说道寡人秘密来此欲出尉缭之不意使其不能拒寡人。如今看来尉缭已知寡人之来。好一个尉缭果非常人也。

蒙恬道以臣所闻尉缭似无意见大王。

嬴政奇道何以知之?

蒙恬道昔日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今尉缭所奏之曲正是孔子当日所奏之曲。尉缭所歌正是孔子当日所歌。

嬴政脸色一沉道寡人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也要如愿。于是前行至门前门内琴声与歌吟一时俱停片刻传出一个声音道来者可是秦王?

蒙恬道正是秦王亲来。先生还请开门。

尉缭在门内说道吾将朽之人填沟壑不远也何敢劳大王枉顾。吾终无益于大王大王请回。

嬴政隔门言道寡人有言愿先生听之。今天下苦战杀伐不休。欲使天下无战百姓安居则七国必归于一统舍此再无他法。七国一统舍我秦不能为之。寡人久欲兴仁义之师一统天下惜力有未足羽翼不就愿先生不弃寡人有以教之。寡人来请先生非为寡人一己之私为天下苍生也。

尉缭冷笑道秦军残暴嗜血乃天下共知。长平之战坑赵军四十万人赵壮者皆死几成寡妇之国。伊阙之战斩韩魏壮士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十三万。其余杀人万数以上之战不可胜数。莫非如此秦军便是大王所谓仁义之师乎?窃为仁义悲之窃为六国哭之。

遭到尉缭不留情面的挖苦嬴政却并不生气而是动情说道先生所著之书寡人曾终日阅之不倦。先生所云兵者凶器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如此种种皆让寡人叹服再三并铭记于心时刻警勉。寡人也自恨当年秦军杀伐太重欲遵照先生之论从今改之。先生也当知六国势在必平寡人愚钝自问不能兵不血刃但立志绝不滥杀一人。今先生神龙出世远来咸阳实乃天赐寡人也。寡人愿得先生之教起仁义之师弭天下战火。此岂非先生向来之宏愿乎?

门内的尉缭已是老泪纵横。嬴政啊嬴政只要你能作到你所说的一半那我就没有白来这一趟咸阳。尉缭之所以在隐居数十年之后在老迈之年却反而挺身而出前来咸阳拿他传奇的一世声誉冒险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七国的统一在所难免而那个统一者极有可能便是年轻的嬴政。他要了解嬴政其人一旦嬴政符合自己的期望则接近之尽量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嬴政的军事思想以减少统一战争中的杀伤。他的这一片苦心一腔悲悯知道的又有几人?另一方面尉缭初到咸阳便欣然接受了蒙恬的邀请前往蒙府为客何尝不是有着他深远的用意?蒙恬虽然只有十八岁但秦国的百万大军日后必将掌控在他的手中。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要减少未来六国的伤亡自然也要从蒙恬这个少年抓起。

良久尉缭在门内道“臣之义不参拜大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

嬴政大笑道礼岂为先生而设!

再是良久。门终于无声地开启。而正是这一扇门的艰难打开让日后无数人的性命得以保全。



第四卷 第一百九十四章 嬴政和尉缭

且说嬴政追求尉缭一而再再而三虽终得谋面却已是颇费了番曲折。后世有刘备追求诸葛亮三顾茅庐费劲更多更大。或有人谓尉缭和诸葛亮两人妆腔做势为的是抬高身价。嬴政和刘备两人则是故作姿态虚修礼貌。如此评价未免流于表面不曾深究。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势应是……

我们且从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旷世佳偶论起。

刘备和诸葛亮早在见面之前便已经彼此闻名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