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展开李斯的谏逐客书道:“先生之书寡人读之再三。其末有云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又云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再云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先生似乎有未尽之意隐约别有所指不知是否?此殿中惟你我而已愿闻先生之见望先生畅所欲言。”
嬴政的语气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在怂恿。李斯心想事已至此也只能撕破脸皮正面攻击宗室了毕竟是他们先把他逼上绝路他必须反击。况且李斯对宗室是曾有过大恩德在先的。想当年宗室站在成峤一边联手对抗嬴政。嬴政一怒之下本欲对宗室痛下杀手多亏了李斯的进谏宗室不光得以保全而且在成峤败亡之后更受到嬴政的重用。而宗室居然要驱逐他把他赶出秦国这种以仇报恩、以怨报德的行径让李斯齿冷和记恨。李斯对宗室的厌弃心结从此产生并为日后一个左右历史格局、改变历史进程的极重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李斯于是道:“古训有云疏不间亲贱不议贵。今蒙大王恩准臣敢不昧死直言惟大王采听。大王当不难想象臣所将言者非臣一己之见实乃无数无辜遭逐外客之共欲言者。他们曾经为秦国效忠并愿能继续为秦国效忠。”
嬴政道:“说下去。”
李斯道:“宗室所以驱逐外客其争有三。其争之一贵贱之争。宗室贵族也外客多庶民也。轻贱布衣贵族之惯习。宗室与外客同殿为臣为外客所屈内心未尝不引为耻必愿逐之而后快也。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夫贵者大王之臣也庶民亦大王之臣也。大王志在天下当以德怀天下如阳光雨露遍施万物无所偏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即谓此也。
其争之二公私之争。宗室以社稷为私物外客愿社稷为公器。宗室以社稷为私物故而必欲独享恶与人共。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大王志在天下当与天下大同独私一家非天子之道也。五帝三王皆以天下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无敌也即谓此也。
其争之三宾主之争。宗室以主人自居视外客为宾以为召之可来挥之即去。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欲。臣窃为秦危之再为大王危之。何故也?今逐外客外客归六国一旦用事必与秦为敌六国皆怨而伐秦秦危也。外客即去宗室见重用事莫非宗室则大王仰赖宗室非复宗室仰赖大王也。势柄倒移尾大不掉大王危也。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即谓此也。”
嬴政何等聪明之人一点就通。秦国的政局变化再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成峤谋反之后宗室开始走上前台掌握权力。当斯时也嬴政也确实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对抗嫪毐和吕不韦。如今嫪毐伏诛吕不韦遣归河南宗室再无对手在朝中一枝独大。宗室的强大自然也让嬴政深为忧虑。逐客令原非他的本意而是迫于宗室的压力。
既然要攻击宗室索性便恶人作到底。李斯又道:“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异。臣请为大王言之。”
嬴政道:“先生请讲。”
李斯道:“宗室得与大王同根同祖非大王所赐天赐之也。即便换个秦王他们还是宗室。故而宗室只忠嬴氏不忠大王也。大王赏之宗室以为份在应得不能感恩。宗室血统与生而来夺之不去大王罚之不足为惧。大王利在有能而任官宗室却可无能而得事;大王利在有劳而爵禄宗室却可无功而富贵。宗室与大王利害相去不啻千万里。而外客来秦为大王而来惟大王是从。大王于外客赏之则喜罚之则惧令行禁止莫敢不从。大王于宗室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异侍主之道迥异。大王不可不察。”
李斯一番激烈尖刻的言论让嬴政闭目沉思。嬴政忘不了宗室在他面前的桀骜无状。他们更多地是将他看做是嬴氏家族的一员年轻而稚嫩的一员应该教诲而不是听从应该训勉而不是尊敬。在宗室面前他体会不到王的尊严和体面。
李斯不安地望着嬴政不知是祸是福。良久嬴政睁开眼睛道:“逐客之令虽为宗室提议而定夺在寡人。宗室之臣素有大功寡人不忍责之。寡人将除逐客令尽归外客使其咸复故位一如从前。先生也请官复原职。”
李斯知道嬴政不是不忍削减宗室权力而是风险太大有所忌惮时机也未成熟。宗室势力根深蒂固不容小觑。废除逐客令对宗室已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难保他们不强力反弹。
嬴政允许李斯官复原职标志着在这次赌博中李斯已经成功翻本。李斯却并不叩拜谢恩而是说道:“吾王圣明。除逐客令诚外客之幸也亦社稷之福也。臣斗胆请辞客卿。”
嬴政大感意外道:“为何?”
李斯道:“宗室知道因臣之谏大王乃除逐客令必然不快乃至暗暗怀愤。臣请辞客卿一则示以所谏无关私心只为秦国也或有安抚宗室之效。二则事因臣而止臣即去也给宗室一个平衡。苟有利于大王臣虽离无恨也。”说着说着李斯仿佛也被自己感动。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何等的境界何等的飘逸。在这一刻即便嬴政并不挽留任他离去李斯也自觉可以神圣地无悔。
李斯感动了自己却未能感动嬴政。嬴政只是平静地问道:“先生辞去客卿何人可继先生之后?”
李斯答道:“客卿之位何须再设废之可以。一个客字终有隔膜区分之意示天下以宾主有分、内外有别也。今外客虽归心中难免存疑不信受怕担惊。大王宜安其心固其志。自今日起再无外客之说皆一视秦人也。”
嬴政叹道:“先生识见高远顾虑周全。寡人谨受教敢不从命。”嬴政召入尚书令吩咐拟诏。嬴政口述道:李斯来秦九年有余;辅佐朕躬尽智竭力;筹划奇策信是良臣;刚烈敢言可谓忠君。高义报国力辞客卿。寡人感念准其所请。股臂折却痛惜于心。”
嬴政金口一开批准了李斯的辞职申请。君无戏言李斯再想回到客卿之位已经不可能了。李斯匍匐在地也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么有没有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
好一阵沉默然后才又听嬴政说道:“然今六国虎视天下未定此特用贤之急时也。李斯智能匡君之失才足定国安邦寡人久欲授以大任今其时也。诏曰:以李斯为廷尉。”
廷尉掌刑辟是秦国的最高司法长官。秦国历来以法治国因此廷尉之职格外显赫权势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李斯失之客卿收之廷尉这么算起来不光是成功翻本而且还大大赚了一笔。
嬴政的一转念让李斯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李斯也知道今天嬴政给他的已经太多再向嬴政提任何要求都会显得过分甚至会招致嬴政的反感。然而李斯没有见好就收。他还有一桩心事未了他要恪守自己的承诺拯救郑国他不能撇下郑国的死活不管。李斯于是道:“逐客之令皆因郑国一人引不知其人现在何处?”
嬴政道:“郑国费我钱财耗我民力为韩作间依律当诛。已定于十日之后行枭之刑。先生何以有此一问?”
李斯道:“郑国之事臣也颇知晓几分。臣昧死请郑国虽为间然关中水渠耗资亦巨民力亦用实不可半途而废。然欲毕其功舍郑国不能为。望大王法外施恩特加赦免许其戴罪立功。”
嬴政道:“先生深通律法精于治狱当知人君惜赦所以重法也。况郑国一案乃宗室一手经办审之以法刑之以法并无可挑剔之处。寡人先除逐客令已是令宗室难堪。倘再赦郑国则宗室颜面不能得存此非寡人所欲也。”
李斯还要说话嬴政却已是一挥手道:“先生一路跋涉也累了且回府中歇息有事他日再议。”
李斯于是谢恩告退。在郑国一事上遭到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影响到李斯的好心情。今天实在是梦幻的一天神奇的一天。短短的几个时辰之内他从仕途破产到官复客卿再从官复客卿到晋升廷尉。大悲然后大喜委屈然后得意。向来冷静的李斯面对仕途上这一质的飞跃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注: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也即李斯从客卿晋升到廷尉还是花了段时间的具体多长今天已不能知道。文中设定为一天之内也算是生套一回三一律吧。呵呵。)
第四卷 第一百八十一章 千古未有之妙险之计
且说嬴政废除逐客令外客们得以重返咸阳继续他们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轰动国际的逐客事件就此告一段落。李斯以一人之力挽救了整个外客集团的命运很自然的他也由此成为外客集团的旗帜人物和精神领袖。
李斯荣升廷尉新官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要救出郑国。按理说李斯在和宗室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犯不着再为了救一个郑国甘冒和宗室闹翻的风险。可李斯并不是盲目谨慎的人他还是执意要搭救郑国。倘若能成功救出郑国不仅彻底煞了宗室威风长了自己志气同时也报答了郑国多年前的恩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李斯清楚郑国的价值救出郑国符合秦国的利益也符合嬴政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嬴政终将会对他此时冒险拯救郑国的行为心怀感激。因此尽管救出郑国的机会很小但却值得一试。
最简单的救出郑国的方法便是让嬴政站出来说一句话。然而李斯知道嬴政绝不会轻易站出来说话。嬴政不是不明白关中水渠一旦建成将对征服六国、统一天下产生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他没有选择给予郑国特赦而是接受了宗室给出的审判结果。嬴政的这一选择是经过利弊权衡的是出于无奈的妥协。用郑国的死来换取宗室的暂时平定在嬴政看来是可以接受而且应该接受的一笔政治交易。况且在郑国一案中宗室走的全是正规的法律程序也就是说郑国被处以死刑乃是由于法律的必然而非宗室的阴谋暗算。在宗室没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嬴政也不敢贸然给予郑国赦免。毕竟他要给宗室留下些脸面而在现阶段他也仍然需要宗室对他的支持。
李斯努力回忆和嬴政面谈的细节他要拿捏准嬴政对郑国一案的态度。李斯自问嬴政希望他抓住郑国一案紧咬不放吗?万一他继续纠缠下去将案子越捅越大嬴政是会暗自高兴还是会公然愤怒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呢?李斯也只能这样以为:嬴政没有明确反对那就算是默许了。因为即便嬴政内心存有希望李斯出面闹腾的愿望他也不可能给李斯任何正面的提示他不可能让自己在任何程度上卷入这件已被宗室盖棺定论的案子。
李斯不仅不能指望嬴政出面而且还必须设法让嬴政置身事外不能给嬴政添麻烦。嬴政有麻烦则他李斯也别想有好果子吃。于是李斯唯一的机会就是和宗室一样走法律程序。如果能从法律上找到有利于郑国的条款可以减免郑国的罪行那么宗室也无话可说只能接受法律的裁决嬴政也正好顺水推舟减免郑国罪行。
李斯先去探望郑国。郑国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已然意志消沉见到李斯也只是强颜欢笑道:“先生可回来了。听闻先生被逐出咸阳郑某还一直为先生担心呢。”
李斯道:“郑兄且请宽心李斯眼下身任廷尉秦国大小案件李斯皆有裁决之权。李斯答应过要救郑兄出去就一定会做到。”
郑国苦笑道:“先生能来看望郑某郑某已是感激不尽不敢再有任何奢求。先生也不用好心骗我我也知道你的难处。郑某的案子秦王曾亲自过问。先生虽然贵为廷尉怕也只能是无能为力。”
李斯道:“天无绝人之路总归会想出个法子来的。”
郑国叹了口气。他已经放弃幻想安于将死的命运。郑国道先生不要再给我希望了那样只会让我更加痛苦。对一个注定必死的人来说再给他希望无疑是残忍的。我只想平静地接受死亡先生还是走吧不用为了郑某毁了好不容易挽回的前程。
李斯沉默着好一阵才又说道:“郑兄你会活下去的关中水渠也一定会在你的主持之下顺利修成。”
李斯告别郑国心情颇为沉重。留给他的时间只有十天。十天之后郑国就要被枭。他这个秦国的最高法官将亲自出马担当律师替郑国翻案。
早在李斯尚未成为客卿之前他便以擅长法律而闻名在整个秦国没有人比他更精通大秦法律。正因为此嬴政先是命他主审嫪毐谋反案现在又放心地委任他为廷尉。然而尽管李斯精通法律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秦国法律中寻找出有利于郑国的条款却也远非一件容易的事。
史载秦法繁于秋荼而网密于凝脂。由于秦国法律已经大部分失传秦国到底有过多少部法律今天已不能知晓。而公元一九七五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可以让我们依稀想见秦法当年的规模。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计1155支(另有无法缀合的残片8o片)内容极为丰富大致分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